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人生八苦(20~31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怨天尤人。

  要他改脾氣也叫苦,不改脾氣仍是苦

  從畜生道上來做人了,也苦啊,因爲從畜生道來到人道,他保留了自己的狗脾氣、牛脾氣。父親要罵他,母親要打他,叫他改脾氣,要改自己脾氣也是苦,因爲他不適應啊。

  在兒童時期還比較好一點,長大後沒人管了,老脾氣仍然不改,那麼物以類聚,有狗脾氣的,就跟狗脾氣的特別合得來,有牛脾氣的跟牛脾氣合得來。如果前世是小偷,那麼今世碰到小偷,異鄉逢故友,格外親切。可是在人間的生活中沒有你這麼樣隨便啊,人家要看不起你,要罵你,法律要判你罪。你不改壞脾氣仍然要受苦。

  不通過苦這一關,花天酒地你會修行嗎

  出生的時候,首先要經過出生時候苦的這一關。長大後對人生産生苦悶,做人沒勁了,沒錢的時候想錢,有了錢也不知道做人啥個意思,這還是苦啊。你不通過苦的這一關,你會修行嗎?還不是迷迷糊糊花天酒地。

  不適應也是苦,不改變,苦更沒完沒了

  有福氣的有有福氣的苦,沒福氣的有沒福氣的苦。有福氣的人從世俗生活進入修行生活也是苦。在世俗生活裏有錢,享受慣了,一進入修行環境,總是這樣不滿意,那樣叫“這兒條件太差了,吃得太苦了。”那麼,你在修行生活裏能抽煙喝酒嗎?能打牌嗎?當然不能。在改變的過程中也苦啊,如果你不肯轉變,這個苦沒完沒了,更加苦。

  以世俗習氣,過修行生活能適應嗎?

  好比一個從天上下來的人,即使有福氣,他對人間也不滿意,他有他的享受習氣啊。修行人也是同樣,世俗上的享受習氣帶到修行裏來,你修行生活能適應嗎?你不適應就是苦。

  還有些人進了修行的門,也許是前世帶來的福氣,師父對他特別寵愛,廟又特別富裕,每天拉開喉嚨唱唱,紅包包像雪片那樣飛來。這樣有福氣的人,稍微有點覺悟了,想學法,真的到學法環境,卻又受不了修行的苦,沒幾天就跑掉了。說起來總是一個理由“我不適應“,卻從來不說我貪享受。

  過去所處的優越條件,培養了貪舒服享受自由散漫的習氣,到了一個真正的弘揚正法清淨修行的地方,當然受不了了,這還是指生活上的苦。

  人生八苦(23)

  —— 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會苦、行苦

  傅味琴講于湖北清涼山佛學苑 2004.6.15清晨

  自己做貪官,反把受欺壓的說成刁民

  提要: 

  ■ 自己做貪官,反把受欺壓的說成刁民

  ■ 福氣差的人進佛門,不肯培福更苦惱

  ■ 不改變原有習性,有福沒福都是苦

  ■ 老修行有逆反心理,形成老氣橫秋

  ■ 自我安慰最容易吸引老年人

  自己做貪官,反把受欺壓的說成刁民

  內心呢?有福氣的人,在享受的環境裏,隨時隨刻被人捧上天。佛製定的種種戒律,教授教誡,是叫你好好修行,但是現在有的人修行不修,卻利用自己在佛門裏的身份與地位來滿足自己的傲慢與享受。從前的小說裏常有“官逼民反”這句話,意思說做官的太不講道理了,清官是愛民如子,貪官卻高高在上魚肉鄉民。給你做官,是叫你做清官,不是叫你做貪官,結果官逼民反,反把不願受欺壓的老百姓說成刁民,而不說自己是昏君,是貪官。

  佛門裏有些出家人,不做清淨的比丘,去做劣比丘,弄得居士們反感,不恭敬供養他,反說居士閑話。

  福氣差的人進佛門,不肯培福更苦惱

  福氣差的人進了佛門,是個窮修行人,被世俗人看不起。佛弟子中有世俗心的人也看不起他:你這個窮修行到我這兒來幹什麼?幹巴巴的。

  即使出家了,長期不肯培福,自己沒福氣,也很苦啊,因爲你沒福氣,沒人供養。總是怪居士不肯供養的錯,也不想想你培了多少福。供養與不供養都有因果的,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。培福的人當然有福氣,享福的人福享完了還有福氣嗎?沒福氣,要自己抓緊培福,培福的時候總是辛苦的。

  不改變原有習性,有福沒福都是苦

  有福氣,享受成性,養成高高在上自由散漫習慣的人,到清淨修行的環境裏也是苦。天人投生人間,享受降低了,也是苦;畜生道的衆生升到人間來,保留著那種畜生道的脾氣習慣,處處跟人合不來,受人討厭也是苦。所以在修行團體裏,不管你是有福氣也好,沒福氣也好,不肯改變自己就形成不適應,不適應就是苦。還不是自己找來的?那你爲什麼不改變一下自己呢?你改變了就適應了嘛。

  老修行有逆反心理,形成老氣橫秋

  修行除了生苦以外,還有老苦。一個老修行,如果有像世俗生活中的老苦,他仍然是苦。

  世俗上的老苦往往跟自己的脾氣有關,說:“脾氣老不改,說了也沒用,這種人老來就要苦。”社會上提倡要尊重老人,因爲老人很苦,你不尊重老人,老人會更苦。而且老人對苦的忍受力很差,不像在年輕時代的性格是外放的,一到老年,性格是內收的。年輕時代眼睛看前面,所謂創造自己輝煌的前途,俗話叫有奔頭,奔得個起勁;老了,一切都老化了,奔不動了,所以經常容易灰心,失望,彷徨,歎氣,有的還有逆反心理,形成了老氣橫秋。

  自我安慰最容易吸引老年人

  老年人,修定唸經,腰酸背疼,聽經聽完全忘記,想想我這一輩子就快完了,還是一句佛號往生極樂世界吧。他不想一想,往生淨土要達到一心不亂,如果達不到,你能往生嗎?不想也好,至少有個精神安慰。有人說:“我肯定往生。”你還沒死怎麼知道?即使是自我安慰,我也不反對,因爲總比不信佛的人恐怖顛倒好,所以這種方式最容易吸引人。

  人生八苦(24)

  —— 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會苦、行苦

  傅味琴講于湖北清涼山佛學苑 2004.6.15清晨

  有煩惱業障,哪會有不苦的地方

  提要: 

  ■ 有煩惱業障,哪會有不苦的地方

  ■ 老修行,有的修成慈悲相,有的修成老頑固

  ■ 在清淨修行的環境裏,不要起貪起瞋

  ■ 掩飾谄曲沒有成就的希望

  ■ 老師發菩提心,卻被學生的煩惱壓扁頭

  ■ 當師的自身要不斷提高,否則老跟少都充滿世俗氣

  ■ 年青人沒有勤奮精神、萎靡不振,也成了老苦

  有煩惱業障,哪會有不苦的地方

  現在老年人有進福利院的,其實進入福利院的老人還是叫苦,福利院又不是你的皇宮。有煩惱業障,哪會有不苦的地方。

  一個不肯改變自己的人,即使進入極樂世界蓮花裏,還是叫苦。因爲你不肯改變自己,好比一個習慣于自由散漫的人進入了一個清淨環境,這樣不適應,那樣不適應,這個苦你也逃不了。因爲蓮花是封閉式的,即使有小孔孔你也沒有神通變只蚊子飛出來。脫離了修行的法則,不想改變自己,不想去適應一個真正修行的環境,隨你到哪兒都是苦。

  老修行,有的修成慈悲相,有的修成老頑固

  老修行中有兩種人,一種人慈悲相,他可能是已經改變了;另一種人是頑固相,他到老沒有改變,人家稱他老修行,火氣特別大,煩惱特別重,貪瞋癡泛濫,而且變了老頑固,什麼老頑固?貪瞋癡的老頑固。

  在清淨修行的環境裏,不要起貪起瞋

  在一個清淨的地方你不改變,你自身也不清淨啊。我只舉一個例子,我曾在一個清淨修行的地方看到,大家唸完經都走了,只留下了兩叁個人,一個老修行在供桌面前,看看這個,拿拿這個,結果拿了一個罐頭補品,往胳膊裏一夾,供品怎能隨便由你拿呢?他看看旁邊還有人,就說幾句話掩飾過去了:“你看這個東西挺不錯的,這個也不錯,你也拿一個。”他是出家人,我就不說話了,因爲我恭敬出家人,如果是在家人,我就要當場批評他幾句。這就是貪。

  有一次巡堂,有個老修行,坐在最前面,巡堂的人給他裝飯,裝菜,還沒有巡完,他已經開始吃了,真是自由散漫。剛嘗幾口,馬上火起來,那邊還在巡堂,他叫了起來:“你過來。”巡堂的不知啥事情,走了過來,“這個飯我怎麼吃啊?這個菜我咬得動嗎?”就冒著火把飯菜朝巡堂的桶裏一倒,像這樣的老修行,苦不苦啊?

  掩飾谄曲沒有成就的希望

  誰敢說出修行過程中的真實面貌,他才是真正善知識,因爲他講真實語不說虛妄語。修行人不該講虛妄語,你朝釋迦佛臉上貼金,你有功德,你朝醜惡的人臉上貼金,你有功德嗎?一只飯桶去裝了大便,“今天這個飯桶怎麼這麼臭了?”這是真實話,但是有的人就把糞臭說成飯香。一個修行人掩蓋了自己醜惡的面貌,心腸一谄曲,根本沒有成就的希望。

  老師發菩提心,卻被學生的煩惱壓扁頭

  老修行還有一種苦,你們同學之間都是年輕人,年輕人還比較天真,稍微有點矛盾就算了,兩個小孩子打架,不到五分鍾又一起玩了,過了童年時期,怄氣二、叁天也沒事了,到了老年了可不是這樣。像我這樣,年紀這麼老了,要培養一百多個學生,換了另外一個人,不吐血才怪呢。現在即使一個老師父只有五六個徒弟,也會被這五六個徒弟壓扁頭,最後就形成了一種風氣,“現在年青人管不了”。當年隆蓮法師,她對我想辦四衆弟子佛學院的想法不好理解,跟我說:“現在和尚都管不了和尚,你這個居士想管和尚?”確實現在年青的出家人脾氣大了。所以我除了天天在感受到老苦外,還有一個苦,發了菩提心就要被這些學生的煩惱壓扁頭,還好沒上吊。

  當師的自身要不斷提高,否則老跟少都充滿世俗氣

  怎麼消除這個苦呢?作爲一個師父也好,老師也好,首先自己要轉變,自己要不斷提高,而且還不能讓學生放縱,要管得嚴,你越辛苦越管得嚴,這些學生找你麻煩越少。所以甯願做一個弘法度衆生的老修行,千萬不要做沒有好好地斷煩惱,也沒有好好地弘法培養學生廣度衆生的“老修行”,那結果老跟少全是世俗氣,互相擾亂。這種情況我看可有幾十年幾百年了吧,所以從前有的修行人實在沒辦法了,他們想出一句話來,眼睛不看做瞎子,耳朵不聽做聾子,這話雖有道理,但是太消極了。

  年青人沒有勤奮精神、萎靡不振,也成了老…

《人生八苦(20~31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