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,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0~49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增长福报。真正讲功德,是修行的功德,修行是修戒定慧,你可没有把戒定慧来做供养,因为你根本没修戒定慧,现在的众生只是钱多,独缺戒定慧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上有句话: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。往生净土也要具足福与德,还不能少,福是指培福,德是修行。

  

 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,

 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5)

  傅味琴讲于 2006.3.22

  (于2006.3.7 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)

  

  修行要改变成不喜欢世俗热闹与世俗爱好,

  不要与世俗知见同流合污

  提要:

  ■ 有新同学来,我就高兴,嫌人多,我也别发菩提心了

  ■ 学初地菩萨就要笑嘻嘻,不习惯笑也得学一学啊

  ■ 行菩萨道要满众生愿,你一改变,大家都欢喜

  ■ 修行人不要习惯于孤独、沉思、幻想,要以释迦佛的教导来改变自己

  ■ 修行要改变成不喜欢世俗热闹与世俗爱好,不要与世俗知见同流合污

  ■ 发菩提心的人,看见众生来学法要发欢喜心,要以他们的高兴为自己的快乐

  

  有新同学来,我就高兴,

  嫌人多,我也别发菩提心了

  你们常说我这个老师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,比如我到底喜欢人多还是喜欢人少?表面上看我这个老师喜欢人多,人越多我越高兴,其实我是喜欢安静。那为什么我经常问“有没有新同学来呀”,有新同学来是我就高兴,没有人来,我就叹气?有人说:已经来这么多人了,你还要人啊?这点人算多我也别发菩提心,也别行菩萨道了。

  我是惭愧,发心这么多年,到如今也不过一百多个人,可能是因为我没有自己戴顶高帽子。有人却对我说:那边虽然人多,如果没有高帽子,恐怕连二十个人都不会有。

  学初地菩萨就要笑嘻嘻,不习惯笑也得学一学啊

  还有的人说老师现在变得很天真风趣。你们看过我年轻时的照片,很瘦,脸非常严肃,从来不笑的,我在家里也不笑的,今天怎么老是笑嘻嘻啊?行菩萨道呀!学初地菩萨就要笑嘻嘻,不习惯笑也得学一学啊。

  你们经常听到我的笑声,有人说:傅老师说起来忙得不得了,他还有时间说说笑笑?那是医生叮嘱我要放松放松,否则血压升高咋办呢?一笑人就放松了呀。

  行菩萨道要满众生愿,你一改变,大家都欢喜

  说“老师上下楼,还要学生跟着扶一把?”这是事师组安排,主要是因为不能摔跤,因为高血压一摔跤就怕中风。其实我一个人的时候反而轻松,有时我等不及,一个人一下子就下去了。有人就说:老师怎么今天走得这么快?研究出来,原来今天老师换了双鞋,所以走得快。(众笑)你想想,有人扶着我,我还能走快吗?有的人总想来握握我的手,轮不到还会提请求,我都会同意,因为行菩萨道就要满众生愿。你原来不是这个样,也得改变改变,你一改变大家都欢喜。

  修行人不要习惯于孤独、沉思、幻想,

  要以释迦佛的教导来改变自己

  我们这儿就有一个很成功的例子,有位同学从前喜欢一个人呆在房里,她习惯于孤独、沉思、幻想,不愿开口。刚来时同学们引她笑,随便你怎么引,她都不笑,回答你:“有什么好笑的?”问她:“你也说两句。”“这有什么好说的?”(众笑)家里人说她从前简直不是过人的生活。前一个时期她的爸爸妈妈,奶奶来看她,大吃一惊,现在变好了呀,过人的生活了。(众笑)她所以能改变,因为她肯听我话,头一天想不通,第二天想通了,第三天就改变了,因为我是老师嘛。这一改变无论家里人,还是同学们都高兴。修行就要改变,我们的改变是照释迦佛的要求改变。执着于自己一套,不改变,怎么叫修行呢?

  修行要改变成不喜欢世俗热闹与

  世俗爱好,不要与世俗知见同流合污

  为自己修行,也要改变,改变成不喜欢世俗的热闹,不喜欢世俗的种种爱好。有些人进了佛门还带着种种世俗气,你们心里要有觉悟,要不喜欢他们这一套,也不跟他同流合污,否则你修行怎么修得好呢?

  发菩提心的人,看见众生来学法要发欢喜心,

  要以他们的高兴为自己的快乐

  如果你是发菩提心修大乘菩萨法的,不但要证果,还要成佛,你也要改变,看见众生要发欢喜心,众生能够来这儿听法修行,应该为他高兴,以他的高兴为自己的快乐。

  

 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,

 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6)

  傅味琴讲于 2006.3.22

  (于2006.3.7 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)

  

  修菩萨法的人要为众生作梵行侣,

  带领他们走在清净道上,不要把懒惰作谦虚

  提要:

  ■ 修菩萨法的人要为众生作梵行侣,带领他们走在清净道上,不要把懒惰作谦虚

  ■ 菩萨看众生犹如独生子,哪能断掉对众生的爱,哪可以修成枯木头

  ■ 有些人执着自己的身份,不愿带着小一辈往前走

  ■ 古代读书为求官,隐居为清高,受了影响的佛弟子,菩提心就发不出来了

  ■ 执着身份和阶层,能称大乘吗?苦海里的居士也盼望能得度啊

  ■ 天下丛林饭如山,居士一退心就回家,不想改变,修行就更困难

  

  修菩萨法的人要为众生作梵行侣,带领他们

  走在清净道上,不要把懒惰作谦虚

  修菩萨法的人不要被众生牵着鼻子走。不要跟着众生屁股后面团团转,是你是度他,而不是他度你,要有觉悟,不管他名多高,财多大,你应该带领他们往修行路上走,起个引导作用,作为他们清净道上的伴侣,这就是大乘修法。

  假如你看见众生就讨厌,也不想帮助别人,理由挺漂亮,“我没有水平帮助他,我自己都没学好”,好像很谦虚,其实这是你的个性关系,实际上也离不开你的懒惰。

  菩萨看众生犹如独生子,

  哪能断掉对众生的爱,哪可以修成枯木头

 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有天性的,父母对子女的爱没有什么不好,没有父母的爱,小孩子生出来就会被丢到垃圾桶去,一个也活不了;没有父母的爱,小孩子怎么长大?没有父母的爱,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。进了佛门,父母爱的天性还是有必要保留,而且还要爱得更伟大,把这个爱放大到一切众生身上,在众生身上发挥你的父爱母爱,菩萨看众生犹如自己的独生子。修行是叫你断掉世俗的爱,并没有叫你断掉菩萨对众生的爱,这是观念的转变、习气的转变、情感的转变,修行哪可以修成枯木头?

  有些人执着自己的身份,不愿带着小一辈往前走

  前几天男众部来了一个出家人,据说第二天早晨就走了。这有点不好理解,千里迢迢来到这儿,或者看了我们杂志,或者听别人介绍,来的时候肯定印象很好,怎么过了一个晚上就走了?别人告诉我,他说:“这儿居士太多”,这就奇怪了,出家人是人天师表,居士称你师父,你不在居士面前做好榜样,引导居士往修行路上走,反而跑掉了,那居士归依僧也白归依了。

  现在有些出家人来了以后,这样不适应那样不习惯,但是他们本人却自由散漫,还很傲慢。如果你有觉悟有智慧,你也应该带领带领居士往前走啊,怎么会合不来呢?后来才明白,原来他执着于一个身份观念:高的跟低的合在一起,有伤自己身份。

  古代读书为求官,隐居为清高,

  受了影响的佛弟子,菩提心就发不出来了

  这种风气可能有几百年了吧?当然也离不开儒教道教的影响,特别强调孤高,孤就是表示高,要高就必须孤,受这种影响,就出现了所谓的世外隐士。古时候的读书人,一方面宣扬书中自有黄金屋,读书为了求官,一方面讨厌人,最好躲在深山里过隐居生活。这不是矛盾吗?可能他的意思是要么做官,很荣耀,要么干脆跑去做隐士,很清高。佛门里的修行人受了儒教道教影响,慢慢佛法就被灭掉了。中国号称大乘佛教,受了这种思想影响,菩提心就发不起来,出离法又不肯修,佛法不就灭了?

  执着身份和阶层,能称大乘吗?

  苦海里的居士也盼望能得度啊

  这孤高的心态后来大大发展,如今居士成为“小众”,执着身份和阶层,这叫大乘吗?难怪现在佛门里当师的,从不重视怎样去度居士,只跟居士们说:你学什么法呀?居士只要到庙里来供养供养,培培福就是了。沉溺在世俗苦海里的众生也盼望能得度啊。

  天下丛林饭如山,居士一退心就回家,

  不想改变,修行就更困难

  长期以来佛门经过如此演变,今天要改变这种种的风气很困难,尤其是你希望他改变,他却不想改变,那就更困难。出家人反正天下丛林饭如山,居士脾气难调,女生一批评就哭鼻子,男生一怄气就躺在床上不想动,再不对明天回家。即使劝他别退心,他心想:“退心又咋的呢?我又不是头一次退心。”这种人,上海土话叫老油条。

  

 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,

 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7)

  傅味琴讲于 2006.3.22

  (于2006.3.7 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)

  

  佛弟子应该在佛指引的道路上往前走,

  自己要走在解脱道上,也要引导众生走在解脱道上

  提要:

  ■ 出家人要内护正法,也要调动居士力量弘扬正法引导众生

  ■ 大应该大在发菩提心引导众生上,切不可毁了自己的法身慧命,毁了佛说的

  四十九年教法,这条度众生的船

  ■ 众生难调难伏,菩萨难行能行,众生没希望了,你成就也就没希望了

  ■ 佛弟子应该在佛指引的道路上往前走,自己要走在解脱道上,也要引导众生

  走在解脱道上

  ■ 发菩提心广度众生,也要有解脱道的功德,才能完成菩提大道

  ■ 有释迦佛教给我们的法,再没信心,岂不等于不信佛了

  

  出家人要内护正法,

  也要调动居士力量弘扬正法引导众生

  释迦佛讲了四十九年法,全都是调伏众生的方法,今天释迦佛涅槃了,谁来掌握这些法给众生做引导啊?还得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辛苦一点,首先就是发菩提心的出家人。出家人是内护正法,居士是外护,释迦佛的正法全交给了出家人。

  可是如今末法时期,很多出家人不护正法,居士只知以财护法,庙修…

《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,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0~4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