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,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0~49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增長福報。真正講功德,是修行的功德,修行是修戒定慧,你可沒有把戒定慧來做供養,因爲你根本沒修戒定慧,現在的衆生只是錢多,獨缺戒定慧。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上有句話: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。往生淨土也要具足福與德,還不能少,福是指培福,德是修行。

  

 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,

 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5)

  傅味琴講于 2006.3.22

  (于2006.3.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)

  

  修行要改變成不喜歡世俗熱鬧與世俗愛好,

  不要與世俗知見同流合汙

  提要:

  ■ 有新同學來,我就高興,嫌人多,我也別發菩提心了

  ■ 學初地菩薩就要笑嘻嘻,不習慣笑也得學一學啊

  ■ 行菩薩道要滿衆生願,你一改變,大家都歡喜

  ■ 修行人不要習慣于孤獨、沈思、幻想,要以釋迦佛的教導來改變自己

  ■ 修行要改變成不喜歡世俗熱鬧與世俗愛好,不要與世俗知見同流合汙

  ■ 發菩提心的人,看見衆生來學法要發歡喜心,要以他們的高興爲自己的快樂

  

  有新同學來,我就高興,

  嫌人多,我也別發菩提心了

  你們常說我這個老師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,比如我到底喜歡人多還是喜歡人少?表面上看我這個老師喜歡人多,人越多我越高興,其實我是喜歡安靜。那爲什麼我經常問“有沒有新同學來呀”,有新同學來是我就高興,沒有人來,我就歎氣?有人說:已經來這麼多人了,你還要人啊?這點人算多我也別發菩提心,也別行菩薩道了。

  我是慚愧,發心這麼多年,到如今也不過一百多個人,可能是因爲我沒有自己戴頂高帽子。有人卻對我說:那邊雖然人多,如果沒有高帽子,恐怕連二十個人都不會有。

  學初地菩薩就要笑嘻嘻,不習慣笑也得學一學啊

  還有的人說老師現在變得很天真風趣。你們看過我年輕時的照片,很瘦,臉非常嚴肅,從來不笑的,我在家裏也不笑的,今天怎麼老是笑嘻嘻啊?行菩薩道呀!學初地菩薩就要笑嘻嘻,不習慣笑也得學一學啊。

  你們經常聽到我的笑聲,有人說:傅老師說起來忙得不得了,他還有時間說說笑笑?那是醫生叮囑我要放松放松,否則血壓升高咋辦呢?一笑人就放松了呀。

  行菩薩道要滿衆生願,你一改變,大家都歡喜

  說“老師上下樓,還要學生跟著扶一把?”這是事師組安排,主要是因爲不能摔跤,因爲高血壓一摔跤就怕中風。其實我一個人的時候反而輕松,有時我等不及,一個人一下子就下去了。有人就說:老師怎麼今天走得這麼快?研究出來,原來今天老師換了雙鞋,所以走得快。(衆笑)你想想,有人扶著我,我還能走快嗎?有的人總想來握握我的手,輪不到還會提請求,我都會同意,因爲行菩薩道就要滿衆生願。你原來不是這個樣,也得改變改變,你一改變大家都歡喜。

  修行人不要習慣于孤獨、沈思、幻想,

  要以釋迦佛的教導來改變自己

  我們這兒就有一個很成功的例子,有位同學從前喜歡一個人呆在房裏,她習慣于孤獨、沈思、幻想,不願開口。剛來時同學們引她笑,隨便你怎麼引,她都不笑,回答你:“有什麼好笑的?”問她:“你也說兩句。”“這有什麼好說的?”(衆笑)家裏人說她從前簡直不是過人的生活。前一個時期她的爸爸媽媽,奶奶來看她,大吃一驚,現在變好了呀,過人的生活了。(衆笑)她所以能改變,因爲她肯聽我話,頭一天想不通,第二天想通了,第叁天就改變了,因爲我是老師嘛。這一改變無論家裏人,還是同學們都高興。修行就要改變,我們的改變是照釋迦佛的要求改變。執著于自己一套,不改變,怎麼叫修行呢?

  修行要改變成不喜歡世俗熱鬧與

  世俗愛好,不要與世俗知見同流合汙

  爲自己修行,也要改變,改變成不喜歡世俗的熱鬧,不喜歡世俗的種種愛好。有些人進了佛門還帶著種種世俗氣,你們心裏要有覺悟,要不喜歡他們這一套,也不跟他同流合汙,否則你修行怎麼修得好呢?

  發菩提心的人,看見衆生來學法要發歡喜心,

  要以他們的高興爲自己的快樂

  如果你是發菩提心修大乘菩薩法的,不但要證果,還要成佛,你也要改變,看見衆生要發歡喜心,衆生能夠來這兒聽法修行,應該爲他高興,以他的高興爲自己的快樂。

  

 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,

 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6)

  傅味琴講于 2006.3.22

  (于2006.3.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)

  

  修菩薩法的人要爲衆生作梵行侶,

  帶領他們走在清淨道上,不要把懶惰作謙虛

  提要:

  ■ 修菩薩法的人要爲衆生作梵行侶,帶領他們走在清淨道上,不要把懶惰作謙虛

  ■ 菩薩看衆生猶如獨生子,哪能斷掉對衆生的愛,哪可以修成枯木頭

  ■ 有些人執著自己的身份,不願帶著小一輩往前走

  ■ 古代讀書爲求官,隱居爲清高,受了影響的佛弟子,菩提心就發不出來了

  ■ 執著身份和階層,能稱大乘嗎?苦海裏的居士也盼望能得度啊

  ■ 天下叢林飯如山,居士一退心就回家,不想改變,修行就更困難

  

  修菩薩法的人要爲衆生作梵行侶,帶領他們

  走在清淨道上,不要把懶惰作謙虛

  修菩薩法的人不要被衆生牽著鼻子走。不要跟著衆生屁股後面團團轉,是你是度他,而不是他度你,要有覺悟,不管他名多高,財多大,你應該帶領他們往修行路上走,起個引導作用,作爲他們清淨道上的伴侶,這就是大乘修法。

  假如你看見衆生就討厭,也不想幫助別人,理由挺漂亮,“我沒有水平幫助他,我自己都沒學好”,好像很謙虛,其實這是你的個性關系,實際上也離不開你的懶惰。

  菩薩看衆生猶如獨生子,

  哪能斷掉對衆生的愛,哪可以修成枯木頭

 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有天性的,父母對子女的愛沒有什麼不好,沒有父母的愛,小孩子生出來就會被丟到垃圾桶去,一個也活不了;沒有父母的愛,小孩子怎麼長大?沒有父母的愛,也就沒有我們的今天。進了佛門,父母愛的天性還是有必要保留,而且還要愛得更偉大,把這個愛放大到一切衆生身上,在衆生身上發揮你的父愛母愛,菩薩看衆生猶如自己的獨生子。修行是叫你斷掉世俗的愛,並沒有叫你斷掉菩薩對衆生的愛,這是觀念的轉變、習氣的轉變、情感的轉變,修行哪可以修成枯木頭?

  有些人執著自己的身份,不願帶著小一輩往前走

  前幾天男衆部來了一個出家人,據說第二天早晨就走了。這有點不好理解,千裏迢迢來到這兒,或者看了我們雜志,或者聽別人介紹,來的時候肯定印象很好,怎麼過了一個晚上就走了?別人告訴我,他說:“這兒居士太多”,這就奇怪了,出家人是人天師表,居士稱你師父,你不在居士面前做好榜樣,引導居士往修行路上走,反而跑掉了,那居士歸依僧也白歸依了。

  現在有些出家人來了以後,這樣不適應那樣不習慣,但是他們本人卻自由散漫,還很傲慢。如果你有覺悟有智慧,你也應該帶領帶領居士往前走啊,怎麼會合不來呢?後來才明白,原來他執著于一個身份觀念:高的跟低的合在一起,有傷自己身份。

  古代讀書爲求官,隱居爲清高,

  受了影響的佛弟子,菩提心就發不出來了

  這種風氣可能有幾百年了吧?當然也離不開儒教道教的影響,特別強調孤高,孤就是表示高,要高就必須孤,受這種影響,就出現了所謂的世外隱士。古時候的讀書人,一方面宣揚書中自有黃金屋,讀書爲了求官,一方面討厭人,最好躲在深山裏過隱居生活。這不是矛盾嗎?可能他的意思是要麼做官,很榮耀,要麼幹脆跑去做隱士,很清高。佛門裏的修行人受了儒教道教影響,慢慢佛法就被滅掉了。中國號稱大乘佛教,受了這種思想影響,菩提心就發不起來,出離法又不肯修,佛法不就滅了?

  執著身份和階層,能稱大乘嗎?

  苦海裏的居士也盼望能得度啊

  這孤高的心態後來大大發展,如今居士成爲“小衆”,執著身份和階層,這叫大乘嗎?難怪現在佛門裏當師的,從不重視怎樣去度居士,只跟居士們說:你學什麼法呀?居士只要到廟裏來供養供養,培培福就是了。沈溺在世俗苦海裏的衆生也盼望能得度啊。

  天下叢林飯如山,居士一退心就回家,

  不想改變,修行就更困難

  長期以來佛門經過如此演變,今天要改變這種種的風氣很困難,尤其是你希望他改變,他卻不想改變,那就更困難。出家人反正天下叢林飯如山,居士脾氣難調,女生一批評就哭鼻子,男生一怄氣就躺在床上不想動,再不對明天回家。即使勸他別退心,他心想:“退心又咋的呢?我又不是頭一次退心。”這種人,上海土話叫老油條。

  

  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,

 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7)

  傅味琴講于 2006.3.22

  (于2006.3.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)

  

  佛弟子應該在佛指引的道路上往前走,

  自己要走在解脫道上,也要引導衆生走在解脫道上

  提要:

  ■ 出家人要內護正法,也要調動居士力量弘揚正法引導衆生

  ■ 大應該大在發菩提心引導衆生上,切不可毀了自己的法身慧命,毀了佛說的

  四十九年教法,這條度衆生的船

  ■ 衆生難調難伏,菩薩難行能行,衆生沒希望了,你成就也就沒希望了

  ■ 佛弟子應該在佛指引的道路上往前走,自己要走在解脫道上,也要引導衆生

  走在解脫道上

  ■ 發菩提心廣度衆生,也要有解脫道的功德,才能完成菩提大道

  ■ 有釋迦佛教給我們的法,再沒信心,豈不等于不信佛了

  

  出家人要內護正法,

  也要調動居士力量弘揚正法引導衆生

  釋迦佛講了四十九年法,全都是調伏衆生的方法,今天釋迦佛涅槃了,誰來掌握這些法給衆生做引導啊?還得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辛苦一點,首先就是發菩提心的出家人。出家人是內護正法,居士是外護,釋迦佛的正法全交給了出家人。

  可是如今末法時期,很多出家人不護正法,居士只知以財護法,廟修…

《出家是悲愍衆生求解脫,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0~4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