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1~9)

  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1) 傅老師講于2004年5月28日清涼山佛學苑

  經文:

 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

 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

  聞如是。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佛告諸比丘。賢者說法時有五福德。何謂爲五。其人所生則得長壽。是爲一福德。其人所生即得大富饒財多寶。是爲二福德。其人所生即端正無比。是爲叁福德。其人所生即名譽遠聞。是爲四福德。其人所生即聰明大智。是爲五福德。何因賢者說法得長壽。用前世說法時。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。其義備足。歸寂無爲。好殺之人聞法即止不殺。用是故得長壽。何因說法之人。得大富饒財多寶。用前世說法時。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寂無爲。盜竊之人聞經即止不盜便能施與。用是故得大富。何因說法之人得端正無比。用前世說法時。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寂無爲。令聞法者和氣安之。即顔色悅自生光澤。用是故得端正。何因說法之人。得名譽遠聞。用前世說法時。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寂無爲。令聞法者敬佛敬法敬比丘僧。用是故得名聞。何因說法之人得聰明大智。用前世說法時。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寂無爲。令聞法者曉了妙慧。用是故得聰明大智。是爲五法說經者得福也。諸比丘聞經歡喜。前爲佛作禮。

  聽到佛講的話,就好像佛就在我們面前

  提要: 

  ■ 聽到佛講的話,就好像佛就在我們面前

  ■ 因爲各地時間不同,所以稱“一時”

  ■ 佛是指釋迦佛

  ■ “告”是指佛對弟子的教授教誡

  ■ 比丘有乞士、破惡、怖魔的含義

  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(叁稱)

  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

  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

  聽到佛講的話,就好像佛就在我們面前

  今天我們講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。這部經並不長,主要是講賢者說法有五種福德。

  “聞如是”,或者“如是我聞”,意義是一樣的,我曾經聽到佛這麼說。爲什麼要加這一句呢?因爲既然是你親自聽到佛這麼說的,就知道不是傳聞,容易使聽的人起信心,我們聽到的時候,好像佛就在我們面前,也容易産生跟佛非常親切的感覺。

  因爲各地時間不同,所以稱“一時”

  “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”,“一時”,沒有說具體的時間,因爲古今中外時間都不同,佛經要傳遍各地,由于時間上的差異,說了一個時間,反而使人容易著相,在時間上起分別心。比如四月初八,是釋迦佛聖誕,這是按照中國的時間來說的,但是在東南亞國家就不是這麼說,所以在佛經裏往往都稱一時,就是有這麼一個時候。

  佛是指釋迦佛

  “佛”是指釋迦佛,娑婆世界的佛就是釋迦佛。“在舍衛國”,其實舍衛國是個城市,爲了避免與他國同樣名稱的混淆,所以就稱爲舍衛國。“祇樹給孤獨園”,佛在這個地方經常講經說法,這個花園是祇陀太子跟給孤獨長者,合起來供養給佛作爲說法的地方。

  “告”是指佛對弟子的教授教誡

  “佛告諸比丘”,聽法的時候,比丘很多,所以稱諸比丘。這個“告”字,就是佛說法告訴聽法的人應該這樣學、這樣修。所謂教授教誡,佛教我們,我們是接受佛法的人,所以叫教授,佛還告誡我們什麼不應該做,所以叫教誡。

  比丘有乞士、破惡、怖魔的含義

  “比丘”,是印度話,翻譯成漢文就叫“乞食行善之士”,是出家受具足戒的通稱,男的叫比丘,女的叫比丘尼。比丘含有叁種意義:一、乞士,就是一面向信衆乞化飲食,以資維持色身,一面又向佛陀乞化法食,以滋養法身。二破惡,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,出家人修戒定慧叁學,撲滅貪瞋癡等煩惱,以便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。叁怖魔,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衆生皆爲魔子魔孫,永遠受他控製,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叁界,以解脫爲期。大家都很認真修行,不爲天魔外道所擾亂,于是魔宮震動,魔王怖畏起來,所以稱怖魔。

  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2)

  傅老師講于2004年5月28日清涼山佛學苑

  佛規定比丘不得耕種貿易

  提要: 

  ■ 比丘爲斷世俗習氣,所以托缽

  ■ 在家人儲備多,煩惱多

  ■ 今天不准爲明天托缽

  ■ 中國僧人沒有實行托缽,起了很多貪欲和爭端

  ■ 即使不托缽,儲藏的東西也不要太多了

  ■ 佛規定比丘不得耕種貿易

  ■ 寺廟用土地收租成了地主階級

  比丘爲斷世俗習氣,所以托缽

  現在只說一種“破惡”,要斷煩惱才叫比丘,佛弟子都應該要斷煩惱,但是對比丘要求高。比丘既然出家了,就要斷絕世俗上的習氣,所以要剃除須發,不穿世俗人的衣服,裏裏外外都要染衣,要托缽,不像世俗人那樣,動腦筋今天去買什麼菜,還有儲存的倉庫,這都是世俗人幹的,容易産生煩惱習氣。出家人要斷掉這些世俗煩惱,尤其要去掉煩惱中最容易起來的貪心。

  在家人儲備多,煩惱多

  在家人有個習氣,要儲備很多東西,今天吃不完,保存起來明天吃,這種習氣給在家人添了很多的煩惱。去買的時候要挑選,要動腦筋去想,買來了又要煮,多余的要保存起來,保存久了容易發黴,還要經常拿出來曬,出了蟲了就更麻煩了,諸如此類,給我們帶來了數不清的麻煩和煩惱。既然出家了,要了生死,證阿羅漢果,如果不從這裏跳出來,修行是很困難的,所以佛就主張托缽乞食。

  今天不准爲明天托缽

  托缽了也用不著去買米買菜,也用不著煮,而且托缽有個規矩,今天缽裏的東西只能今天吃,不准放到明天,到明天要再托缽,所以也不用儲存。像東南亞國家的比丘如今仍然是按佛製托缽,托缽的時候,也不一定一家一家上門去乞,他們一早就站在路邊,是有信衆來給你供養,你自己看,缽裏的食物,足夠你一天吃,就不再要了,因爲吃不完不能保留到明天,不用煮,不用洗,就有很多時間可以修行。所以托缽是一個極好的方法。

  中國僧人沒有實行托缽,起了很多貪欲和爭端

  佛教傳到中國來,由于曆史原因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,也就是中國佛教把原始佛教有所改變了。首先中國佛教始終沒有實行過托缽製,或許有個別的比丘,他曾經發心托缽,可惜沒有堅持,也沒有普及起來。所以隨之而來,形成出家人很多的麻煩,有些出家人也由此起了很多的貪欲,起了很多的爭端。

  即使不托缽,儲藏的東西也不要太多了

  後來呢,在供養上又有所改變,變成供養錢了。又發展成貪錢財,這些都是離開了托缽所起的後患。即使難以實行托缽製,至少不應該有所貪圖,儲藏的東西也不要太多了,更不應該像中國以前的情況,很多寺院都有自己的土地,出家人自己耕種。這雖是出家人的勤勞,但不合佛製。

  佛規定比丘不得耕種貿易

  而釋迦佛規定的是出家人不得耕種貿易,所以中國佛教的演變,已經離開了原始佛教。在家人從勞動中去獲得錢財,用錢財購買糧食維持生活。出家人自己種菜種糧食,有的是爲了維護生活,但有的是追求耕種的利益,這樣就離開了出家的目的。

  寺院用土地收租成了地主階級

  還有一種,以前有的寺院往往土地很多,自己來不及種,就租給農民,所以在解放後土改時,很多寺院裏的當家都被劃到地主階級去了,因爲他們利用土地收農民的租,這也違反了佛的製度,這時候,業報就來了。當時土改時,地主是很苦的,因爲是剝削階級。

  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3)

  傅老師講于2004年5月28日清涼山佛學苑

  修行講慈悲,不能殺死自己的法身慧命

  提要: 

  ■ 爲了方便,儲存米也換成了儲存錢

  ■ 人死了,十萬元美金可沒有燒成灰帶走

  ■ 使人擔憂的是,越來越看不到在弘法斷煩惱的修行人

  ■ 世俗好話,難起作用,到老更是老氣橫秋

  ■ 出家人要維持四緣生活,目的還是爲了修行斷煩惱

  ■ 修行講慈悲,不應該殺死自己的法身慧命

  ■ 殺死法身慧命的是煩惱賊

  爲了方便,儲存米也換成了儲存錢

  有的寺院沒有土地,靠居士供養,有的供養米啊,菜啊,這就形成了儲藏,爲了防黴要經常曬,又多了很多的麻煩。

  那麼與其把米買來供養,還不如我供養點錢,你們自己去買吧,這還方便。所以米又換成錢了,錢就方便了,一間小房間堆米,十擔二十擔就堆滿了,一個小房間堆鈔票,十萬二十萬,也堆不滿。

  人死了,十萬元美金可沒有燒成灰帶走

  後來各地銀行發展了,把錢存在銀行裏,那更方便了。聽說不久前有個大和尚,後來被人發現他在別省的銀行裏就有十萬元美金的存款。當然他死後,這些錢怎麼處理,咱們就不知道了,總不會給他拿走吧!

  使人擔憂的是,越來越看不到在弘法斷煩惱的修行人

  對于貪圖名利的人,這樣發展下去,使我們很擔憂,出家了只留下了剃個光頭、穿上僧人衣服的形象,實質上離開了佛陀的教導。而出家的真正的工作是什麼?責任是什麼?應該是弘揚正法斷煩惱,但是如今佛門已經越來越難看到真正在弘法斷煩惱的修行人。

  世俗好話,難起作用,到老更是老氣橫秋

  即使一個當師的還會管教管教自己的徒弟,“哎,你不要脾氣這麼大。”“你不要這麼貪心。”可是這個師父自己也不見得在好好地斷煩惱。僅僅叫徒弟脾氣好一點,壞習慣改一改,這有什麼稀奇的?社會上的老師長輩都會說,“你這個孩子脾氣不要這麼壞。”如果這樣就叫斷煩惱,跟世俗人有什麼兩樣?這些好話,能起多少作用啊?就因爲起不了多大作用,到老更是老氣橫秋。

  出家人要維持四緣生活,目的還是爲了修行斷煩惱

  我們進佛門,尤其是出家,就要用佛法來斷盡煩惱、證阿羅漢果、了脫生死,這才是佛教弟子們修行的真正目的。

  出家以後,要保持四緣生活,生活維持不下去,凍死餓死也不能修行啊。維持好四緣生活,目的還是爲了修行,而修行的目的是斷煩惱。

  修行講慈悲,不應該殺死自己的法身慧命

  修行人要修慈悲心,不要殺生,在中國,佛教的不殺生傳布很廣。這當然是好。…

《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1~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