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都離家了,你不把同學當親人,你生活也不好過啊。一個人總要講感情,總希望得到一些親人的溫暖。你孤孤單單的,跟這個人有氣,跟那個人有氣,心冷冰冰、硬梆梆的,像塊水泥地,這樣子生活有什麼味道呢?你們都離家了,這兒就是你的家,這兒的同學就是你的親人,這不是哄你,你沒感覺到,那是你不解人家的情。另一方面我們的親也是要有原則的,要根據六和的精神來對待自己的親人,那樣就沒有矛盾了。
僧伽,在小範圍來說,只是比丘團體,
再放即四衆,即出家二衆在家二衆
“在小範圍來說,只是比丘團體”,“僧伽”如果從小範圍來說,指比丘比丘尼的團體,因爲在佛經裏邊有這樣一個習慣,稱到比丘往往是包括比丘尼,稱到善男子往往包括善女人。“再放即四衆”,再放大出家二衆,在家二衆,合起來稱爲僧團。再放大,那就是全國、全世界、叁千大千世界。這是擴大來說,至少我們全國的佛弟子,都應該和合共住。
佛弟子是一家人,出家人做好榜樣,
在家居士就喜歡出家
佛弟子是一家人,大家來自五湖四海,相聚在一起,好比有句話:一筆寫不出兩個王字。尤其是你們出家同學,穿的衣服、剃的頭都是一樣的。社會上也有穿一樣的衣服,彼此很像的,就是雙胞胎啦。聽說雙胞胎,其中一個人哭了,另一個人心裏也非常難受,心理上是相通的。你們出家同學還不是這樣,你們的形象一模一樣,哪一個人生病了,你至少也覺得心裏不好受啊,
現在也有句話,朋友越多越好,白求恩大夫雖是外國人,不遠萬裏來到中國。我們是佛弟子應該做得更好一點,佛弟子做得好,衆生就容易信佛;佛弟子做不好,衆生就不願信佛;出家人做得好,在家的居士就喜歡出家;出家人做不好,在家居士發心出家了也要退心!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85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佛弟子皆應懷普度衆生,攝取衆生之念
提要:
·佛弟子皆應懷普度衆生,攝取衆生之念
·發菩提心只是一個發心,攝取衆生才是行動
·佛弟子都要報佛恩,比丘比余衆弘法的責任尤重
·不能將比丘看爲小乘,比丘主持正法弘,培養年輕一代,豈可說成小乘
·要依法不依人,因爲衆生煩惱重,糾正錯誤的話也不得不多說幾句
·佛也是比丘,難道佛也是小乘嗎?
佛弟子皆應懷普度衆生,攝取衆生之念
“佛弟子皆應懷普度衆生,攝取衆生之念”,心裏要懷普度衆生的念,衆生怎麼度?不是口裏說說,也不是陪他玩玩,給他吃好的東西,要引他進佛門,引他到我們這個團體裏來。僧團就好比是個大熔爐,你不進來,怎麼改造自己?我們修的是大乘佛法,念念不忘衆生,這就是菩提心。心裏總是想“我”,這就沒有菩提心,心裏總想著衆生,這就是修菩提心的方法,所以要有普度衆生的念頭。
發菩提心只是一個發心,攝取衆生才是行動
衆生怎麼度?要攝取衆生一起修行,發心只是個願,攝取衆生才是行動。譬如咱們的弘法工作就是在普度衆生。咱們編的雜志,看的人都很歡喜。有些人看了就來了,他來了,我們當然歡迎。他是來求法的,要讓他聽課,給他學法,要把他組織起來。學法是大衆一起學,咱們是一個合衆的團體,當然要用規章製度組織起來,要集體行動,否則還不是一盤散沙、自由散漫、吵吵鬧鬧?肯定攝持不住的。來了也會跑掉的。凡是佛弟子都應該有度衆生的廣大胸懷,你胸懷裏裝的衆生越多,你胸懷越大。
佛弟子都要報佛恩,比丘比余衆弘法的責任尤重
“但比丘比余衆弘法的責任尤重”,四衆弟子的排列,比丘比丘尼,男居士女居士,比丘爲首,第二位就是比丘尼,他們弘法的責任要比居士更重,重擔應該是比丘和比丘尼挑的。可惜的很,這種道理有些人懂了也不肯做到。有的出家人請我講法,說了幾句客氣話:“弘法的責任本來應該由我們出家比丘挑起來,我不會講法,很慚愧。”可是有的出家人慚愧了還是不肯學,別到了八十歲還是慚愧。
有個出家人喜歡雕刻佛像,這是一件好事,但是你作爲出家人總應該深入經藏、講講經呢,他總說沒空。聽說他要籌一點資金辦個香燭廠,那當然聽法沒時間,講經說法仍然講不來。
你們是專修班,將來個個要當法師挑重擔。佛弟子都要報佛的恩啊!能讓佛法消滅嗎?
不能將比丘看爲小乘,比丘主持正法,
培養年輕一代,豈可說成小乘
“所以不能將比丘看爲小乘”,中國的佛教,有些人一向把出家了生死看爲小乘。組織僧團是爲了正法久住,爲了培養接班人,這怎麼叫小乘呢?即使他修聲聞乘法,走了脫生死的道路,可是發的是大乘心,把衆生攝引到僧團中一起修行,自己能了脫生死,也能使衆生了脫生死;自己發大心,也使衆生也發大心,那豈不更好?怎能叫小乘呢?
我進佛門四十多年,看得多了,連封建思想的老頭進了佛門也看不起出家人,他只想自己趕快離開衆生到他方世界去,比丘在主持正法,培養年輕一代,像你們在這裏學法,又爲自己了生死,又爲了將來當法師弘揚正法,如果被說成小乘,講得通嗎?
要依法不依人,因爲衆生煩惱重,
糾正錯誤的話也不得不多說幾句
所以能海上師講的話,很多地方都是糾正人們觀點上的錯誤。你們有時候會想,傅老師照能海上師話在講,爲什麼能海上師大家都尊敬他,卻說你老師閑話?我看有兩個原因,第一個,我是個居士,他們認爲對居士可以隨便說話。最近有人說:“你們勸勸傅老師,少批評一點。”有人就問他:“傅老師講錯了沒有?法師也是這麼講的。”“法師是法師,傅老師是居士。”可見誰也不敢在法師的背後去踢一腳,在我背後踢一腳准會把我踢下河去。那個人聽了他的話又問了一句:“那怎麼叫作依法不依人呢?”
第二個原因,能海上師話不多,就這麼提幾句,要你們自己去想。我的話特別多,批評的話也多,人家聽得忍不住了,可是我少說大家會記得住嗎?現在衆生煩惱這麼重,不能少說喽。如果有人氣不過說:“再說多也沒用。”那就是正法滅相。
佛也是比丘,難道佛也是小乘嗎?
不能將比丘看成小乘,“佛亦在比丘之數故也”,佛也是比丘,難道佛也是小乘嗎?能海上師這幾句話擺事實講道理,非常有力量。今天講到這兒。(2002.6.17)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86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 ( 2002.6.19)
佛弟子都應具備弘揚佛法、攝持衆生的能力
提要:
·佛弟子都應具備弘揚佛法、攝持衆生的能力
·比丘托缽最好,接受供養後應爲施主說法
·閑話少說,佛法上的話可不能少說
·修布施的人,也要爲衆生說法,經雲:“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,後以法味
畢竟安樂而建立之”
~攝即攝引衆生,取即提取優秀者,攝取即組織起來,攝取成僧,僧即攝取總持。
親住叁果,深信因果,清淨無我,有此叁條件者謂僧,未證果僧人,已證果僧寶。
佛弟子都應具備弘揚佛法、攝持衆生的能力
我們講《製戒緣起品》中的十種意義,第一攝取于僧,今天再繼續講下去。“攝即是攝引衆生”,佛弟子都應該具備攝引衆生的能力,無論你走到哪兒,周圍的人看見你都很歡喜,也願意來聽你講佛法的道理,那樣佛法才能發揚光大。每個佛弟子要做到隨時隨刻弘揚佛法,不一定是上法座講法,你能給衆生講幾句法語,使衆生起歡喜心,對佛生起信心,經常能到學法的地方來聽法,這也是弘法。佛弟子無論到哪兒,就應該在那裏生根、開花、結果,這樣佛法就能弘揚出去。佛曾教導弟子:一個往東走,一個就要往西走,兩個人不要走同一個方向,爲的是佛法能更廣大地弘揚開去。
比丘托缽最好,接受供養後應爲施主說法
原始佛教是托缽製,中國的佛教改爲叢林製。叢林製麻煩多,要居士們來供養,還要自己每天做飯,出家人一忙,修行的時間就少。東南亞國家佛教現在還是托缽製,一天出來托缽一次,看缽裏的食物夠自己一天吃了,就回去了,今天托到多少,今天全吃光,不能保留到明天,回去了就是誦經修定,整天搞修行的事。原始佛教托缽一般是到離開你住的地方不太遠的村莊,施主給了你吃的東西,你必須馬上要給施主講幾句法,一方面報了恩,一方面佛法就在民間弘揚開來,這個辦法最好。
閑話少說,佛法上的話可不能少說
現在有的佛弟子不喜歡開口,閑話少說是沒錯,會講佛法也不講,那佛教怎麼弘揚?那一年我在隆昌寺辦僧伽培訓班,路過一間寮房,門開著,看到裏邊貼著兩句話,“少講一句話,多唸一聲佛”。我上課時問同學們:“這句話你們同意不同意啊?”我可不同意,比如我講課我能少講一句話嗎?你們聽我講法是喜歡我少講,還是喜歡我多講啊?如果要少講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,那現在就下課,大家回寮房唸佛去,那這個佛學院咋辦學呢?講經咋講呢?
我把這兩句話修改一下,“少講一句閑話,多唸一聲佛號”,你們說我修改得對不對?修行人閑話要少說,佛法不能少講。
我講了四十年多年法,我還雄心勃勃地想講這部經那部論,拼命地講還來不及,能少講嗎?你不需要,衆生可需要呀。
修布施的人,也要爲衆生說法,經雲:
“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,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”
怎麼樣去攝持衆生?不要搞吃喝玩樂,修布施是攝引衆生入佛門的手段,更重要的是爲衆生說法。《藥師經》裏說:“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”,請他吃好的,目的是“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”,然後要給他講法。別人請你吃飯,或者你請別人吃飯,都不能白吃,吃完了要讓大家聽法,吃飯是手段,目的是弘揚佛法。我連坐火車…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80~8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