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涅槃不是死亡,是永恒的不生不滅(20~29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看,太子降生時整個娑婆世界都變了樣,出現了種種瑞相,何況釋迦太子成佛呢?難道這個世界不變啊?

  五臺山七寶所成由于衆生的業障,

  我們只是在亂石中翻越

  也許有人會問,如果確實變成了琉璃世界,咱們怎麼看起來跟原來一樣?我年輕時,在五臺山能海上師那裏學法。有一天來了中國科學院的一位教授,看見我這麼年輕,就送給我一首詩,我也寫一首白話詩送給他,只記得其中的兩句:“五臺山遍地黃金,我只在亂石裏翻越。”佛菩薩看起來整個五臺山都是七寶所成,我是個凡夫,境界就兩樣了,總是在石頭裏翻越。這是衆生自己的煩惱業障。因爲娑婆世界衆生有煩惱業障,所以在凡夫眼裏,這個娑婆世界就是不清淨,很苦。

  環境好壞與福報有關,修行人沒福報,黃金也會變泥土

  這跟福報也有關系。福報好的人,環境就會變好,福報差的人環境就要變壞。從前我聽到一個故事,一個修行人沒人供養,生活很困難,可是他天天修行,法力無邊。他有點想不通,就把毗沙門天王抓來,丟在一只大鍋裏煮,說“我天天修你的法,人不供養我,你天也不供養我?”毗沙門天王說,“你冤枉我呀,我天天在供養你。”“你天天供養我,我會沒飯吃?”“你放我出來,我指給你看。”“放你出來,你不要跑掉?”說“你有本事把我抓來,即使我跑掉,你還是可以把我抓來。”他想想這話倒也不錯,就把他放出來。毗沙門天王就指給他看,“你山門口本來是平地吧?現在怎麼有個土堆堆了?我天天在你門口丟一塊金子,誰知道丟在你這兒就變成泥土了。這是你沒有福報,黃金都變泥土了。”這個修行人聽了很難受,只怪自己過去世沒有培福。毗沙門天王就安慰他,“我給你指條路,你往這兒一直走,前面有一個村莊,那邊會有人供養你的。”看他有點不相信,毗沙門天王就講“你過去世吃飯的時候,布施給地上的螞蟻幾粒米飯,這些螞蟻現在都變人了,就住在那個村裏,你去好了,這是有因果的。”他一去,村莊裏的人就把他當大法師那樣恭敬供養。

  涅槃不是死亡,是永恒的不生不滅(23)

  

 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(農曆二月十五起講)

  傅味琴 2006.4.8

  

  不生不滅的境界,

  是佛教修行所達到的最高理想

  提要:

  ■ 心淨則土淨,心不淨土也不淨

  ■ 衣食豐足、安心修行,這就是人間的極樂

  ■ 滅除了世間生滅相,這種不生不滅的境界,是佛教修行所達到的最高理想

  ■ 生命的條件改變了,生滅的連續性也改變了,人就會死亡

  ■ 修出一個不以皮肉爲體的身體,人就可以不死,這在佛法上就叫法身

  心淨則土淨,心不淨土也不淨

  娑婆世界本來就是黃金鋪地,本來就是淨土,本來就是琉璃世界啊,都是被我們自己的煩惱汙染了,所以我們看不見。心不清淨,土也不清淨,心清淨,土也清淨。說句笑話,你說,“我們天天修行,這兩天在路邊種樹,挖出來的怎麼都是泥土?”這是因爲我們有煩惱業障啊。

  衣食豐足、安心修行,這就是人間的極樂

  昨天我在平地上修禅定,我走下來時問過你們,“怎麼買了這麼多新的漂亮的裙子啊?是不是演出用的呀?”說“是的,因爲到街上看見便宜就多買了一點。”你們知道不知道,這麼多衣服都是土地裏長出來的?沒有土地長出來的棉花怎麼做衣服啊?那不是土變的嗎?從前在福鼎的時候,遍地都是青菜和蘿蔔,廚房裏的米都堆起來了,那不是環境都變了嗎?讓我們這樣衣食豐足,安心修行,這就是人間的極樂世界啊?其實這些福報都是我們修來的。所以要確信心淨則土淨,斷盡了煩惱,你站的地方就是彼岸就是淨土。

  滅除了世間生滅相,這種不生不滅的境界,

  是佛教修行所達到的最高理想

  滅盡了煩惱,度脫了生死到了彼岸,這就叫滅度,“是不生不滅的意思,是滅除世間生滅相而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”。這種不生不滅的境界,“爲佛教全部修行所達到的最高理想”,所以涅槃又是不生不滅的意思。涅槃跟人間的死不同,跟人間的生也不同。我們從母胎生下來一直生存在人世間,有這個生就必有死我們這一輩子過的生活全是生滅的過程,世間上一切相都是生滅相。出家同學十天要剃一次頭,如果不剃頭呢?人老了,頭發也要掉光,我的頭發就是掉光的。有生必有滅,這就是真理。什麼長生不老,長生不死那都是哄人的話,只有佛才講出了真實語。

  生命的條件改變了,

  生滅的連續性也改變了,人就會死亡

  假如修行人斷盡煩惱了,那跟沒有斷盡煩惱前完全是兩種性質。就說一個簡單而明顯的區別吧,凡夫的身體是四大所成,骨頭是地大,血液是水大,呼吸是風大,體溫是火大,最後都要分散,所以人會死亡。分散了就是滅了,這是因緣所生法,由緣而起,緣散而滅。而且生滅不是等你完全斷氣時才發生,我們隨時隨刻都在生滅。今天我們還有口氣,人們稱爲活著,其實我們過去的細胞早就死掉了。今天所以能活下去,是因爲生滅的連續性快。如果生命的條件改變了,生滅的連續性也就改變了。比如咱們最容易感受到的生滅就是呼吸,呼出去就要吸進來,如果你呼出去了,吸不進來了呢?這個人就不動了,大家就說他死了。不要說吸不進來,你吸氣稍微慢一點也危險啊。條件一改變事物就要改變。

  修出一個不以皮肉爲體的身體,

  人就可以不死,這在佛法上就叫法身

  如果一個人煩惱斷盡了,別人看他還是有這麼一個身體,還是活著,可他不依靠這個身體,即使這個身體分散了,他也並沒有死亡,他另外還有一個身體。我們修行就是修另外一個身體,修行就是爲了永遠不死,這個方法只有釋迦佛那裏有。要使皮肉的身體永遠不死,那是不可能的,因爲這是物質所成。凡是物質全要變化,全有成住壞空,全要滅掉的,這就是真理。只有另外修成一個身體,而且這個身體必須不以皮肉爲體才能不死。其實這個身體也是假名,別以爲這個身體外面是皮,裏面是骨頭。這個身體是遍虛空的,可又什麼也沒有,你抓也抓不著,在佛法裏就叫法身。因爲是遍虛空的,所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。我們成就的法身,這是永恒的,既不會生也不會死,因爲每個衆生佛性具足,本來就有。

  涅槃不是死亡,是永恒的不生不滅(24)

  

 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(農曆二月十五起講)

  傅味琴 2006.4.8

  

  希望大家相互少計較一點,少分別一點,

  由此轉變我們的凡夫心態

  提要:

  ■ 衆生都有佛性,佛性可不像衆生身體那麼小

  ■ 衆生佛性與如來無二無別,同樣遍滿虛空,因爲衆生執著于小,就很難

  放大了

  ■ 執著于一個我,別人就有意見,容易鬧矛盾

  ■ 我們總是執著自己的身體,所以心量下大

  ■ 法身無相,無相就無礙所以十方如來只有一個共同法身

  ■ 有生有滅是世間,出世間是沒有生也沒有死

  ■ 希望大家相互少計較一點,少分別一點,由此轉變自己的凡夫心態

  衆生都有佛性,佛性可不像衆生身體那麼小

  我們由于煩惱的關系,形成了生死流轉,這一生從母胎裏生下來,成爲一個人,我們總把這個軀殼,包括我們的心理活動,認爲這就是我。既然每個衆生都有佛性,很容易理解成:我的佛性就在我這個軀殼裏。好像佛性也是這麼小,最多充滿身體似的。還有的更笑話的,邪教*輪以爲*輪在肚子裏,所以開了肚子找*輪,結果沒找到。他們不知道在佛教裏*輪是個比喻,講經說法叫轉*輪。如果不講法,佛弟子不學法,將來會有很多佛弟子邪掉,可能有一天,有人也會剖開胸膛找佛性。

  衆生佛性與如來無二無別,同樣遍滿虛空,

  因爲衆生執著于小,就很難放大了

  既然衆生的佛性跟如來無二無別,同樣的圓滿,如來的佛性充滿虛空,我們的佛性也應該是充滿虛空。可是你有執著呀,你所執著的都是小,一執著,你就很難放大了。你執著于小,心量不大,想的範圍不廣,所以常會鬧矛盾。你們幹工作的,執著于你自己這個部門,很容易跟人家鬧矛盾,因爲你沒有替別的部門考慮。你想自己樣樣稱心如意,別人遇到麻煩,你也自顧自,可是人家說:我這個麻煩就是從你那兒引起來的呀。那不是起矛盾了嗎?

  執著于一個我,別人就有意見,容易鬧矛盾

  再縮小範圍,你只看到鼻子底下自己在幹工作,肯定會跟旁邊人鬧矛盾,因爲每個工作都是相互聯系的,你下一道的工作就是他的工作,你拖拉完成得慢,他就有意見了。我們執著于一個“我”,就會樣樣以我爲中心。所謂“我”,還不就是這麼一個身體,加上這麼一個心。

  我們總是執著自己的身體,所以心量下大

  我們總是執著自己的身體,所以心量不大。修行就要破掉對身體的執著心。我們都是未來佛,將來我們成佛了,我們身體還是這麼小嗎?說釋迦佛身體還不是那麼小?那不是佛的身體,那是太子的身體呀。如果你們將來證到阿羅漢果了,你不要以爲憑這個皮肉身體我就是阿羅漢,你這個身體只是父母所生的衆生的身體。它是有相的,男有男相,女有女相,老有老相,少有少相,還有長相短相,有的臉白有的臉黑,一會變青臉,一會變紅臉,全是相。你將來成就的是一個沒有煩惱的彼岸,跟你現在有煩惱的此岸是不同的,也就是說你將來成就的阿羅漢的涅槃境界,跟你現在這個凡夫身體是不同的。

  法身無相,無相就無礙,所以十方如來只有一個共同法身

  法身無相,這是一個沒有相的身體,所以這個身只是一個假名。法就是智慧,就是覺悟,智慧覺悟就是佛性,佛性還有相嗎?因爲無相,你的法身跟他的法身就可以融合得起來。無相就無礙,無相就能融合在一起,哪怕一百個人的法身也都能融合在一起。就好比一室千燈,光光相融,房間裏有一千盞燈泡,可是放出來的光全都能融在一起,從來不分你和我,一分你和我就是凡夫。

  講到這裏你們就懂了,我們真正的佛性跟所有佛菩薩的…

《涅槃不是死亡,是永恒的不生不滅(20~2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