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倒引
·心是能緣,觀境是所緣,能緣于所緣,相續得安住,能生輕安喜樂
·修觀要眼皮下垂,觀鼻是觀鼻尖,觀心是觀念頭
身心輕安即生喜樂,
入定所顯的境界,才是真實
“身心輕安喜樂”,雜念一止住就能得到身心輕安和喜樂。心一安靜,身心就兩樣了。有句話,“心靜自然涼”,心不靜的時候熱得厲害,心一靜,自然就會感到涼爽。如果你真正入定了,非但你身心會出現種種殊勝的變化,你觀的境界也比你平時眼睛看到的境更爲殊勝,更爲廣大,更爲清楚明朗。這種境界不是觀出來的,而是顯出來,只有在入定的時候它才顯得出來。如果沒有入定,你出現的境界全是虛妄不實,只有定中的境界才是真正的。有人根本沒入定就說自己看到什麼菩薩顯現,其實那是妄境,不是真的。更何況是夢裏看到,更不能算數了。
不懂佛法的人,臨終把握不住,
因魔鬼皆會變化來作倒引
修念佛法門的,如果臨終你能一心不亂,你看到的阿彌陀佛是定境裏現出來,這是真的;如果沒有到一心不亂,這是妄境,是假的。而且魔也會變成佛來哄騙你,你跟他走,結果引你到魔那裏去。還有一種俗稱倒引鬼,它變化出顛倒的境來引你到極壞的地方去,你想觀世音菩薩來迎接,它會變觀世音菩薩;你想阿彌陀佛迎接,它會變阿彌陀佛,你辨不清就跟它走了。所以不懂佛法的人臨終把握不住啊!
心是能緣,觀境是所緣。
能緣于所緣,相續得安住,能生輕安喜樂
再講講止觀,止,“能緣于所緣,相續得安住。”心叫能緣,觀的境叫所緣。你想某一個人,是你的心在想,所以心叫能想,被你想的這個人叫所想。再譬如現在你們觀鼻尖,心就是能緣,鼻尖最高的一點,就叫所緣。“相續得安住”,心要緣在你所緣的境上,還要念念相續,一直不斷地安住在這個境上,這樣就能止住妄念,不要這個念頭在這兒,下個念頭又跳出去了。“無散亂堪能”,“堪能”就是能做到,你能夠緣在這個境上沒有散亂,這就叫堪能。不堪能就是緣了一會兒又打妄想了。
“生身心輕安”,把妄念止住了,就會出生身心的輕安。“及諸喜樂等”,各種各樣的喜樂都會産生。喜指心,樂指身。心理上充滿喜悅,身體上有一種極其舒適的樂觸。“此輕安喜樂,治心一處生。”這種輕安喜樂是你把散亂的心對治了,心止在一個地方而産生出來的,這是講止。
修觀要眼皮下垂,觀鼻是觀鼻尖,
觀心是觀念頭
觀,我們今天修的觀是觀鼻觀心,所以開頭就說“眼下視鼻心”,眼睛往下觀自己的鼻尖、心。你在生活裏修,比如在客堂裏等方丈,那就不必閉上眼睛,可以眼睛稍微垂下一點,看著自己的鼻尖,這樣心就會沈一沈。如果大家都閉著眼睛,即使方丈來了也不知道。我主張用心來觀想,不要用眼睛看,如果你用眼睛看,要做到恰到好處,不能太過分太用力,時間不能太長。眼睛跟腦子有聯系的,眼睛太疲勞了,腦子要昏,眼要花的。尤其是不能觀整個鼻子,聽說外道偷了一點佛教的皮毛,以爲以眼觀鼻是觀整個鼻子,結果有的人觀出神經病來。可見外道想學佛可又不肯好好地學,最後全搞錯了。還有一種,學了一點佛法,又把自己的東西加進去,弄得牛不像牛,馬不像馬,所以容易出偏差。
觀心是觀念頭,不是觀心髒。心髒不要去管它。我們體內的一切器官,都要讓它自然,不要人爲幹涉。
聚心觀 帶修禅定前開示(9)
◎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.7.19
修行人要時時刻刻在背舍煩惱中得安住
提要:
·修行人要時時刻刻在背舍煩惱中得安住
·忏悔要自己忏悔,花錢去買個忏悔,不起作用反遭罪
·忏悔過後,心仍不安,即墮在掉悔的煩惱裏
·在“治心一處”或“宴照思維”時都要起正念、發正願
修行人要時時刻刻在背舍煩惱中得安住
“安住于背舍”,我們的心還要安住于背舍。背就是背棄,舍就是丟掉,修行人應該面向佛面向法,背向煩惱。
說個笑話,大家輕松輕松。有個年輕人到了大殿裏去禮佛。現在許多地方,佛製定的規矩不遵守,佛沒有製定的規矩多得不得了。他禮完佛坐在拜墊上,裏邊的老太太不高興了,“真是罪過!屁股朝著佛坐。”年輕人聽她的話,轉過來面朝著佛,第二個老太太又說:“你怎麼屁股朝著韋馱菩薩坐!”那叫人家怎麼坐啦?條條框框這麼多!整個佛教是解脫呀。所以背舍不能說成背朝著佛坐,那就笑話了。
面向我們修行的正道,把煩惱放在背後,不要了,這叫背舍。我們修行人時時刻刻要在斷煩惱中得安住。
忏悔要自己忏悔,
花錢去買個忏悔,不起作用反遭罪
“掉悔內住心”,掉是掉舉,就是心東跳西跳,打妄想。衆生的心像只猴子,妄想紛飛猶如萬馬奔騰,始終沒有停止過,所以叫心猿意馬。悔呢?悔是五蓋之一,貪、瞋、昏沈、掉舉、疑悔。一般悔和掉舉放在一起,叫掉悔。做錯了事情,自己有覺悟很後悔,這是好的,可是很多人不懂如何去忏悔,也有很多人一後悔就執著于後悔。衆生就是這兩個毛病,一個是無知,一個是到處抓,抓了不肯放,執著。忏悔就是我認錯改正,我今後不做了。
忏悔跟敲敲打打沒關系的,你搞得場面這麼熱鬧幹什麼呢?忏悔是自己忏悔呀,如果這個人死了,你請高僧大德來忏悔,那僅僅是功德回向。活著的人自己不肯忏悔,以爲可以出點錢請別人忏悔,有這種道理嗎?好比一個人做了錯事,公安局看他年輕,又是初犯,就寬大處理,叫他明天去寫檢討,他卻叫朋友代他去作檢討。即使他給朋友錢,朋友肯代他去作檢討,公安局也不會同意。忏悔要自己忏悔才起作用,別人代替不了的。
眼睛盯在錢上的人不可能成爲善知識的,因爲眼睛看了錢沒時間去看經書,更沒時間去深入經藏了。忙都忙死了,錢是賺不光的,夠他忙一輩子了。你求這種人幫你消業障,好比你到好朋友那裏:“這件事你一定要幫我疏通疏通,因爲你跟公安局很熟嘛。”朋友苦惱著臉:“我也無能爲力,因爲今天晚上我也要進公安局了。”他自己先好好去忏悔忏悔,還拿了錢替別人拜忏!他掉在地獄裏,怎麼來度你啊?完全是在佛門裏做買賣。
忏悔過後,心仍不安,即墮在掉悔的煩惱裏
如果你真心地認錯悔過,以後不再犯就可以了。可是有人放不下,忏悔過了仍然心不定,事情過去很久了還在想:這件事是我做錯了。這樣一直想下去,那不是由悔而産生煩惱了?那你這個包袱什麼時候才能丟掉呢?沒日子了。在這種情況下悔就成了煩惱,所以要背舍。即使我們無始以來做錯的事情很多,但是我們不要執著啊,罪很多,那麼就天天忏悔,忏悔過了就應該要輕松。
在“治心一處”或“宴照思維”
時都要起正念、發正願
“安住于背舍,掉悔內住心。”就是要把掉悔舍掉,“內住心”,把心安住在裏邊。“製止念一處”,使念放在一處,阻止一切的雜念。“宴照或思維”,你坐著沈默的時候,或者你在思維的時候。“攝受令堅住”,在日常生活中,你也要把心攝住,使心堅住于一處。“端身發正念”,身要端正,心裏要發正念,發正念就是發正願。“習久自趣定”,練習久了,自然會趣定。就是說一坐下來眼觀鼻,鼻觀心,不起雜念,背離煩惱,去掉掉悔,把念製在一處,以此來攝心。如果有所思維,就要發正念。這樣經常練習,自然會趨向于定。今天講到這兒。
聚心觀 帶修禅定前開示(10)
◎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.7.20
衆生的心,隨境飄動,
把心聚在一個點上,妄念就不會出生了
提要:
·坐禅眼不宜太開太閉,以垂簾式最好
·禅定中“以眼觀鼻”必須“不以眼視而以心觀”
·心有聚有散,聚是心境相會,散是心境相離
·衆生的心,隨境飄動,把心聚在一個點上,妄念就不會出生了
·苦樂皆由心生,所以情緒對一個修行人影響很大
以眼觀鼻~坐禅叁昧曰:鼻端最妙,只是借鼻端以爲眼之准。眼太開,則視而不見鼻矣;眼太閉,則眼合而不見鼻矣,太開失之外走,易于散亂;太閉失之內馳,易于昏沈,惟垂簾恰好(道教抄襲此卻坐,得坐禅之妙旨矣)
~不以眼視而以心觀
坐禅眼不宜太開太閉,以垂簾式最好
昨天我們講了止跟觀,今天講“以眼觀鼻”。“坐禅叁昧曰:鼻端最妙,只是借鼻端以爲眼之准。眼太開,則視而不見鼻矣,眼太閉,則眼合而不見鼻矣”。在《坐禅叁昧》這本書上說以觀鼻端爲最好,眼睛可以依照鼻尖爲准,因爲鼻子在眼睛中間,眼睛看下來剛好集中在中間。眼睛如果張得太開,看見光,就見不到鼻子了,眼睛太閉也看不見鼻子。“太開失之外走,易于散亂”,眼睛張得太開,有個過患,就是心容易外走,容易散亂;“太閉失之內馳,易于昏沈,惟垂簾恰好”,眼太閉,心就往裏邊收,易于昏沈,所以垂簾最好,就是眼皮像竹簾那樣垂下來最好。“道教抄襲此卻坐,得坐禅之妙旨矣”,道教把這個抄去了,他們也得到了坐禅的妙旨。這是我在一本書上抄下來的,僅供參考。
禅定中“以眼觀鼻”必須“不以眼視而以心觀”
我們現在用的方法還不完全如此,你在生活中可以用眼睛來觀鼻,使心容易集中,但是在禅定裏應該“不以眼視而以心觀”,不用眼睛看而用心來觀。
以鼻觀心~有聚心、內散心
聚~心境相會,心一境性
散~心境相離
心有聚有散,聚是心境相會,散是心境相離
前面講“以眼觀鼻”,下面講“以鼻觀心”,這兩步這兩天我在給你們帶修禅定時都已經修了,也有了指導,現在不過文字上再說明一下。觀心觀什麼呢?“有聚心、內散心”。聚是“心境相會,心一境性”,心在境上,就叫心境相會。我們抓住觀的境,心一直在這個境上,練習久了就會出生心一境性。“散”則相反,是“心境相離”,心離開境了,就叫…
《<聚心觀>帶修禅定前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