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蛋卡在喉嚨裏噎死了,(衆笑)而我家天天吃蘿蔔倒沒有事。
所以人世間的業障爲什麼會這麼重,處處有苦惱人?這就是報應的關系,因果不會由于你不信而沒有。尤其是一結婚就苦?因爲他沒結婚前,媽媽整天在廚房裏煮給他吃,一結婚嘛受報了,叁十年風水輪流轉,老婆躺在床上,他在廚房裏整天忙煮東西給老婆吃。細細看人生,都在造業受報,但是愚蠢的人在受苦受報的時候,還不知道這是報應,像得了分裂症那樣,聯系不起來。
法布施勸導衆生不偷盜,就會得財寶富饒的果報
“何因說法之人,得大富饒財多寶。用前世說法時,上中下語,其義備悉,歸寂無爲。盜竊之人聞經即止不盜。便能施與,用是故得大富。”因爲說法的人,首先就會講叁皈五戒,勸導衆生不要偷盜,過去偷盜的人傷害了很多人的利益,聽了法以後,他不偷了,不偷就有功德,止住了偷盜的惡業,就不會因偷盜而下叁惡道。你能使他不下叁惡道,那不是功德嗎?而這個功德起源于你的講經說法。所以說法的人布施了法就等于布施了種種的功德,有這樣的因,就有這樣的果,因爲法布施,勸衆生不要偷盜,所以說法的人將來就能得到財寶富饒的果報。
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26)
傅老師講于2004年6月2日清涼山佛學苑
貪著供養占爲私有,得下惡道
提要:
■ 法布施比財布施功德大,果報也來得快
■ 爲建立法幢而接受供養,等于沒受
■ 通過運轉,菩薩事業能起廣大作用
■ 貪著供養,占爲私有,得下惡道
■ 佛法是出離法,出離世間貪欲,
■ 佛門的財是法財,是我們在法上獲得成就的資糧
法布施比財布施功德大,果報也來得快
通過財布施,你將來的果報也會富起來,何況是法布施呢!法能廣大傳播,受益的衆生也無其數,其功德必然比布施財寶的功德要大,因爲你布施財寶只是你一個人的事情,而你能法布施,使廣大的人都能夠行布施,都能不偷盜,這個作用就沒法比了。
一個聽了法的人,他也會勸導人家要布施不要偷盜,這樣一傳十,十傳百傳開去,數也數不清。而布施財寶只是一對一的事情,你布施他一百塊錢,總不大可能他又換了一百張一塊錢的,去分給了一百個人。而你進行法布施,佛法就能廣大傳播,使更多的人行善,更多的人得到利益。
一個法布施的人,不管是法師或者是一個修行的善知識,都會受到人們的恭敬供養,這就是你現世的福報很快就到來了。所以說法的人功德極大。
爲建立法幢而接受供養,等于沒受
當法師是不是會下地獄呢?有功德怎麼下地獄?有說法師享受了供養,也消福啊。可是法師接受了供養,就去建立法幢,發展弘法事業,就好比沒有接受一樣。
有說白衣說法不能接受供養,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。白衣應該以勞動來養活自己,這是其一;其二呢?白衣說法,他如果把接受的供養,去轉供養叁寶,雖受也就等于沒受。
通過運轉,菩薩事業能起廣大作用
不論出家僧衆或在家菩薩,要看他接受的供養是用在什麼地方,用在自己享受上,這是消福,用在弘揚佛法做廣大的菩薩事業上,就等于供養到千千萬萬的衆生身上去了,非但沒有過失,功德還更大,因爲是他做了這樣一個運轉。如果沒有這個運轉,這個供養的作用只局限在某一個人身上;通過這種轉供養,從事弘法事業,菩薩的事業就能起更廣大的作用。
貪著供養,占爲私有,得下惡道
最不好的是在恭敬供養面前起貪著,貪名貪利,貪恭敬,貪供養,把他人的供養作爲自己私有財産,而不去廣大地運轉,那麼這個貪心就會下叁惡道。更糟糕的是,你去運轉搞歪風邪氣,越轉越壞,那你不下地獄,誰下地獄?!
所以進行法布施的善知識就應該依教奉行,斷除貪瞋癡。法上的話你做不到,說法的人自己掉進貪瞋癡,那還有功德嗎?將來到底是惡報還是好報?
佛法是出離法,出離世間貪欲
藥是治病救人的,可是用錯了地方也會害人,佛也講,甘露有時會變毒藥,也會殺人,因爲你用錯地方了。所以不要以爲進了佛門就打包票了,燒香磕頭唸佛就算修行,當了法師就更以爲自己了不起,不是這樣一回事,要看你是照著佛法做,還是違背了佛法反做,照著佛法做是出離法,能出離苦海,反做就是叁惡道。修行人應該走的是出離道,出離世間。
佛門的財是法財,是我們在法上獲得成就的資糧
一個布施法的人能夠得大財富,這是世間上的果報。從出世間的果報來說,財就是法財,是指我們佛法的財富,佛法的財富就是智慧的財富,悲心的財富,這就是我們將來修行解脫,行菩薩道,以及成佛應該具足的資糧。能進行法布施,就是我們將來在法上獲得成就的資糧。
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27)
傅老師講于2004年6月2日清涼山佛學苑
說法之人能得端正無比的莊嚴果報
提要:
■ 說法之人能得端正無比的莊嚴果報
■ 依法生歡喜,就會有討人歡喜的臉
■ 歡喜在心裏,修行人的心在法裏
■ 靠刺激産生的歡喜,必會露出醜惡的一面
■ 人掉進貪瞋癡,連笑也不莊嚴
說法之人能得端正無比的莊嚴果報
“何因說法之人得端正無比。”爲什麼說法的人能夠得到端正無比的莊嚴的果報?“用前世說法時,”由于他前世說法的時候,“上中下語,其義備悉,歸寂無爲,令聞法者和氣安之。”說法的人能夠使聽法的人“和氣安之”,“即顔色悅,自生光澤,用是故得端正”。顔就是顔面,顔色就是面色,悅就是歡喜,喜悅。說法的人使聽法的人臉色非常和悅,由于臉上産生喜悅的表情,使你的臉色非但有光彩,而且很滋潤,衆生看了就覺得很莊嚴,很喜歡。
依法生歡喜,就會有討人歡喜的臉
講端正也要從法義上去理解,不要像古時候讀書人,走路踱方步,連吃肉也要正方形,那樣說起來,人的臉必須四方形才叫端正。(衆笑)不能那麼去理解啊。你歡喜別人,有喜悅的表情,一副歡喜相,你的臉就是討人歡喜的臉。
心裏一歡喜,心花就開到臉上來了,臉就很惹人喜愛,像一朵花那樣。我剛才看你們的臉,沒一個好看的,我覺得奇怪,你們平時蠻好看的,怎麼我剛才看看都不好看?我想明白了,因爲你們平時看見我總是笑的,剛才一笑也不笑。所以笑了就好看,不笑就難看,笑了就莊嚴,不笑就不莊嚴。
笑是什麼?笑是熱情奔放,熱情奔放,皮膚層毛細血管暢通,臉上灰色的黑色的青色的顔色全都褪掉了,非但臉色好看,而且很滋潤,很有光澤。
歡喜在心裏,修行人的心在法裏
怎麼歡喜啊?歡喜在心裏,修行人的心在法裏,既然心在法裏,你法喜充滿就是修行。心裏一歡喜臉上自然會出現笑容,因爲心是王,凡是全身的活動,都是心在控製。要做到這樣一種修行人,有歡喜的表情,歡喜的眼神,歡喜的臉色,歡喜的語言,那你必須要法喜充滿。
靠刺激産生的歡喜,必會露出醜惡的一面
一個不懂佛法的人有沒有歡喜?也有歡喜,可是跟修行人歡喜兩樣。修行人的歡喜是一種智慧的喜悅,非常文雅,像一朵花那樣很自然地開放。但是普通人呢,卻用種種的刺激來使自己歡喜,是人造的,就像小孩的玩具那樣,一拉就開了,一縮就關了。世俗人就是這樣,一高興張開血盆大口哈哈笑,笑完了就閉起來了,而且有時候笑得連身子也直不起,有的蹲在地上,笑得肚子疼,有的笑得鼻涕都出來了,真不莊嚴。(衆笑)所以人世間一切都是有爲法,它有做作,有造作,怎麼也莊嚴不起來。就像一個扒牙的人去擦口紅,希望人家看她口紅擦得多漂亮,人家本來倒不看你,你擦了口紅,看到你口紅就看到你的扒牙。孔雀開屏想顯示它的美,結果一開屏,它的屁股就露出來了。世間上人都是這樣,他要吸引人,希望表示他的美好,這種人必然會露出他醜惡的一面。有錢人表示他有財富,必然會大量的揮霍,浪費,另外一面,卻千方百計地搞錢。
人掉進貪瞋癡,連笑也不莊嚴
如果你不修行的話,心裏邊想的全是煩惱。煩惱種類很多,貪可以變出很多種類,瞋也可以變出很多種類,癡也是如此,收起來稱爲貪瞋癡慢疑,一擴開,各種各樣的煩惱都從這五種根本煩惱中出生。笑,本來是很美的,可是由于心裏的貪瞋癡,笑也變成不美了。歡喜到後來,結果沒好事,因爲他的歡喜掉在貪瞋癡裏,用貪瞋癡來發動,笑也變樣了,有譏笑,冷笑,皮笑肉不笑,全變掉了,還有什麼莊嚴?
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28)
傅老師講于2004年6月2日清涼山佛學苑
說法能使聽法的人氣和心安
提要:
■ 端正來自喜樂,喜樂來自戒定慧
■ 說法能使聽法的人氣和心安
■ 修行就是研究,研得細,才能看得清
■ 世人口說仁義道德,可是誰也沒做到
■ 心平氣和,沒有平等心怎能和得起來
■ 與人歡喜就得加持,徹底平等就叫佛
■ 平等體現在合衆
■ 不合衆的人,天天掉在煩惱苦海裏
■ 要安必須和,要和必須平
端正來自喜樂,喜樂來自戒定慧
我們看佛經經常會看到兩個字,一個喜一個樂,這是我們修行人應該修的,喜在心裏,內心歡喜叫喜悅;樂在身上,毛細血管暢通,全身舒適,這就叫樂。尤其我們修禅定的人,最初得到的利益就是喜樂,心裏歡喜,身上舒適,就叫輕安喜樂。所以我們的端正來自喜樂,我們的喜樂來自法,來自戒定慧。
說法能使聽法的人氣和心安
“令聞法者和氣安之”。佛法能夠使聽到的人“和氣安之”,和氣,就是氣和,安之就是心安,氣不和的人心也不會安。你看一個氣急敗壞的人,他心裏肯定很緊張,很苦惱,波動得很厲害。
修行就是研究,研得細,才能看得清
修行就是研究,我爲什麼當老師?因爲我經常在研究,你們爲什麼當學生?你們不肯研究。研究怎麼解說?研就是把粗的研得很細。究呢?等到細了你拿出來看看到底是什麼?越細…
《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20~2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