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很緊,又不能把橡皮筋剪斷,很不容易解啊。如果把這個結放在手掌上搓,搓到後來它就松開來了。你解不開,你不要認爲這個結是解不開的,你要明白這是我沒有方法,我應該去學方法,這才是正見。學了佛法哪個結解不開?佛法就是專門解結的,解掉你生死的結,解掉你煩惱的縛。你解不開因爲你太死板。佛法都不是死板的,有了智慧自會出生善巧方便,法無定法就有善巧方便。
“滅”是因,“解脫”是果,滅了煩惱苦就解脫了
滅谛四相第一個是滅,要滅掉煩惱,必須要努力。我們今天用功之處就是在“滅”上,我們學佛法,一面學一面斷,正在努力的路上,這是因。第二位是解脫,你從煩惱中解脫出來了,“即苦寂盡之離也”,煩惱被你滅掉了,這就是果。所以第一位是因,第二位是果。怎麼解脫苦?苦從煩惱來,滅了煩惱苦就解脫了。
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(35)
傅味琴 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5.7.31
“法尚應舍”,不是指需要法的時候,
而是指你成就的時候
提要:
· 假如寺院成了遊樂場,必然貪瞋癡泛濫
· 爲錢不爲法,思想不正,能解脫煩惱嗎
· 斷煩惱爲離苦,苦離了,這個離苦的“離”也不必要了
· “法尚應舍”不是指你需要法的時候,而是指你成就的時候
假如寺院成了遊樂場,必然貪瞋癡泛濫
一個人起煩惱,尤其是冒火時很容易全身發熱,尤其是身體比較虛的,稍微動一點火氣臉就發熱,醫生稱爲虛火上升。所以煩惱又稱熱惱,惱是擾亂自己。這個時候,人很難受,好比天氣又熱,環境又鬧,真是受苦受難,所以古人說:心靜自然涼。
凡是熱鬧的地方都充滿著煩惱,比如遊樂場所非常熱鬧,裏邊貪瞋癡就泛濫。假如寺院也成了遊樂場所,那這個寺院裏也是充滿著煩惱。
爲錢不爲法,思想不正,能解脫煩惱嗎
前兩年聽說有個寺院的糾察,也叫僧值,對一個很不像樣的居士訓了幾句。主持知道了,我召集全體僧衆說話,不是批評那個不像樣的居士,而是批評這個糾察:“居士是送錢送米來的,你這麼一做,以後居士不來了,你吃什麼?”我們觀點不一樣,我們只有一個念頭:你是來學法的,歡迎居士來是歡迎他來學法。思想不正,能解脫煩惱嗎?
斷煩惱爲離苦,苦離了,這個離苦的“離”也不必要了
沒有煩惱了,你心裏就自在了。心裏邊貪瞋癡的妄念少了,慢慢心就寂靜了。到了煩惱斷盡,你就達到了寂靜的彼岸。要達到滅谛的境界,就要把煩惱滅得幹幹淨淨,即使你從煩惱中解脫出來,心裏很寂靜了,還要去掉“我現在已經達到寂靜了”這種念頭,這才是最後的成就。所以滅谛第二相“解脫”就叫“即苦寂盡之離也”,苦和寂靜都離開了,因爲你已經成功了。
我昨天看到造房子的工人用水泥在塗牆,那是牆還沒有塗好。假如工人在已粉刷好的牆上塗水泥,那他還沒有畢業呢,他不懂,牆完工了就不需要再塗水泥了。又如這兒地板都鋪好了,你拿著榔頭再去敲,用得著嗎?
“法尚應舍”不是指你需要法的時候,而是指你成就的時候
再比如說,這個眼鏡片有點模糊了,你要擦眼鏡需要這塊布,擦幹淨了這塊布你就要丟掉了。你不丟掉,你這個人有毛病。擦的時候不能丟掉布,擦幹淨了就要丟掉布,所以叫“法尚應舍”。這句話不是指你需要法的時候,是指你將來成就了,什麼法都不要的時候。爲什麼這時什麼法都不要?因爲什麼法都在你心裏了。比如,這本《心經》你已經背出來了,《心經》的法本也就用不著看了,你只要心裏開一個頭,整部《心經》一直會在你心裏轉完。什麼都不要就等于你心裏什麼都有,你心裏什麼都有,你還去要這要那,那就不正常了。所以達到了寂靜,非但斷煩惱的方法不需要了,你一顆“我已經成就”的心,也要離開。
比如,媽媽問你,“你吃飽了嗎?”那個時候你可以說:“我吃飽了。”不需要說的時候你說了就不正常。媽媽已經在洗碗了,你還站在媽媽旁邊:“媽媽,我吃飽了。”“媽媽我吃飽了。”過一會又說:“媽媽我吃飽了。”媽媽就會擔心你有點不正常,或者對你說“好了,不要再說了。”今天講到這裏。
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(36)
傅味琴 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5.8.1
有流轉生死的法就有流轉生死的我
提要:
· 有流轉生死的法,就有流轉生死的我
· 因爲我們本性具足一切,所以才能恢複一切
· 悟就是轉,要條件具足才能悟
· 以凡夫知見去參禅,悟出來的仍是世俗知見
· 衆生迷茫,因爲他們遠離了佛法
· 究竟是開悟後懂佛法,還是先懂佛法後開悟
有流轉生死的法,就有流轉生死的我
法我習氣堅執難轉,習氣越深越是難轉。我們流轉生死不過是兩個原因,一個是有我,我空不掉,一個是有流轉生死的法,法空不掉。有我就有我相,有流轉生死的法就有煩惱相、衆生相,法執跟我執合在一起就成爲衆生,凡夫衆生就是這麼來的。
因爲我們本性具足一切,所以才能恢複一切
今天我們難轉能轉,這可不是我們創造出來的,佛法本來就是不生不滅、不增不減,從本性上來說一切都圓滿,那還有什麼創造呢?凡是有所創造的都是世間法。聽人家說,科學家研究到後來,有些問題解答不出來,他就信宗教了。其實宗教也有很多問題解答不出來,比如上帝創造人,那麼上帝誰創造的?學佛法就要懂,一切都沒有創造,因爲衆生本性一切具足,這就是我們常講的“衆生皆有佛性”。這個佛性是圓滿的,跟如來的佛性一模一樣。即使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學到了很多修行方法,天天在學天天在進步,在進步的路上每天的境界也不同,這也是因爲我們本性裏什麼都具足,所以我們才能夠恢複我們本來的一切。就好比人雖然能創造一只雞蛋,可是這個雞蛋孵不出小雞來。真雞蛋爲什麼會孵出小雞,因爲雞蛋裏邊本身就有小雞,換成石卵子能孵出小雞嗎?懂得這個道理,就知道我們難轉能轉,因爲我們本身就具足能轉變的可能性。
悟就是轉,要條件具足才能悟
什麼叫轉?你悟就是轉。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徹底大悟,可是我們在修行路上經常會有不斷的小悟,悟一點就轉一點,轉一點就悟一點,這個悟也要用佛法的道理來理解。悟並不是神秘的東西,禅宗就講一個悟,現在很多學禅宗的人,不懂怎麼樣去悟,把悟看成很神秘。佛法講的是緣生,緣生就是辯證法,條件具足事物就出生,由此可以理解,你要悟必須要悟的條件具足,你才能悟。條件都沒有,你怎麼悟呢?
以凡夫知見去參禅,悟出來的仍是世俗知見
比如禅師給你一個話頭,“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”。你們從小長到大,知道人是投胎的,投胎前是鬼,那麼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鬼呀。你想出這個念頭來也是根據條件。如果從小長到大沒有人跟你講鬼,你也不知道有投胎的事情,你這句話也想不出來。可是你這個條件是世俗知見,凡夫知見,所以你悟來悟去仍然是民間的世俗的觀念。
衆生迷茫,因爲他們遠離了佛法
你要得到真正的修行的悟,你也得講條件,第一步你要懂佛法,不懂佛法你怎麼會朝佛法方面去想呢?末法時期衆生迷茫得很,因爲他們遠離了佛法,沒有這個佛法的條件他們怎麼能悟呢?現在有人教沒有佛法基礎的人參禅,把一個話頭想來想去,那就不是辯證法,因爲他什麼也不懂。
究竟是開悟後懂佛法,還是先懂佛法後開悟
開悟的人究竟是開悟以後懂佛法的?還是先懂佛法後開悟?這個問題要研究啊,禅宗曆史上出了一個六祖慧能,傳說他是一個開悟的人,他字都不識,可是他聽到《金剛經》就有所領悟,後來他也會講《金剛經》,人們把這看得很神奇,就認爲只要開悟了就什麼都懂了。其實慧能沒有學過《金剛經》,他怎麼會講呢?這是他前世學過的,要叁世因果看問題。如果悟了樣樣都能明白,那除非是釋迦佛徹底究竟的大悟,釋迦佛的大悟也不是沒有條件的,他過去世親近過多少佛?生生世世都在求法、度衆生,哪有什麼條件也沒有就能成就的?
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(37)
傅味琴 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5.8.1
難轉能轉,也得在對佛法的理解上去轉
提要:
· 不想培植自己條件卻想取得成就,全是幻想
· 難轉能轉,也得在對佛法的理解上去轉
· 叁法印就是叫你從法上去悟,悟了自會轉,所以是自己解脫自己
· “法尚應舍”是將來成就的境界,凡夫目前應該學正法舍非法
· 修行不是放下法,是放下對法的執著
不想培植自己條件卻想取得成就,全是幻想
爲什麼末法時期衆生修行成就的極少極少,很難很難?就是因爲他們不講條件嘛。什麼都有條件,天空中一個閃電,好像是突然來的,突然來的也有條件,正電跟負電相撞才有閃電。你買獎券中了頭獎,好像是運氣,也有條件啊,要幾十萬人買獎券,才有你中頭獎的機會,一張獎券也賣不出去怎麼會開獎呢?如果不講條件,一開悟樣樣都能知道,六祖慧能開悟了他怎麼不懂英語日語?因爲他前輩子沒有學過呀,中國封建社會長期以來都是封閉式的,一直快要到民國了才有洋學堂,過去世他沒地方學呀!這些都是事實。今天信佛的人往往不想培植自己條件,卻想取得成就,那全是幻想。所以要達到悟,你就必須准備悟的條件。這些努力,這些條件,就是你修行的內容。所以說並沒有什麼創造,條件具足了事物就出生了。
難轉能轉,也得在對佛法的理解上去轉
法我習氣,難轉能轉,但不是你叫它轉它就能轉,也要講條件啊,這個條件就要建立在你對佛法的理解上去轉。你要放下我執法執,你要轉變習氣,乃至要跳出生死輪回,不再六道裏輪轉,這不是靠什麼人來拖你,也沒有什麼人把你擋住,要靠你自己的悟。過去不明白,現在明白…
《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(30~3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