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人生八苦(20~31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你们这些当学生的,年纪轻轻,却也已经在受老苦了,你们萎靡不振,不能朝气蓬勃这就是老苦。稍微有一点累就感觉干不动了,好像老太太这样,自己可怜自己,一点勤奋的精神都没有,最好一感觉到难受就躺在床上,这就是老苦。还有老习气,老脾气,老作风,年纪轻轻就全是老,小字辈变了老字辈了,还没有老,已经未老先衰,老气横秋。这还不是你们年轻人自己找来的。今天讲到这里。

  人生八苦(25)

  —— 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会苦、行苦

  傅味琴讲于湖北清凉山佛学苑 2004.6.16清晨

  不要让世俗习气渗透到修行中来

  提要: 

  ■ 不要让世俗习气渗透到修行中来

  ■ 修行能使生老病死等规律转化

  ■ 离开释迦佛的教导,魔的力量就越加发生作用

  ■ 世俗上的苦消除得太慢了,就会变成修行上的苦

  ■ 修行没志气,老来搓麻将,是对自己作麻痹

  不要让世俗习气渗透到修行中来

  我们在世俗上都经受了很多苦,在世俗上谁也免不了受苦,今天修行就是要出离这个苦,要出离这个苦,就得出离世俗的习气。由于我们修行上的懈怠烦恼,对世俗的习气一直在保留。这个习气不可能自动消亡,它仍然会在你的修行上,使你产生世俗习气的痛苦,也就是它渗透到修行中来了。

  修行能使生老病死等规律转化

  我们昨天讲到修行人的老苦,只要我们有这个五蕴的身体,生老病死的规律是免不了的,但是通过修行,即使规律也可以转化。比如说修行人就比世俗人长寿。修行人跟世俗人在老年时候的表现就有很明显的差别。在心理上,如果我们觉悟不断提高,世俗的心态不断消除,非但能够从痛苦转向解脱,而且还能够成就。

  离开释迦佛的教导, 魔的力量就越加发生作用

  可是今天的佛门跟佛在世时大不一样了。邪知邪见,贪求五欲,名利斗争,这些魔的造业。一方面执着于五欲的享受,一方面极力地打击破坏释迦佛正法的弘扬,魔道里的人就是干这么个事情。然而要完成这样的事情也不简单,所以魔破坏的手段非常复杂,各种渠道,形形色色,有时明的,有时暗的,有时是粗的,有时是细的,有时似是而非。你只要受了魔道的影响,就会逐渐对佛法不欢喜,逐渐离开释迦佛的教导,这样魔的力量就越加发生作用。因为你已经没有明智、没有觉悟了,可是你也有头脑啊,或者说也很聪明,那这个头脑、聪明表现在哪里?就是表现在听从魔道的指挥上。在修行路上,接受释迦佛的教导提高觉悟,这就往前进;接受魔的影响,远离排斥释迦佛的教导,或者是阳奉阴违,虚伪谄曲,这就倒退了。

  世俗上的苦消除得太慢了, 就会变成修行上的苦

  有些佛门里的人在名利上赚得多,花得也多。对于走在贪污道路的人,总是笑嘻嘻,对于真正弘扬正法的人,却使用极其恶劣的手段来排挤,达到消灭正法的目的。更严重的是,这种气氛的扩散使很多佛弟子失望,但自身又在这个环境里受影响,一方面自身世俗习气舍不得放下,一方面经常受到环境形成的气氛的污染毒害。这样使修行的力量很快就会因心理上受到迷惑而涣散。对于这种影响,你抗拒的能力越低,它腐蚀的作用越大,世俗上的苦消除得太慢了,就会变相为修行上的苦。

  修行没志气,老来搓麻将,是对自己作麻痹

  拿老苦来说吧,老年人的苦是体力下降,精力涣散,意志消沉,子女不争气:整天得过且过,迷迷茫茫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自己在等死。假如有善知识劝他修行了脱生死,他没有这种志气。他们的生活就是打牌搓麻将,在老年的时间里尽量对自己进行麻痹,免得感受到老年的孤独,老年的痛苦,这些就是世俗上老年的状态。

  人生八苦(26)

  —— 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会苦、行苦

  傅味琴讲于湖北清凉山佛学苑 2004.6.16清晨

  修行出现老态难得成就

  提要: 

  ■ 修行人的老态,就是时久生疲厌,人虽未老心先老

  ■ 修行人的老态由懈怠出生

  ■ 懈怠的人常说自己过去的精进

  ■ 有的出家人常会回忆过去的荣耀和财富

  ■ 师父不修行,又不叫徒弟修行,将来吃老苦

  ■ 修行疲疲沓沓,好比世俗人进养老院

  ■ 懒散的修行人,只随喜不劳动,成了不劳而获

  ■ 众生喜欢老,怎能摆得脱老态

  修行人的老态,就是时久生疲厌,人虽未老心先老

  修行人的老态又是怎么样?有些年纪老的修行人,精神面貌比年轻人还好,而有些年轻人已经出现了老态。所以老态并不是指年龄老,而是指没有修行的意志,没有修行的精神面貌,时久生疲厌,这就是老态。时间长了,年纪还没有老,心已老了,没劲了,有句俗话: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,这就是老态。修行的精神面貌,修行的力量逐渐老化。

  修行人的老态由懈怠出生

  有的人,修行路上开头比较勤奋,也很发心,后来就越来越慢吞吞,走不动了,其实是自己的懈怠出现了老态。

  懈怠的人常说自己过去的精进

  还有的人虽说修行,但喜欢罗嗦,喜欢讲自己过去修行的时候怎么样,意思就是说你别看我现在这样,我过去是很精进的呢!正好像社会上的老年人,老了还经常鼓起精神来讲年轻时代的种种。

  有的出家人常会回忆过去的荣耀和财富

  我从前遇到一个老太太,经常跟人讲,她从前来回坐飞机,牛奶洗澡。在年轻时候倒不大会讲,一到老年了,无聊了,喜欢海阔天空多说说,见人就摆摆自己过去的荣耀,或者带着一种叹息,带着一种后悔的口气发发牢骚,老年人就喜欢搞这一套,这就是老相。从前有个出家人跟我讲,他没有出家时在国棉19厂工作,每月有多少工资,如果不出家,现在的劳保工资可拿多少。心里还是想着原来的天堂。

  师父不修行,又不叫徒弟修行,将来吃老苦

  老年人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,但到了老年,儿女非但不照顾,还常惹你生气。修行路上也是这样,有些师父收了徒弟了,又不教育,你在徒弟面前表现贪,徒弟跟你学,徒弟也贪。师父老是伸手向居士要钱,徒弟看你样,就向你师父要钱。师父经常动瞋恨心,有分别心,把某些人拉进来,把某些人推出去,徒弟也看你样,你给我钱,好师父,你不给我钱,坏师父,师父没有把徒弟赶出去,徒弟倒把师父赶了出去。师父自己不修行,在贪瞋痴里不能罢休,又不叫徒弟修行,这个师父将来就会吃老苦。

  修行疲疲沓沓,好比世俗人进养老院

  还有的修行人疲疲沓沓,精神涣散,住在修行场所里,就好像世俗上的人进入养老院,整天没事干,养老等死。有些老年修行人不看经,不唸经,不打坐,也不管徒弟,老年人空虚无聊,不抓一点东西日子也难过啊。结果就抽烟,戒也不要了,因为戒或多或少对生活有点不方便。去斋堂过堂还要受人管,“我老了,干脆把饭拿到房里来,你管我什么时候吃饭了”,倚老卖老。生活得像条虫,懒得动,但总得求一点精神上的寄托,拿串念珠拨拨,也算在修行。

  这些老态非但老年人有,一些未老先衰的年轻人也喜欢这一套。

  懒散的修行人,只随喜不劳动,成了不劳而获

  有的老年人见年轻人精神饱满,或者去劳动,或者在苦修,他想你们都很好,“我随喜你啊。”随喜照样有功德,成了不劳而获。其实这样习惯于涣散的老年人,内心也很苦闷。有个老和尚,为人还挺不错,可是他也离不开老苦。每天也不上殿,也不唸经,只是门口椅子上坐坐拨念珠,安静倒还比较安静,临死时说了一句话,“人命如草啊。”

  众生喜欢老,怎能摆得脱老态

  现在修行人也不懂得生老病死是苦了,老年人,你称她“老奶奶”她高兴,你称他“黄老”他高兴,你称他“小黄”他就不高兴。众生有个习气,都喜欢老,这样怎么能够摆得脱老态?假如问老年人,“您老高寿多少?”他听了高兴,“您老离无常还有多久?”他就不高兴了。你们年轻人对待我老师也喜欢我老,我一出去,马上有人来扶,假如没人扶,旁人也会说话,“傅老师走了,你快去扶啊。”有时候我不大想表现老,又有意见了,“傅老师你怎么跑得比我还快啊?”(众笑)

  人生八苦(27)

  —— 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会苦、行苦

  傅味琴讲于湖北清凉山佛学苑 2004.6.16清晨

  真正修行,病也能得到转变

  提要: 

  ■ 喜欢老的人爱摆老资格,受到批评就怄气

  ■ 出现老态有占便宜的心理

  ■ 精神饱满,意志奋发,赶前不赶后,才能克服修行上的老态

  ■ 很多病在诵经禅定中可以转变

  ■ 业障就是烦恼病,没有烦恼哪有业障

  ■ 病几乎都是自己搞出来的

  ■ 修行人生活在世俗烦恼里就会得病

  喜欢老的人爱摆老资格,受到批评就怄气

  人的这个老相老态,老的气氛,对老的欢喜心充满一切了。讲起话来也喜欢摆老资格,为什么一个人不肯虚心?就因为摆老资格,为什么摆老资格?因为他“老”了。一个傲慢的人,摆老资格的人,内心是很苦的,容易怄气。别人的观点跟他不同,别人说的比他有道理,他就不能倚老卖老了,心里就不好受了。受到批评就怄气,“对老人这么不照顾。”尊重老人并不等于说老人可以随随便便。

  修行路上也是这种情况,只要听到别人称你老前辈,你就高兴。其实到了“老”了,他没有跑在前面,已经是掉在后面了,懒懒散散,也不像一个修行人了。

  出现老态有占便宜的心理

  从前公共汽车紧张,要挤车,你走路出现老相,老态龙钟,别人总说:“让老年人先上去吧。”一上车,年轻人有好心的,“老先生请坐。”假如一个老人精神饱满,挤起车来力气很大,人家就骂“老不死的。”(众笑)这样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老态占便宜。你们年轻人很多已经出现老态了。工作拖拉就是老态,因为总觉得出现老态可以随便一点,舒服一点,占一点便宜。没精神,…

《人生八苦(20~31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