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2004年普賢菩薩聖誕法會開示

  普賢菩薩聖誕法會開示(1)

  福鼎佛協文教部新大樓 2004.3.11

  ◎ 傅味琴

  

  普賢十大願是菩薩的大行

  本次提要:

  ■ 普賢十大願是菩薩的大行

  ■ 紀念每位菩薩,主要是向菩薩學習

  ■ 我們對每位菩薩的了解要越多越好

  ■ 佛菩薩聖誕要弘法,不要流于世俗習慣

  ■ 香灰不是菩薩吃飯的米粒

  ■ 對佛教最大的危害就是不弘揚佛法

  ■ 一切供養,法供養第一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(叁稱)

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
 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

  今天是普賢菩薩的生日,普賢菩薩我們比較熟悉,我們天天唸《供養觀行法》就有《普賢行願品》內容。

  普賢十大願是菩薩的大行

  “所有十方世界中,叁世一切人獅子,我以清淨身語意,一切遍禮盡無余 。”這是禮敬諸佛,我們現在每天在講《高潔大行品》,就是體現了普賢菩薩大行的精神,今天普賢菩薩聖誕,我們來講《普賢行願品》裏所講到的普賢十大願。

  紀念每位菩薩,主要是向菩薩學習

  我們紀念每一位菩薩,主要的意義是向每位菩薩學習,怎麼學習呢?就要講這位菩薩的功德,這位菩薩的大願,學習菩薩的功德大願。所以大家在菩薩聖誕日的那天,都非常高興,尤其是本地居士,喜歡大家聚在一起吃頓飯,表示慶祝。一般都是釋迦佛聖誕,觀世音菩薩聖誕,阿彌陀佛聖誕慶祝一下,其他佛菩薩就不太熟悉了,這跟佛法沒有廣大的弘揚有關系。

  我們對每位菩薩的了解要越多越好

  現時代信佛的人,修淨土法門唸佛的居多,在唸佛法門裏,其他佛菩薩也很少提,都在提西方叁聖,所以對阿彌陀佛,觀世音菩薩非常熟悉,可是西方叁聖裏的大勢至菩薩也不大提。

  我想,菩薩要提得多,我們對菩薩的了解也要越多越好,因爲每一位菩薩都有他修行的成就,修行的功德,修行的經驗,而這些成就、功德、經驗恰恰是給我們做榜樣,給我們學習的。

  佛菩薩聖誕要弘法,不要流于世俗習慣

  咱們在菩薩聖誕日聚一聚,吃頓飯,就好比自己的媽做生日,請大家來吃長壽面,自己孩子過生日,請大家來吃蛋糕。這樣好不好?這也好,不過不懂法,不講法,不弘法,就等于在搞世俗的風俗習慣。

  香灰不是菩薩吃飯的米粒

  聽說福鼎有個風氣,說菩薩聖誕日那一天到廟裏去吃飯,菩薩就會保佑你,爲了菩薩保佑來吃頓飯,我想這也好,心裏總有菩薩,可是千萬不要吃香灰。(笑聲)我怎麼會想起香灰來了?因爲我從前聽到有的老太太說:“香灰不能亂倒,因爲香灰是菩薩吃飯的米粒。”意思菩薩是吃香灰的。所以不講佛法,不聽佛法,什麼亂七八糟的說法全會冒出來,真是胡說八道。

  對佛教最大的危害就是不弘揚佛法

  法師不講法,佛弟子不懂法,對佛教是最大的危害。我們既然信仰佛,信仰菩薩,我們就應該跟佛學,跟菩薩學,我們今天學佛也算一個學生,學生應該跟老師學,假如學生不跟老師學,老師也不講課,老師忙著請學生吃飯,學生忙著請老師吃飯,這個意義就不大了。

  一切供養,法供養第一

  一切供養,法供養第一。我們每逢佛菩薩生日,買了很多的供品供養,表示對佛菩薩的恭敬,佛菩薩像老奶奶,蘋果咬不動,說:“我心領了,心領了,這些你們都拿回去自己吃吧。”結果供品全分掉,仍然是自己吃,佛菩薩一只蘋果也沒吃,當然意思意思也好。但是最大的供養是法供養。能夠把法供養給衆生,這是最大的供養,佛弟子能夠聽法,也是法供養。

  普賢菩薩聖誕法會開示(2)

  福鼎佛協文教部新大樓 2004.3.11

  ◎ 傅味琴

  

  願和行要聯系在一起

  本次提要:

  ■ 願跟行,行跟願要聯系在一起

  ■ 靠媽的孩子,媽很操心,自己也很苦惱

  ■ 不肯念書的孩子,長大後低級工作也難找

  ■ 要不流轉生死,還靠自己修行

  ■ 白了少年頭,空悲切

  ■ 人能永葆青春嗎

  ■ 年輕時不知生命短促,不修行,死後怎麼辦

  ■ 懂佛法才能認清方向,不會在迷霧裏飄

  ■ 我們應該學普賢十大願去修行

  願跟行,行跟願要聯系在一起

  今天紀念普賢菩薩的聖誕,我們講修行人應該修的十種廣大行願。願跟行,行跟願,要聯系在一起。發了願,沒有行,就是說你心裏想得好,可是沒有行動,也不會産生好結果的。沒有願,光有一個行,好像沒有目標,東撞西撞,東抓西抓,盲修瞎練,也沒有什麼結果的。現在很多進佛門的人問他,“你爲什麼要拜佛?爲什麼要燒香?爲什麼要修行?”他只會回答一句:“求保佑。”求保佑是向菩薩要東西,那可不是修行。

  靠媽的孩子,媽很操心,自己也很苦惱

  有兩種人很使人操心,一種人呢,比如我親戚有個女兒,從小就是腦子不好,講話也不清楚,人傻裏傻氣,所以她全靠母親養大,母親老了,這個女孩子後來多多少少也懂點事,說:“我全靠我媽啊,我媽死了我怎麼辦?”她也發愁了。雖然有姐姐,姐姐也不一定會像媽那樣照顧她,所以媽也發愁,她本人也發愁,這是因爲沒辦法,她從小得了病。

  不肯念書的孩子,長大後低級工作也難找

  還有一種情況,這孩子沒有病,就是調皮,懶惰,不肯好好念書,整天的玩,像這樣的孩子,父母也替他操心,假如這個孩子長大後,懂事了,也會很苦惱,因爲他從小就虛度時光,像這樣的人找工作,就是很低級的工作也難找到,因爲越是沒有技術的人工作越難找,這種人太多了。所以這兩種人很使人操心,將來會很苦惱。

  要不流轉生死,還靠自己修行

  我們進佛門老是靠佛菩薩,整天浪費時間,不肯學佛法,不肯修行,就像得腦膜炎後遺症或懶惰的人,雖然佛菩薩大慈大悲,你一直依靠佛菩薩也不解決問題啊,求佛菩薩保佑只能救苦救難,你要想不起煩惱,不造惡業,不流轉生死,要你自己修行才能夠辦得到啊。所以這種情況非常使佛菩薩操心,同時本人有一天醒悟了,也會非常苦惱。

  白了少年頭,空悲切

  從前有句話說:“白了少年頭,空悲切。”年輕的時候不學,到頭發白了覺得非常悲哀,老年人頭發已經白了,也看習慣了,只得承認自己老了。一個年輕人剛開始發現有根白頭發的時候,震動很大,他有感觸啊:“哎呀,我長白頭發了。”

  人能永葆青春嗎

  所以年輕人都喜歡洗臉時照鏡子,發現白頭發非要把它拔掉不可,拔掉也沒有用,它還是要長出來,人能永葆青春嗎?

  年輕時不知生命短促,不修行,死後怎麼辦

  年輕人看見白頭發有震動,有警惕,有感觸,僅僅多了幾分悲哀罷了,是不是有真正的覺悟來行動啊?他還是過他的日子,也不想想人生的意義,生命的短促,死後究竟怎麼辦?要不要修行,這些都不想,到了老年呢?老年只好認命:“哎,生老病死誰也逃不了,老嘛就老了呗。”

  懂佛法才能認清方向,不會在迷霧裏飄

  到了老年想修行的人也不多,即使知道老了,趕快修行吧,真正修行的也不多。不懂佛法的人修行,我看是迷迷茫茫,好像一只船在迷霧中飄那樣,雖在動,卻在飄,聽別人說,你應該朝這個方向,他就往這個方向去,那很危險啊,你不懂,別人也不一定說得對呀,如果別人沒說對,你仍然在迷霧裏,只有懂得法才能夠認清方向,才能夠有方向的前進,而不是在迷霧裏飄來飄去。

  我們應該學普賢十大願去修行

  今天講普賢菩薩十大願,一是贊歎普賢菩薩的願力、功德,更重要的是教我們怎麼樣去學,怎麼樣去修,也就是我們修行可以照普賢菩薩十大願修。

  普賢菩薩聖誕法會開示(3)

  福鼎佛協文教部新大樓 2004.3.11

  ◎ 傅味琴

  

  一者禮敬諸佛

  本次提要:

  ■ 一者禮敬諸佛

  ■ 不要成爲只聽人話不聽佛話的人

  ■ 非善知識的人吸引人,往往是投你所好

  ■ 佛是我們的導師,佛弟子心要朝向釋迦佛

  ■ 善知識講法,不能跟釋迦佛講的法違背

  ■ 只禮敬,不學習,好比在搞私人關系

  一者禮敬諸佛

  第一願“一者禮敬諸佛”,我們的身體禮敬諸佛,非但有功德,而且能夠消除我們身體所造的業障。從心理上來說,我們對誰恭敬,我們心就朝著誰,我們對佛恭敬,心就朝著佛,要不然,我們這輩子心到底朝向誰呀?可能方向也亂七八糟,你喜歡什麼就朝向什麼,看見好吃的東西起貪心,心朝著吃的東西,看見好穿的東西起貪心,心朝著穿的東西,看見好玩的地方起貪心,心朝著玩的地方,某人使你對他産生愛好、敬仰,你心就朝著他,如果這是一個善知識,還能給你得到利益,如果他不是善知識呢?你就會受到他的危害。

  不要成爲只聽人話不聽佛話的人

  是不是善知識,一般人是辨別不清楚的,尤其是沒有好好學佛法的人,怎麼能夠辨別得出來,反正給我說幾句好話就是善知識。你想往生極樂世界,你給我做指導,你就是善知識。那麼他講錯了呢?不知不覺接受了錯誤的影響而致成錯見、破戒、謗法,把淨土當成天堂,棄舍聞法而成爲一個愚癡無知的人。你得到的卻是危害。如果把目標從佛那裏,轉移到他那裏,你將來會變成一個只聽人話不聽佛話的人。

  非善知識的人吸引人,往往是投你所好

  現在爲什麼很多人對人容易崇拜?這個道理很簡單,是因爲你喜歡什麼,他就給你什麼,讓你高興,你就會對他歡喜,聽他話,對他很信仰,很恭敬,好比一個病人到醫生那裏去,說:“我病看了很久怎麼還沒有好?”醫生說:“你身體太虛了,所以病好得慢,你應該多吃點營養。”病人一聽到吃,就聽進去了,醫生叫我吃營養,全爲我好啊。病人有時候也想不通:“醫生,我吃了很多營養,怎麼身體還這麼差?”“因爲你虛得太厲害了,吃這點營養不夠,還要吃,吃得越多越好。”病人更聽得進去,哪個人不喜歡吃啊?醫生叫我吃,我還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了,爲了病好,回家每天雞呀鴨呀肉呀拼命地吃。家人稍微有…

《2004年普賢菩薩聖誕法會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