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“有”你就繼續停留在遠方
如果你越走越近,已經在門口了。你忽然起了一個執著的念頭,一執著,這個城市又遠了,又在前面了,你就進不了了。一“有”就不是彼岸,一“有”就不是淨土,你抓住一個“有”,不管是彼岸也好,淨土也好,化城也好,繼續停留在遠方。
既然煩惱斷盡即是彼岸,可知彼岸即在此岸
再進一步說,從此岸到彼岸這也是一個方便說法,也是一個比喻,好比中間有條河,我們在的地方叫此岸,過了河就叫彼岸。既然彼岸是化城,煩惱斷盡即是彼岸,可知彼岸即在此岸。你本來就在這個地方,你不過糊塗,不明白罷了,所以說佛四十九年說法實際上沒有說過一個字。
東門苦走西門,西門不究竟走南門,
走到煩惱斷盡,你才明白四門都在一個城市裏
比如說,城市有四個城門,你在東門起了煩惱,本來沒有什麼衆生不衆生的,因爲你起了煩惱了就叫衆生,這不過是個名相呀。你問釋迦佛:我很苦,我要想到一個解脫的地方去。釋迦佛就跟你說:你往前面走。叫你離開這個地方。你想想對啊,這個地方這麼苦,就從東門走到南門。好比聽聽法就忘了苦,煩惱就好了一點,可是心裏還有氣。釋迦佛又跟你說:你繼續往前走。又從南門走到西門,西門走到北門,到了北門,看到釋迦佛坐在那兒,你確實感到舒服啊。其實你東南西北走來走去都這個城裏,因爲你本來就在這個城市裏,你起了煩惱了糊塗了,釋迦佛叫你醒過來,你醒不過來,只好哄著你往前走。醒過來了才明白,你本來就在這裏。說到底沒有此岸也沒有彼岸,而是有煩惱沒煩惱,有煩惱就叫此岸,沒煩惱就叫彼岸。
有煩惱,西方淨土相隔十萬億佛土,
無煩惱一刹那就到,心淨則土淨
再舉個淨土的比喻,釋迦佛說過西方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的西方,要過十萬億佛土,又說能一刹那就到,這就令人想不通了。真正說明白:我在的地方就是淨土,因爲起煩惱了,淨土變穢土,煩惱沒有了,就變了淨土了,所以一刹那就能到,因爲本來就在這個地方。
有漏即有煩惱,無漏即滅諸煩惱,
結果也不同,一個不得解脫,一個能得解脫
所以釋迦佛這麼說那麼說,一會兒說叁大阿僧祇劫成佛,一會兒說即身成佛,一會兒說淨土很遙遠,一會兒說心淨就是土淨,一會又說一刹那就到,又說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,都是爲了讓衆生高興高興,快快斷煩惱,往前走呀。等你明白過來了,你才會懂得釋迦佛所說的法都是方便。僅僅是世間上的戲論是有漏法,釋迦佛講的法是無漏法,所以結果就不同,一個不得解脫,一個能得解脫,這就叫“悲憫世間有诤諸調伏”,今天給你們講到這兒。
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,
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3)
傅味琴講于 2006.3.22
(于2006.3.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)
“悲憫世間有诤諸調伏”,南洲衆生剛強難調,
一養成習慣,就更難調伏
提要:
■ “悲憫世間有诤諸調伏”,南洲衆生剛強難調,一養成習慣,就更難調伏
■ 學法修行要他改變就不樂意了,他甯願保持自己的錯見、散漫和傲慢的脾氣
■ 末法時期衆生的修行方式,僅僅是信仰上的精神安慰,因爲他離開了釋迦佛
的教導
■ 不知佛法,不知什麼叫“六和”,即使分開了,還是和不起來
■ 沒有智慧去閉關,菩提心發不出來,煩惱滅不掉,自己卻著魔了
“悲憫世間有诤諸調伏”,南洲衆生剛強難調,
一養成習慣,就更難調伏
“悲憫世間有诤諸調伏,立解脫道令衆得依怙”,我們都是南瞻部洲的衆生,南瞻部洲衆生剛強難調,長期以來已經養成習慣了,一養成習慣,更難調伏。而且衆生無始以來生死流轉,煩惱習氣也養成習慣了,對煩惱習氣招來的苦,也養成習慣了。每個人都知道煩惱會招來苦,也都有體會,可是要他改變習慣跳出苦,他就會感到不自在,不自在就是苦,他甯願拖拖拉拉,這麼樣保持下去,所以度衆生出苦海,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明明知道苦,又在受苦,又不想擺脫苦,釋迦佛就稱之爲娑婆,娑婆就是“堪忍”的意思。這麼苦,衆生竟然忍得住,因爲他一切都養成習慣了。修行就是轉變觀念,改變習慣,可是衆生不願意,所以釋迦佛說衆生愚癡顛倒。
學法修行要他改變就不樂意了,
他甯願保持自己的錯見、散漫和傲慢的脾氣
這種情況我們也看得多了,這兩叁年來,來到我們這兒學法的人很多,來的時候都是高高興興,充滿希望,走的時候呢?一般都說“你們很好”。也有發心常住的半途回家了,說不適應。什麼叫不適應?就是你要我改變,我不願意改變。那麼你改變了不就適應了嗎?他甯願保持自己原來的邪見、錯見、自由散漫的生活習慣、傲慢的脾氣。
說起來是來學法修行的,學法修行要他改變那就不樂意了。他要像過去那樣,舒舒服服,自由散漫,在這種生活裏修行。
末法時期衆生的修行方式,僅僅是信仰上
的精神安慰,因爲他離開了釋迦佛的教導
不肯改變習氣,不肯斷煩惱,以爲只要每天燒香磕頭,敲木魚念經,就是修行,這就是末法時期衆生的修行方式。你這樣修行能解脫痛苦、了脫生死、證阿羅漢果?能成佛嗎?最多是一個宗教信仰上的精神安慰。所以末法時期的修行人,幾乎都是一輩子空忙,因爲他完全離開了釋迦佛的教導。
不知佛法,不知什麼叫“六和”,
即使分開了,還是和不起來
就算你這樣,也不見得你會過太平日子,有的地方挂著牌子叫“六和”,裏邊卻天天吵架,因爲她們不學佛法,只是念佛敲木魚,再發展下去必然是大家分開,所以大叢林變了小叢林,小叢林變了小廟,小廟只是兩叁個人,還是和不起來。
沒有智慧去閉關,菩提心發不出來,
煩惱滅不掉,自己卻著魔了
有的人就幹脆就去閉關,你能閉一輩子關嗎?有些地方真有修行人發心閉關半輩子,當然人家非常恭敬他贊歎他,可是他閉到後來,菩提心怎麼也發不出來,何況這樣的修行人現在能找到幾個?就算你真的在閉關,也只能伏煩惱,不能滅煩惱,滅煩惱要靠智慧跟煩惱作面對面的鬥爭,從中戰勝煩惱。有的人既沒有智慧又不懂佛法,自己瞎搞,去閉關,結果發瘋了,人家就說他著魔了,其實著的是自己煩惱魔。
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,
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4)
傅味琴講于 2006.3.22
(于2006.3.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)
不學釋迦佛就錯,佛弟子哪可以離開僧團,
大乘佛教哪可離開群衆
提要:
■ 今天衆生愚癡顛倒,充滿邪見,人關在裏邊,煩惱也關在心裏
■ 不學釋迦佛就錯,佛弟子哪可以離開僧團,大乘佛教哪可離開群衆
■ 以世俗知見住小廟,收徒弟爲養老,實是變相的還俗
■ 不動腦筋的修行,實是懶漢思想
■ 修行要在磨擦中去掉煩惱,逃避不是修行,沒人來惹你,修行就慢了
■ 供養財物是培福,修行是修戒定慧,現在衆生獨缺戒定慧
今天衆生愚癡顛倒,充滿邪見,
人關在裏邊,煩惱也關在心裏
釋迦當年雪山洞裏六年苦行,只有他一個人,也可以算閉關,也不過六年呀。今天的衆生愚癡顛倒、充滿邪見,能跟釋迦佛比嗎?釋迦佛做太子的時候就有了覺悟和智慧,他是爲了探求宇宙人生真理、爲了解決衆生的苦,憑著這顆菩提心逾城出家的。而你呢?面對煩惱沒地方逃,結果人關在裏邊,煩惱也關在你的心裏,煩惱也閉關了。煩惱可沒有被關死呢,從前有句老話:壓得越重,跳得越高,沒有智慧沒有覺悟亂搞,結果就是著魔。
不學釋迦佛就錯,佛弟子哪可以離開僧團,
大乘佛教哪可離開群衆
從前釋迦佛建立僧團,是從五比丘開始的,經書裏常有“千二百五十人俱”,都是大比丘。從沒見經書裏說:釋迦佛遊化諸國,身邊只有一個阿難當侍者,其他弟子全都去住小廟了。了解了解釋迦佛當年的僧團,再看看我們今天,學釋迦佛就對,不學釋迦佛就錯,因爲我們是佛弟子。哪可以離開僧團離開群衆的?
以世俗知見住小廟,收徒弟爲養老,
實是變相的還俗
小廟在中國很普遍,小廟裏只收一兩個徒弟,後來發展成門口去抱一個孤兒養大,又是徒弟又是女兒,身穿了出家人的衣服,心裏充滿世俗的知見,所以能海上師說,中國的小廟就是變相的還俗。
不動腦筋的修行,實是懶漢思想
你們當學生的,在學法、工作、勞動上也很辛苦,你們有沒有嘗過腦力勞動的苦啊?我看你們是懶漢思想,都不肯多動腦筋,工作也不動腦筋,修行也不動腦筋。我是天天在動腦筋,每次講法我總要講兩叁個小時,還不是我動腦筋動出來的?你們也應該像我這樣動動腦筋,講一點修行經驗給我聽聽,別全靠我來講。
修行要在磨擦中去掉煩惱,
逃避不是修行,沒人來惹你,修行就慢了
還有一種人在這兒也留不住,以出家人居多,理由就是這兒人太多,可能他前輩子也是住小廟的,養成習氣了。僧團是個大熔爐,是鍛煉人的地方,在這裏磨練能改變你的個性、習氣,讓你在人與人的摩擦中去掉煩惱,這就叫修行呀。逃避不是修行,現在修行人喜歡逃避,從大寺院逃到小廟,一吵架又逃去閉關,有人嫌娑婆世界太苦了,幹脆逃到極樂世界去,進入蓮花只有一個人,沒人來惹他。這樣修行就慢得多了!釋迦佛說過,娑婆世界修一天勝過極樂世界一百年,這一百年換算成娑婆世界年份,數字長得記也記不住。而且下品下生十二大劫才開花,十二大劫就是一百六十一億萬年,要修這麼久蓮花才開,因爲關在裏邊沒人來惹他。還有一類修行人想修得越快越好,最好今天證初果,明天二果,四天就證阿羅漢,再行叁個月菩薩道就成佛,想快又不肯幹,成了空想主義。
供養財物是培福,修行是修戒定慧,
現在衆生獨缺戒定慧
現在各寺院都擺有功德箱,你燒香拜佛,往功德箱裏丟錢,這是培福,只…
《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,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0~4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