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80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要依戒,才能过六和生活,
如果佛门闹不如法的矛盾斗争,这是很可悲的
提要:
·七众弟子合起来的团体称僧团,佛弟子应该去僧团护持三宝,不应东逛西走
·在僧团里吃饱了应该修行,睡好了应该弘法,一切都归到修行弘法上去,正法才能久住
·“摄取于僧”有三义,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,和合共住
·佛制的戒律是和合大众的方法,自己订出一些与戒律不符合的规矩来,与大众就合不起来
·有些非佛制的却已成为佛门的规矩,大家也只能随众了,逐渐就使佛门的形象发生了变化
·要依戒,才能过六和生活,如果佛门闹不如法的矛盾斗争,这是很可悲的
七众弟子合起来的团体称僧团,
佛弟子应该去僧团护持三宝,不应东逛西走
佛弟子合起来称为僧团,是修行的团体,具体来说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称四众弟子。再分得细一点加上沙弥、沙弥尼、正学女,这七众弟子合起来,就称为僧团。从广义上解说,僧就是佛弟子的团体。所以在家居士不要东走西走,你有你自己的团体,应该经常亲近三宝,到有佛法僧的地方去学法修行,护持三宝,哪怕你供养一点劳动力也好。否则的话,出家人天天扫地,你大模大样地进来,这要消耗你福气的。
在僧团里吃饱了应该修行,睡好了应该弘法,
一切都归到修行弘法上去,正法才能久住
我当年办九华山佛学院时,工作很辛苦。慢慢就养成了习惯,给三宝办事,分秒必争,一分钟我都不想空过。哪怕还有五分钟,这五分钟我还得干事情。大家都说“我们年轻人都受不了,老师比我们年纪大得多,他竟然受得了。”称我工作狂,我说过一句话:三宝的饭不是好吃的,否则要背因果的。要修行、要弘法,那样你也可以心安理得。不要吃饱了去睡觉,那就要背因果了。拿睡觉来说,睡好了也是为了修行弘法,一切都是归到修行弘法上去,这样才能正法久住。
一、摄取于僧~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,和合共住令成僧伽
能海上师说~共有三义,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者令住戒中,和合共住。
“摄取于僧”有三义,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
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,和合共住
下面讲制戒的十种意义,“一、摄取于僧~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,和合共住,令成僧伽”。能海上师说:“摄取于僧共有三义,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者令住戒中,和合共住”。
“摄取于僧”是把众生引导到佛门里来,组织成僧团。这有三个作用:在僧团里“未得戒者令其得戒”,至少要受沙弥戒,再一步步修上去;得戒了,要“安住戒中”,安住戒中就是在戒里不动不摇,能够稳得住,那就必须要学戒,不然戒到底说了些什么,你也搞不清楚;安住于戒中,才能做到“和合共住”。要合得起来,那就要统一,所以你受什么戒,他也得受什么戒,这样就合得起来。如果你受的是佛教的戒,他受的是外道的戒,或者你是知道戒律的,你要按照戒律做,他受戒了,却不懂戒,又不肯学、不听话,那就合不起来了。
佛制的戒律是和合大众的方法,
自己订出一些与戒律不符合的规矩来,与大众就合不起来
如今的佛门团体为什么这么混乱?并不是释迦佛没有办法,佛制的戒律就是和合大众的方法。佛弟子不肯照释迦佛的办法去做,没有统一的标准,那就合不起来了。非但不照佛的规定去做,还自己订出一些与戒律不符合的规矩来,在大众面前做,你就合不起来了,因为这种规矩,在佛制的戒律里是没有的。
有些非佛制的却已成为佛门的规矩,
大家也只能随众了,逐渐就使佛门的形象发生了变化
现在的中国佛门有很多规矩,在形象上就不符合戒律的精神,不懂的人也只能随众了。例如中国佛教不知从什么朝代开始,受戒要烫香洞。佛是大慈大悲,怎么会叫你疼得昏过去?佛在世时出家就不烫香洞,如今东南亚僧人也不烫香洞,可见佛教没这条戒律。
有的规矩也实在没有必要。又如过去有位法师,他主张吃粥完了,要把碗里的粥浆用舌头舔光,所以结斋的时候,大家都在舔碗。(众笑)这就有点古怪,形象上也不庄严。有一年我在某名山道场听到一句话:“现在出家人真不像出家人,出家人裤脚管总要绑起来。”不过原始佛教的佛弟子都穿裙子的。
中国出家人的袈裟有个搭钩,佛的袈裟就没有搭钩。十年动乱期间,有个居士冒着危险保存了一件出家人的袈裟。后来找到我,又叫我保存,说:你以后出家了也好用。我打开一看,上面还绣了花。富裕的城市里,大和尚挂的念珠价值一万元,这还是十年前的价,也是不根据戒了。这样子搞下去将来还会互相攀比,怎能和合呢?
讲一个小故事,有部电影拍的是玄奘法师。拍电影的人请了一位老和尚来指指缺点。老和尚就指出:“那串念珠,你们是用宝石做的,这不符合戒律。出家人的念珠只能用菩提子之类做,佛制规定出家人不准戴金银宝石。”
要依戒,才能过六和生活,如果在佛门
闹不如法的矛盾斗争,这是很可悲的
不依照戒律,就失去了佛法的精神、失去了平等、失去了清净。要依戒,才能合得起来,才能过六和生活。六和:身和、口和、意和、戒和、见和、利和。观点要和这是见和,心里所想的也要一样,这是意和。不懂佛法你怎么和得起来?现在六和生活不能实现,归根结底就是不肯学佛法,一有矛盾,就吵吵闹闹。烦恼跟烦恼能和得起来吗?
闹过了,有人还不肯罢休,他想一套办法来对付你,你也想什么手法去排挤他,这样就把佛门变成了矛盾斗争场所,这是很可悲的。今天我们是讲戒律,我们佛弟子特别要重视戒,要以戒为师。今天讲到这里。(2002.6.13)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81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僧团有戒才能和合共住,
僧团无戒正法就不能久住
提要:
·僧团是以戒律来组织的,有戒才能和合共住
·僧团搞不好,佛教就维持不下去,正法就不能久住
·僧团组织不好,就会一盘散沙,稻草得有绳子捆紧,那就是戒律
·我不主张饿肚子,可平时就不允许吃零食
(一)摄取于僧~未得戒者,令其得戒,已得戒者,令其安住戒中,和合共住,令成僧伽。
能海上师说:共有三义。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者令住戒中,和合共住。凡是比丘,皆有摄取于僧的责任,是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。有人不愿为师,以为清高,而实是正法灭相;但有人以此为利,不依佛制,亦是灭法之相。僧者梵言僧伽,即六和相亲之团体。在小范围来说,只是比丘团体,再放即四众,再放即全国、全世界、和三千大千世界。佛弟子皆应怀普度众生摄取众生之念。但比丘比余众宏法的责任尤重,所以不能将比丘看为小乘,佛亦在比丘之数故也。
(摘自《能海上师全集第二辑》第167页)
僧团是以戒律来组织的,有戒才能和合共住
结戒有十个意义,每条戒都具足这十个意义。“第一,摄取于僧”,这条包含三个意义,“未得戒者令其得戒;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;和合共住,令成僧伽”,僧团是以戒律来组织的,有了戒才能和合共住,大家都遵守戒,在戒上就统一起来了。如果有一个人不守戒,或者有一条戒不遵守,那么僧团就和合不起来。
僧就是“和合众”的意思,所以“僧伽”就是一个和合的修行团体。和合共住才能成僧伽,和合不起来的团体也不成为僧团,所以在僧团里必须要过六和生活,那就要靠戒的原则来维持。
僧团搞不好,佛教就维持不下去,正法就不能久住
戒是不能随便违犯的,一个人错误的、不合众的行动会影响大众的安宁,结果僧团就不像一个修行的团体,大众也不能安心修行,这个罪过很大。你在大众面前背了罪过,就等于你在每个人身上都背了罪过,比你在某一个人身上背罪过,那要大得多。所以为大众做些好事,功德也大,为大众做了不好的事情,罪过也大。好比开厂规模大,经营得好,赚钱也大,管理不好,赔本也大,大来大去。佛教全靠僧团来维持,僧团搞不好,佛教就维持不下去,正法就不能久住。
僧团组织不好,就会一盘散沙,
稻草得有绳子捆紧,那就是戒律
僧团组织不好,就会一盘散沙,怎么也团结不起来。现在的危险就是这样,佛门里边很难团结,再看看邪道魔道,他们倒团结得很好,这就可怕了。我们小时候念书都知道,一把分散的稻草要丢过围墙,丢不过去的,有根绳子把稻草捆起来,一丢就丢过去。越捆得牢,越捆得紧,效果越好。这根绳子就是戒律,所以对于戒只能从严,而不能松散。虽然有时候方便开许,那是一个过渡,而不是究竟。
我不主张饿肚子,可平时就不允许吃零食
拿我们佛学苑来说,我对你们的身体很关心,因为你们现在是发育的时期,吃得少,影响身体。规章制度里规定不能吃零食,可是在上午九点钟的时候,你们肚子饿可以吃一点泡面、馒头、面包,这要根据实际情况的。像我这样老了,你再要我多吃,我也吃不下呀。我年轻时候吃饭,要吃满满的两大碗。供养你们也就是供养未来佛,也是好事,我最不主张饿肚子。可是平时就不允许再吃零食,这就是开许。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82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是要组织僧团,
摄引人们进入佛门
提要:
·比丘皆有摄取于僧的责任,是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
·要组织好就要依戒依法,你不懂法,进了佛门不修行,…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80~8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