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20~29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蛋卡在喉咙里噎死了,(众笑)而我家天天吃萝卜倒没有事。

  所以人世间的业障为什么会这么重,处处有苦恼人?这就是报应的关系,因果不会由于你不信而没有。尤其是一结婚就苦?因为他没结婚前,妈妈整天在厨房里煮给他吃,一结婚嘛受报了,三十年风水轮流转,老婆躺在床上,他在厨房里整天忙煮东西给老婆吃。细细看人生,都在造业受报,但是愚蠢的人在受苦受报的时候,还不知道这是报应,像得了分裂症那样,联系不起来。

  法布施劝导众生不偷盗,就会得财宝富饶的果报

  “何因说法之人,得大富饶财多宝。用前世说法时,上中下语,其义备悉,归寂无为。盗窃之人闻经即止不盗。便能施与,用是故得大富。”因为说法的人,首先就会讲三皈五戒,劝导众生不要偷盗,过去偷盗的人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,听了法以后,他不偷了,不偷就有功德,止住了偷盗的恶业,就不会因偷盗而下三恶道。你能使他不下三恶道,那不是功德吗?而这个功德起源于你的讲经说法。所以说法的人布施了法就等于布施了种种的功德,有这样的因,就有这样的果,因为法布施,劝众生不要偷盗,所以说法的人将来就能得到财宝富饶的果报。

  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26)

 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2日清凉山佛学苑

  贪着供养占为私有,得下恶道

  提要: 

  ■ 法布施比财布施功德大,果报也来得快

  ■ 为建立法幢而接受供养,等于没受

  ■ 通过运转,菩萨事业能起广大作用

  ■ 贪着供养,占为私有,得下恶道

  ■ 佛法是出离法,出离世间贪欲,

  ■ 佛门的财是法财,是我们在法上获得成就的资粮

  法布施比财布施功德大,果报也来得快

  通过财布施,你将来的果报也会富起来,何况是法布施呢!法能广大传播,受益的众生也无其数,其功德必然比布施财宝的功德要大,因为你布施财宝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情,而你能法布施,使广大的人都能够行布施,都能不偷盗,这个作用就没法比了。

  一个听了法的人,他也会劝导人家要布施不要偷盗,这样一传十,十传百传开去,数也数不清。而布施财宝只是一对一的事情,你布施他一百块钱,总不大可能他又换了一百张一块钱的,去分给了一百个人。而你进行法布施,佛法就能广大传播,使更多的人行善,更多的人得到利益。

  一个法布施的人,不管是法师或者是一个修行的善知识,都会受到人们的恭敬供养,这就是你现世的福报很快就到来了。所以说法的人功德极大。

  为建立法幢而接受供养,等于没受

  当法师是不是会下地狱呢?有功德怎么下地狱?有说法师享受了供养,也消福啊。可是法师接受了供养,就去建立法幢,发展弘法事业,就好比没有接受一样。

  有说白衣说法不能接受供养,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。白衣应该以劳动来养活自己,这是其一;其二呢?白衣说法,他如果把接受的供养,去转供养三宝,虽受也就等于没受。

  通过运转,菩萨事业能起广大作用

  不论出家僧众或在家菩萨,要看他接受的供养是用在什么地方,用在自己享受上,这是消福,用在弘扬佛法做广大的菩萨事业上,就等于供养到千千万万的众生身上去了,非但没有过失,功德还更大,因为是他做了这样一个运转。如果没有这个运转,这个供养的作用只局限在某一个人身上;通过这种转供养,从事弘法事业,菩萨的事业就能起更广大的作用。

  贪着供养,占为私有,得下恶道

  最不好的是在恭敬供养面前起贪着,贪名贪利,贪恭敬,贪供养,把他人的供养作为自己私有财产,而不去广大地运转,那么这个贪心就会下三恶道。更糟糕的是,你去运转搞歪风邪气,越转越坏,那你不下地狱,谁下地狱?!

  所以进行法布施的善知识就应该依教奉行,断除贪瞋痴。法上的话你做不到,说法的人自己掉进贪瞋痴,那还有功德吗?将来到底是恶报还是好报?

  佛法是出离法,出离世间贪欲

  药是治病救人的,可是用错了地方也会害人,佛也讲,甘露有时会变毒药,也会杀人,因为你用错地方了。所以不要以为进了佛门就打包票了,烧香磕头唸佛就算修行,当了法师就更以为自己了不起,不是这样一回事,要看你是照着佛法做,还是违背了佛法反做,照着佛法做是出离法,能出离苦海,反做就是三恶道。修行人应该走的是出离道,出离世间。

  佛门的财是法财,是我们在法上获得成就的资粮

  一个布施法的人能够得大财富,这是世间上的果报。从出世间的果报来说,财就是法财,是指我们佛法的财富,佛法的财富就是智慧的财富,悲心的财富,这就是我们将来修行解脱,行菩萨道,以及成佛应该具足的资粮。能进行法布施,就是我们将来在法上获得成就的资粮。

  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27)

 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2日清凉山佛学苑

  说法之人能得端正无比的庄严果报

  提要: 

  ■ 说法之人能得端正无比的庄严果报

  ■ 依法生欢喜,就会有讨人欢喜的脸

  ■ 欢喜在心里,修行人的心在法里

  ■ 靠刺激产生的欢喜,必会露出丑恶的一面

  ■ 人掉进贪瞋痴,连笑也不庄严

  说法之人能得端正无比的庄严果报

  “何因说法之人得端正无比。”为什么说法的人能够得到端正无比的庄严的果报?“用前世说法时,”由于他前世说法的时候,“上中下语,其义备悉,归寂无为,令闻法者和气安之。”说法的人能够使听法的人“和气安之”,“即颜色悦,自生光泽,用是故得端正”。颜就是颜面,颜色就是面色,悦就是欢喜,喜悦。说法的人使听法的人脸色非常和悦,由于脸上产生喜悦的表情,使你的脸色非但有光彩,而且很滋润,众生看了就觉得很庄严,很喜欢。

  依法生欢喜,就会有讨人欢喜的脸

  讲端正也要从法义上去理解,不要像古时候读书人,走路踱方步,连吃肉也要正方形,那样说起来,人的脸必须四方形才叫端正。(众笑)不能那么去理解啊。你欢喜别人,有喜悦的表情,一副欢喜相,你的脸就是讨人欢喜的脸。

  心里一欢喜,心花就开到脸上来了,脸就很惹人喜爱,像一朵花那样。我刚才看你们的脸,没一个好看的,我觉得奇怪,你们平时蛮好看的,怎么我刚才看看都不好看?我想明白了,因为你们平时看见我总是笑的,刚才一笑也不笑。所以笑了就好看,不笑就难看,笑了就庄严,不笑就不庄严。

  笑是什么?笑是热情奔放,热情奔放,皮肤层毛细血管畅通,脸上灰色的黑色的青色的颜色全都褪掉了,非但脸色好看,而且很滋润,很有光泽。

  欢喜在心里,修行人的心在法里

  怎么欢喜啊?欢喜在心里,修行人的心在法里,既然心在法里,你法喜充满就是修行。心里一欢喜脸上自然会出现笑容,因为心是王,凡是全身的活动,都是心在控制。要做到这样一种修行人,有欢喜的表情,欢喜的眼神,欢喜的脸色,欢喜的语言,那你必须要法喜充满。

  靠刺激产生的欢喜,必会露出丑恶的一面

  一个不懂佛法的人有没有欢喜?也有欢喜,可是跟修行人欢喜两样。修行人的欢喜是一种智慧的喜悦,非常文雅,像一朵花那样很自然地开放。但是普通人呢,却用种种的刺激来使自己欢喜,是人造的,就像小孩的玩具那样,一拉就开了,一缩就关了。世俗人就是这样,一高兴张开血盆大口哈哈笑,笑完了就闭起来了,而且有时候笑得连身子也直不起,有的蹲在地上,笑得肚子疼,有的笑得鼻涕都出来了,真不庄严。(众笑)所以人世间一切都是有为法,它有做作,有造作,怎么也庄严不起来。就像一个扒牙的人去擦口红,希望人家看她口红擦得多漂亮,人家本来倒不看你,你擦了口红,看到你口红就看到你的扒牙。孔雀开屏想显示它的美,结果一开屏,它的屁股就露出来了。世间上人都是这样,他要吸引人,希望表示他的美好,这种人必然会露出他丑恶的一面。有钱人表示他有财富,必然会大量的挥霍,浪费,另外一面,却千方百计地搞钱。

  人掉进贪瞋痴,连笑也不庄严

  如果你不修行的话,心里边想的全是烦恼。烦恼种类很多,贪可以变出很多种类,瞋也可以变出很多种类,痴也是如此,收起来称为贪瞋痴慢疑,一扩开,各种各样的烦恼都从这五种根本烦恼中出生。笑,本来是很美的,可是由于心里的贪瞋痴,笑也变成不美了。欢喜到后来,结果没好事,因为他的欢喜掉在贪瞋痴里,用贪瞋痴来发动,笑也变样了,有讥笑,冷笑,皮笑肉不笑,全变掉了,还有什么庄严?

  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28)

 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2日清凉山佛学苑

  说法能使听法的人气和心安

  提要: 

  ■ 端正来自喜乐,喜乐来自戒定慧

  ■ 说法能使听法的人气和心安

  ■ 修行就是研究,研得细,才能看得清

  ■ 世人口说仁义道德,可是谁也没做到

  ■ 心平气和,没有平等心怎能和得起来

  ■ 与人欢喜就得加持,彻底平等就叫佛

  ■ 平等体现在合众

  ■ 不合众的人,天天掉在烦恼苦海里

  ■ 要安必须和,要和必须平

  端正来自喜乐,喜乐来自戒定慧

  我们看佛经经常会看到两个字,一个喜一个乐,这是我们修行人应该修的,喜在心里,内心欢喜叫喜悦;乐在身上,毛细血管畅通,全身舒适,这就叫乐。尤其我们修禅定的人,最初得到的利益就是喜乐,心里欢喜,身上舒适,就叫轻安喜乐。所以我们的端正来自喜乐,我们的喜乐来自法,来自戒定慧。

  说法能使听法的人气和心安

  “令闻法者和气安之”。佛法能够使听到的人“和气安之”,和气,就是气和,安之就是心安,气不和的人心也不会安。你看一个气急败坏的人,他心里肯定很紧张,很苦恼,波动得很厉害。

  修行就是研究,研得细,才能看得清

  修行就是研究,我为什么当老师?因为我经常在研究,你们为什么当学生?你们不肯研究。研究怎么解说?研就是把粗的研得很细。究呢?等到细了你拿出来看看到底是什么?越细…

《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20~2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