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<聚心观>带修禅定前开示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倒引

   ·心是能缘,观境是所缘,能缘于所缘,相续得安住,能生轻安喜乐

   ·修观要眼皮下垂,观鼻是观鼻尖,观心是观念头

  身心轻安即生喜乐,

  入定所显的境界,才是真实

  “身心轻安喜乐”,杂念一止住就能得到身心轻安和喜乐。心一安静,身心就两样了。有句话,“心静自然凉”,心不静的时候热得厉害,心一静,自然就会感到凉爽。如果你真正入定了,非但你身心会出现种种殊胜的变化,你观的境界也比你平时眼睛看到的境更为殊胜,更为广大,更为清楚明朗。这种境界不是观出来的,而是显出来,只有在入定的时候它才显得出来。如果没有入定,你出现的境界全是虚妄不实,只有定中的境界才是真正的。有人根本没入定就说自己看到什么菩萨显现,其实那是妄境,不是真的。更何况是梦里看到,更不能算数了。

  不懂佛法的人,临终把握不住,

  因魔鬼皆会变化来作倒引

  修念佛法门的,如果临终你能一心不乱,你看到的阿弥陀佛是定境里现出来,这是真的;如果没有到一心不乱,这是妄境,是假的。而且魔也会变成佛来哄骗你,你跟他走,结果引你到魔那里去。还有一种俗称倒引鬼,它变化出颠倒的境来引你到极坏的地方去,你想观世音菩萨来迎接,它会变观世音菩萨;你想阿弥陀佛迎接,它会变阿弥陀佛,你辨不清就跟它走了。所以不懂佛法的人临终把握不住啊!

  心是能缘,观境是所缘。

  能缘于所缘,相续得安住,能生轻安喜乐

  再讲讲止观,止,“能缘于所缘,相续得安住。”心叫能缘,观的境叫所缘。你想某一个人,是你的心在想,所以心叫能想,被你想的这个人叫所想。再譬如现在你们观鼻尖,心就是能缘,鼻尖最高的一点,就叫所缘。“相续得安住”,心要缘在你所缘的境上,还要念念相续,一直不断地安住在这个境上,这样就能止住妄念,不要这个念头在这儿,下个念头又跳出去了。“无散乱堪能”,“堪能”就是能做到,你能够缘在这个境上没有散乱,这就叫堪能。不堪能就是缘了一会儿又打妄想了。

  “生身心轻安”,把妄念止住了,就会出生身心的轻安。“及诸喜乐等”,各种各样的喜乐都会产生。喜指心,乐指身。心理上充满喜悦,身体上有一种极其舒适的乐触。“此轻安喜乐,治心一处生。”这种轻安喜乐是你把散乱的心对治了,心止在一个地方而产生出来的,这是讲止。

  修观要眼皮下垂,观鼻是观鼻尖,

  观心是观念头

  观,我们今天修的观是观鼻观心,所以开头就说“眼下视鼻心”,眼睛往下观自己的鼻尖、心。你在生活里修,比如在客堂里等方丈,那就不必闭上眼睛,可以眼睛稍微垂下一点,看着自己的鼻尖,这样心就会沉一沉。如果大家都闭着眼睛,即使方丈来了也不知道。我主张用心来观想,不要用眼睛看,如果你用眼睛看,要做到恰到好处,不能太过分太用力,时间不能太长。眼睛跟脑子有联系的,眼睛太疲劳了,脑子要昏,眼要花的。尤其是不能观整个鼻子,听说外道偷了一点佛教的皮毛,以为以眼观鼻是观整个鼻子,结果有的人观出神经病来。可见外道想学佛可又不肯好好地学,最后全搞错了。还有一种,学了一点佛法,又把自己的东西加进去,弄得牛不像牛,马不像马,所以容易出偏差。

  观心是观念头,不是观心脏。心脏不要去管它。我们体内的一切器官,都要让它自然,不要人为干涉。

  聚心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(9)

   ◎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.7.19

  

  修行人要时时刻刻在背舍烦恼中得安住

  提要:

   ·修行人要时时刻刻在背舍烦恼中得安住

   ·忏悔要自己忏悔,花钱去买个忏悔,不起作用反遭罪

   ·忏悔过后,心仍不安,即堕在掉悔的烦恼里

   ·在“治心一处”或“宴照思维”时都要起正念、发正愿

  修行人要时时刻刻在背舍烦恼中得安住

  “安住于背舍”,我们的心还要安住于背舍。背就是背弃,舍就是丢掉,修行人应该面向佛面向法,背向烦恼。

  说个笑话,大家轻松轻松。有个年轻人到了大殿里去礼佛。现在许多地方,佛制定的规矩不遵守,佛没有制定的规矩多得不得了。他礼完佛坐在拜垫上,里边的老太太不高兴了,“真是罪过!屁股朝着佛坐。”年轻人听她的话,转过来面朝着佛,第二个老太太又说:“你怎么屁股朝着韦驮菩萨坐!”那叫人家怎么坐啦?条条框框这么多!整个佛教是解脱呀。所以背舍不能说成背朝着佛坐,那就笑话了。

  面向我们修行的正道,把烦恼放在背后,不要了,这叫背舍。我们修行人时时刻刻要在断烦恼中得安住。

  忏悔要自己忏悔,

  花钱去买个忏悔,不起作用反遭罪

  “掉悔内住心”,掉是掉举,就是心东跳西跳,打妄想。众生的心像只猴子,妄想纷飞犹如万马奔腾,始终没有停止过,所以叫心猿意马。悔呢?悔是五盖之一,贪、瞋、昏沉、掉举、疑悔。一般悔和掉举放在一起,叫掉悔。做错了事情,自己有觉悟很后悔,这是好的,可是很多人不懂如何去忏悔,也有很多人一后悔就执着于后悔。众生就是这两个毛病,一个是无知,一个是到处抓,抓了不肯放,执着。忏悔就是我认错改正,我今后不做了。

  忏悔跟敲敲打打没关系的,你搞得场面这么热闹干什么呢?忏悔是自己忏悔呀,如果这个人死了,你请高僧大德来忏悔,那仅仅是功德回向。活着的人自己不肯忏悔,以为可以出点钱请别人忏悔,有这种道理吗?好比一个人做了错事,公安局看他年轻,又是初犯,就宽大处理,叫他明天去写检讨,他却叫朋友代他去作检讨。即使他给朋友钱,朋友肯代他去作检讨,公安局也不会同意。忏悔要自己忏悔才起作用,别人代替不了的。

  眼睛盯在钱上的人不可能成为善知识的,因为眼睛看了钱没时间去看经书,更没时间去深入经藏了。忙都忙死了,钱是赚不光的,够他忙一辈子了。你求这种人帮你消业障,好比你到好朋友那里:“这件事你一定要帮我疏通疏通,因为你跟公安局很熟嘛。”朋友苦恼着脸:“我也无能为力,因为今天晚上我也要进公安局了。”他自己先好好去忏悔忏悔,还拿了钱替别人拜忏!他掉在地狱里,怎么来度你啊?完全是在佛门里做买卖。

  忏悔过后,心仍不安,即堕在掉悔的烦恼里

  如果你真心地认错悔过,以后不再犯就可以了。可是有人放不下,忏悔过了仍然心不定,事情过去很久了还在想:这件事是我做错了。这样一直想下去,那不是由悔而产生烦恼了?那你这个包袱什么时候才能丢掉呢?没日子了。在这种情况下悔就成了烦恼,所以要背舍。即使我们无始以来做错的事情很多,但是我们不要执着啊,罪很多,那么就天天忏悔,忏悔过了就应该要轻松。

  在“治心一处”或“宴照思维”

  时都要起正念、发正愿

  “安住于背舍,掉悔内住心。”就是要把掉悔舍掉,“内住心”,把心安住在里边。“制止念一处”,使念放在一处,阻止一切的杂念。“宴照或思维”,你坐着沉默的时候,或者你在思维的时候。“摄受令坚住”,在日常生活中,你也要把心摄住,使心坚住于一处。“端身发正念”,身要端正,心里要发正念,发正念就是发正愿。“习久自趣定”,练习久了,自然会趣定。就是说一坐下来眼观鼻,鼻观心,不起杂念,背离烦恼,去掉掉悔,把念制在一处,以此来摄心。如果有所思维,就要发正念。这样经常练习,自然会趋向于定。今天讲到这儿。

  聚心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(10)

   ◎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.7.20

  众生的心,随境飘动,

  把心聚在一个点上,妄念就不会出生了

  提要:

   ·坐禅眼不宜太开太闭,以垂帘式最好

   ·禅定中“以眼观鼻”必须“不以眼视而以心观”

   ·心有聚有散,聚是心境相会,散是心境相离

   ·众生的心,随境飘动,把心聚在一个点上,妄念就不会出生了

   ·苦乐皆由心生,所以情绪对一个修行人影响很大

  以眼观鼻~坐禅三昧曰:鼻端最妙,只是借鼻端以为眼之准。眼太开,则视而不见鼻矣;眼太闭,则眼合而不见鼻矣,太开失之外走,易于散乱;太闭失之内驰,易于昏沉,惟垂帘恰好(道教抄袭此却坐,得坐禅之妙旨矣)

  ~不以眼视而以心观

  

  坐禅眼不宜太开太闭,以垂帘式最好

  昨天我们讲了止跟观,今天讲“以眼观鼻”。“坐禅三昧曰:鼻端最妙,只是借鼻端以为眼之准。眼太开,则视而不见鼻矣,眼太闭,则眼合而不见鼻矣”。在《坐禅三昧》这本书上说以观鼻端为最好,眼睛可以依照鼻尖为准,因为鼻子在眼睛中间,眼睛看下来刚好集中在中间。眼睛如果张得太开,看见光,就见不到鼻子了,眼睛太闭也看不见鼻子。“太开失之外走,易于散乱”,眼睛张得太开,有个过患,就是心容易外走,容易散乱;“太闭失之内驰,易于昏沉,惟垂帘恰好”,眼太闭,心就往里边收,易于昏沉,所以垂帘最好,就是眼皮像竹帘那样垂下来最好。“道教抄袭此却坐,得坐禅之妙旨矣”,道教把这个抄去了,他们也得到了坐禅的妙旨。这是我在一本书上抄下来的,仅供参考。

  禅定中“以眼观鼻”必须“不以眼视而以心观”

  我们现在用的方法还不完全如此,你在生活中可以用眼睛来观鼻,使心容易集中,但是在禅定里应该“不以眼视而以心观”,不用眼睛看而用心来观。

  

  以鼻观心~有聚心、内散心

  聚~心境相会,心一境性

  散~心境相离

  

  心有聚有散,聚是心境相会,散是心境相离

  前面讲“以眼观鼻”,下面讲“以鼻观心”,这两步这两天我在给你们带修禅定时都已经修了,也有了指导,现在不过文字上再说明一下。观心观什么呢?“有聚心、内散心”。聚是“心境相会,心一境性”,心在境上,就叫心境相会。我们抓住观的境,心一直在这个境上,练习久了就会出生心一境性。“散”则相反,是“心境相离”,心离开境了,就叫…

《<聚心观>带修禅定前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