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1)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28日清凉山佛学苑
经文:
佛说贤者五福德经
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
闻如是。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佛告诸比丘。贤者说法时有五福德。何谓为五。其人所生则得长寿。是为一福德。其人所生即得大富饶财多宝。是为二福德。其人所生即端正无比。是为三福德。其人所生即名誉远闻。是为四福德。其人所生即聪明大智。是为五福德。何因贤者说法得长寿。用前世说法时。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。其义备足。归寂无为。好杀之人闻法即止不杀。用是故得长寿。何因说法之人。得大富饶财多宝。用前世说法时。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。盗窃之人闻经即止不盗便能施与。用是故得大富。何因说法之人得端正无比。用前世说法时。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。令闻法者和气安之。即颜色悦自生光泽。用是故得端正。何因说法之人。得名誉远闻。用前世说法时。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。令闻法者敬佛敬法敬比丘僧。用是故得名闻。何因说法之人得聪明大智。用前世说法时。上中下语其义备悉归寂无为。令闻法者晓了妙慧。用是故得聪明大智。是为五法说经者得福也。诸比丘闻经欢喜。前为佛作礼。
听到佛讲的话,就好像佛就在我们面前
提要:
■ 听到佛讲的话,就好像佛就在我们面前
■ 因为各地时间不同,所以称“一时”
■ 佛是指释迦佛
■ “告”是指佛对弟子的教授教诫
■ 比丘有乞士、破恶、怖魔的含义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(三称)
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
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
听到佛讲的话,就好像佛就在我们面前
今天我们讲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。这部经并不长,主要是讲贤者说法有五种福德。
“闻如是”,或者“如是我闻”,意义是一样的,我曾经听到佛这么说。为什么要加这一句呢?因为既然是你亲自听到佛这么说的,就知道不是传闻,容易使听的人起信心,我们听到的时候,好像佛就在我们面前,也容易产生跟佛非常亲切的感觉。
因为各地时间不同,所以称“一时”
“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”,“一时”,没有说具体的时间,因为古今中外时间都不同,佛经要传遍各地,由于时间上的差异,说了一个时间,反而使人容易着相,在时间上起分别心。比如四月初八,是释迦佛圣诞,这是按照中国的时间来说的,但是在东南亚国家就不是这么说,所以在佛经里往往都称一时,就是有这么一个时候。
佛是指释迦佛
“佛”是指释迦佛,娑婆世界的佛就是释迦佛。“在舍卫国”,其实舍卫国是个城市,为了避免与他国同样名称的混淆,所以就称为舍卫国。“祇树给孤独园”,佛在这个地方经常讲经说法,这个花园是祇陀太子跟给孤独长者,合起来供养给佛作为说法的地方。
“告”是指佛对弟子的教授教诫
“佛告诸比丘”,听法的时候,比丘很多,所以称诸比丘。这个“告”字,就是佛说法告诉听法的人应该这样学、这样修。所谓教授教诫,佛教我们,我们是接受佛法的人,所以叫教授,佛还告诫我们什么不应该做,所以叫教诫。
比丘有乞士、破恶、怖魔的含义
“比丘”,是印度话,翻译成汉文就叫“乞食行善之士”,是出家受具足戒的通称,男的叫比丘,女的叫比丘尼。比丘含有三种意义:一、乞士,就是一面向信众乞化饮食,以资维持色身,一面又向佛陀乞化法食,以滋养法身。二破恶,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,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,扑灭贪瞋痴等烦恼,以便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。三怖魔,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众生皆为魔子魔孙,永远受他控制,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,以解脱为期。大家都很认真修行,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,于是魔宫震动,魔王怖畏起来,所以称怖魔。
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2)
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28日清凉山佛学苑
佛规定比丘不得耕种贸易
提要:
■ 比丘为断世俗习气,所以托钵
■ 在家人储备多,烦恼多
■ 今天不准为明天托钵
■ 中国僧人没有实行托钵,起了很多贪欲和争端
■ 即使不托钵,储藏的东西也不要太多了
■ 佛规定比丘不得耕种贸易
■ 寺庙用土地收租成了地主阶级
比丘为断世俗习气,所以托钵
现在只说一种“破恶”,要断烦恼才叫比丘,佛弟子都应该要断烦恼,但是对比丘要求高。比丘既然出家了,就要断绝世俗上的习气,所以要剃除须发,不穿世俗人的衣服,里里外外都要染衣,要托钵,不像世俗人那样,动脑筋今天去买什么菜,还有储存的仓库,这都是世俗人干的,容易产生烦恼习气。出家人要断掉这些世俗烦恼,尤其要去掉烦恼中最容易起来的贪心。
在家人储备多,烦恼多
在家人有个习气,要储备很多东西,今天吃不完,保存起来明天吃,这种习气给在家人添了很多的烦恼。去买的时候要挑选,要动脑筋去想,买来了又要煮,多余的要保存起来,保存久了容易发霉,还要经常拿出来晒,出了虫了就更麻烦了,诸如此类,给我们带来了数不清的麻烦和烦恼。既然出家了,要了生死,证阿罗汉果,如果不从这里跳出来,修行是很困难的,所以佛就主张托钵乞食。
今天不准为明天托钵
托钵了也用不着去买米买菜,也用不着煮,而且托钵有个规矩,今天钵里的东西只能今天吃,不准放到明天,到明天要再托钵,所以也不用储存。像东南亚国家的比丘如今仍然是按佛制托钵,托钵的时候,也不一定一家一家上门去乞,他们一早就站在路边,是有信众来给你供养,你自己看,钵里的食物,足够你一天吃,就不再要了,因为吃不完不能保留到明天,不用煮,不用洗,就有很多时间可以修行。所以托钵是一个极好的方法。
中国僧人没有实行托钵,起了很多贪欲和争端
佛教传到中国来,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,也就是中国佛教把原始佛教有所改变了。首先中国佛教始终没有实行过托钵制,或许有个别的比丘,他曾经发心托钵,可惜没有坚持,也没有普及起来。所以随之而来,形成出家人很多的麻烦,有些出家人也由此起了很多的贪欲,起了很多的争端。
即使不托钵,储藏的东西也不要太多了
后来呢,在供养上又有所改变,变成供养钱了。又发展成贪钱财,这些都是离开了托钵所起的后患。即使难以实行托钵制,至少不应该有所贪图,储藏的东西也不要太多了,更不应该像中国以前的情况,很多寺院都有自己的土地,出家人自己耕种。这虽是出家人的勤劳,但不合佛制。
佛规定比丘不得耕种贸易
而释迦佛规定的是出家人不得耕种贸易,所以中国佛教的演变,已经离开了原始佛教。在家人从劳动中去获得钱财,用钱财购买粮食维持生活。出家人自己种菜种粮食,有的是为了维护生活,但有的是追求耕种的利益,这样就离开了出家的目的。
寺院用土地收租成了地主阶级
还有一种,以前有的寺院往往土地很多,自己来不及种,就租给农民,所以在解放后土改时,很多寺院里的当家都被划到地主阶级去了,因为他们利用土地收农民的租,这也违反了佛的制度,这时候,业报就来了。当时土改时,地主是很苦的,因为是剥削阶级。
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3)
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28日清凉山佛学苑
修行讲慈悲,不能杀死自己的法身慧命
提要:
■ 为了方便,储存米也换成了储存钱
■ 人死了,十万元美金可没有烧成灰带走
■ 使人担忧的是,越来越看不到在弘法断烦恼的修行人
■ 世俗好话,难起作用,到老更是老气横秋
■ 出家人要维持四缘生活,目的还是为了修行断烦恼
■ 修行讲慈悲,不应该杀死自己的法身慧命
■ 杀死法身慧命的是烦恼贼
为了方便,储存米也换成了储存钱
有的寺院没有土地,靠居士供养,有的供养米啊,菜啊,这就形成了储藏,为了防霉要经常晒,又多了很多的麻烦。
那么与其把米买来供养,还不如我供养点钱,你们自己去买吧,这还方便。所以米又换成钱了,钱就方便了,一间小房间堆米,十担二十担就堆满了,一个小房间堆钞票,十万二十万,也堆不满。
人死了,十万元美金可没有烧成灰带走
后来各地银行发展了,把钱存在银行里,那更方便了。听说不久前有个大和尚,后来被人发现他在别省的银行里就有十万元美金的存款。当然他死后,这些钱怎么处理,咱们就不知道了,总不会给他拿走吧!
使人担忧的是,越来越看不到在弘法断烦恼的修行人
对于贪图名利的人,这样发展下去,使我们很担忧,出家了只留下了剃个光头、穿上僧人衣服的形象,实质上离开了佛陀的教导。而出家的真正的工作是什么?责任是什么?应该是弘扬正法断烦恼,但是如今佛门已经越来越难看到真正在弘法断烦恼的修行人。
世俗好话,难起作用,到老更是老气横秋
即使一个当师的还会管教管教自己的徒弟,“哎,你不要脾气这么大。”“你不要这么贪心。”可是这个师父自己也不见得在好好地断烦恼。仅仅叫徒弟脾气好一点,坏习惯改一改,这有什么稀奇的?社会上的老师长辈都会说,“你这个孩子脾气不要这么坏。”如果这样就叫断烦恼,跟世俗人有什么两样?这些好话,能起多少作用啊?就因为起不了多大作用,到老更是老气横秋。
出家人要维持四缘生活,目的还是为了修行断烦恼
我们进佛门,尤其是出家,就要用佛法来断尽烦恼、证阿罗汉果、了脱生死,这才是佛教弟子们修行的真正目的。
出家以后,要保持四缘生活,生活维持不下去,冻死饿死也不能修行啊。维持好四缘生活,目的还是为了修行,而修行的目的是断烦恼。
修行讲慈悲,不应该杀死自己的法身慧命
修行人要修慈悲心,不要杀生,在中国,佛教的不杀生传布很广。这当然是好。…
《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1~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