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60~69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沒有戒律,僧團一盤散沙,也就安定不起來

  提要:

  ·沒有戒律,僧團一盤散沙,也就安定不起來

  ·佛門抗不住五欲之風,發展佛教事業也成了抓鈔票

  ·弘法辦學是爲了正法久住,不是爲了釣錢

  ·出家要堅持修行,不可稍有艱苦就要跑

  ·佛弟子素質變壞,佛教就變了顔色

  ·出家應著壞色衣,不戴金銀首飾,寶石念珠不能用

  沒有戒律,僧團一盤散沙,也就安定不起來

  我們繼續講《製戒緣起品》。“若衆花散置,無線貫穿故,被風則渙散”。要使種種的花不被風吹散,必須要用線把它們串起來。線就是表示戒,沒有戒律,僧團一盤散沙,也安定不起來,也團結不起來。尤其是在末法時期,戒特別重要,因爲末法時期五欲的風很厲害,由于科學的發達,物質享受在不斷發展,可是人的精神生活沒有提高,反而在後退。

  佛門抗不住五欲之風,

  發展佛教事業也成了抓鈔票

  佛教認爲:貪瞋癡的發展就是人精神素質的倒退。世間上人也反對貪瞋癡。在人的精神素質還沒有完全建立在道德修養基礎上的時候,人憑著貪欲去發展生活上的享受,反過來又助長了內心的貪瞋癡,形成了惡性循環,並成爲一種風氣。這種風氣很多年前已經吹進了佛門,佛門裏邊的人越來越抵抗不住,也隨著世間上的人去搞財色名食睡。名義上挺好聽,所謂弘法、度衆生、發展佛教事業,實際上是爲了抓鈔票。如果抓不到鈔票,他就不願意幹了。

  弘法辦學是爲了正法久住,不是爲了釣錢

  有一年一個佛學院請我給學生結個法緣。我講了幾堂課,當家就不讓我走了,一定要請我做教務長,盛情難卻,我說:“我兩面跑吧。”後來大和尚找我談:“老師,你兩面跑也太辛苦了,那就只好算了。”偶然聽到他們在開會,“傅老師留不住要走,沒有好的老師講課,學生留不住,這個佛學院到底辦不辦呢?辦嘛,發展不起來,不辦嘛,海外沒錢來。”我們弘法辦學可不是爲了釣錢,是爲了法,爲了正法久住呀。

  出家要堅持修行,不可稍有艱苦就要跑

  很多修行人,生活稍微艱苦一點就要跑了,他要跑到生活條件好的地方去貪享受,結果佛門種種搞鈔票的花樣全出來了。我是年輕時進的佛門,四十年了,佛門變得很快,從前出家修行、弘法或者辦學,不管有錢沒錢,全是艱苦奮鬥。

  我22歲在佛教青年會聽經,講經完了,老居士拿著話筒,說“現在天臺山的僧衆缺乏道糧,每天只吃一頓粥,希望居士們能夠供養道糧。”這樣的苦,當時出家人還堅持修行。

  佛弟子素質變壞,佛教就變了顔色

  如今呢?想退學的全有理由,有嫌生活條件苦,衣單費太少;有嫌學習太緊張,這麼早就起來;有嫌管得嚴,不能上街,不能吃零食;還有一道圍牆,還有大鐵門,什麼事情都要來管我。個別人可能過去吃葷吃慣了,嘴上不說,肚子裏也在嘀咕。原來這些人修行是爲了享受,爲了自由散漫!而且提出退學的人全說佛學苑閑話。佛弟子素質變壞了,佛門也變了顔色。你身在佛門,吃的是叁寶的飯,一不對你就會背因果的。

  出家應著壞色衣,不戴金銀首飾,

  寶石念珠不能用

  如今五欲之風也吹進了佛門,前幾天我看到有位法師講經裏提到,現在的袈裟搞得這麼漂亮,紅顔色的,還鑲金邊,比釋迦佛當年披的袈裟還高級吧?出家修行人應著壞色衣,這個顔色,好像衣服已經穿得要壞了的顔色。有人手臂一舉,一道金光,細細一看,手臂上一只金表。從前我到四川去拜見一位法師,有個挂單的和尚在做晚課,他晚課做得挺好,我就起了恭敬心,出去看看,看到他指頭上一只金戒指,出家人能夠戴金銀首飾嗎?昨天有人送給我一串瑪瑙念珠,能用嗎?修行人要抛棄一切金銀財寶、翡翠瑪瑙。都是不懂佛法,不講修行的人把佛門搞成這個樣子。這是色。

  

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65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佛門不重視戒,

  五欲之風就把僧團吹散了

  提要:

  ·受了八戒,一切香味都不能用,肯掃廁所就不怕臭味

  ·誦經不能用歌調求好聽,不可利用五欲來修行

  ·貪味才會有素食的雞和魚

  ·修行人不貪衣著美好,袈裟用粗布做,就不必用搭鈎了

  ·佛門不重視戒律,五欲之風就把僧團吹散了

  受了八戒,一切香味都不能用,

  肯掃廁所就不怕臭味

  香呢?我年輕時聽法師講,從前出家人最搶著幹的工作,一種是廚房裏燒火挑水,一種是廁所裏出糞,都是苦事情。現在知識分子出家了,誰肯去掃廁所?因爲太臭了。再發展下去,臉上要塗油了,也有理由啊,這是防裂油。但是聞聞也是有香氣的。我們居士受八戒那一天,一切香味都不能用,肥皂不能用香肥皂。我從前受八戒的時候,牙膏都不敢用,因爲有股芬芳的香氣,我就拿點鹽刷牙的,因爲怕犯戒。佛在世時,出家人刷牙用的是楊柳枝。

  誦經不能用歌調求好聽,不可利用五欲來修行

  聲,追求好聽,喜歡聽美妙的聲音,這也是五欲之一。唸起佛來如同唱歌,大悲咒用唱的方式唸。海外來的磁帶,放出來的《心經》也是唱的,而且配的佛教音樂也西洋化了,是彈鋼琴,也不知道釋迦佛當年有沒有鋼琴。也有理由,這樣好聽啊。求好聽,就掉在五欲裏了,你喜歡好聽,就是貪心,這個欲就把你勾去了。我經常給你們指出來,唸經不能唸得好聽,不能像唱歌那樣,我也常給你們改正。能海上師唸經非常平和,從不用歌調唸。可以利用佛教的文化、音樂、美術來弘揚佛法,種種的莊嚴使衆生看了歡喜,那是攝受衆生進佛門啊,可不能利用這些東西來修行!

  貪味才會有素食的雞和魚

  味,這裏煮菜放味精我看全國第一。可能原來沒有這麼多,貪吃鮮啊,那麼多放一點,慢慢習慣了,再多放一點。有的地方雖在吃素,做的東西就像真的魚、肉,嘗味道的時候,還說“這個味道真像魚,真像雞腿、排骨。”念念不忘魚、雞、排骨,你的貪心怎麼消除得了?

  修行人不貪衣著美好,

  袈裟用粗布做,就不必用搭鈎了

  觸,不怕你們笑話,五四年我第一次上五臺山,也是發心出家的,出家的僧衣,居士們都給我做好了,完全是粗布做的,一點不細滑,一搭就搭上去了。漢地出家人的袈裟都有搭鈎勾起來,可能是由于用料細滑,不用搭鈎容易滑下來。其實你用粗一點的布搭上去怎麼會滑下來呢?用搭鈎的袈裟看起來總有點不莊嚴,大雄寶殿釋迦佛的袈裟是沒有搭鈎的。而現在有的大雄寶殿裏,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的袈裟也改成有搭鈎的,也不知道是誰改變的。

  佛門不重視戒律,五欲之風就把僧團吹散了

  色聲香味觸,五欲之風吹進了佛門。更糟糕的是,佛門裏不重視戒律。風這麼大,花瓣又沒有線穿,不吹散才怪呢!有人出家叁年還俗了,有的出家叁個月就還俗,沒有戒,還不是自由散漫,一盤散沙!我到過一個寺院,客堂裏挂的書法,“以戒爲師”,看樣子這個寺院很重視戒律。裏邊的小和尚卻跟我說:“傅老師,要不是你在這兒講法,我們都想走啊。這裏說是以戒爲師,實際上哪有戒?”年輕的小和尚都看不慣。

  

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66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不信因果的人只聽錢的話,

  不信因果,戒就不起作用了

  提要:

  ·佛門吹起貪享受的風、厭苦的風,把求法的人都吹走了

  ·師父管得嚴,心裏怄氣,起了煩惱就想跑,又給風吹動了

  ·受贊歎心歡喜,不可因高興而傲慢,受到批評就怄氣,易失去丈夫身

  ·不信因果的人只聽錢的話,戒就不起作用了

  ·對善惡的看法,佛弟子應以戒爲標准

  ·有戒才有組織力量,有線才能貫穿一切

  佛門吹起貪享受的風、厭苦的風,把求法的人都吹走了

  還有八風,如果沒有戒律,八風一吹,就把你吹垮了,別人告訴你,“咱們到別的佛學院去,那邊名氣大,條件好,這兒太苦了。”又吹樂的風,又吹苦的風,有的人就被吹走了。

  說這兒苦,是不是苦得像印度外道那麼樣,沒有床就躺在木柴上,吃狗吃的東西?苦行外道咱們是反對的,可我們現在的苦遠遠比以前的年代輕得多了。有些老修行,已經八、九十歲了,你去問問他們,他們年輕時的生活比現在好還是苦啊?咱們這兒能叫苦嗎?在五欲上講享受能修行嗎?你們四點鍾上殿,有的地方六點鍾上殿,這兩個小時白白的損失了,你吃虧了。因爲我連續幾個晚上沒睡好,前天換了一種藥,以前我睡下去,大概一個小時、半個小時就會醒來。可是吃了這個藥,睡得很好,等到一醒來,兩點叁刻,趕快進禅堂去帶修禅定。本來我每天晚上12點就起來編稿件,足足多睡了兩個小時,這兩個小時,跟誰要回來?有人一天只睡叁四個小時,照樣也不生病。

  師父管得嚴,

  心裏怄氣,起了煩惱就想跑,又給風吹動了

  有的師父整天地對你沒好臉,一句都沒說你好,你一不對他就要管;有的師父總是笑嘻嘻,你有什麼要求,有求必應,而且經常在人面前說你好話:“我這個徒弟很有善根啊,他平時在我身邊聰明的很呢。”聽到表揚、好話,輕飄飄;看見師父管得這麼嚴,心裏怄氣,起煩惱想跑,又給風吹動了。

  受贊歎心歡喜,不可因高興而傲慢,

  受到批評就怄氣,易失去丈夫身

  我是主張大家要高興,可是你別聽到一句好話就傲慢,輕浮起來,眼睛升到額頭上去了;聽到一句批評的話,馬上受不了。應該聽到好話高興,聽到批評話也高興,聽到好話要謙虛,聽到批評的話要感謝人家,不被八風所動嘛。你們男衆如果氣量小,聽了兩叁句話就怄氣,說句笑話,小心下一世做女人。你們女衆聽到幾句批評的話,一點不生氣,下一世…
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60~6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