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人生八苦(20~31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怨天尤人。

  要他改脾气也叫苦,不改脾气仍是苦

  从畜生道上来做人了,也苦啊,因为从畜生道来到人道,他保留了自己的狗脾气、牛脾气。父亲要骂他,母亲要打他,叫他改脾气,要改自己脾气也是苦,因为他不适应啊。

  在儿童时期还比较好一点,长大后没人管了,老脾气仍然不改,那么物以类聚,有狗脾气的,就跟狗脾气的特别合得来,有牛脾气的跟牛脾气合得来。如果前世是小偷,那么今世碰到小偷,异乡逢故友,格外亲切。可是在人间的生活中没有你这么样随便啊,人家要看不起你,要骂你,法律要判你罪。你不改坏脾气仍然要受苦。

  不通过苦这一关,花天酒地你会修行吗

  出生的时候,首先要经过出生时候苦的这一关。长大后对人生产生苦闷,做人没劲了,没钱的时候想钱,有了钱也不知道做人啥个意思,这还是苦啊。你不通过苦的这一关,你会修行吗?还不是迷迷糊糊花天酒地。

  不适应也是苦,不改变,苦更没完没了

  有福气的有有福气的苦,没福气的有没福气的苦。有福气的人从世俗生活进入修行生活也是苦。在世俗生活里有钱,享受惯了,一进入修行环境,总是这样不满意,那样叫“这儿条件太差了,吃得太苦了。”那么,你在修行生活里能抽烟喝酒吗?能打牌吗?当然不能。在改变的过程中也苦啊,如果你不肯转变,这个苦没完没了,更加苦。

  以世俗习气,过修行生活能适应吗?

  好比一个从天上下来的人,即使有福气,他对人间也不满意,他有他的享受习气啊。修行人也是同样,世俗上的享受习气带到修行里来,你修行生活能适应吗?你不适应就是苦。

  还有些人进了修行的门,也许是前世带来的福气,师父对他特别宠爱,庙又特别富裕,每天拉开喉咙唱唱,红包包像雪片那样飞来。这样有福气的人,稍微有点觉悟了,想学法,真的到学法环境,却又受不了修行的苦,没几天就跑掉了。说起来总是一个理由“我不适应“,却从来不说我贪享受。

  过去所处的优越条件,培养了贪舒服享受自由散漫的习气,到了一个真正的弘扬正法清净修行的地方,当然受不了了,这还是指生活上的苦。

  人生八苦(23)

  —— 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会苦、行苦

  傅味琴讲于湖北清凉山佛学苑 2004.6.15清晨

  自己做贪官,反把受欺压的说成刁民

  提要: 

  ■ 自己做贪官,反把受欺压的说成刁民

  ■ 福气差的人进佛门,不肯培福更苦恼

  ■ 不改变原有习性,有福没福都是苦

  ■ 老修行有逆反心理,形成老气横秋

  ■ 自我安慰最容易吸引老年人

  自己做贪官,反把受欺压的说成刁民

  内心呢?有福气的人,在享受的环境里,随时随刻被人捧上天。佛制定的种种戒律,教授教诫,是叫你好好修行,但是现在有的人修行不修,却利用自己在佛门里的身份与地位来满足自己的傲慢与享受。从前的小说里常有“官逼民反”这句话,意思说做官的太不讲道理了,清官是爱民如子,贪官却高高在上鱼肉乡民。给你做官,是叫你做清官,不是叫你做贪官,结果官逼民反,反把不愿受欺压的老百姓说成刁民,而不说自己是昏君,是贪官。

  佛门里有些出家人,不做清净的比丘,去做劣比丘,弄得居士们反感,不恭敬供养他,反说居士闲话。

  福气差的人进佛门,不肯培福更苦恼

  福气差的人进了佛门,是个穷修行人,被世俗人看不起。佛弟子中有世俗心的人也看不起他:你这个穷修行到我这儿来干什么?干巴巴的。

  即使出家了,长期不肯培福,自己没福气,也很苦啊,因为你没福气,没人供养。总是怪居士不肯供养的错,也不想想你培了多少福。供养与不供养都有因果的,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。培福的人当然有福气,享福的人福享完了还有福气吗?没福气,要自己抓紧培福,培福的时候总是辛苦的。

  不改变原有习性,有福没福都是苦

  有福气,享受成性,养成高高在上自由散漫习惯的人,到清净修行的环境里也是苦。天人投生人间,享受降低了,也是苦;畜生道的众生升到人间来,保留着那种畜生道的脾气习惯,处处跟人合不来,受人讨厌也是苦。所以在修行团体里,不管你是有福气也好,没福气也好,不肯改变自己就形成不适应,不适应就是苦。还不是自己找来的?那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自己呢?你改变了就适应了嘛。

  老修行有逆反心理,形成老气横秋

  修行除了生苦以外,还有老苦。一个老修行,如果有像世俗生活中的老苦,他仍然是苦。

  世俗上的老苦往往跟自己的脾气有关,说:“脾气老不改,说了也没用,这种人老来就要苦。”社会上提倡要尊重老人,因为老人很苦,你不尊重老人,老人会更苦。而且老人对苦的忍受力很差,不像在年轻时代的性格是外放的,一到老年,性格是内收的。年轻时代眼睛看前面,所谓创造自己辉煌的前途,俗话叫有奔头,奔得个起劲;老了,一切都老化了,奔不动了,所以经常容易灰心,失望,彷徨,叹气,有的还有逆反心理,形成了老气横秋。

  自我安慰最容易吸引老年人

  老年人,修定唸经,腰酸背疼,听经听完全忘记,想想我这一辈子就快完了,还是一句佛号往生极乐世界吧。他不想一想,往生净土要达到一心不乱,如果达不到,你能往生吗?不想也好,至少有个精神安慰。有人说:“我肯定往生。”你还没死怎么知道?即使是自我安慰,我也不反对,因为总比不信佛的人恐怖顛倒好,所以这种方式最容易吸引人。

  人生八苦(24)

  —— 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会苦、行苦

  傅味琴讲于湖北清凉山佛学苑 2004.6.15清晨

  有烦恼业障,哪会有不苦的地方

  提要: 

  ■ 有烦恼业障,哪会有不苦的地方

  ■ 老修行,有的修成慈悲相,有的修成老顽固

  ■ 在清净修行的环境里,不要起贪起瞋

  ■ 掩饰谄曲没有成就的希望

  ■ 老师发菩提心,却被学生的烦恼压扁头

  ■ 当师的自身要不断提高,否则老跟少都充满世俗气

  ■ 年青人没有勤奋精神、萎靡不振,也成了老苦

  有烦恼业障,哪会有不苦的地方

  现在老年人有进福利院的,其实进入福利院的老人还是叫苦,福利院又不是你的皇宫。有烦恼业障,哪会有不苦的地方。

  一个不肯改变自己的人,即使进入极乐世界莲花里,还是叫苦。因为你不肯改变自己,好比一个习惯于自由散漫的人进入了一个清净环境,这样不适应,那样不适应,这个苦你也逃不了。因为莲花是封闭式的,即使有小孔孔你也没有神通变只蚊子飞出来。脱离了修行的法则,不想改变自己,不想去适应一个真正修行的环境,随你到哪儿都是苦。

  老修行,有的修成慈悲相,有的修成老顽固

  老修行中有两种人,一种人慈悲相,他可能是已经改变了;另一种人是顽固相,他到老没有改变,人家称他老修行,火气特别大,烦恼特别重,贪瞋痴泛滥,而且变了老顽固,什么老顽固?贪瞋痴的老顽固。

  在清净修行的环境里,不要起贪起瞋

  在一个清净的地方你不改变,你自身也不清净啊。我只举一个例子,我曾在一个清净修行的地方看到,大家唸完经都走了,只留下了两三个人,一个老修行在供桌面前,看看这个,拿拿这个,结果拿了一个罐头补品,往胳膊里一夹,供品怎能随便由你拿呢?他看看旁边还有人,就说几句话掩饰过去了:“你看这个东西挺不错的,这个也不错,你也拿一个。”他是出家人,我就不说话了,因为我恭敬出家人,如果是在家人,我就要当场批评他几句。这就是贪。

  有一次巡堂,有个老修行,坐在最前面,巡堂的人给他装饭,装菜,还没有巡完,他已经开始吃了,真是自由散漫。刚尝几口,马上火起来,那边还在巡堂,他叫了起来:“你过来。”巡堂的不知啥事情,走了过来,“这个饭我怎么吃啊?这个菜我咬得动吗?”就冒着火把饭菜朝巡堂的桶里一倒,像这样的老修行,苦不苦啊?

  掩饰谄曲没有成就的希望

  谁敢说出修行过程中的真实面貌,他才是真正善知识,因为他讲真实语不说虚妄语。修行人不该讲虚妄语,你朝释迦佛脸上贴金,你有功德,你朝丑恶的人脸上贴金,你有功德吗?一只饭桶去装了大便,“今天这个饭桶怎么这么臭了?”这是真实话,但是有的人就把粪臭说成饭香。一个修行人掩盖了自己丑恶的面貌,心肠一谄曲,根本没有成就的希望。

  老师发菩提心,却被学生的烦恼压扁头

  老修行还有一种苦,你们同学之间都是年轻人,年轻人还比较天真,稍微有点矛盾就算了,两个小孩子打架,不到五分钟又一起玩了,过了童年时期,怄气二、三天也没事了,到了老年了可不是这样。像我这样,年纪这么老了,要培养一百多个学生,换了另外一个人,不吐血才怪呢。现在即使一个老师父只有五六个徒弟,也会被这五六个徒弟压扁头,最后就形成了一种风气,“现在年青人管不了”。当年隆莲法师,她对我想办四众弟子佛学院的想法不好理解,跟我说:“现在和尚都管不了和尚,你这个居士想管和尚?”确实现在年青的出家人脾气大了。所以我除了天天在感受到老苦外,还有一个苦,发了菩提心就要被这些学生的烦恼压扁头,还好没上吊。

  当师的自身要不断提高,否则老跟少都充满世俗气

  怎么消除这个苦呢?作为一个师父也好,老师也好,首先自己要转变,自己要不断提高,而且还不能让学生放纵,要管得严,你越辛苦越管得严,这些学生找你麻烦越少。所以宁愿做一个弘法度众生的老修行,千万不要做没有好好地断烦恼,也没有好好地弘法培养学生广度众生的“老修行”,那结果老跟少全是世俗气,互相扰乱。这种情况我看可有几十年几百年了吧,所以从前有的修行人实在没办法了,他们想出一句话来,眼睛不看做瞎子,耳朵不听做聋子,这话虽有道理,但是太消极了。

  年青人没有勤奋精神、萎靡不振,也成了老…

《人生八苦(20~31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