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70~79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稱大冰箱居士。

  即使你發菩提心,你沒有內容也不頂用,只會講幾句空話,“六度萬行”,你行了沒有?說“我供養了多少錢”,這叫布施,不叫波羅密。六度就是六波羅密,你做到了沒有啊?布施了就用不著再提了,也許早就忘了,因爲你布施的時候就要修叁輪體空嘛,也沒有布施的這個我,也沒有接受布施的這個你,中間布施多少錢也不存在心裏,這個叁個觀念全要空掉。擺自己的功德,就沒有空掉,就達不到波羅密的究竟境界。有人說:這倒是挺難修的。現在不說怎麼空法,先給你們介紹一個最最簡單的,你一聽就能修起來,就看你能不能培養起這種心態。

  要修叁輪體空,首先要隱藏功德

  我年輕時到過大連,因爲路不熟,我拿出地址去問路。剛好走過一個女學生,我請問她路怎麼走,她很詳細地告訴我,我就有禮貌地說:“謝謝你。”她回答我:“謝啥呀?”這叁個字我一直沒忘記,意思就是:不用謝,這是我應該做的,這就空掉了嘛。居士供養叁寶,是居士應該做的,你還說什麼呀?你要把功德的相空掉,首先你要做到能隱藏功德,別說出來呀!

  雖不直說,拐個彎仍是稱己功能

  有人做得很巧妙,雖然巧妙,還是說出來了,“這位師父修行挺好的,你應該對他恭敬供養,前天我供養了他兩千元。”也是說出來了嘛。還有一種,他加這一句,加那一句,也等于說出來了。有一年我在昭覺寺,有一個年輕女居士跟我說:“你修了這麼多年,有什麼境界嗎?”我說“沒有啊!”我反問她,“你呢?”她回答我:“不好說,不好說。”說是沒有說出來,已經告訴我:我有的,就是不好說。修行了,臉皮還抓不破,又不是泥塑木雕,老往自己臉上貼金幹什麼呢?

  

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73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可不能一句“方便”,把戒都方便光了

  提要:

  ·大乘要在出離乘基礎上修菩薩行

  ·開口大乘的人不懂法,把外道引進佛門就沒人管了

  ·大乘不持戒,幹了壞事,衆生見你就害怕

  ·可不能一句“方便”,把戒都方便光了

  ·不發菩提心,不能稱大乘;發了菩提心,不修聲聞乘法,也僅是人間的好心人

  ·同學間不要有對抗情緒,也是爲了要息滅貪瞋癡

  大乘要在出離乘基礎上修菩薩行

  大乘不要變成空口大乘,光唸光說而沒有具體行動,連大乘的修法都不懂。應該知道,心有大小,法無高下。大小是指心說的,說大乘法、小乘法,其實法無大小,應該理解小乘法是不想廣度衆生小乘心的人修的法。小乘人他一心想了脫生死,爲了快快達到這個目的,他專修出離法。大乘呢,要在出離乘基礎上,再學修菩薩行,兩個都要抓起來。也就是說,你要蓋叁層樓樓房,你必須要有第一層第二層的基礎,沒有第一層第二層,光蓋第叁層樓房,那不是空中樓閣嗎?有人覺得早晨吃飯,中午吃飯,晚上又吃飯,太慢太麻煩了,他早上就把准備晚上吃的飯吃了。能海上師說,早晨吃晚飯,仍然叫早飯。

  開口大乘的人不懂法,把外道引進佛門就沒人管了

  自己連了脫生死的法都不懂,開口大乘,閉口大乘,把什麼人都引進佛門來,亂七八糟的人都有,有巫婆神漢,還有學外道氣功的,越搞越雜。引進來了以後,也沒人指導他怎麼了生死,怎麼發菩薩心?一進門就沒人管了。

  從前我家住在龍華寺的旁邊,有空時常到龍華寺去。一天清早,人不多,看到一個人在佛菩薩面前合合掌,很快往後跳,我問他,幹什麼?他說“得氣了。”把這種人拖進佛門,又沒人去管他,拖進來了盡搗亂!

  大乘不持戒,幹了壞事,衆生見你就害怕

  真正的大乘是要在出離乘基礎上行菩薩道,對自己修出離法,對衆生修菩薩法。你自己出離乘法也不修,戒也沒學好,你去度衆生,衆生看見你會害怕的。我年輕時,有一年陪母親到北京,母親小腳,再加上腳底疼,走路不方便,所以行李都是我一個人背。旁邊一個年輕人,很熱心地說:我來幫你背吧。我反而把包挾得更緊了,就怕他把我包搶走。(衆笑)你只要做過一次這種事情,衆生看見你就怕了,你還能度衆生嗎?

  可不能一句“方便”,把戒都方便光了

  有許多話本來應該起作用,可是現在不起作用,比如信佛的居士說:“我受過五戒,我不打妄語。”現在這話人們已經不大信了,因爲五戒居士打妄語的特別多。你問他:“你怎麼打妄語啊?”他還你一句:“這叫方便妄語。”一句“方便”,戒全方便光了。妄語可以方便,那麼也可以方便喝酒、方便殺、方便偷,現在給我方便偷一下,來世我給他偷還好了。所以我說,方便妄語也是妄語。因爲這種事情太多了,所以世間上的人不管你是居士,受過五戒,他真正信的是你平時的行爲,實事求是來看,才會相信。

  不發菩提心,不能稱大乘;發了菩提心,

  不修聲聞乘法,也僅是人間的好心人

  出離乘的修法很重要,如來度衆生目的是要度衆生到彼岸,度出生死輪回。如果你不肯發廣大的菩薩心,但你自己能夠出生死輪回,如來也說你成功了。如來當年講菩薩法時,有五百個阿羅漢退席,如來呵斥他們是“焦芽敗種”,這並沒有否定他們證阿羅漢果的成功,僅僅是說他們要成佛是沒希望了,因爲他們不發菩提心,不肯度衆生。可如果沒有聲聞乘的修法,你口說發菩提心,在衆生堆裏轉來轉去,也僅僅是人天乘,不過是人間的一個好心人罷了。

  同學間不要有對抗情緒,也是爲了要息滅貪瞋癡

  你們有些同學別的地方也去過,你們也有感覺:這裏跟別的地方不一樣,這裏有實際行動,不空唱高調。譬如我前一個時期給你們提出一個目標:不鬧情緒。鬧情緒就是起煩惱,提出這個要求,就是要你不起煩惱。不光是講經的時候講“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”,還要叫你具體做到,要有實際行動,這也是朝向規章製度裏的同學間不得有對抗情緒去努力的,有理好好說,有困難好好提。

  

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74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各種渠道使你斷煩惱,目的希望你快快證果

  提要:

  ·各種渠道使你斷煩惱,目的希望你快快證果

  ·心情不開朗,經常鬧情緒,能證果嗎?

  ·假裝能生起莊嚴,養成習慣也是好

  ·莊嚴不能太別扭,自然不能太散漫

  各種渠道使你斷煩惱,目的希望你快快證果

  群居生活會互相影響的,早晨給你們念了一篇“漫談具有獨斷傾向的兒童”,獨斷性格是怎麼形成的?本來她沒有這種脾氣,因爲她的祖母說“我偏不給你吃”,這個小女孩就學會了,也說“我偏不給你吃”。同學之間也是這樣,你“偏要照我的”,別人也學會了,“爲什麼偏要照你的?必須照我的”,這叫相互進行煩惱加持。要消滅這種現象,大家應該心平氣和地討論研究,哪個方法好,符合實際,就按照哪個。用各種渠道使你斷煩惱,目的就是希望你快快證果。

  心情不開朗,經常鬧情緒,能證果嗎?

  有人心裏想:傅老師總是要求這麼低,初果證不到,證個半果也好,我要證四果。你發心好啊,可是你要真正去做到啊。

  從前上海我住的地方,一次來了些學生,大家一起誦經供佛。供完佛要分供品,每人是平等分。有一種青果,上海人叫“檀香橄榄”,吃進去先苦後甜,分供品的同學說:老師,他要二果。我說“好吧,二果就二果。”又一個人說:我要四果。你這麼貪吃,還證四果了?這些同學也是風趣,倒並不一定是貪心。你發心證二果叁果四果,再好也沒有,可是你不斷煩惱,還整天心情不開朗,跟同學鬧情緒,還想證果嗎?所以規章製度裏規定:同學間說話不能帶情緒。

  語言是人經常使用的交流工具,語言中一帶情緒,就知道你心裏起煩惱了。你們按照這些規章製度真的去做到了,我看你可能已經拿到半果了。

  假裝能生起莊嚴,養成習慣也是好

  有人說,“假如我心裏想不通,我假裝沒煩惱,暫時說兩句沒有情緒的話。”有人就反對:“這是虛僞,假裝的!”我看假裝比不裝好,至少你在假裝的時候做到了。我希望你每次都假裝,假裝假裝就變成真的了,養成習慣了嘛。這不是我憑空想出來的,這都是我的生活經驗,今天用在修行上,就成了修行經驗。

  我年青時有一點事情,或者遇到一個人,進入一種新環境,我就慌,尤其是有人跟我說話,我更慌,因爲我有嚴重的口吃。一次我正在吃飯,忽然有人跟我說話,我手足無措,本來要拿調羹去碗裏舀湯的,心慌了就隨便拿起一雙筷子,一面回答他,一面用筷子去舀湯。奇怪,怎麼舀來舀去舀不上來?一看是筷子在舀湯。像我這種人能講課嗎?後來我自己訓練,訓練到語言上很流暢,估計能上臺講課了,但是心理上問題比語言上問題更難辦,可是醜媳婦總要見公婆面,開課了,我不得不去講啊。所以我從家裏出來,一面走,一面在告訴自己:我是老師。老師的莊嚴就生起來了,心也不慌了。一直走到河濱大樓的電梯門口,我已經穩得住了,走進課堂,一副老師的姿態就擺出來了。這完全是假裝,每天這麼假裝,後來就自然了,後來我沒有裝模作樣,也形成這一套。

  莊嚴不能太別扭,自然不能太散漫

  是不是裝模作樣,兩種情況能看出來,這人威儀特別好,坐下去能夠一動不動,可是他說話非常自如,這不是裝模作樣;另一種,這個人身子也不動,可是勉強得很,講話也很不自在,這個人是裝出來的。當然喽,我一方面提倡裝模作樣有好處,慢慢就裝成習慣了,可是也不要裝得太過分了,裝得太過分豈不跟泥塑木雕差不多了嗎?眼睛也不動,或者以眼觀鼻,以鼻觀心,“今天——我們繼續講——《製戒緣起品》。”(衆笑)這樣反而使人別扭。所以要自然一點,可是自然又不能太浮躁太隨便太散漫。

  你們現在…
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70~7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