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70~79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称大冰箱居士。

  即使你发菩提心,你没有内容也不顶用,只会讲几句空话,“六度万行”,你行了没有?说“我供养了多少钱”,这叫布施,不叫波罗密。六度就是六波罗密,你做到了没有啊?布施了就用不着再提了,也许早就忘了,因为你布施的时候就要修三轮体空嘛,也没有布施的这个我,也没有接受布施的这个你,中间布施多少钱也不存在心里,这个三个观念全要空掉。摆自己的功德,就没有空掉,就达不到波罗密的究竟境界。有人说:这倒是挺难修的。现在不说怎么空法,先给你们介绍一个最最简单的,你一听就能修起来,就看你能不能培养起这种心态。

  要修三轮体空,首先要隐藏功德

  我年轻时到过大连,因为路不熟,我拿出地址去问路。刚好走过一个女学生,我请问她路怎么走,她很详细地告诉我,我就有礼貌地说:“谢谢你。”她回答我:“谢啥呀?”这三个字我一直没忘记,意思就是:不用谢,这是我应该做的,这就空掉了嘛。居士供养三宝,是居士应该做的,你还说什么呀?你要把功德的相空掉,首先你要做到能隐藏功德,别说出来呀!

  虽不直说,拐个弯仍是称己功能

  有人做得很巧妙,虽然巧妙,还是说出来了,“这位师父修行挺好的,你应该对他恭敬供养,前天我供养了他两千元。”也是说出来了嘛。还有一种,他加这一句,加那一句,也等于说出来了。有一年我在昭觉寺,有一个年轻女居士跟我说:“你修了这么多年,有什么境界吗?”我说“没有啊!”我反问她,“你呢?”她回答我:“不好说,不好说。”说是没有说出来,已经告诉我:我有的,就是不好说。修行了,脸皮还抓不破,又不是泥塑木雕,老往自己脸上贴金干什么呢?

  

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73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可不能一句“方便”,把戒都方便光了

  提要:

  ·大乘要在出离乘基础上修菩萨行

  ·开口大乘的人不懂法,把外道引进佛门就没人管了

  ·大乘不持戒,干了坏事,众生见你就害怕

  ·可不能一句“方便”,把戒都方便光了

  ·不发菩提心,不能称大乘;发了菩提心,不修声闻乘法,也仅是人间的好心人

  ·同学间不要有对抗情绪,也是为了要息灭贪瞋痴

  大乘要在出离乘基础上修菩萨行

  大乘不要变成空口大乘,光唸光说而没有具体行动,连大乘的修法都不懂。应该知道,心有大小,法无高下。大小是指心说的,说大乘法、小乘法,其实法无大小,应该理解小乘法是不想广度众生小乘心的人修的法。小乘人他一心想了脱生死,为了快快达到这个目的,他专修出离法。大乘呢,要在出离乘基础上,再学修菩萨行,两个都要抓起来。也就是说,你要盖三层楼楼房,你必须要有第一层第二层的基础,没有第一层第二层,光盖第三层楼房,那不是空中楼阁吗?有人觉得早晨吃饭,中午吃饭,晚上又吃饭,太慢太麻烦了,他早上就把准备晚上吃的饭吃了。能海上师说,早晨吃晚饭,仍然叫早饭。

  开口大乘的人不懂法,把外道引进佛门就没人管了

  自己连了脱生死的法都不懂,开口大乘,闭口大乘,把什么人都引进佛门来,乱七八糟的人都有,有巫婆神汉,还有学外道气功的,越搞越杂。引进来了以后,也没人指导他怎么了生死,怎么发菩萨心?一进门就没人管了。

  从前我家住在龙华寺的旁边,有空时常到龙华寺去。一天清早,人不多,看到一个人在佛菩萨面前合合掌,很快往后跳,我问他,干什么?他说“得气了。”把这种人拖进佛门,又没人去管他,拖进来了尽捣乱!

  大乘不持戒,干了坏事,众生见你就害怕

  真正的大乘是要在出离乘基础上行菩萨道,对自己修出离法,对众生修菩萨法。你自己出离乘法也不修,戒也没学好,你去度众生,众生看见你会害怕的。我年轻时,有一年陪母亲到北京,母亲小脚,再加上脚底疼,走路不方便,所以行李都是我一个人背。旁边一个年轻人,很热心地说:我来帮你背吧。我反而把包挟得更紧了,就怕他把我包抢走。(众笑)你只要做过一次这种事情,众生看见你就怕了,你还能度众生吗?

  可不能一句“方便”,把戒都方便光了

  有许多话本来应该起作用,可是现在不起作用,比如信佛的居士说:“我受过五戒,我不打妄语。”现在这话人们已经不大信了,因为五戒居士打妄语的特别多。你问他:“你怎么打妄语啊?”他还你一句:“这叫方便妄语。”一句“方便”,戒全方便光了。妄语可以方便,那么也可以方便喝酒、方便杀、方便偷,现在给我方便偷一下,来世我给他偷还好了。所以我说,方便妄语也是妄语。因为这种事情太多了,所以世间上的人不管你是居士,受过五戒,他真正信的是你平时的行为,实事求是来看,才会相信。

  不发菩提心,不能称大乘;发了菩提心,

  不修声闻乘法,也仅是人间的好心人

  出离乘的修法很重要,如来度众生目的是要度众生到彼岸,度出生死轮回。如果你不肯发广大的菩萨心,但你自己能够出生死轮回,如来也说你成功了。如来当年讲菩萨法时,有五百个阿罗汉退席,如来呵斥他们是“焦芽败种”,这并没有否定他们证阿罗汉果的成功,仅仅是说他们要成佛是没希望了,因为他们不发菩提心,不肯度众生。可如果没有声闻乘的修法,你口说发菩提心,在众生堆里转来转去,也仅仅是人天乘,不过是人间的一个好心人罢了。

  同学间不要有对抗情绪,也是为了要息灭贪瞋痴

  你们有些同学别的地方也去过,你们也有感觉:这里跟别的地方不一样,这里有实际行动,不空唱高调。譬如我前一个时期给你们提出一个目标:不闹情绪。闹情绪就是起烦恼,提出这个要求,就是要你不起烦恼。不光是讲经的时候讲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”,还要叫你具体做到,要有实际行动,这也是朝向规章制度里的同学间不得有对抗情绪去努力的,有理好好说,有困难好好提。

  

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74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各种渠道使你断烦恼,目的希望你快快证果

  提要:

  ·各种渠道使你断烦恼,目的希望你快快证果

  ·心情不开朗,经常闹情绪,能证果吗?

  ·假装能生起庄严,养成习惯也是好

  ·庄严不能太别扭,自然不能太散漫

  各种渠道使你断烦恼,目的希望你快快证果

  群居生活会互相影响的,早晨给你们念了一篇“漫谈具有独断倾向的儿童”,独断性格是怎么形成的?本来她没有这种脾气,因为她的祖母说“我偏不给你吃”,这个小女孩就学会了,也说“我偏不给你吃”。同学之间也是这样,你“偏要照我的”,别人也学会了,“为什么偏要照你的?必须照我的”,这叫相互进行烦恼加持。要消灭这种现象,大家应该心平气和地讨论研究,哪个方法好,符合实际,就按照哪个。用各种渠道使你断烦恼,目的就是希望你快快证果。

  心情不开朗,经常闹情绪,能证果吗?

  有人心里想:傅老师总是要求这么低,初果证不到,证个半果也好,我要证四果。你发心好啊,可是你要真正去做到啊。

  从前上海我住的地方,一次来了些学生,大家一起诵经供佛。供完佛要分供品,每人是平等分。有一种青果,上海人叫“檀香橄榄”,吃进去先苦后甜,分供品的同学说:老师,他要二果。我说“好吧,二果就二果。”又一个人说:我要四果。你这么贪吃,还证四果了?这些同学也是风趣,倒并不一定是贪心。你发心证二果三果四果,再好也没有,可是你不断烦恼,还整天心情不开朗,跟同学闹情绪,还想证果吗?所以规章制度里规定:同学间说话不能带情绪。

  语言是人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,语言中一带情绪,就知道你心里起烦恼了。你们按照这些规章制度真的去做到了,我看你可能已经拿到半果了。

  假装能生起庄严,养成习惯也是好

  有人说,“假如我心里想不通,我假装没烦恼,暂时说两句没有情绪的话。”有人就反对:“这是虚伪,假装的!”我看假装比不装好,至少你在假装的时候做到了。我希望你每次都假装,假装假装就变成真的了,养成习惯了嘛。这不是我凭空想出来的,这都是我的生活经验,今天用在修行上,就成了修行经验。

  我年青时有一点事情,或者遇到一个人,进入一种新环境,我就慌,尤其是有人跟我说话,我更慌,因为我有严重的口吃。一次我正在吃饭,忽然有人跟我说话,我手足无措,本来要拿调羹去碗里舀汤的,心慌了就随便拿起一双筷子,一面回答他,一面用筷子去舀汤。奇怪,怎么舀来舀去舀不上来?一看是筷子在舀汤。像我这种人能讲课吗?后来我自己训练,训练到语言上很流畅,估计能上台讲课了,但是心理上问题比语言上问题更难办,可是丑媳妇总要见公婆面,开课了,我不得不去讲啊。所以我从家里出来,一面走,一面在告诉自己:我是老师。老师的庄严就生起来了,心也不慌了。一直走到河滨大楼的电梯门口,我已经稳得住了,走进课堂,一副老师的姿态就摆出来了。这完全是假装,每天这么假装,后来就自然了,后来我没有装模作样,也形成这一套。

  庄严不能太别扭,自然不能太散漫

  是不是装模作样,两种情况能看出来,这人威仪特别好,坐下去能够一动不动,可是他说话非常自如,这不是装模作样;另一种,这个人身子也不动,可是勉强得很,讲话也很不自在,这个人是装出来的。当然喽,我一方面提倡装模作样有好处,慢慢就装成习惯了,可是也不要装得太过分了,装得太过分岂不跟泥塑木雕差不多了吗?眼睛也不动,或者以眼观鼻,以鼻观心,“今天——我们继续讲——《制戒缘起品》。”(众笑)这样反而使人别扭。所以要自然一点,可是自然又不能太浮躁太随便太散漫。

  你们现在…
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70~7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