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衆生吃飽了,我自己餓死咋辦?佛怎麼會叫你餓死?你讓一百個衆生吃飽,一百個衆生也會讓你吃飽,這叫一本萬利。因爲你是一,對方是一百、一千、一萬,你付出的是一,收入的可是一萬,這個道理有幾個人想得通?當衆生愚癡的時候,他是不容易接受智慧的。因爲他自私、狹隘,最好你的就是我的,我的不是你的。
我常說笑話,我這一輩子沒做過生意,因爲我做不來。小時候家窮,媽媽買了一點餅,叫我出去賣賣,多少賺點錢。一籃子餅怎麼拿出去,還是怎麼拿回來,因爲我不開口,人家不知道我在賣餅。其實如果真的做生意,我看我還是頭等的,我要做就做一本萬利。
你給與衆生快樂,得到的是長壽,
所以修菩薩行不會吃虧的
我爲什麼能活到今年77歲,從前算命的都說我早該死了。有一個算得很准的,他說“其它關口都給你逃過了,72歲這一關你是逃不過的。”72歲確實我生了場大病,可是沒死掉,爲什麼?就靠我一本萬利的思想。你們假如想一本萬利,你們跟我學。我剛才的講話,你們聽了高興不高興啊?這個高興是我輸送給你們的,你們的高興又反饋在我身上,我還死得了嗎?(衆笑)假如有一萬個人在聽,人心裏有心理電波,一萬個人聽我講話,耳朵在聽,眼睛在看,肯定心朝著我,他們的高興全到我身上,這是長命百歲的好辦法,我輸出的是一,得到的是一萬,所以叫做一本萬利。所以修菩薩行不會吃虧的。
明月觀 帶修前的開示
杭州遠志成長公司主辦企業家禅定營來文殊院學修的第叁期(4)
傅味琴主講 2006.6.24上午
“我爲人人”豈不等于
“人人爲我”
提要:
·什麼人能養活一萬人,什麼人靠一萬人養活?
·釋迦佛舍棄了“有”的快樂,又享受了“沒有”的快樂
·無宗無派,就是什麼宗派都在裏邊了
·“我爲人人”豈不等于“人人爲我”
·我執一沒有,等于諸苦沒有寄托的地方,就反能解脫苦
·化解冤家,自己先要倒下去,要學會:“我還不是算了”
什麼人能養活一萬人,什麼人靠一萬人養活?
你們將來要一個人養活一萬個人,還是要一萬個人來養活你一個人?(下答:第一種。)靠一萬個人來養活你,這是叫花子了。(衆笑)你能夠養活一萬個人,你是大老板。如果你是爲修菩薩行而去做大老板,你功德無量啊,菩薩養活了這麼多衆生,那不是大老板嗎?
釋迦佛舍棄了“有”的快樂
又享受了“沒有”的快樂
有人可能因爲不理解,難免有點抵觸:樣樣給人家,把快樂也給人家,我什麼也沒有了,我做傻瓜啊?雷鋒有句話:如果你認爲我是傻瓜,我甯願做這樣傻瓜。有一天魔羅跟佛說:“我家裏有牛,我有有牛的快樂;我家裏有房子,我有有房子的快樂;我有妻子,我有有妻子的快樂;我有兒子,我有有兒子的快樂。”佛回答他:“我沒有牛,我有沒有牛的快樂;我沒有房子,我有沒有房子的快樂;我沒有妻子、兒子,我有沒有妻子、兒子的快樂。”佛才是全面。因爲他做太子的時候,什麼都有,可是他出家以後,他又經曆了什麼都沒有,他都經曆到了,親身感受到了什麼都沒有的快樂。而魔羅不全面,他只經受了什麼都有的快樂,他沒有體會到什麼都沒有的快樂。什麼都沒有就是自在。
無宗無派,就是什麼宗派都在裏邊了
有人也許想:難道叫我去做叫花子啊,叫花子不是什麼也沒有,叫花子是什麼都要。(衆笑)什麼都沒有就等于什麼都有,這是從人類自己造成的束縛中解脫出來。可是沒有走過這條路的人,他是沒有體會的。打個比方,我在福鼎時,有一次海外來了一個法師,他問我,“老師,你修什麼宗派啊?”我回答他:“我無宗無派。”他馬上回我一句,“無宗無派就是什麼宗派都在裏邊了。”這是真正懂佛法的人。你把一切都空掉,你什麼都有了。
“我爲人人”豈不等于“人人爲我”
再說一個例子作爲啓發,開放以後,從前的標語又寫出來了,“我爲人人,人人爲我”。這個標語挺好,就像孫中山所說的“天下爲公”意思差不多。可是我已經懂了佛法,看到這個標語就覺得有點畫蛇添足,只要一句“我爲人人”就足夠了,何必再來第二句呢?當每個人都是“我爲人人”的時候,豈不等于人人爲我啊?添了第二句,漏洞就多了,人的私心雜念很多,就會有種想法,你們不爲我,我幹嘛要爲你們?(衆笑)結果出來一個問題:到底誰先爲誰?(衆笑)人世間的矛盾都是自己找來的麻煩,因爲人缺乏智慧,尤其缺乏佛陀的智慧。
我執一沒有,等于諸苦沒有寄托的地方,
就反能解脫苦
把衆生看成是我,就把我執忘了,“我執一沒有,等于諸苦沒有寄托的地方,就反能解脫苦”。苦必須有一個寄托的地方,比如這只茶杯,必須寄托在桌子上,如果你把桌子抽掉了,它就掉下去了。
化解冤家,自己先要倒下去,
要學會:“我還不是算了”
人與人之間成爲冤家,這是何苦呢?身邊有個冤家,日子不好過啊,氣也把你氣死了。清定上師講過:兩個棒棒抵住了,會一直抵下去,哪怕過了兩年去看,還是抵住,何苦呢!如果你這個棒棒先倒下來,它也倒下來了。所以我們要學菩薩精神,不要跟人一直碰下去了,要自己先倒下來。
我年輕時到過一個學生家裏,是在湖北黃石。有一天他家來了個好朋友,那個朋友跟他訴說過去的事情,總是要帶這句話,“我還不是算了?”這句話你們要學,無論什麼事情,不要計較。我一直記得這句話,這也應該說是菩薩精神。冤家宜解不宜結,要你主動去化解呀。計較的人,被人家看不起的,不計較的人,人人歡迎,可是衆生偏偏要計較。
明月觀 帶修前的開示
杭州遠志成長公司主辦企業家禅定營來文殊院學修的第叁期(5)
傅味琴主講 2006.6.24上午
爲發菩提心的佛弟子修供養,
痛苦就會從這裏得解脫
提要:
·不要希望人家給我什麼,這就灑脫了
·不會欣賞自然美景的人,才會把魚鈎起來
·爲發菩提心的佛弟子修供養,痛苦就會從這裏得解脫
·“一切有情痛苦若我母,數數念恩救濟如理思,乃至猶如獨子慈母意”
不要希望人家給我什麼,這就灑脫了
從前上海房屋緊張,我家住在老式石庫門房子,曬衣服是在屋頂的曬臺,要通過一架鐵樓梯上去,樓梯每一格都是空心的,樓梯旁邊有個水龍頭。有一天我家去洗東西,面盆就放在鐵樓梯格子上。鄰居上去曬衣服,不小心把面盆一碰,“砰”摔下去了。後來我女的說:“叫他賠。”(衆笑)我去把面盆撿起來給她看,“沒有漏水,還好用啊,”我就講道理給她聽,“如果我叫人家賠,我會被人家看不起,好像我家很窮,連一只面盆都買不起”。那個時候我剛剛結婚,所以愛人非常尊重我。(衆笑)後來就出現了一個情況,我每次出門,那家男的見到我,就跟我打招呼,“傅先生你出去啊?”而且總是笑嘻嘻的。從前不跟我打招呼的。你看多好啊,如果這種鏡頭拍出來,可真是美啊。所以我們修菩薩行,不要希望人家給我什麼,這就灑脫了。
不會欣賞自然美景的人,才會把魚鈎起來
昨天提到外國老板很會享受,工廠包給人家,自己釣魚去了。我可不是鼓勵大家去釣魚,釣魚的人緊張得很,眼睛盯著浮子,浮子一動,馬上去拉,結果啥也沒有,還怪人家“都是你跟我說話。”這不是他技術不好,這是魚鈎的問題。我教你們個釣法,包你快樂。你們把魚鈎拉拉直,這是最好的魚鈎,姜太公就是這麼釣魚的。你看,自然界的美供你欣賞,平靜的湖面,微微的波浪,你把魚餌放下去,魚兒像舞蹈那樣遊過來,這個境多美啊。何必一定要把魚的嘴唇鈎起來,把你嘴唇鈎起來疼不疼啊?(衆笑)人怎麼越來越不懂得欣賞美了。
爲發菩提心的佛弟子修供養,
痛苦就會從這裏得解脫
有時候我跟領導開玩笑,我說我開了一個賠本公司,賠光了,兩手空空好走路。所以無論誰來這兒,只要你歡歡喜喜進佛門,一切由我供養,吃飯不要錢,住宿不要錢,什麼都不要你錢。我在佛門裏就是這個精神。房子是我蓋的,佛學苑的開支是我負擔的,僧衆的衣單費也是我供給的。經常有人替我操心:“老師,你負擔太重啦。”這就是我的目的嘛。所以我經常發願,希望我死得不要太快,因爲我還沒有賠光。這些錢不供養發菩提心的佛弟子,留著幹嘛?說“你錢從哪裏來?”我又不偷又不搶,(衆笑)自從開了這個賠本公司以後,自有人會來合夥,大家一起賠本,(衆笑)這就是人間淨土,這就是極樂世界。大家都能這麼做,痛苦就會從這裏得解脫。“此謂不思議解脫門”。
“一切有情痛苦若我母,數數念恩救濟如理思,乃至猶如獨子慈母意”
有個頌子,“一切有情痛苦若我母”,有情就是衆生,一般是指動物,動物都有感情,所以稱有情。菩薩對每一個衆生的痛苦,就像自己媽的痛苦一樣,媽痛苦的時候,兒子是非常關心的。“數數念恩救濟如理思”,數數,就是不斷,我們要不斷地念恩報恩。父母對子女的愛,猶如長江的水流不盡。佛經上有個比喻,假如你一只肩膀挑父親,一只肩膀挑母親,繞地球走一圈,父母的恩還沒有報盡。現在年輕人不懂得報父母的恩,所以社會風氣紊亂。“乃至猶如獨子慈母意”,菩薩把衆生要麼看成是父母,要麼看成獨生兒子那樣寶貝。
明月觀 帶修前的開示
杭州遠志成長公司主辦企業家禅定營來文殊院學修的第叁期(6)
傅味琴主講 2006.6.24上午
初地菩薩首先要修好平等心,
所以以大地來比喻對衆生的平等心
提要:
·要生起沒有虛僞的悲心,就要學菩薩精神
·初地菩薩首先要修好平等心,所以以大地來比喻對衆生的平等心
·因爲老師愛護學生,學生才尊敬老師,這也是從平等精神來
·要學會關心一切人,這就叫修
·要生起沒有虛僞的悲心,就要學菩薩精神
要生起沒有虛僞的悲心,就要學菩薩精神
“生起…
《<明月觀>帶修前的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