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們這些當學生的,年紀輕輕,卻也已經在受老苦了,你們萎靡不振,不能朝氣蓬勃這就是老苦。稍微有一點累就感覺幹不動了,好像老太太這樣,自己可憐自己,一點勤奮的精神都沒有,最好一感覺到難受就躺在床上,這就是老苦。還有老習氣,老脾氣,老作風,年紀輕輕就全是老,小字輩變了老字輩了,還沒有老,已經未老先衰,老氣橫秋。這還不是你們年輕人自己找來的。今天講到這裏。
人生八苦(25)
—— 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會苦、行苦
傅味琴講于湖北清涼山佛學苑 2004.6.16清晨
不要讓世俗習氣滲透到修行中來
提要:
■ 不要讓世俗習氣滲透到修行中來
■ 修行能使生老病死等規律轉化
■ 離開釋迦佛的教導,魔的力量就越加發生作用
■ 世俗上的苦消除得太慢了,就會變成修行上的苦
■ 修行沒志氣,老來搓麻將,是對自己作麻痹
不要讓世俗習氣滲透到修行中來
我們在世俗上都經受了很多苦,在世俗上誰也免不了受苦,今天修行就是要出離這個苦,要出離這個苦,就得出離世俗的習氣。由于我們修行上的懈怠煩惱,對世俗的習氣一直在保留。這個習氣不可能自動消亡,它仍然會在你的修行上,使你産生世俗習氣的痛苦,也就是它滲透到修行中來了。
修行能使生老病死等規律轉化
我們昨天講到修行人的老苦,只要我們有這個五蘊的身體,生老病死的規律是免不了的,但是通過修行,即使規律也可以轉化。比如說修行人就比世俗人長壽。修行人跟世俗人在老年時候的表現就有很明顯的差別。在心理上,如果我們覺悟不斷提高,世俗的心態不斷消除,非但能夠從痛苦轉向解脫,而且還能夠成就。
離開釋迦佛的教導, 魔的力量就越加發生作用
可是今天的佛門跟佛在世時大不一樣了。邪知邪見,貪求五欲,名利鬥爭,這些魔的造業。一方面執著于五欲的享受,一方面極力地打擊破壞釋迦佛正法的弘揚,魔道裏的人就是幹這麼個事情。然而要完成這樣的事情也不簡單,所以魔破壞的手段非常複雜,各種渠道,形形色色,有時明的,有時暗的,有時是粗的,有時是細的,有時似是而非。你只要受了魔道的影響,就會逐漸對佛法不歡喜,逐漸離開釋迦佛的教導,這樣魔的力量就越加發生作用。因爲你已經沒有明智、沒有覺悟了,可是你也有頭腦啊,或者說也很聰明,那這個頭腦、聰明表現在哪裏?就是表現在聽從魔道的指揮上。在修行路上,接受釋迦佛的教導提高覺悟,這就往前進;接受魔的影響,遠離排斥釋迦佛的教導,或者是陽奉陰違,虛僞谄曲,這就倒退了。
世俗上的苦消除得太慢了, 就會變成修行上的苦
有些佛門裏的人在名利上賺得多,花得也多。對于走在貪汙道路的人,總是笑嘻嘻,對于真正弘揚正法的人,卻使用極其惡劣的手段來排擠,達到消滅正法的目的。更嚴重的是,這種氣氛的擴散使很多佛弟子失望,但自身又在這個環境裏受影響,一方面自身世俗習氣舍不得放下,一方面經常受到環境形成的氣氛的汙染毒害。這樣使修行的力量很快就會因心理上受到迷惑而渙散。對于這種影響,你抗拒的能力越低,它腐蝕的作用越大,世俗上的苦消除得太慢了,就會變相爲修行上的苦。
修行沒志氣,老來搓麻將,是對自己作麻痹
拿老苦來說吧,老年人的苦是體力下降,精力渙散,意志消沈,子女不爭氣:整天得過且過,迷迷茫茫,心裏只有一個念頭自己在等死。假如有善知識勸他修行了脫生死,他沒有這種志氣。他們的生活就是打牌搓麻將,在老年的時間裏盡量對自己進行麻痹,免得感受到老年的孤獨,老年的痛苦,這些就是世俗上老年的狀態。
人生八苦(26)
—— 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會苦、行苦
傅味琴講于湖北清涼山佛學苑 2004.6.16清晨
修行出現老態難得成就
提要:
■ 修行人的老態,就是時久生疲厭,人雖未老心先老
■ 修行人的老態由懈怠出生
■ 懈怠的人常說自己過去的精進
■ 有的出家人常會回憶過去的榮耀和財富
■ 師父不修行,又不叫徒弟修行,將來吃老苦
■ 修行疲疲沓沓,好比世俗人進養老院
■ 懶散的修行人,只隨喜不勞動,成了不勞而獲
■ 衆生喜歡老,怎能擺得脫老態
修行人的老態,就是時久生疲厭,人雖未老心先老
修行人的老態又是怎麼樣?有些年紀老的修行人,精神面貌比年輕人還好,而有些年輕人已經出現了老態。所以老態並不是指年齡老,而是指沒有修行的意志,沒有修行的精神面貌,時久生疲厭,這就是老態。時間長了,年紀還沒有老,心已老了,沒勁了,有句俗話: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,這就是老態。修行的精神面貌,修行的力量逐漸老化。
修行人的老態由懈怠出生
有的人,修行路上開頭比較勤奮,也很發心,後來就越來越慢吞吞,走不動了,其實是自己的懈怠出現了老態。
懈怠的人常說自己過去的精進
還有的人雖說修行,但喜歡羅嗦,喜歡講自己過去修行的時候怎麼樣,意思就是說你別看我現在這樣,我過去是很精進的呢!正好像社會上的老年人,老了還經常鼓起精神來講年輕時代的種種。
有的出家人常會回憶過去的榮耀和財富
我從前遇到一個老太太,經常跟人講,她從前來回坐飛機,牛奶洗澡。在年輕時候倒不大會講,一到老年了,無聊了,喜歡海闊天空多說說,見人就擺擺自己過去的榮耀,或者帶著一種歎息,帶著一種後悔的口氣發發牢騷,老年人就喜歡搞這一套,這就是老相。從前有個出家人跟我講,他沒有出家時在國棉19廠工作,每月有多少工資,如果不出家,現在的勞保工資可拿多少。心裏還是想著原來的天堂。
師父不修行,又不叫徒弟修行,將來吃老苦
老年人把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,但到了老年,兒女非但不照顧,還常惹你生氣。修行路上也是這樣,有些師父收了徒弟了,又不教育,你在徒弟面前表現貪,徒弟跟你學,徒弟也貪。師父老是伸手向居士要錢,徒弟看你樣,就向你師父要錢。師父經常動瞋恨心,有分別心,把某些人拉進來,把某些人推出去,徒弟也看你樣,你給我錢,好師父,你不給我錢,壞師父,師父沒有把徒弟趕出去,徒弟倒把師父趕了出去。師父自己不修行,在貪瞋癡裏不能罷休,又不叫徒弟修行,這個師父將來就會吃老苦。
修行疲疲沓沓,好比世俗人進養老院
還有的修行人疲疲沓沓,精神渙散,住在修行場所裏,就好像世俗上的人進入養老院,整天沒事幹,養老等死。有些老年修行人不看經,不唸經,不打坐,也不管徒弟,老年人空虛無聊,不抓一點東西日子也難過啊。結果就抽煙,戒也不要了,因爲戒或多或少對生活有點不方便。去齋堂過堂還要受人管,“我老了,幹脆把飯拿到房裏來,你管我什麼時候吃飯了”,倚老賣老。生活得像條蟲,懶得動,但總得求一點精神上的寄托,拿串念珠撥撥,也算在修行。
這些老態非但老年人有,一些未老先衰的年輕人也喜歡這一套。
懶散的修行人,只隨喜不勞動,成了不勞而獲
有的老年人見年輕人精神飽滿,或者去勞動,或者在苦修,他想你們都很好,“我隨喜你啊。”隨喜照樣有功德,成了不勞而獲。其實這樣習慣于渙散的老年人,內心也很苦悶。有個老和尚,爲人還挺不錯,可是他也離不開老苦。每天也不上殿,也不唸經,只是門口椅子上坐坐撥念珠,安靜倒還比較安靜,臨死時說了一句話,“人命如草啊。”
衆生喜歡老,怎能擺得脫老態
現在修行人也不懂得生老病死是苦了,老年人,你稱她“老奶奶”她高興,你稱他“黃老”他高興,你稱他“小黃”他就不高興。衆生有個習氣,都喜歡老,這樣怎麼能夠擺得脫老態?假如問老年人,“您老高壽多少?”他聽了高興,“您老離無常還有多久?”他就不高興了。你們年輕人對待我老師也喜歡我老,我一出去,馬上有人來扶,假如沒人扶,旁人也會說話,“傅老師走了,你快去扶啊。”有時候我不大想表現老,又有意見了,“傅老師你怎麼跑得比我還快啊?”(衆笑)
人生八苦(27)
—— 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會苦、行苦
傅味琴講于湖北清涼山佛學苑 2004.6.16清晨
真正修行,病也能得到轉變
提要:
■ 喜歡老的人愛擺老資格,受到批評就怄氣
■ 出現老態有占便宜的心理
■ 精神飽滿,意志奮發,趕前不趕後,才能克服修行上的老態
■ 很多病在誦經禅定中可以轉變
■ 業障就是煩惱病,沒有煩惱哪有業障
■ 病幾乎都是自己搞出來的
■ 修行人生活在世俗煩惱裏就會得病
喜歡老的人愛擺老資格,受到批評就怄氣
人的這個老相老態,老的氣氛,對老的歡喜心充滿一切了。講起話來也喜歡擺老資格,爲什麼一個人不肯虛心?就因爲擺老資格,爲什麼擺老資格?因爲他“老”了。一個傲慢的人,擺老資格的人,內心是很苦的,容易怄氣。別人的觀點跟他不同,別人說的比他有道理,他就不能倚老賣老了,心裏就不好受了。受到批評就怄氣,“對老人這麼不照顧。”尊重老人並不等于說老人可以隨隨便便。
修行路上也是這種情況,只要聽到別人稱你老前輩,你就高興。其實到了“老”了,他沒有跑在前面,已經是掉在後面了,懶懶散散,也不像一個修行人了。
出現老態有占便宜的心理
從前公共汽車緊張,要擠車,你走路出現老相,老態龍鍾,別人總說:“讓老年人先上去吧。”一上車,年輕人有好心的,“老先生請坐。”假如一個老人精神飽滿,擠起車來力氣很大,人家就罵“老不死的。”(衆笑)這樣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老態占便宜。你們年輕人很多已經出現老態了。工作拖拉就是老態,因爲總覺得出現老態可以隨便一點,舒服一點,占一點便宜。沒精神,…
《人生八苦(20~31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