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涅槃不是死亡,是永恒的不生不滅(20~29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性是融合在一起的。因爲我們執著,所以成了渺小,心量也難以擴大。佛經上說,十方如來只有一個法身,叫共同法身。你們假如成就了涅槃的境界,在這個境界裏你就沒有生死,也沒有你我的區分。

  有生有滅是世間,出世間是沒有生也沒有死

  有生有滅就是世間,出世間是出生死法。阿羅漢到底有沒有呼吸?呼吸是生滅法,阿羅漢乃至于大乘菩薩,他保留了原來的身體,仍然是有呼吸,因爲原來的身體要靠呼吸維持。即使他進入涅槃了,可是他還保留了凡夫身體,仍然在呼吸,這就叫有余涅槃。如果阿羅漢舍掉了這個身體,沒有身體了他就沒有呼吸,沒有生就沒有死,這個就叫無余涅槃。

  希望大家相互少計較一點少分別一點,由此轉變自己的凡夫心態

  關于修行的方法,根據我今天講的這些話給你們指一個重點。十方如來只有一個共同法身,所以你們以後不要再把你我分得太清楚。我們今天說是在修行,仍是你我分別計較得不得了。比如有時聽到“我的煩惱全是你引起來的”,或者認爲“你占了便宜,不是我吃虧了嗎?”有這些想法,你是修不好的,這樣你會永遠停留在凡夫的境界裏。所以你們要朝這個方向去修,你我少計較一點,少分別一點,只要把事情弄清楚,事情做好了就可以了。先來轉變我們的觀念,然後再轉變我們的心態。整個佛教修行就是一個轉,你不肯轉,是不可能成佛的。今天講到這兒。

  涅槃不是死亡,是永恒的不生不滅(25)

  

 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(農曆二月十五起講)

  傅味琴 2006.4.9

  

  涅槃是滅除世間生滅相

  而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

  提要:

  ■ 涅槃是滅除世間生滅相,而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

  ■ 爲名利忙了一輩子,就沒有一顆出世間的心

  ■ 出家人忙與了生死無關的事,連清福都享不了

  ■ 托缽回去,非誦即禅才是佛的教導

  ■ 不引導衆生走解脫道,度衆生只是空談哄熱鬧

  ■ 離不了無常,怎能進入常樂我淨的境界

  涅槃是滅除世間生滅相,而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

  “涅槃又譯滅度,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,是滅除世間生滅相而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,爲佛教全部修行所達到的最高理想。”佛教講了生死,了脫生死的境界就是不生不滅。一個修行人,就必須要圍繞著這個目的去努力,必須要走上這樣一條道路,才能出離世間,否則一切都是空談。

  爲名利忙了一輩子,就沒有一顆出世間的心

  忙了一輩子的人,有的爲名忙,有的爲利忙,全是空忙。許多人還特別喜歡空忙,因爲他沒有覺悟,沒有一顆出世間的心,也就是說他對世俗東西有留戀。釋迦佛在人間的時候,出家人哪有現在這麼忙?這麼忙也用不著出家修行了。今天東南亞國家的佛教,人們稱爲原始佛教,多多少少還保留了佛當年在人間修行生活的樣子。前幾年我們在福鼎,有個法師從東南亞國家來,他講那邊出家人看見我們漢地的出家人這麼忙,覺得不好理解,反過來到那裏去的漢僧,看到他們出家人怎麼沒事幹?也覺得不好理解。從這一點就看出我們漢地跟原始佛教已經不一樣了,我們忙他們不忙。

  出家人忙與了生死無關的事,連清福都享不了

  看看中國漢地的出家人夠忙了,東走西走,忙出國,忙辦法會,其實裏邊根本沒有法。有許多富得不得了的地方在忙利,有的地方忙修廟,現在廟多出家人少,有的寺院很大卻沒幾個出家人,有許多寺院出家人擠滿了,他們更忙,忙做佛事趕經忏。這種風氣到底是前世的業障還是咋的?怎麼有福不會享,從前總說出了家是享清福,現在清福也享不了。

  托缽回去,非誦即禅才是佛的教導

  而東南亞的出家人,一天就出來托一次缽,看看施主給的足夠吃一天了,他就不要了,就回去了,明天再來托缽。回去不是誦經就是坐禅,只幹這兩件事情。這才是真正的佛教,遵守佛的教導,非誦即禅,非禅即誦。除了這兩件以外的忙,都是不必要的忙,都是自己找來的忙,這種忙都是空忙,你名望再高,住的寺院修得再大,這跟了生死有啥關系啊?坐飛機也不能了生死。從前佛弟子根本沒有飛機坐,那些大阿羅漢要去應供,他一現神通就到了,比飛機還要快呢。

  不引導衆生走解脫道,度衆生只是空談哄熱鬧

  了生死爲人生第一件大事。修行人這個觀念不能放掉,五十年代班禅大師初次去見毛主席,只有十四歲,後來到了雍和宮登法座講法,第一句就是:人生第一件大事了生脫死。現在了生脫死已經沒人提了。

  你自己不走解脫生死的道路,你怎麼去引導衆生走解脫道?你自己不做榜樣,所謂度衆生只不過是空談,你是在哄熱鬧,從這裏哄到那裏,那裏哄到這裏。這些情況都是因爲修行人覺悟太低、素質太差了,不明白自己忙的東西都是虛幻不實的。

  離不了無常,怎能進入常樂我淨的境界

  我們修行就修個空,一切有都是無常,你脫離不了無常,怎麼進入常樂我淨的涅槃境界?一切有都要放下,你放下有就是放下無常,沒有無常你才是常。常樂我淨第一個字就是“常”,你不達到“常”的境界,第二個“樂”你也起不來,因爲你一切都有,當然必有生死,生死流轉還有快樂嗎?爲什麼一切有都是無常的?因爲一切有都是緣生法,由緣而起,必然到最後緣散而滅,所以世間上形成的一切全是生滅法。你想在世間法上求得常,你是求不到的。

  常在哪裏?常在出世間,常在彼岸。無常在哪裏?無常就在世間上。你不跟世間上的無常一刀兩斷,你能修得到常嗎?

  涅槃不是死亡,是永恒的不生不滅(26)

  

 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(農曆二月十五起講)

  傅味琴 2006.4.9

  

  世俗的一切猶如昨日死,

  今日修行何必再回世俗當俘虜

  提要:

  ■ 一切有皆無常,有生必有死,抓片面必受迷惑

  ■ 死後不投生,才是什麼也沒了,這就是常

  ■ 佛法無所求,世人好希望,仍然掉進愛好“生”的習氣裏

  ■ 世俗的一切猶如昨日死,今日修行何必再回世俗當俘虜

  一切有皆無常,有生必有死,抓片面必受迷惑

  一切有都無常,有生必有死,有高必有下,有聚必有散,世間上一切都是相對的。爲什麼世間上的人會受迷惑?主要是他的觀點不全面,不是辯證地兩面都看。只看一面就叫片面,兩面都看就叫全面。佛說法都是全面的,兩面都看,兩面都說,所以是辯證法。世間上人只抓片面,生下來了就拼命抓一個生,一切忙碌都爲了生活上要快樂、要享受、要富裕,有幾個人去考慮死啊?他們認爲有病可以看醫生。如果都看得好,人也不會死了。醫生只能看醫得好的病,看不了醫不好的病,只能減少一點病人的痛苦。一個人福報完了,決定要死,醫生也沒辦法。可是沒幾個人去考慮死了以後怎麼辦呢?

  死後不投生,才是什麼也沒了,這就是常

  有人自我安慰,說死了以後什麼也沒了。這種人根本就是糊裏糊塗的,如果稍有點頭腦想一想,死了什麼也沒有,那不是毀滅了嗎?一想到自己毀滅了,人就感覺更加恐怖。民間流傳死了以後做鬼,總算還有點安慰,還可以做鬼呢。死了以後什麼也沒了,連鬼都做不成了。

  實際上沒有修行的人,死了以後仍然是無常。只有修行成就的人才能得到常,這個常就是不生不滅。我們佛教修行人能解脫生老病死,你只要達到不生,不生也就沒有老,沒有病,沒有死了。所謂了生死,實際上只要死了以後不再投胎,下一世不生,也就沒有老病死了。不再投胎,並不是說永遠做鬼。其實做鬼還是要去投胎,人死了以後,一般每逢七就要去投胎。假如七七四十九天過去了,這個中陰身還不去投胎,那就麻煩了,這個鬼可兩樣了,這個鬼就是餓鬼道。

  佛法無所求,世人好希望,

  仍然掉進愛好“生”的習氣裏

  凡是六道衆生都有生死,我們在修行的路上一定要記住我們的理想是達到不生不滅。平時我們“有”的觀念要轉變,第一步不要多産生希望,産生希望就是喜歡生,因爲你去追求一個希望,總希望這個希望能夠生起來,你仍然掉在愛好“生”這個習氣裏。

  如今看人寫的書很危險,現在誰都可以寫書,如果這個人沒水平,胡寫亂寫,你反而受了他錯見的影響。我年輕時學佛法,一般都看佛經,有的地方我也不好理解,說“佛弟子修行不要産生希望”,人世間總認爲希望是好事情,修行人卻認爲希望本身也是煩惱,有所盼望、有所希求、有所攀緣、有所牽挂,這些都離不開你的希望。希望得到了呢?産生執著,最好天長地久,沒得到呢?就失望了,那是痛苦萬分,至少有個很難通得過去的失落感,慢慢就形成了憂郁症,嚴重的還會上吊、跳河、自殺,這些都是跟希望分不開的。

  世俗的一切猶如昨日死,

  今日修行何必再回世俗當俘虜

  你們希望我給你們講講上妙的法,修行最要緊的法,就是把腦子裏對世俗的一切希望全都抛光,好比你今天已經死了,你還想什麼?活著只有一件事情,了脫生死,世間上的種種都是爲了把你拖住,哪怕你人沒有被拖住,心被拖住,你也修不好。佛早就說過:心外求法,是名外道。還有一句話,以前的種種譬如昨日死,以後的種種,拿我們修行人來說,就是修行,世俗的一切昨天已經死光了,修行的一切從今天開始,那樣子修行就快了,而且決定有成就的希望。真正講修行就是這麼修的。我都已經死了,還會想家裏有事情我總要回去嗎?最低的要求,出家了就不想家。佛只開許出家人可以探望父母,因爲父母恩重如山,探望父母是對父母報恩,並不是在家住幾天,再過一下世俗的生活。其實你們這些學生探親沒探出好處來,個個都打了敗仗,回來人就變了樣,馬上被世俗俘虜了。

  涅槃不是死亡,是永恒的不生不滅(27)

  

 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(農曆二月十五起講)

  傅味琴 2006.4.9

  

  感染世俗很危險,

  在世俗裏麻痹更危險

  提要:

  ■ 感染世俗很危險,在世俗裏麻…

《涅槃不是死亡,是永恒的不生不滅(20~2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