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10~19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出來,隨風飄揚,結果起了反作用,傳到哪裏,哪裏的衆生就受害。末法時期的今天,這種現象極爲普遍。

  貪圖名利的人,會變成弘揚正法的阻力

  有這樣一句話:“正法弘揚不出去,邪法走千裏。”邪師邪說的話傳播起來非常快,真正善知識講的正法要想傳播開去,阻力很大。即使當年支持正法的人,過了沒多久,也變成在弘揚正法上的一個阻力。由此我們可以明白,如果一個佛弟子不斷煩惱,抱著私心雜念,就會在弘揚正法上出現搖擺,弘揚正法對他有利,他就弘揚正法,弘揚正法影響了他的名和利,他就阻礙弘揚正法。

  有做好事成名,有走邪道得勢

  社會上也有這種情況。社會上的名,從好的方面來說,你思想好,品德好,做了很多好事,老師培養了很多學生,醫生治好了很多病人,你也成了名教授,成了名醫。從不好的方面來說,社會上有許多有名氣的人,他的名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而取得的,很多是花錢買來的。所以人家說有財就有勢,錢能使鬼推磨,人家拿了他的錢就捧他的場,把他吹噓一下,這個人就出名了,那個名可不是修菩薩道的人,菩薩由于慈悲心度衆生而名聞十方。菩薩走的是正道,而他走的是邪道。

  出錢揚名,就不清淨

  舉例子說,在五十年代初期,我寫了一篇兒童心理的文章去投稿,出乎意料之外,《婦嬰衛生》雜志的主編特地刊登在頭一篇,要不了幾天,就給我郵來25元稿費,我挺高興的。現在你寫篇文章,希望雜志給你登出來,聽說你得捐給雜志社錢,你出錢他給你揚名。時代變了,變成出錢揚名,只要你給錢,要個名很容易的,是有人會給你吹捧。那種名就不清淨,那種名不是我們應該要的。

  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13)

  傅老師講于2004年5月30日清涼山佛學苑

  佛門是作貢獻的地方,不是要錢的地方

  提要: 

  ■ 佛弟子不走歪路,名要清淨

  ■ 隱藏功德與贊歎功德並不矛盾

  ■ 搞腐敗的人,已經不懂得佛門最反對虛僞谄曲

  ■ 供養要自己發心,不要去勉強別人

  ■ 佛門是作貢獻的地方,不是要錢的地方

  ■ 有多少能力辦多少事,不要貪求供養

  ■ 貪財騙錢會造成惡劣後果

  ■ 出家人不能接受不清淨的供養

  佛弟子不走歪路,名要清淨

  咱們作爲一個佛弟子,名也好,利也好,全要清淨。修行就是修一個清淨,講法的目的也是爲了使聽法的人心清淨。在名上,我們不能走歪道。

  隱藏功德與贊歎功德並不矛盾

  佛教修行講隱藏功德,自己修行的功德要隱藏,不要宣揚。而如今佛門裏的人,即使沒有什麼功德,或有一點小功德,也極力誇大宣揚。一種自說功德,一種讓別人說他的功德。這種不隱藏功德跟贊歎別人功德是兩碼事,贊歎別人的功德,應該是實在的功德,清清淨淨,他也沒有希望你贊歎的貪心,你也不是通過贊歎去拍他馬屁,這樣贊歎別人功德跟隱藏功德就沒有矛盾。

  搞腐敗的人,已經不懂得佛門最反對虛僞谄曲

  雙方互相吹捧就不太好了,你捧捧我,我爲了報答你,也吹吹你。從前我們編的雜志,讀者經常贊歎,說我們的特點就是沒有虛僞,沒有吹捧,能夠體現真實的面貌,又說現在的佛教刊物,只有贊歎的文章,沒有批評的文章,掩蓋了很多佛門裏的歪風邪氣,使人非常失望。樣子挺好,但真的走進佛門,卻見不到佛教的真實面貌。那些在佛門裏搞腐敗的人,已經不懂得佛教最反對虛僞,最反對谄曲,最反對名利。

  供養要自己發心,不要去勉強別人

  無論辦什麼事情,哪怕是一件好事,你辦的時候既不能圖名,也不能圖利。從利上來說,希求供養、捐款贊助,這種話不能多說,供養全要本人發心,他願意自己會發心的,何用我們多說呢?如果你通過多說,而使人家勉強拿出錢來了,這錢也不太清淨,供養不能帶有一點勉強。

  佛門是作貢獻的地方,不是要錢的地方

  當年,在五臺山清涼橋能海上師的吉祥律寺,不放功德箱,功德箱的本身就是叫功德箱講話:“你丟點錢。”雖然在功德箱裏丟錢是自願的,但佛門不是要錢的地方,佛門是作貢獻的地方,把一切都貢獻給衆生。至于施主願意培福,這是他自己的事情,他懂了佛法就明白,供養叁寶培福,自己會增長福氣。

  有多少能力辦多少事,不要貪求供養

  有多少能力辦多少事情,貪求供養,往往會使人的供養心越來越小,大心就發不出來了。我是有親身體會的,往年我每次出門去聽經都是有計劃的,除去來回旅費,供養的夥食費,有的寺院還要住宿費,算好了,還留下多少,就一次性供養完了。後來不行了,住在寮房裏,一會兒來個居士,手拿緣簿說:“培福好機會,寺院要修牆,來來來,大家發心。”說是自己發心的,緣簿傳到你的手裏,你也不好意思不寫。兩叁天一過,又來一個報告:“韋馱菩薩要裝金,大家發心。”這樣一來我心想:不能全部供養,要保留一點,否則後面又來了,我供養不出來不好看啊,就把我供養心越縮越小了。

  貪財騙錢會造成惡劣後果

  聽說現在海外已經不大願意對我們國內佛教作什麼貢獻了,因爲我們國內有些寺院一看見海外的人,都拖著他要錢,後來海外人發現這些錢很多是被騙了,所以他們現在沒有弄清楚事實真相前,不敢隨便拿出錢來,這就是到處問人家要錢的惡劣的後果。

  出家人不能接受不清淨的供養

  名,有清淨的名,不清淨的名,利有清淨的利,不清淨的利。58年的時候,我還很年輕,因爲能海上師在北京開會,我從上海到北京廣濟寺去看他,供養了一個紅包,那個時候沒有紅包包,就是把錢用紅紙包起來。能海上師開始沒怎麼注意,就叫侍者師收下來,第二天我再去見上師的時候,能海上師一向對居士很慈悲,這一天的臉色很嚴肅地問我:“你昨天供養我的錢哪裏來的?”還要查問我的錢哪裏來的,我說:“是我勞動來的。”上師說:“勞動來的可以。”不清淨的錢他還不要呢。

  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14)

  傅老師講于2004年5月30日清涼山佛學苑

  賢者說法,即得聰明大智,是爲第五福德

  提要: 

  ■ 供養要靠本人發心,不要用話去勾錢

  ■ 心要用在修行上,嘴要用在說法上

  ■ 給兒子分家産,自找麻煩

  ■ 要做到佛的要求,才能保證成就

  ■ 賢者說法,即得聰明大智,是爲五福德

  ■ 智慧來自思維

  供養要靠本人發心,不要用話去勾錢

  佛門對不清淨的錢一律不要,免得受汙染。在講法時應贊歎修福修慧,讓聽經的人都能夠懂得供養叁寶培植自己福氣。但真正發心,還要他本人自己發心。

  我從前在一個佛學院講課的時候,看到一個學生畫了一張圖,他畫了一只功德箱,把功德箱丟錢的口畫成一張嘴巴,上面寫了字:“喂,丟點錢,丟點錢”,(衆笑)小和尚都有這樣的覺悟。我說這個話,不是反對別人放功德箱,至少不要說什麼勾錢的話:“丟點錢,菩薩保佑你。”難道菩薩是貪錢的嗎?如果你有勾錢的心,你這個修行人心就不清淨了。既然出家了,就應該沒有世俗觀念。

  心要用在修行上,嘴要用在說法上

  前兩天來了個居士,據說她是個老板,向我提了個問題,說公司裏信佛的人,不大跟公司配合,問我怎麼辦?我說:“他應該爲你公司著想,如果是跟他信仰有抵觸,你也應該要尊重他的信仰。”她說:“那賺不到錢怎麼辦?”“那你就開個賠本公司。”“賠光了咋辦?”“賠光了就來到這兒修行。”

  我如果是個生意人,我能把對方說得口服心服,簽起合同來就容易。但是我這個嘴巴不用在賺錢上,我這個嘴巴用在講法上。佛教是佛弟子的佛教,每個佛弟子都是主人,哪有爲自己考慮得那麼多!

  給兒子分家産,自找麻煩

  人到老年,最苦惱的是自己的錢用到哪裏去。有的老板想分給兒子,結果他有兩個老婆,兩個老婆都有兒子,爲了財産分配鬧得不得了,全是自找麻煩。

  要做到佛的要求,才能保證成就

  一個佛弟子,心不清淨仍然下叁惡道。心清淨就能往上升,法布施就是布施一顆清淨心。佛從不給人打包票,因爲法無定法。在《阿含經》裏佛有打包票,這要做到佛的要求,佛才會給你打包票的。

  賢者說法,即得聰明大智,是爲五福德

  “其人所生即聰明大智,是爲五福德。”由于前世行法布施,經常講經說法,今世你就能得到聰明智慧。這個因果是因爲你在講經說法的時候,本身已具足智慧,又通過講經說法,你自己的智慧也會不斷增上。因爲外部語言首先要通過心裏的思維,有這麼想才會這麼說,你在不斷思維就能出智慧,一再一再去思維,思維到想通了,能悟了,這就叫修。

  智慧來自思維

  哪有佛弟子不動腦筋的?你們跟在我身邊的學生有的已經幾年了,爲什麼使我失望?你們不動腦筋啊,不動腦筋哪來智慧?智慧要通過思維的。

  你們過去講的課,聽學生反映,連舉的例子都是我舉過的例子,你不會舉另外的例子?這就看出來,都不想動腦筋。

  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15)

  傅老師講于2004年5月30日清涼山佛學苑

  佛弟子要得到佛法上的聰明智慧

  提要: 

  ■ 不動腦筋,我執重,單憑熱情欠妥當

  ■ 講經說法靠思維,一股作氣靠經驗累積

  ■ 熟能生巧,巧就是智慧

  ■ 皈依是叫你學習,要有一顆學法的心

  ■ 佛弟子要得到佛法上的聰明智慧

  不動腦筋,我執重,單憑熱情欠妥當

  非但不動腦筋,我執還很重。動腦筋的人就會冷靜,就會思考;不動腦筋的人憑自己的情緒猛沖,熱情一高漲,非要照自己的辦,別人也怕麻煩,“我就照你的做”。舉個例子,有一張我用的寫字桌,運過來後發現桌上的玻璃沒有了,說:“當初考慮容易敲碎,所以拿掉了。”我說:“你把玻璃鋪在桌面上,玻璃上壓棉花胎,會敲碎嗎?”

  講經說法靠思維,一股作氣靠經驗累積

  講經說法要動腦筋,別看我講起來好像一點不費力,一股作氣地講下去,那是…

《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10~1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