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外道也有他的一套道理,照他的方法修,也会有感觉,也会得到他们所说的境界。
最最容易修的外道方法,就是盘起腿脑子空空洞洞什么也别想,这叫无想定。你什么也不想就止住妄念了,很舒服的,哪怕没有完全止住,妄念少一点,你也会舒服,心里也舒服,身体也舒服。你得到了快乐,就认为这个好啊,就抓住了,很难转。
修外道的禅定也有福气,修无想定就生无想天,寿命特别长,福气享完掉下来,一般都掉在三恶道里。如果这个天人福气还没有完,掉在人间的话,这个人就是白痴。这种外道定跟佛教的禅定完全相反。佛教禅定不追求什么功能、神通,也不贪禅乐,我们只求开智慧,了生死。
修禅定应发自利利他种种善愿
第六:应发自利利他种种善愿。修禅定还要发好的愿,总的来说,就是要自利利他。佛教讲自他二利。如果不自利,光利他,这也利不成。一个扫盲班出来的人,只是认得些字,想当小学老师,行吗?你要先进师范学院,提高自己,然后才能当老师去利益别人啊。
空观开示(33)
◎傅味琴 讲于 2001.4.17
修行靠一句半语,岂不把深入经藏的善知识气死?
也会把学修戒定慧说成可怜
提要:
·修行靠一句半语,岂不把深入经藏的善知识气死?
也会把学修戒定慧说成可怜
·自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他
·布施是培福利他,但不学佛法没有智慧,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还得靠自己
修行靠一句半语,岂不把深入经藏的
善知识气死?也会把学修戒定慧说成可怜
有说“一味土方,气死名医”,名医都看不好,忽然一张土方一吃就好,这种事情是有的,每个时代都有,否则怎么会有这句话?以前我听说有人生了癌症,花了几万元钱都没看好,结果到了农村休养,搞了些土办法,就好了。可究竟有多少?如果普遍都是“一味土方,气死名医”,那医科大学、医院也用不着了,单凭土方能治百病吗?这是碰巧,刚好对症下药。可是人体是复杂的,病也是复杂的。即使病一样,人的抵抗力、对药物的反应都不一样,而且还有其它相关的病,这味土方非但没用,可能还起坏作用。
从前上海人天没亮就去中药房排队,说是铁树叶子能治癌。现在怎么没人去排队了?可见不是个个灵。
所以你真正要利他,不能单靠一味土方,应该好好地学佛法,提高自己。释迦佛最反对、最批判的就是到了末法时期,以为只要一句半语就能彻底究竟,那就等于是宣扬“一味土方气死名医”,恨不得一句半语把所有深入经藏的法师、善知识全都气死,还会说他们可怜,不懂得只要一句就够了。这种人我们碰到的多了,从前在九子岩就碰到一个。本来他很想听我下午讲法,后来跟我几个学生聊了几句,他问,“你们学啥?”同学们说,“我们学戒定慧”,结果他说了几句“可怜可怜”就走了,因为他是只要一句的人。戒定慧是如来所说的正法,怎么学戒定慧成了可怜呢?
自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他
咱们的自利可不是小我的自私心,我们自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他。比如现在给你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,你们现在是自利,可是你们要发利他心。不管是男众女众,希望学出来将来个个当法师,弘扬正法、利益众生。
布施是培福利他,但不学佛法没有智慧,
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还得靠自己
修布施是利他,自己培福也在自利,可是不学佛法能根本解决问题吗?末法时期众生非常复杂,烦恼发展得厉害,你越是给他优越的条件,他越是懒惰,还靠在你身上。别人说“你赶快自己去找工作吧。”“不要紧的,黄居士菩萨心肠,不会让我饿死的。”这个慈悲心起反作用了。所以最好的帮助,最好的布施,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,不是你给他多少钱,而是帮他自力更生。打个比方有个国家非常穷,你送他十架飞机,还不如你帮他建个飞机厂,让他自己生产,那不是根本解决了吗?
我们在度众生上离不开布施供养,可这是一个摄引的手段。有智慧的人可不能光停留在布施上,没有智慧的慈悲好心反而要办坏事的,会害了众生。应该把众生摄引到佛门里来,摄引到佛法上去,让他自己修行,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。修行到彼岸全靠自己,要登上金刚宝座也不是别人把你捧上去的。
《药师经》里也是这么说的:“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”,因为他肚子饿,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,这是现实生活。下面一句更重要了,“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。”你还要给他法,用佛法上的智慧使他得到安乐。也就是要给他讲法,让他能断烦恼了生死。今天下课。
空观开示(34)
◎傅味琴 讲于 2001.4.18
初修禅定,不可畏难,
众生皆因习性,故成自然
提要:
·初修禅定,不可畏难,众生皆因习性,故成自然
·不能安心学法,也是由于过去的习性一时转不过来
·世俗习性一勾起来,就像网那样被套住了,修行决心没原来大了
·有人爱慕出家人衣服庄严,就出家了,也是过去世的修行习性
初修要诀:
一、不可畏难。众生之心,无始以来在世间法中转,世间应事接物,境极繁复,不觉其难,以熟习故。心难趣定者,以未练习故,若今不练习,始终无熟习之时。
二、不可无恒。
三、初修每次不可太长,每次至少五分钟亦可,以后渐渐加长
四、每日至少修四次。
五、每次应将全部观法略修一遍,于中提出一段专修。
初修禅定,不可畏难,众生皆因习性,故成自然
今天讲“初修要诀:一、不可畏难。众生之心,无始以来在世间法中转,世间应事接物,境极繁复,不觉其难,以熟习故。心难趣定者,以未练习故。若今不练习,始终无熟习之时”。众生无始以来流转生死,不知道经过多少长时间,已经熟练,养成习性了,非但碰到事情能够很好地去完成,到后来还会形成一种定性。各种众生习性都不同,可是他们对自己的习性都非常熟练。猴子对攀缘非常熟练,看见树上有可攀的地方,它一跳抓住就上去了,非常灵敏。蛇游走的时候对身子弯曲很熟练,如果使它不弯曲,它就游不了。鸟只要两只翅膀一拍,就飞起来。所以众生无始以来,漫长的生死中养成了习性。我们今天做人,如果死了以后做条蛇,照样会身子弯曲,用不着学的。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也不知道做过多少次蛇了,投生蛇时,蛇的习性就起来。
不能安心学法,
也是由于过去的习性一时转不过来
我想起女众班刚刚开学时来了些同学,她们就不安心,原因有好几个,其中一个就是担心三年学下来,回到原来庙里,早晚功课做不来了。其实你肯定会做的,这么多年已经养成习性了。连我耳朵里经常听到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我也自然在念。(众笑)修行人有修行人的习气,即使你一时忘了,这颗种子还是在,一接触原来环境,作用就起来了。只要听一听,看一看,别人领一领就会唸。佛说过,把鸟、蛇、猴子、兔子抓在一起,同时一放,看看它们怎么样?结果蛇在地上游,鸟张开翅膀飞起来,猴子爬树,兔子跳进草堆里去。各个众生表现不一样,都按照自己熟悉的习性,很自然地去做。为什么众生生死难以脱离?因为习性关系,众生流转生死的习惯很深很厚,很容易起来。
世俗习性一勾起来,就像网那样被套住了,
修行决心没原来大了,
今天听说有位同学,原来决心很大,现在没以前那样大的决心了。但是她发心还是不退,所以希望同学给她一点鼓励。这也是习性关系,尤其是女的,我知道有好几个,原来发心很大,心一投入世俗环境,世俗习性就起来了。也不一定是男朋友对她有感情,不肯放,假如男朋友肯放她呢?她反而不肯放男朋友了,怪事!因为一见面,过去做朋友时候的种种习气就起来了,像网那样套住了。
有人爱慕出家人衣服庄严,就出家了,
也是过去世的修行习性
修行人也有修行人的习气。我听说你们出家人今天上午去瞻仰刚去世的法师,一到那个场面,出家人的庄严很自然就会起来,居士就不行。如果你过去世,一生又一生做惯出家人,过惯出家生活,今世你一到寺院里,一见出家人就想留下来,因为熟悉啊。很多人就因为喜欢穿出家人的长袍子,就出家了。隆莲法师的传记里说:就因为她年轻的时候看见出家人一件黄袍子,她也要穿黄袍子,就出家了。我的小女儿也是这样,一看见出家人衣服硬是要出家。这是过去世的善根,也是缘份。
空观开示(35)
◎傅味琴 讲于 2001.4.18
修定的人也会养成定的习性,
所以如来无时无刻不在定中
提要:
·众生的习性,也是前世习性的等流,是五种因果里的等流果
·修定的人也会养成定的习性,所以如来无时无刻不在定中
·修行就是生的搞熟,熟的搞生,世事纷乱复杂,烦恼放在心里干什么呢?
·在世间上做个傻瓜,在修行上做个精灵鬼,修行的一切学起来,
天天如此,就习惯了
·男女平等,各有各在习惯上培养起来的能力
众生的习性,也是前世习性的等流,
是五种因果里的等流果
有些人很奇怪,这两个人初见面怎么感情就好;这两个人初见面,没有惹他,他老是讨厌人家。这也是习性,过去世也碰过头的啦。过去世两人总是笑嘻嘻,那么这一世一见面,种子一触动,又是笑嘻嘻。即使过去世的事情都忘记了,可是心里的电波会起作用的。有的女的看见男的就讨厌,有的女的看见男的就喜欢,这也是习性。有的男的,已经得到男身了,样子还是娘娘腔,像女的一样,可能是刚获得男身,一下子习性还没有转过来。从种种事实来看,佛教讲因果,五种因果里有个等流果确实是有的。
修定的人也会养成了定的习性,
所以如来无时无刻不在定中
再在人生中细细观察,习惯修定的人,只要修定的样子一摆好,心就会慢慢定下去。坐个半个小时、一个小时也不想起来,习性呀!说句实在话:等你成了如来,也养成定的习性了,所以如来无时无刻…
《空观开示(30~3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