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,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0~49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一“有”你就继续停留在远方

  如果你越走越近,已经在门口了。你忽然起了一个执着的念头,一执着,这个城市又远了,又在前面了,你就进不了了。一“有”就不是彼岸,一“有”就不是净土,你抓住一个“有”,不管是彼岸也好,净土也好,化城也好,继续停留在远方。

  既然烦恼断尽即是彼岸,可知彼岸即在此岸

  再进一步说,从此岸到彼岸这也是一个方便说法,也是一个比喻,好比中间有条河,我们在的地方叫此岸,过了河就叫彼岸。既然彼岸是化城,烦恼断尽即是彼岸,可知彼岸即在此岸。你本来就在这个地方,你不过糊涂,不明白罢了,所以说佛四十九年说法实际上没有说过一个字。

  东门苦走西门,西门不究竟走南门,

  走到烦恼断尽,你才明白四门都在一个城市里

  比如说,城市有四个城门,你在东门起了烦恼,本来没有什么众生不众生的,因为你起了烦恼了就叫众生,这不过是个名相呀。你问释迦佛:我很苦,我要想到一个解脱的地方去。释迦佛就跟你说:你往前面走。叫你离开这个地方。你想想对啊,这个地方这么苦,就从东门走到南门。好比听听法就忘了苦,烦恼就好了一点,可是心里还有气。释迦佛又跟你说:你继续往前走。又从南门走到西门,西门走到北门,到了北门,看到释迦佛坐在那儿,你确实感到舒服啊。其实你东南西北走来走去都这个城里,因为你本来就在这个城市里,你起了烦恼了糊涂了,释迦佛叫你醒过来,你醒不过来,只好哄着你往前走。醒过来了才明白,你本来就在这里。说到底没有此岸也没有彼岸,而是有烦恼没烦恼,有烦恼就叫此岸,没烦恼就叫彼岸。

  有烦恼,西方净土相隔十万亿佛土,

  无烦恼一刹那就到,心净则土净

  再举个净土的比喻,释迦佛说过西方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的西方,要过十万亿佛土,又说能一刹那就到,这就令人想不通了。真正说明白:我在的地方就是净土,因为起烦恼了,净土变秽土,烦恼没有了,就变了净土了,所以一刹那就能到,因为本来就在这个地方。

  有漏即有烦恼,无漏即灭诸烦恼,

  结果也不同,一个不得解脱,一个能得解脱

  所以释迦佛这么说那么说,一会儿说三大阿僧祇劫成佛,一会儿说即身成佛,一会儿说净土很遥远,一会儿说心净就是土净,一会又说一刹那就到,又说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,都是为了让众生高兴高兴,快快断烦恼,往前走呀。等你明白过来了,你才会懂得释迦佛所说的法都是方便。仅仅是世间上的戏论是有漏法,释迦佛讲的法是无漏法,所以结果就不同,一个不得解脱,一个能得解脱,这就叫“悲悯世间有诤诸调伏”,今天给你们讲到这儿。

  

 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,

 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3)

  傅味琴讲于 2006.3.22

  (于2006.3.7 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)

  

  “悲悯世间有诤诸调伏”,南洲众生刚强难调,

  一养成习惯,就更难调伏

  提要:

  ■ “悲悯世间有诤诸调伏”,南洲众生刚强难调,一养成习惯,就更难调伏

  ■ 学法修行要他改变就不乐意了,他宁愿保持自己的错见、散漫和傲慢的脾气

  ■ 末法时期众生的修行方式,仅仅是信仰上的精神安慰,因为他离开了释迦佛

  的教导

  ■ 不知佛法,不知什么叫“六和”,即使分开了,还是和不起来

  ■ 没有智慧去闭关,菩提心发不出来,烦恼灭不掉,自己却着魔了

  

  “悲悯世间有诤诸调伏”,南洲众生刚强难调,

  一养成习惯,就更难调伏

  “悲悯世间有诤诸调伏,立解脱道令众得依怙”,我们都是南瞻部洲的众生,南瞻部洲众生刚强难调,长期以来已经养成习惯了,一养成习惯,更难调伏。而且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流转,烦恼习气也养成习惯了,对烦恼习气招来的苦,也养成习惯了。每个人都知道烦恼会招来苦,也都有体会,可是要他改变习惯跳出苦,他就会感到不自在,不自在就是苦,他宁愿拖拖拉拉,这么样保持下去,所以度众生出苦海,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明明知道苦,又在受苦,又不想摆脱苦,释迦佛就称之为娑婆,娑婆就是“堪忍”的意思。这么苦,众生竟然忍得住,因为他一切都养成习惯了。修行就是转变观念,改变习惯,可是众生不愿意,所以释迦佛说众生愚痴颠倒。

  学法修行要他改变就不乐意了,

  他宁愿保持自己的错见、散漫和傲慢的脾气

  这种情况我们也看得多了,这两三年来,来到我们这儿学法的人很多,来的时候都是高高兴兴,充满希望,走的时候呢?一般都说“你们很好”。也有发心常住的半途回家了,说不适应。什么叫不适应?就是你要我改变,我不愿意改变。那么你改变了不就适应了吗?他宁愿保持自己原来的邪见、错见、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、傲慢的脾气。

  说起来是来学法修行的,学法修行要他改变那就不乐意了。他要像过去那样,舒舒服服,自由散漫,在这种生活里修行。

  末法时期众生的修行方式,仅仅是信仰上

  的精神安慰,因为他离开了释迦佛的教导

  不肯改变习气,不肯断烦恼,以为只要每天烧香磕头,敲木鱼念经,就是修行,这就是末法时期众生的修行方式。你这样修行能解脱痛苦、了脱生死、证阿罗汉果?能成佛吗?最多是一个宗教信仰上的精神安慰。所以末法时期的修行人,几乎都是一辈子空忙,因为他完全离开了释迦佛的教导。

  不知佛法,不知什么叫“六和”,

  即使分开了,还是和不起来

  就算你这样,也不见得你会过太平日子,有的地方挂着牌子叫“六和”,里边却天天吵架,因为她们不学佛法,只是念佛敲木鱼,再发展下去必然是大家分开,所以大丛林变了小丛林,小丛林变了小庙,小庙只是两三个人,还是和不起来。

  没有智慧去闭关,菩提心发不出来,

  烦恼灭不掉,自己却着魔了

  有的人就干脆就去闭关,你能闭一辈子关吗?有些地方真有修行人发心闭关半辈子,当然人家非常恭敬他赞叹他,可是他闭到后来,菩提心怎么也发不出来,何况这样的修行人现在能找到几个?就算你真的在闭关,也只能伏烦恼,不能灭烦恼,灭烦恼要靠智慧跟烦恼作面对面的斗争,从中战胜烦恼。有的人既没有智慧又不懂佛法,自己瞎搞,去闭关,结果发疯了,人家就说他着魔了,其实着的是自己烦恼魔。

  

 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,

 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4)

  傅味琴讲于 2006.3.22

  (于2006.3.7 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)

  

  不学释迦佛就错,佛弟子哪可以离开僧团,

  大乘佛教哪可离开群众

  提要:

  ■ 今天众生愚痴颠倒,充满邪见,人关在里边,烦恼也关在心里

  ■ 不学释迦佛就错,佛弟子哪可以离开僧团,大乘佛教哪可离开群众

  ■ 以世俗知见住小庙,收徒弟为养老,实是变相的还俗

  ■ 不动脑筋的修行,实是懒汉思想

  ■ 修行要在磨擦中去掉烦恼,逃避不是修行,没人来惹你,修行就慢了

  ■ 供养财物是培福,修行是修戒定慧,现在众生独缺戒定慧

  

  今天众生愚痴颠倒,充满邪见,

  人关在里边,烦恼也关在心里

  释迦当年雪山洞里六年苦行,只有他一个人,也可以算闭关,也不过六年呀。今天的众生愚痴颠倒、充满邪见,能跟释迦佛比吗?释迦佛做太子的时候就有了觉悟和智慧,他是为了探求宇宙人生真理、为了解决众生的苦,凭着这颗菩提心逾城出家的。而你呢?面对烦恼没地方逃,结果人关在里边,烦恼也关在你的心里,烦恼也闭关了。烦恼可没有被关死呢,从前有句老话:压得越重,跳得越高,没有智慧没有觉悟乱搞,结果就是着魔。

  不学释迦佛就错,佛弟子哪可以离开僧团,

  大乘佛教哪可离开群众

  从前释迦佛建立僧团,是从五比丘开始的,经书里常有“千二百五十人俱”,都是大比丘。从没见经书里说:释迦佛游化诸国,身边只有一个阿难当侍者,其他弟子全都去住小庙了。了解了解释迦佛当年的僧团,再看看我们今天,学释迦佛就对,不学释迦佛就错,因为我们是佛弟子。哪可以离开僧团离开群众的?

  以世俗知见住小庙,收徒弟为养老,

  实是变相的还俗

  小庙在中国很普遍,小庙里只收一两个徒弟,后来发展成门口去抱一个孤儿养大,又是徒弟又是女儿,身穿了出家人的衣服,心里充满世俗的知见,所以能海上师说,中国的小庙就是变相的还俗。

  不动脑筋的修行,实是懒汉思想

  你们当学生的,在学法、工作、劳动上也很辛苦,你们有没有尝过脑力劳动的苦啊?我看你们是懒汉思想,都不肯多动脑筋,工作也不动脑筋,修行也不动脑筋。我是天天在动脑筋,每次讲法我总要讲两三个小时,还不是我动脑筋动出来的?你们也应该像我这样动动脑筋,讲一点修行经验给我听听,别全靠我来讲。

  修行要在磨擦中去掉烦恼,

  逃避不是修行,没人来惹你,修行就慢了

  还有一种人在这儿也留不住,以出家人居多,理由就是这儿人太多,可能他前辈子也是住小庙的,养成习气了。僧团是个大熔炉,是锻炼人的地方,在这里磨练能改变你的个性、习气,让你在人与人的摩擦中去掉烦恼,这就叫修行呀。逃避不是修行,现在修行人喜欢逃避,从大寺院逃到小庙,一吵架又逃去闭关,有人嫌娑婆世界太苦了,干脆逃到极乐世界去,进入莲花只有一个人,没人来惹他。这样修行就慢得多了!释迦佛说过,娑婆世界修一天胜过极乐世界一百年,这一百年换算成娑婆世界年份,数字长得记也记不住。而且下品下生十二大劫才开花,十二大劫就是一百六十一亿万年,要修这么久莲花才开,因为关在里边没人来惹他。还有一类修行人想修得越快越好,最好今天证初果,明天二果,四天就证阿罗汉,再行三个月菩萨道就成佛,想快又不肯干,成了空想主义。

  供养财物是培福,修行是修戒定慧,

  现在众生独缺戒定慧

  现在各寺院都摆有功德箱,你烧香拜佛,往功德箱里丢钱,这是培福,只…

《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,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(40~4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