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散,凡是懶散的人全是昏昏沈沈的,他不大想動的,沙發上一坐,“我累了——”懶惰的人容易昏沈,昏沈的人容易懶惰。
白天昏沈來了咋辦?佛還有辦法,叫你經行。我們這個山頂上有一大片空地,我每次就在上面邊念佛,邊經行。假如你經行也會昏沈,那你這個昏沈實在太厲害了,你就自己想辦法吧:冷水洗洗臉,叫別人拍拍背,把你昏沈打打掉,這也是方法。
涅槃不是死亡,是永恒的不生不滅(45)
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(農曆二月十五起講)
傅味琴講于 2006.4.14
離開缺點大于優點的人、喜做好事而知見
邪的人,破壞正法的人,不離開
你也會成爲魔道裏的人
提要:
■ 修行內容要複雜些,誦經要多幾本,容易去掉昏沈妄想
■ 見人要修精神振作,態度熱情,同學間要修恭敬心
■ 發心培福,精神不要渙散,慢吞吞會把自己培養成木瓜
■ 疑者悟得慢,因爲他疑佛疑法疑僧,疑自己修行不能成就
■ 聰明人也容易起疑,因爲我執重,有傲慢心,對善知識的話有時也會聽
不進去
■ 頭腦不冷靜,沒有恭敬心,修什麼都不起作用,這種習氣也可能是前世等流
下來的
■ 不要因少許缺點就把人否定了,要從多種功德去看善知識
■ 要離開缺點大于優點的人、喜做好事而知見邪的人,破壞正法的人,不離開
你也會成爲魔道裏的人
■ 修好十善,遠離惡法,這是能使你很快得到離生喜樂定的路子
修行內容要複雜些,
誦經要多幾本,容易去掉昏沈妄想
還有你們要多誦經,誦經是最好的辦法,既能夠去掉妄念,又能克服昏沈。尤其是唸還沒有唸熟的經,更容易止住妄念。因爲不熟,你必須一個字一個字看著唸。等到唸熟了,能從頭背到底,而且還有本事,能一路背一路打妄想,經念完妄想打完,經還沒背錯,可是你打妄想就不起作用了。
唸經不容許你昏沈,唸經昏沈了,經就唸不下去了。所以克服打妄想、昏沈的辦法就是修行的內容要複雜一點。越簡單,越容易打妄想,越容易昏沈。
見人要修精神振作,
態度熱情,同學間要修恭敬心
如果講得再細一點,你們看見同學或者看見來了什麼人,你馬上就可以修,修什麼?精神面貌好一點。冷冷淡淡,愛理不理的,容易培養你的昏沈;精神振作,態度熱情,就不容易昏沈了。所以同學跟同學之間多修修恭敬,別太隨便了,修行要修得細,進步才快。
發心培福,精神不要渙散,
慢吞吞會把自己培養成木瓜
有人發心做事,可是他勉強得很,“好吧好吧。”沒有歡喜心,所以幹起事情來就慢。你沒有歡喜心,做事情慢吞吞慢吞吞,就會培養成一個木瓜,木瓜就是鈍根,而且也是在培養你的昏沈。幹事情要有歡喜心,歡喜心不等于叫你緊張、著急,而是叫你不要渙散,不要低沈,這是講掉舉、昏沈。
疑者悟得慢,因爲他疑佛疑法疑僧,
疑自己修行不能成就
還有一個是疑,笨頭笨腦的人容易起懷疑,因爲他靈敏度不高,不能夠觸類旁通,也不能夠很好的從思惟中得到覺悟,他腦子轉得慢,有時候還理解不到,因爲不理解就容易起懷疑。懷疑什麼?懷疑佛、懷疑法、懷疑清淨的僧,還懷疑自己:我到底有希望嗎?我到底能修得好嗎?
聰明人也容易起疑,因爲我執重,
有傲慢心,對善知識的話有時也會聽不進去
其實聰明人也容易懷疑,現在懷疑多的人差不多都很聰明,因爲他聰明過度了呀。因爲聰明,難免我執重,難免有傲慢心,他認爲自己的想法肯定不錯的,所以他不大會聽別人的話,連善知識的話有時候他也聽不進去。他認爲你這種做法你這樣修行,也不見得好,他有他的一套,他有他的觀點,他總以爲他所有的想法做法都是好,除非他自己對某一個人特別有緣,特別相信他,那也只信他一個人、其他善知識的話即使沒錯,他也聽不進去,他會想:“你這樣對嗎?我看是不見得對。”這就是懷疑。這種人如果出家了,可能更麻煩,因爲身份不同了,“我是出家人,你是居士,居士就是小衆。”那就傲慢了。
頭腦不冷靜,沒有恭敬心,修什麼都不起
作用,這種習氣也可能是前世等流下來的
這種由于聰明過度、執著,而産生的傲慢,對善知識的話不能冷靜的考慮,全面的接受,也包括在疑裏面。這種人很可惜,蠻好一塊材料,有時候連善知識對他也沒有辦法,因爲他沒有恭敬心,沒有恭敬心什麼都不起作用,這種習氣也可能是前世等流下來的習氣。
不要因少許缺點就把人否定了,
要從多種功德去看善知識
看人要全面的、整體的來看,不能憑片面的一個點去肯定某一個人,或者去否定某一個人。現在是末法時期,要找十全十美的善知識是找不到了。善知識自己還沒有修好,總有這樣那樣的一點毛病,你看到了、聽到了,就把這個善知識否定掉,你很吃虧啊。就算他有一個缺點,也許他有九十九個優點呢,你把他否定掉了,恭敬心也沒了,你在他那裏就得不到好處了,吃虧的還是你。
今天你要找個煩惱斷盡的善知識,即使有,你也不認得,煩惱斷盡就是阿羅漢了。拿我這個老師來說,你們需要學法,我可以把法教給你們,我不過完成這麼一個任務,報報師恩罷了。其實我本人還在學習的路上,只能夠說跟你們共同學習。你們假如看我一個優點也沒有,那你怎麼跟我學了八年?不是很奇怪嗎?
要離開缺點大于優點的人、喜做好事而知見邪
的人、破壞正法的人,不離開你也會成爲魔道裏人
哪一種人我們是要絕對地離開?他身上沒有優點可學,或者他缺點大于優點,你跟他接觸會受他影響。標准是什麼?不管這個人會不會講經,不管他名氣多高,歸依的人多少,如果這個人是邪的,他即使肯做好事,你靠攏他,也會受他邪的影響。什麼叫邪?佛講的話叫正法,如果跟佛講的話不一樣,那不叫正法,就是邪法。如果跟佛講的話有抵觸,佛叫你這麼做,他叫你不要這麼做,要照他的方法做,這是破壞你成就。從前魔王波旬發過願,如來涅槃以後他要化現比丘相,把你引上一條相反的路。這種人即使身上有優點,比如說,他也有慈悲心,他也喜歡做好事,或者他在某一點上做得挺好,都不能學,趕快要遠離。這是非常嚴格的,你跟這種魔道的人靠攏,你肯定會受影響,也變了魔子魔孫。
修好十善,遠離惡法,
這是能使你很快得到離生喜樂定的路子
今天就給你們講的是初禅,叫離生喜樂定。如果你們想快快得到離生喜樂定,就要離開五欲、五蓋、還有不善法。不善法就是身叁口四意叁,這十種惡業昨天跟你們提過了。一個修禅定的人,千萬不能造惡業,要修好十善、離開十惡法,這就是能夠使你很快得到離生喜樂定的路子。今天就到此。(掌聲)
涅槃不是死亡,是永恒的不生不滅(46)
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(農曆二月十五起講)
傅味琴講于 2006.4.15
禅樂勝于天樂,
不修行人卻把幹擾作爲享受
提要:
■ 禅樂勝于天樂,不修行人卻把幹擾作爲享受
■ 阿羅漢對人間的苦惱實在不適應,在苦惱地方度衆生,憑的是菩提心
■ “叁界如火宅”,住在狹小的樓房裏,又怎能成就法身遍虛空
■ 習慣于生死流轉,對修行也會感到不適應
■ 世俗的追求實是修行人的幹擾
■ 不打破世俗觀念、世俗習氣,是不可能成就的
禅樂勝于天樂,不修行人卻把幹擾作爲享受
今天我們講禅樂,禅定的快樂遠遠勝過天樂,因爲禅樂中沒有煩惱,如果起了煩惱,禅樂就消失了。一有煩惱幹擾,什麼事情都幹不好,沒有煩惱幹擾,就能很快明心見性。衆生就因爲佛性上蒙上了灰塵,而使自己不舒暢,別人也不舒暢。就好比我們現在在山林裏住慣了,一回到城市心裏就很不舒暢,因爲城市裏的生活幹擾太多。不修行的人卻把這種幹擾作爲一種享受,一種快樂,所以他始終只是一個凡夫衆生。
阿羅漢對人間的苦惱實在不適應,
在苦惱地方度衆生,憑的是菩提心
舉個例子,空氣裏汙染太多,蔚藍色天空都變成灰溜溜的,修行人看不到蔚藍色天空,心情就很不舒暢,身體也不舒服。這一次到南京看病,再到蘇州、上海,實在是苦惱,一點不適應。由此可以想象:阿羅漢成就了彼岸的快樂和清淨,再讓他到人間,他實在是苦惱啊,因爲不適應。除非是大阿羅漢,憑著菩提心來到人間,這是到苦惱的地方去度苦惱的衆生。
“叁界如火宅”,住在狹小的樓房裏,
又怎能成就法身遍虛空
說實話,一回到城市真想馬上離開,這種苦難以形容。我們修禅定的,天天修無邊無際的空,將來要成就法身遍虛空。而城市裏,眼睛看出去,全是一幢幢樓房,空間太小,覺得非常悶氣。一走進房子更糟糕,這麼小的一間一間,再擺上家俱,想要散步都沒辦法。我真奇怪,他們怎麼生活的?佛經裏講,“叁界如火宅”,這話一點不錯,真像是在火燒的房子裏,出來就痛快了。
習慣于生死流轉,對修行也會感到不適應
奇怪的是我們在山林裏住慣了,回到城市裏叫苦連天,城市裏的人到咱們這兒來也覺得苦。你跟他說,“我們文殊院空氣非常好,空間廣闊。”他頭一天感覺蠻好,第二天感覺空氣好、空間大跟我有啥關系,第叁天呆不住了,要想走了,所以衆生難度啊!叁惡道衆生更難度。你跟他講修行,要他跳出生死流轉,他說這跟我有啥關系?變掉了,變成對修行不適應,這麼一變,就習慣于生死流轉。這就是對于種種的幹擾慢慢適應,養成習慣了。習慣了就不想離開了,如果你要他離開,要他換一個環境去適應,他就感覺到苦惱,由此可見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。
世俗的追求實是修行人的幹擾
叁界之內,無非是幹擾,僅僅是衆生把這種幹擾看成快樂去貪求。包括六道裏的天道,在修行人看來也是幹擾。說句笑話,假如一個修行人在天上真的修得起來的話,王母娘娘請他去吃蟠桃,他也會覺得是種幹擾。天上尚…
《涅槃不是死亡,是永恒的不生不滅(40~4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