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<曉日觀>帶修前的開示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死。到最後所有的快樂全部消失,臨死的時候,世間上的人能夠安詳而死的有幾個?人從出生開始,嬰兒一下地就是哭,哭出的聲音就是“苦啊苦啊”,一直苦到老死。男人情緒還可以掌握一點,女同志就比男的情緒難掌握。從前人知道自己不行喽,往往一邊哭一邊訴,“我十八歲進你家的門,一輩子沒享過福。”每個人都得到過快樂,可是冷靜地想想,快樂卻沒有永遠留在你身上,因爲一切都無常,就像電光一閃就過去了,有的人維持得長一點,有的人變化會多一點,這都是根據你的福報。所以一個人信了佛以後心裏就坦然了,何必怨天尤人呢?完全是自己自作自受。

  我們不信神,我們信佛信自己

  我們不信神,我們信自己,我們信佛,佛也叫我們信自己,所以佛是個偉大的教育家,而不是一個神。因爲我從前年輕時講過心理療法的課,我現在講佛法多多少少也包含了一點心理療法,所以聽了我的講法,心理上容易開朗,其實這與佛法是一體的。我講心理課時運用的也都是佛陀的智慧,目的是要大家信自己。

  學了佛法心就坦然,

  進佛門不是爲了抹煞智慧成愚人

  我們學了佛法以後心裏就坦然,事在人爲嘛,過去的已經過去了,從現在開始我們要種下好的種子,將來必然會結出好的果。老和尚常說,“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”。現在很少講這個話了,變成另一句話:“多問什麼呀?回去好好念佛。”這句話早就懂了,何必你重複說?所以信佛以後必須要聽法,聽法是求知,我們不能做一個無知的人,進佛門是爲了開智慧,並不是爲了抹煞智慧,變了一個愚人,那是大方向錯誤。

  吃喝玩樂易消失,

  遠遠比不上從智慧上得到的信樂

  我們今天講信樂。真正的快樂從哪裏來?從信來。吃喝玩樂帶來的快樂是靠不住的,吃喝玩樂僅僅是一時性的刺激,或者說臨時轉移一下你的注意力,稍微有點效果,但是包含著使你迷茫的因素。當這種快樂過去了,你仍然處于迷茫狀態。所以勸人別太苦惱了,陪著他玩一玩兒,目的是爲了轉移他的注意力,這也是件好事,可是比不上智慧的開導,因爲前者的效果容易消失,後者不容易消失。最難消失的是什麼?就是心裏的東西,靠外界的刺激那是最容易消失的。

  曉 日 觀 帶修前的開示

  杭州遠志成長公司企業家禅定營在開化文殊院學習禅定(11)

  傅味琴主講 2006.4.22上午

  盲目的信心非智慧,

  有信心的人也少不了要改造自己的個性

  提要:

  ·盲目的信心非智慧,有信心的人也少不了要改造自己的個性

  ·學佛的效果,我看你個性、情緒改好了多少

  ·真正做到了以人爲本的是佛教,我們要圓滿像佛陀那樣的人格

  ·家是人們愛發脾氣的地方,結婚就得准備做出氣桶

  ·環境有轉移注意力的作用,卻開不了內心的智慧

  盲目的信心非智慧,

  有信心的人也少不了要改造自己的個性

  你們做企業的,如果你對企業充滿信心,你這條路上也會得到快樂。首先得到的就是信心的快樂。如果你沒信心,提心吊膽,那個日子就難過了。當然你盲目的信心,也起效果,不過那是盲目的效果,盲目的效果也是靠不住的,所以要有信心,必須不盲目。什麼才是不盲目的信心?就是智慧。當然,社會上辦事業的所謂智慧,應該來自各個方面,包括見識要廣,頭腦要靈活,善于分析,善于總結,也少不了要改造一下你自己的個性。

  學佛的效果,我看你個性、情緒改好了多少

  我年輕時主要是對年輕人講課,因爲那個時代,心理上有障礙的以年輕人居多。我跟年輕人常講這句話:偉大的事業是靠偉大的個性完成的。學佛是使你根子上起作用,根子就在人身上。環境只是外因,內因是主要的。所以學佛的效果,我不看你唸經唸了多少,我也不看你燒香燒了多少,我看你的個性、情緒改好了多少。

  真正做到了以人爲本的是佛教,

  我們要圓滿像佛陀那樣的人格

  一個人要幹偉大的事業,拿我們佛門來說,修行要想有所成就,至少有兩種情況,有人是樂速通行,有人是苦遲通行,全走得通,所以叫“通行”。有人走這條路又是輕松又是快,所以叫樂速通行;有人走這條路他也走得通,很苦啊,又很慢,所以叫苦遲通行。同樣一條路,爲什麼會這樣?這要看你的個性。心理學上有個名詞,叫人格缺陷,我們學佛就是改變我們有缺陷的人格,我們是跟佛陀學,就要使我們的人格像佛陀那樣圓滿。心理學上講的人格並不是像文學上講的人格清高不清高。心理學所說的人格包括一個人的思想意識、個性情緒、生活作風以及愛好。現在經常有句話:以人爲本,實際上真正做到以人爲本的,還是佛教。

  家是人們愛發脾氣的地方,結婚就得准備做出氣筒

  所以佛門是改造人的地方,而不是發脾氣的地方。什麼地方是道道地地發脾氣的地方?不是在公司裏,因爲誰也不敢跟老板發脾氣,是在你家裏。婚姻自由我從不幹涉,可是勸勸你們,要結婚,你要做好思想准備,首先要培養自己成爲一個出氣筒。你想結婚你就准備要受氣,受了氣還不能反抗,一反抗對方就要跟你離婚,所以家庭不是一個修行的地方。當然在家也有菩薩,出家有出家菩薩。在家菩薩既然在家裏修,你就得要有個原則,照佛陀的教育去修,你自己搞一套是搞不成的。我這麼講無非是提高你們對佛法的信心,你有了信心,從信而得到的快樂,這不是別人給你的,而是你自己心裏自然出生的,那就不容易消失。現在世間上的心理學基本上都是心外求法,有點顛倒,因爲世間上的心理學著重于環境。

  環境有轉移注意力的作用,卻開不了內心的智慧

  環境因素不得不重視,可是更要重視人的因素。比如我年輕時在家裏怄氣,剛好來了一個信佛的年輕人,他就住在我家的附近,看見我在家裏怄氣,他說:“走走,我陪你到外面去。”他陪我不是在馬路上逛逛,是到他的家,變成我送他回家了。我想你大概請我吃晚飯,結果只是陪我坐了一會兒。我一看也沒什麼名堂,我才醒過來,我說我要回家了,他說好。我一個人走回家時,心裏是比較好受了一點。這是一個方法,能使我得到了一點效果,可這個方法開不了我的智慧,從智慧覺悟上來說,我什麼也沒拿到。

  曉 日 觀 帶修前的開示

  杭州遠志成長公司企業家禅定營在開化文殊院學習禅定(12)

  傅味琴主講 2006.4.22上午

  能悟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,就不會迷茫

  提要:

  ·醫生的心理療法遠遠比不上佛陀的教育

  ·你能在佛陀的教育下改變自己,就是你修行的成果

  ·佛說:“雖誦千句,不解何益?”佛門不能以不懂爲高,以學愚爲好

  ·能悟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,就不會迷茫

  ·能運用佛法的精神走完人生的路,這條路,路路通

  ·被矛盾搞得焦頭爛額時,忽然腦海中跳出一句法語來,往往剛好解決問題

  醫生的心理療法遠遠比不上佛陀的教育

  從前有個病人,跑到醫生那裏去,“醫生啊,你有沒有辦法把我容易冒火的毛病治好?”醫生說:“我有辦法,以後你冒火的時候就到我這兒來,我給你治。但是有一個要求,你不准坐車。”他說好。冒了火就兩只腳一步一步往醫生家裏走。走起來多慢啊,所以一走到醫生家裏,火氣也沒了。(衆笑)因爲時間會把一個人的苦惱消除掉。其實這是醫生在使用他的心理療法,可這遠遠比不上佛陀的教育。

  你能在佛陀的教育下改變自己,

  就是你修行的成果

  佛陀的教育以人爲本,他能夠把你這個人改變。從智慧和覺悟方面來說,他能使一個愚癡顛倒的人變成一個有智慧有覺悟的人;從個性方面來說,能使你容易冒火的個性變成慈悲,使你的急躁變成穩重,使你的緊張變成鎮定,使你專爲自己考慮,變成爲廣大的衆生考慮,徹頭徹腦全部改變。你能改變,這就是你修行的成果。

  佛說:“雖誦千句,不解何益?”

  佛門不能以不懂爲高,以學愚爲好

  現在有人主張唸經不必求懂,這是大笑話,你不懂還起什麼效果呢?完全是違背佛陀的教導,佛陀在《法句經》裏說:“雖誦千句”,哪怕你每天誦一千句,“不解何益?”你不理解對你有什麼利益?“能解一偈”,一偈就是四句話,“行可證道”,你照著去做,可以使你證果成道。我昨天看你們很高興我也很高興,我問:你們聽得懂嗎?你們說“聽得懂”,聽得懂就起作用。可是現在佛門有一種奇怪的現象,從前有人講佛法,他問聽法的人:“聽得懂嗎?”有人點點頭,“什麼?我都不懂,你懂?”(衆笑)這就是佛門的怪現象,以不懂爲高,以學愚爲好。所以假如你們在佛門裏邊遇到你們看不慣的事情,你們要明白,這種現象不能代表佛教。

  能悟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,就不會迷茫

  人生也是如此,你對人生要産生信心,由信而樂,就會像飲到甘露一樣。信心是從哪裏來?從明白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來。能夠悟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,你就不會迷茫,你就可以利用我們難得的人生,大幹一番。你能夠照佛指引的路走,你會越走越快樂,越幹越起勁。

  能運用佛法的精神走完人生的路,

  這條路,路路通

  從前我也在醫院講過心理療法,醫院裏開全體大會時,我受到表揚,“咱們全醫院,五講四美講得最好的就是傅醫生。”其實我是照釋迦佛的話講的。那個年代不能講佛法,我就不用佛法的名詞,我只講佛法的精神,聽起來就是在講五講四美。我跟這些年輕人講:“你們只要做到兩點,人生就有價值了,哪個兩點?把自己的快樂送給人家,人家有痛苦你幫助他解決一下。”其實我是在講佛法裏的慈悲,慈就是與樂,悲就是拔苦。你只要能運用佛法的精神來走完自己的人生路,你就能夠自己解決自己的矛盾。你把佛法的精神用在你家庭裏,用在你企業裏,用在你各個方面,這條路路路通。

  被矛盾搞得焦頭爛額時,忽然腦海中

  跳出一句法語來,往往剛好解決問題

  有時候你被問題搞得焦頭爛額,正在苦惱的時候,忽然過去聽到的佛法,或者你…

《<曉日觀>帶修前的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