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80~89)

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80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要依戒,才能過六和生活,

  如果佛門鬧不如法的矛盾鬥爭,這是很可悲的

  提要:

  ·七衆弟子合起來的團體稱僧團,佛弟子應該去僧團護持叁寶,不應東逛西走

  ·在僧團裏吃飽了應該修行,睡好了應該弘法,一切都歸到修行弘法上去,正法才能久住

  ·“攝取于僧”有叁義,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,和合共住

  ·佛製的戒律是和合大衆的方法,自己訂出一些與戒律不符合的規矩來,與大衆就合不起來

  ·有些非佛製的卻已成爲佛門的規矩,大家也只能隨衆了,逐漸就使佛門的形象發生了變化

  ·要依戒,才能過六和生活,如果佛門鬧不如法的矛盾鬥爭,這是很可悲的

  七衆弟子合起來的團體稱僧團,

  佛弟子應該去僧團護持叁寶,不應東逛西走

  佛弟子合起來稱爲僧團,是修行的團體,具體來說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稱四衆弟子。再分得細一點加上沙彌、沙彌尼、正學女,這七衆弟子合起來,就稱爲僧團。從廣義上解說,僧就是佛弟子的團體。所以在家居士不要東走西走,你有你自己的團體,應該經常親近叁寶,到有佛法僧的地方去學法修行,護持叁寶,哪怕你供養一點勞動力也好。否則的話,出家人天天掃地,你大模大樣地進來,這要消耗你福氣的。

  在僧團裏吃飽了應該修行,睡好了應該弘法,

  一切都歸到修行弘法上去,正法才能久住

  我當年辦九華山佛學院時,工作很辛苦。慢慢就養成了習慣,給叁寶辦事,分秒必爭,一分鍾我都不想空過。哪怕還有五分鍾,這五分鍾我還得幹事情。大家都說“我們年輕人都受不了,老師比我們年紀大得多,他竟然受得了。”稱我工作狂,我說過一句話:叁寶的飯不是好吃的,否則要背因果的。要修行、要弘法,那樣你也可以心安理得。不要吃飽了去睡覺,那就要背因果了。拿睡覺來說,睡好了也是爲了修行弘法,一切都是歸到修行弘法上去,這樣才能正法久住。

  一、攝取于僧~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,和合共住令成僧伽

   能海上師說~共有叁義,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者令住戒中,和合共住。

  

  “攝取于僧”有叁義,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

  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,和合共住

  下面講製戒的十種意義,“一、攝取于僧~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,和合共住,令成僧伽”。能海上師說:“攝取于僧共有叁義,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者令住戒中,和合共住”。

  “攝取于僧”是把衆生引導到佛門裏來,組織成僧團。這有叁個作用:在僧團裏“未得戒者令其得戒”,至少要受沙彌戒,再一步步修上去;得戒了,要“安住戒中”,安住戒中就是在戒裏不動不搖,能夠穩得住,那就必須要學戒,不然戒到底說了些什麼,你也搞不清楚;安住于戒中,才能做到“和合共住”。要合得起來,那就要統一,所以你受什麼戒,他也得受什麼戒,這樣就合得起來。如果你受的是佛教的戒,他受的是外道的戒,或者你是知道戒律的,你要按照戒律做,他受戒了,卻不懂戒,又不肯學、不聽話,那就合不起來了。

  佛製的戒律是和合大衆的方法,

  自己訂出一些與戒律不符合的規矩來,與大衆就合不起來

  如今的佛門團體爲什麼這麼混亂?並不是釋迦佛沒有辦法,佛製的戒律就是和合大衆的方法。佛弟子不肯照釋迦佛的辦法去做,沒有統一的標准,那就合不起來了。非但不照佛的規定去做,還自己訂出一些與戒律不符合的規矩來,在大衆面前做,你就合不起來了,因爲這種規矩,在佛製的戒律裏是沒有的。

  有些非佛製的卻已成爲佛門的規矩,

  大家也只能隨衆了,逐漸就使佛門的形象發生了變化

  現在的中國佛門有很多規矩,在形象上就不符合戒律的精神,不懂的人也只能隨衆了。例如中國佛教不知從什麼朝代開始,受戒要燙香洞。佛是大慈大悲,怎麼會叫你疼得昏過去?佛在世時出家就不燙香洞,如今東南亞僧人也不燙香洞,可見佛教沒這條戒律。

  有的規矩也實在沒有必要。又如過去有位法師,他主張吃粥完了,要把碗裏的粥漿用舌頭舔光,所以結齋的時候,大家都在舔碗。(衆笑)這就有點古怪,形象上也不莊嚴。有一年我在某名山道場聽到一句話:“現在出家人真不像出家人,出家人褲腳管總要綁起來。”不過原始佛教的佛弟子都穿裙子的。

  中國出家人的袈裟有個搭鈎,佛的袈裟就沒有搭鈎。十年動亂期間,有個居士冒著危險保存了一件出家人的袈裟。後來找到我,又叫我保存,說:你以後出家了也好用。我打開一看,上面還繡了花。富裕的城市裏,大和尚挂的念珠價值一萬元,這還是十年前的價,也是不根據戒了。這樣子搞下去將來還會互相攀比,怎能和合呢?

  講一個小故事,有部電影拍的是玄奘法師。拍電影的人請了一位老和尚來指指缺點。老和尚就指出:“那串念珠,你們是用寶石做的,這不符合戒律。出家人的念珠只能用菩提子之類做,佛製規定出家人不准戴金銀寶石。”

  要依戒,才能過六和生活,如果在佛門

  鬧不如法的矛盾鬥爭,這是很可悲的

  不依照戒律,就失去了佛法的精神、失去了平等、失去了清淨。要依戒,才能合得起來,才能過六和生活。六和:身和、口和、意和、戒和、見和、利和。觀點要和這是見和,心裏所想的也要一樣,這是意和。不懂佛法你怎麼和得起來?現在六和生活不能實現,歸根結底就是不肯學佛法,一有矛盾,就吵吵鬧鬧。煩惱跟煩惱能和得起來嗎?

  鬧過了,有人還不肯罷休,他想一套辦法來對付你,你也想什麼手法去排擠他,這樣就把佛門變成了矛盾鬥爭場所,這是很可悲的。今天我們是講戒律,我們佛弟子特別要重視戒,要以戒爲師。今天講到這裏。(2002.6.13)

  

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81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僧團有戒才能和合共住,

  僧團無戒正法就不能久住

  提要:

  ·僧團是以戒律來組織的,有戒才能和合共住

  ·僧團搞不好,佛教就維持不下去,正法就不能久住

  ·僧團組織不好,就會一盤散沙,稻草得有繩子捆緊,那就是戒律

  ·我不主張餓肚子,可平時就不允許吃零食

  (一)攝取于僧~未得戒者,令其得戒,已得戒者,令其安住戒中,和合共住,令成僧伽。

  能海上師說:共有叁義。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者令住戒中,和合共住。凡是比丘,皆有攝取于僧的責任,是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則。有人不願爲師,以爲清高,而實是正法滅相;但有人以此爲利,不依佛製,亦是滅法之相。僧者梵言僧伽,即六和相親之團體。在小範圍來說,只是比丘團體,再放即四衆,再放即全國、全世界、和叁千大千世界。佛弟子皆應懷普度衆生攝取衆生之念。但比丘比余衆宏法的責任尤重,所以不能將比丘看爲小乘,佛亦在比丘之數故也。

   (摘自《能海上師全集第二輯》第167頁)

  

  

  僧團是以戒律來組織的,有戒才能和合共住

  結戒有十個意義,每條戒都具足這十個意義。“第一,攝取于僧”,這條包含叁個意義,“未得戒者令其得戒;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;和合共住,令成僧伽”,僧團是以戒律來組織的,有了戒才能和合共住,大家都遵守戒,在戒上就統一起來了。如果有一個人不守戒,或者有一條戒不遵守,那麼僧團就和合不起來。

  僧就是“和合衆”的意思,所以“僧伽”就是一個和合的修行團體。和合共住才能成僧伽,和合不起來的團體也不成爲僧團,所以在僧團裏必須要過六和生活,那就要靠戒的原則來維持。

  僧團搞不好,佛教就維持不下去,正法就不能久住

  戒是不能隨便違犯的,一個人錯誤的、不合衆的行動會影響大衆的安甯,結果僧團就不像一個修行的團體,大衆也不能安心修行,這個罪過很大。你在大衆面前背了罪過,就等于你在每個人身上都背了罪過,比你在某一個人身上背罪過,那要大得多。所以爲大衆做些好事,功德也大,爲大衆做了不好的事情,罪過也大。好比開廠規模大,經營得好,賺錢也大,管理不好,賠本也大,大來大去。佛教全靠僧團來維持,僧團搞不好,佛教就維持不下去,正法就不能久住。

  僧團組織不好,就會一盤散沙,

  稻草得有繩子捆緊,那就是戒律

  僧團組織不好,就會一盤散沙,怎麼也團結不起來。現在的危險就是這樣,佛門裏邊很難團結,再看看邪道魔道,他們倒團結得很好,這就可怕了。我們小時候念書都知道,一把分散的稻草要丟過圍牆,丟不過去的,有根繩子把稻草捆起來,一丟就丟過去。越捆得牢,越捆得緊,效果越好。這根繩子就是戒律,所以對于戒只能從嚴,而不能松散。雖然有時候方便開許,那是一個過渡,而不是究竟。

  我不主張餓肚子,可平時就不允許吃零食

  拿我們佛學苑來說,我對你們的身體很關心,因爲你們現在是發育的時期,吃得少,影響身體。規章製度裏規定不能吃零食,可是在上午九點鍾的時候,你們肚子餓可以吃一點泡面、饅頭、面包,這要根據實際情況的。像我這樣老了,你再要我多吃,我也吃不下呀。我年輕時候吃飯,要吃滿滿的兩大碗。供養你們也就是供養未來佛,也是好事,我最不主張餓肚子。可是平時就不允許再吃零食,這就是開許。

  

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82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則是要組織僧團,

  攝引人們進入佛門

  提要:

  ·比丘皆有攝取于僧的責任,是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則

  ·要組織好就要依戒依法,你不懂法,進了佛門不修行,…
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80~8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