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然沒有罵人,可是在刺人,也是壞事;他只知道殺人是壞事,不知道殺雞也是壞事。煩惱有粗煩惱、細煩惱,還有更細的煩惱,你不講他能懂嗎?
講法現在要廣泛地講,你不廣說,他不能廣泛地了解,再者,跟他說了他沒做到,那你還得跟他講啊!又沒做到怎麼辦?只能耐心地再跟他講!又出現兩個問題,還得再跟他講!有的人講一次就懂了,有的人講叁次還沒明白,那你還得講啊!經書裏有句話:“愚者說更殷”,對于愚的人你要跟他講得更殷切,講得多講得廣才能解決問題啊,哪可以不廣泛地說的?
什麼都沒弄明白,種種弊端就會發生了
擺個現實生活裏的例子,經常有這種事,我已經通知某人告訴你們,你們怎麼還沒做呢?了解下來,我說了五句話,他自作聰明把五句話縮成兩句,不是我的原話,變成他的話了。連五句話都懶得說清楚,只圖自己簡單方便,人家即使把你這兩句弄懂了,也是你的意思,不是我的意思呀。
所以我在了解情況時常說:“我不要聽你的意思,我要聽他本人的原話。”爲什麼不把原話告訴我呢?一定要弄得人家聽不懂。“我想他說的話就是這個意思。”真叫自說自話了,這種情況尤其發生在你們高等文化的大學生身上。還有一種情況他自己是當事人,可是當他把那時的情況說出來時,就聽不懂了。譬如共有叁個人,他也不說清楚某某人,全是“他,他,他”,究竟這叁個“他”是指哪一個?誰聽得懂啊?由此來看,究竟是說得詳細一點好呢,還是簡單一點好啦?要你簡單是指你講話別羅嗦了,你問題都沒弄清楚、沒講清楚,這種簡單有什麼好處啦?只會發生種種的弊端。所以不把問題弄清楚,不廣大地學,不廣大地懂,是不會有好處的。
佛示滅後,如果沒有經律的攝持,
就會令正法速滅
“彼二佛示滅,種種姓出家,時久生疲厭,無經律攝持,令正法速滅。”這就說明簡單的後果不好啊!即使當時的人根機很利,證果很快,可是後世的人根機就差了。根機差要學很多的法才能有效果,可是那兩尊佛出世的時候,沒有廣大地說法,因爲當時不需要。譬如你們叁皈依已經懂了,我還要再跟你們講叁皈依,還會有人聽嗎?他煩惱已經斷盡了,你再跟他說種種斷煩惱的方法,就沒必要了,講了也是多余的。
可是等到兩尊佛滅度以後,後世的衆生根機漸漸差了,煩惱越來越重,由于這兩尊佛沒有廣大的講法,沒有把法留存下來,所以令正法速滅。
中國僧人都姓釋,仍有難舍世俗心
“彼二佛示滅,種種姓出家”,種種姓,現在叫各個階層、各種身份的人。佛在世的時候只有一種姓出家,後來變成種種姓出家,出家的心跟當初佛在世時不一樣了,比如現在出家同學把世俗的名都丟掉不用了,只有一種姓,叫“釋某某”,你也姓釋,他也姓釋,出家人都姓釋,這就是一種姓。當然僅是名字上加一個釋,表面看起來一種姓,還要往裏看。釋迦佛在世的時候,當時出家的人,心都是很清淨的,都是想跟佛學法,修行證道,爲了了脫生死到彼岸,證阿羅漢果,沒有其他的心。釋迦佛涅槃以後呢?兩樣了。拿中國的情況來看,從前朝代,你給他指出錯誤,他就會舍棄,現在的人肯抛棄嗎?曆史上有位法師,出家的時候,帶了叁輛大車去出家,一輛是他的老婆,一輛是酒肉,一輛是財寶,結果到了寺院裏,師父說“你要出家,這些都不能要。”他就不要了,後來成了法師,人家就稱他“叁車法師。”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63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出家求武功,出家爲學醫,好比穿了俗衣當方丈
提要:
·出家求武功,出家爲學醫,好比穿了俗衣當方丈
·唸經爲掙錢,心不淨,行也不正
·沒錢娶妻當和尚,再找女友祝晚安
·有人在家地位高,出家了仍像個大人物
·出家學時髦稱莊嚴,難怪男女同行亦時髦
出家求武功,出家爲學醫,
好比穿了俗衣當方丈 現在的人兩樣了,有人出家了還在想世俗,好比吐出來的東西,他還會拿過來再吃進去。出家前不一定穿西裝,出家後反而脫了袈裟穿西裝,心能清淨嗎?有人在社會上搞得焦頭爛額,再到佛門裏來爭名爭利!這種情況現在已經很多啦。我當初辦佛學院的時候,就看到來的學僧有帶氣功書的,有帶中醫書的,還有的人帶了音樂磁帶,有一個說:“你給我介紹一個武功好的師父吧?”原來他出家想學武功。還有一個說:“你給我介紹一個醫術高明的和尚吧。”原來他是來學醫的,各種各樣的人都有。
學武功爲了什麼呢?學了武功誰敢管他,糾察也不敢說話,怕他一拳打過來得養傷叁個月。
學醫幹什麼呢?可以挂牌行醫啊!成都就有這麼一個和尚,開始在寺院裏給人家打打金針,修行就沒時間了。有一天他高高興興地拿了一張衛生局批准他行醫的執照給大家看,從此找他看病的人更多了。過兩年我再去時,他搬出到寺院門外,租了一個大房子,裏面全躺著病人,他忙著給他們紮針。這種以出家人身份去行醫掙錢,戒律上是不許可的。
唸經爲掙錢,心不淨,行也不正
現在更加普遍的是學唱念,有人就是爲了學唱念、做佛事而出家,出家了整天敲敲打打。有的居士來做佛事還有要求:“要唱得響,越響越有效果。”爲了討有錢人的歡心就大聲唱。海外叁力法師寫了一本《修行法則》說:“誰的喉嚨最響,誰就是大和尚。”也不管人家睡得著睡不著。不修慈悲,也不求智慧,整天修鈔票,不要說你出家的心不清淨,你的行爲就不清淨。釋迦佛有沒有對弟子說過:“舍利弗,你出家以後,天天給死人唸經。”你給死人唸經,即使死人能聽到,他也聽不懂。而且你有什麼道行能度他?你度得了嗎?
沒錢娶妻當和尚,再找女友祝晚安
還有的人,農村娶不到老婆,只要出家叁年,還俗就能娶老婆。出家後還沒有還俗,女朋友已經四五個了。有一次我在一個寺院,有個趕經忏的小和尚在我門口打手機,我睡著了都被他吵醒。講不完地講,全講本地話,我也聽不懂,最後說了一句流行話我聽懂了,“祝你晚安,bye-bye。”(衆笑)一聽就明白跟誰打電話。做佛事時拜佛,做完佛事“bye-bye”,也不知道究竟在拜誰?這種人出家怎麼談得上修行呢?
有人在家地位高,出家了仍像個大人物
還有人出家時候挺好,可是以後變掉了,放不下在家的地位。他在家時有名望、有地位,出家以後也是與衆不同,大人物的氣勢猶存,再加上叢林裏也知道這個人在社會上地位高,出家以後對他特別恭敬,特別照顧,結果養成他一副高傲的樣子。
還有人出了家,連在家時的享受和生活用品也不肯放下。
出家學時髦稱莊嚴,難怪男女同行亦時髦
在成都時我碰到一個女居士,跟一個男青年同進同出,相當親密,即使都是居士,在寺院裏,這樣也不太好看,又不是遊客。這個男青年戴了副眼鏡,眼鏡上拖了根鏈條,當時是最時髦的打扮。有一天她到我這兒,我問:“他是誰啊?”“老師,他是個和尚。”啊?一點出家相也沒有!我說“出家人怎麼可以穿在家人衣服呢?”“人不好貎相啊,也許他是菩薩化身呢。”我說“他是近視眼還是老花眼?”“不是不是。”“那爲什麼戴眼鏡?”“好看呀,莊嚴呀。”一個出家人怎麼可以跟女居士兩個人進進出出呢?這種情況現在很多啊。今天佛教的衰落,將來佛法的消滅,就是這樣衰落,這樣消滅的。
五欲八風吹進佛門,
僧團就渙散了
提要:
· 要鼓勵,要批評,免得時久生疲厭
·無法亦無戒,成了一盤散沙
·五欲八風吹進佛門,僧團就渙散了
要鼓勵,要批評,免得時久生疲厭
“時久生疲厭”,時候久了,就疲沓了。昨天我講完課到你們女衆班去,批評了你們。別認爲女衆班現在挺好的,想過太平日子。曆代王朝奪了天下,天下太平就放松了,結果就被打垮了。我就知道你們的弦線放松了,沒有刺激性了。刺激有多種,一種刺激是鼓勵,受了鼓勵,大家信心十足,有奔頭,像這樣修下去肯定能成就;還有種刺激,一看不行,還得我來批評,這也是刺激。發現不行肯動腦筋,決定要搞好它,也産生力量。如今你們是東西兩線無戰事,可以搓麻將了。你們可不能丟失了斷煩惱證果到彼岸的素質。修行哪可以停止的,千萬不能時久生疲厭。
無法亦無戒,成了一盤散沙
修行人如果不講修行,不講經說法,不學戒,不整頓道風,將會變成一盤散沙,慢慢都沒勁了。修行人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時候一久,疲厭了。人還比不上炮仗,炮仗從第一聲到最後一聲都是響的。有些講法的人,開頭精神十足,到後來,也許時間長了,聲音就小下去了。有人說我剛剛相反,越講越有精神,實在說,當我提到目前佛門歪風邪氣時,我越講越生氣。不過這樣也好,不會講到後來生疲厭。我到今天對于說法沒有疲厭過,四十多年如一日。如果修行人無經律攝持,時久生疲厭,戒律也渙散,這樣肯定令正法速滅。
五欲八風吹進佛門,僧團就渙散了
“若衆花散置,無線貫穿故,被風則渙散。”好比很多的花瓣散在桌子上,沒有線把它串起來,被風一吹就散了。如果用線串起來,每一片花瓣都吹不散。花表比丘,線表示戒律,所以出家人,包括在家居士,要對戒特別重視,沒有戒就像一片沒有線串起的花瓣。風表五欲之風,財色名食睡,色聲香味觸,還有世間上的八風,吹進佛門,僧團就團結不起來,各有各的思想,各有各的動作,所以一定要用根線把它串起來,這就是組織。戒律就是組織僧團的一個方法,組織沒有了,就變成一盤散沙,這都是佛講的話。
“尊者跪合掌”,舍利弗爲什麼要跪下合掌呢?就是有所請求啊,今天咱們就講到這兒。(第十六講完 2002.6.6)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64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…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60~6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