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外道也有他的一套道理,照他的方法修,也會有感覺,也會得到他們所說的境界。
最最容易修的外道方法,就是盤起腿腦子空空洞洞什麼也別想,這叫無想定。你什麼也不想就止住妄念了,很舒服的,哪怕沒有完全止住,妄念少一點,你也會舒服,心裏也舒服,身體也舒服。你得到了快樂,就認爲這個好啊,就抓住了,很難轉。
修外道的禅定也有福氣,修無想定就生無想天,壽命特別長,福氣享完掉下來,一般都掉在叁惡道裏。如果這個天人福氣還沒有完,掉在人間的話,這個人就是白癡。這種外道定跟佛教的禅定完全相反。佛教禅定不追求什麼功能、神通,也不貪禅樂,我們只求開智慧,了生死。
修禅定應發自利利他種種善願
第六:應發自利利他種種善願。修禅定還要發好的願,總的來說,就是要自利利他。佛教講自他二利。如果不自利,光利他,這也利不成。一個掃盲班出來的人,只是認得些字,想當小學老師,行嗎?你要先進師範學院,提高自己,然後才能當老師去利益別人啊。
空觀開示(33)
◎傅味琴 講于 2001.4.17
修行靠一句半語,豈不把深入經藏的善知識氣死?
也會把學修戒定慧說成可憐
提要:
·修行靠一句半語,豈不把深入經藏的善知識氣死?
也會把學修戒定慧說成可憐
·自利的目的是爲了更好地利他
·布施是培福利他,但不學佛法沒有智慧,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還得靠自己
修行靠一句半語,豈不把深入經藏的
善知識氣死?也會把學修戒定慧說成可憐
有說“一味土方,氣死名醫”,名醫都看不好,忽然一張土方一吃就好,這種事情是有的,每個時代都有,否則怎麼會有這句話?以前我聽說有人生了癌症,花了幾萬元錢都沒看好,結果到了農村休養,搞了些土辦法,就好了。可究竟有多少?如果普遍都是“一味土方,氣死名醫”,那醫科大學、醫院也用不著了,單憑土方能治百病嗎?這是碰巧,剛好對症下藥。可是人體是複雜的,病也是複雜的。即使病一樣,人的抵抗力、對藥物的反應都不一樣,而且還有其它相關的病,這味土方非但沒用,可能還起壞作用。
從前上海人天沒亮就去中藥房排隊,說是鐵樹葉子能治癌。現在怎麼沒人去排隊了?可見不是個個靈。
所以你真正要利他,不能單靠一味土方,應該好好地學佛法,提高自己。釋迦佛最反對、最批判的就是到了末法時期,以爲只要一句半語就能徹底究竟,那就等于是宣揚“一味土方氣死名醫”,恨不得一句半語把所有深入經藏的法師、善知識全都氣死,還會說他們可憐,不懂得只要一句就夠了。這種人我們碰到的多了,從前在九子岩就碰到一個。本來他很想聽我下午講法,後來跟我幾個學生聊了幾句,他問,“你們學啥?”同學們說,“我們學戒定慧”,結果他說了幾句“可憐可憐”就走了,因爲他是只要一句的人。戒定慧是如來所說的正法,怎麼學戒定慧成了可憐呢?
自利的目的是爲了更好地利他
咱們的自利可不是小我的自私心,我們自利的目的是爲了更好地利他。比如現在給你們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,你們現在是自利,可是你們要發利他心。不管是男衆女衆,希望學出來將來個個當法師,弘揚正法、利益衆生。
布施是培福利他,但不學佛法沒有智慧,
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還得靠自己
修布施是利他,自己培福也在自利,可是不學佛法能根本解決問題嗎?末法時期衆生非常複雜,煩惱發展得厲害,你越是給他優越的條件,他越是懶惰,還靠在你身上。別人說“你趕快自己去找工作吧。”“不要緊的,黃居士菩薩心腸,不會讓我餓死的。”這個慈悲心起反作用了。所以最好的幫助,最好的布施,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,不是你給他多少錢,而是幫他自力更生。打個比方有個國家非常窮,你送他十架飛機,還不如你幫他建個飛機廠,讓他自己生産,那不是根本解決了嗎?
我們在度衆生上離不開布施供養,可這是一個攝引的手段。有智慧的人可不能光停留在布施上,沒有智慧的慈悲好心反而要辦壞事的,會害了衆生。應該把衆生攝引到佛門裏來,攝引到佛法上去,讓他自己修行,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。修行到彼岸全靠自己,要登上金剛寶座也不是別人把你捧上去的。
《藥師經》裏也是這麼說的:“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”,因爲他肚子餓,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,這是現實生活。下面一句更重要了,“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。”你還要給他法,用佛法上的智慧使他得到安樂。也就是要給他講法,讓他能斷煩惱了生死。今天下課。
空觀開示(34)
◎傅味琴 講于 2001.4.18
初修禅定,不可畏難,
衆生皆因習性,故成自然
提要:
·初修禅定,不可畏難,衆生皆因習性,故成自然
·不能安心學法,也是由于過去的習性一時轉不過來
·世俗習性一勾起來,就像網那樣被套住了,修行決心沒原來大了
·有人愛慕出家人衣服莊嚴,就出家了,也是過去世的修行習性
初修要訣:
一、不可畏難。衆生之心,無始以來在世間法中轉,世間應事接物,境極繁複,不覺其難,以熟習故。心難趣定者,以未練習故,若今不練習,始終無熟習之時。
二、不可無恒。
叁、初修每次不可太長,每次至少五分鍾亦可,以後漸漸加長
四、每日至少修四次。
五、每次應將全部觀法略修一遍,于中提出一段專修。
初修禅定,不可畏難,衆生皆因習性,故成自然
今天講“初修要訣:一、不可畏難。衆生之心,無始以來在世間法中轉,世間應事接物,境極繁複,不覺其難,以熟習故。心難趣定者,以未練習故。若今不練習,始終無熟習之時”。衆生無始以來流轉生死,不知道經過多少長時間,已經熟練,養成習性了,非但碰到事情能夠很好地去完成,到後來還會形成一種定性。各種衆生習性都不同,可是他們對自己的習性都非常熟練。猴子對攀緣非常熟練,看見樹上有可攀的地方,它一跳抓住就上去了,非常靈敏。蛇遊走的時候對身子彎曲很熟練,如果使它不彎曲,它就遊不了。鳥只要兩只翅膀一拍,就飛起來。所以衆生無始以來,漫長的生死中養成了習性。我們今天做人,如果死了以後做條蛇,照樣會身子彎曲,用不著學的。因爲我們無始以來也不知道做過多少次蛇了,投生蛇時,蛇的習性就起來。
不能安心學法,
也是由于過去的習性一時轉不過來
我想起女衆班剛剛開學時來了些同學,她們就不安心,原因有好幾個,其中一個就是擔心叁年學下來,回到原來廟裏,早晚功課做不來了。其實你肯定會做的,這麼多年已經養成習性了。連我耳朵裏經常聽到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我也自然在念。(衆笑)修行人有修行人的習氣,即使你一時忘了,這顆種子還是在,一接觸原來環境,作用就起來了。只要聽一聽,看一看,別人領一領就會唸。佛說過,把鳥、蛇、猴子、兔子抓在一起,同時一放,看看它們怎麼樣?結果蛇在地上遊,鳥張開翅膀飛起來,猴子爬樹,兔子跳進草堆裏去。各個衆生表現不一樣,都按照自己熟悉的習性,很自然地去做。爲什麼衆生生死難以脫離?因爲習性關系,衆生流轉生死的習慣很深很厚,很容易起來。
世俗習性一勾起來,就像網那樣被套住了,
修行決心沒原來大了,
今天聽說有位同學,原來決心很大,現在沒以前那樣大的決心了。但是她發心還是不退,所以希望同學給她一點鼓勵。這也是習性關系,尤其是女的,我知道有好幾個,原來發心很大,心一投入世俗環境,世俗習性就起來了。也不一定是男朋友對她有感情,不肯放,假如男朋友肯放她呢?她反而不肯放男朋友了,怪事!因爲一見面,過去做朋友時候的種種習氣就起來了,像網那樣套住了。
有人愛慕出家人衣服莊嚴,就出家了,
也是過去世的修行習性
修行人也有修行人的習氣。我聽說你們出家人今天上午去瞻仰剛去世的法師,一到那個場面,出家人的莊嚴很自然就會起來,居士就不行。如果你過去世,一生又一生做慣出家人,過慣出家生活,今世你一到寺院裏,一見出家人就想留下來,因爲熟悉啊。很多人就因爲喜歡穿出家人的長袍子,就出家了。隆蓮法師的傳記裏說:就因爲她年輕的時候看見出家人一件黃袍子,她也要穿黃袍子,就出家了。我的小女兒也是這樣,一看見出家人衣服硬是要出家。這是過去世的善根,也是緣份。
空觀開示(35)
◎傅味琴 講于 2001.4.18
修定的人也會養成定的習性,
所以如來無時無刻不在定中
提要:
·衆生的習性,也是前世習性的等流,是五種因果裏的等流果
·修定的人也會養成定的習性,所以如來無時無刻不在定中
·修行就是生的搞熟,熟的搞生,世事紛亂複雜,煩惱放在心裏幹什麼呢?
·在世間上做個傻瓜,在修行上做個精靈鬼,修行的一切學起來,
天天如此,就習慣了
·男女平等,各有各在習慣上培養起來的能力
衆生的習性,也是前世習性的等流,
是五種因果裏的等流果
有些人很奇怪,這兩個人初見面怎麼感情就好;這兩個人初見面,沒有惹他,他老是討厭人家。這也是習性,過去世也碰過頭的啦。過去世兩人總是笑嘻嘻,那麼這一世一見面,種子一觸動,又是笑嘻嘻。即使過去世的事情都忘記了,可是心裏的電波會起作用的。有的女的看見男的就討厭,有的女的看見男的就喜歡,這也是習性。有的男的,已經得到男身了,樣子還是娘娘腔,像女的一樣,可能是剛獲得男身,一下子習性還沒有轉過來。從種種事實來看,佛教講因果,五種因果裏有個等流果確實是有的。
修定的人也會養成了定的習性,
所以如來無時無刻不在定中
再在人生中細細觀察,習慣修定的人,只要修定的樣子一擺好,心就會慢慢定下去。坐個半個小時、一個小時也不想起來,習性呀!說句實在話:等你成了如來,也養成定的習性了,所以如來無時無刻…
《空觀開示(30~3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