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迦太子修禅定能騰空。他也不執著太子的身份,也不執著皇宮的富豪,也不執著家庭,他在菩提樹下成道、智慧圓滿而成如來。你如要獨立思考,應該要照如來的法去思考,不能根據你東聽西聽,聽來的旁門邪道說的話、或者凡夫的自我知見,或者把人寫的書裏種種不圓滿的法,串在一起來思考,那就錯了。在圓滿的法裏找漏洞,就離開了圓滿,這就是愚人的傲慢。
再比如說,一個大善知識,他能很虛心來聽你講法,當然他很容易聽出你講的對不對,很容易聽出你講法的水平,因爲他的智慧超過你嘛。釋迦太子當時的智慧水平已經超過了那些外道,所以他能夠思考出外道這些法對不對。
釋迦太子能對“非想非非想”問個爲什麼,
如果盲目崇拜一個對問題看不清的師,會把你一起拖下去
他對外道的非想非非想是怎麼想的:非想非非想是有我還是沒有我?如果有我,我有知還是無知?無知就是沒腦子的,等于傻瓜。假如我是無知,那豈不同木頭石頭一樣;假如到了非想非非想有我,我也有知,無論知道什麼,心裏就有攀緣。釋迦佛就從這個路線去想,這樣的思考就是科學態度,科學就要問一個爲什麼。可是現在末法時期的佛弟子樣樣都不問爲什麼,盲目崇拜,恭敬是好的,盲目崇拜就是迷信了。假如師父是瞎子,或者眼睛看不清楚,你緊拉師父的手,跟在後面,那麼師父眼睛不方便掉下去,把你也拖下去。
通過分析,一切明白就叫慧眼,恭敬也有愚癡與智慧的區別,
強盜徒弟對師也恭敬,可是警察看見強盜就抓
對一切明明白白就叫慧眼,你一輩子什麼都不明白,一輩子也出不了慧眼。阿羅漢是慧眼,因爲他觀空成就,通過觀,他對事物分析再分析,分析到後來,原來樣樣沒有,所以叫慧眼。你也不分析研究,也不了解,也不區別,一味地盲從崇拜,恭敬人也得有愚癡跟智慧的區別啊!強盜的徒弟對師父也挺恭敬的,可是警察看見強盜就要抓。
數息觀 帶修禅定前開示(4)
◎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.7.24
有妄念就有攀緣,
豈能達到徹底根除生死的境界
提要:
◆ 有妄念就有攀緣,豈能達到徹底根除生死的境界
◆ 仙人爲死後聽不到如來正法而流淚,如今佛弟子卻爲明天要回家了而高興,
所以佛說衆生大顛倒
◆ 釋迦太子離開了外道師,才悟到了人生真理,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
◆ 師無法,離師求法是好,師是佛弟子,還得常念師恩
◆ 衆生皆父母,多一個媽就多一份關愛,要接受衆生對我們像父母般的慈愛
有妄念就有攀緣,豈能達到徹底根除生死的境界
釋迦佛經過細致地思考:如果有知那就要攀緣,有攀緣就有生死。我也常說,如果你妄念止不住,一有妄念就有攀緣,就不可能入定。沒有定力,達不到一心不亂,不可能了生死,所以有攀緣就有生死,豈可作永除生死之本呢?他就發現這種苦修的仙人,都達不到徹底根除生死的境界,所以他知道這不是究竟,就離開他們,可是那些修行人都舍不得他離開。
仙人爲死後聽不到如來正法而流淚,
如今佛弟子卻爲明天要回家了而高興,所以佛說衆生大顛倒
插個故事,有個很有名的仙人叫阿私陀仙人,太子出生的時候就是他給太子看相的,他跟淨飯王說:“太子長大以後如果肯出家,他就是無上的佛陀,如果他不出家就是轉輪聖王,因爲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只這兩種人有。不過據我觀察,太子的相好莊嚴非常明顯,長大後他必定要出家成如來。”淨飯王聽了又是高興又是擔憂,高興的是我生了一個轉輪聖王的兒子,擔憂的是別出家了。後來阿私陀仙人哭起來了,淨飯王有點心驚,就問:“難道我這個兒子將來有什麼災難啊?”說:“太子沒有災難,我是爲我自己悲哀。”阿私陀仙人是當時古印度一個極其有名望的修行者,他說:“我修了一輩子,可是還沒有得到真谛,今天如來出世了,可是等他成道,我也已經死了,我是爲我聽不到如來的法而悲哀。”現在的衆生呢?明天要回家了,聽不到法了。卻爲此而高興,所以叫衆生顛倒。
釋迦太子離開了外道師,才悟到了人生真理,
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
雖然這些外道都喜歡他,他還是離開了,因爲釋迦佛不講人情,並不因爲我拜你爲師了,我要去求法就不好意思離開。釋迦太子以法爲重啊,他要得到真正的法來了脫生死。所以他到了尼連河畔,苦行六年,最後到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。
師無法,離師求法是好,
師是佛弟子,還得常念師恩
昨天下午因爲我太疲勞,所以沒給你們解答問題。有一個問題說:原來師父那裏我不想去,因爲我要學法,請問老師,他是不是仍然是我師父?我不承認他是我師父可以不可以?
我先要問:你師父是不是練氣功的?是不是外道?是不是愚癡邪見?“不是,是真正的佛弟子。”真正的佛弟子,你爲什麼不親近他呢?既然他是你師父,不管是剃度的恩德,不管是使你得戒的恩德,總有恩德吧。雖然他在法上不能滿足你的要求,在法恩上比較欠缺一點,可不見得沒有恩德啊。在我們居士來說,每個出家人都是師父,當然他仍然是你師父,你多一個師父有什麼壞處呢?
衆生皆父母,多一個媽就多一份關愛,
要接受衆生對我們像父母般的慈愛
我年輕時坐船碰到上山下鄉插隊落戶的知識青年,個個鬧病,最常見的就是神經衰弱,因爲想媽想出病來。我跟她們說:你說你住的那個地方,貧下中農的老媽媽待你像親生女兒那樣好,那你爲什麼不把她看成媽媽呢?大丈夫四海爲家,每到一個地方都有一個媽,不管是窮是富,多一個媽媽有什麼不好?多一個媽媽就多一份照顧,多一個份關愛,多一點溫暖,有什麼不好呢?
數息觀 帶修禅定前開示(5)
◎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.7.24
要依法不依人,依人是人教,依法是佛教
提要:
◆ 師父,請不要阻撓我學法,我雖告別你,你仍然是我師父
◆ 要依法不依人,依人是人教,依法是佛教
◆ 釋迦太子六年苦修,斷除了一切貪欲,獲得了殊勝的靜慮
◆ 虛弱的身體無法把潛伏的最深最細的金剛習氣斷除,所以釋迦太子結束
苦行,進入了成佛的最後階段
◆ 釋迦佛規定出家修行應過午不食,贊歎頭陀功德,提倡苦行精神
◆ 佛弟子應依佛的教法修習止觀,止住妄想,運用思慮,清淨內心
◆ 修習止觀,能使心集中而入定,凡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,一切必有成就
師父,請不要阻撓我學法,
我雖告別你,你仍然是我師父
同樣的道理,多一個師父有什麼不好呢?一切善知識,不管出家的在家的,都會對我們有益。說是怕這個師父要把我抓回去,我學法學不成了。我看有正知正見的好師父不會這樣做,他會支持你學法,你又何必要把師父抛棄呢?假如這個師父蠻不講理,世俗觀念很重,你來學法他不同意,你是偷偷溜出來的,結果又被他找到,硬是要把你抓回去,那你就跟他說:“師父,請理解我,我是佛弟子,必須要學法,你這兒學得實在太少了,所以我今天要向你告別一下,十年以後再見。”那叫再見,師父仍然是師父。
要依法不依人,依人是人教,依法是佛教
皈依叁寶的人要跟佛走,跟法走,佛是大醫王,法是無上藥,你沒有佛,誰給你開處方?你沒有法怎麼治你的煩惱生死病?僧是伴侶,僧是看護,僧是同學,咱們真正的師父是佛,而佛的師父是法,應該是以法爲重,可不能以人爲重,以人爲重是人教,以法爲重,法是佛說的,稱爲佛教。
釋迦太子六年苦修,斷除了一切貪欲,
獲得了殊勝的靜慮
釋迦太子當年也是如此,爲了尋求真正能解脫生死之苦的正法,就離開了他的外道師父,自己去思考研究,在雪山洞裏六年苦行,他在山洞裏是修禅定,他經過六年苦修,獲得了殊勝的靜慮,煩惱斷得差不多了,因爲苦修能夠斷除一切貪欲。等到苦修的目的已經達到了,太子自己心裏明白,再苦修下去,以現在這樣的身體心理難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。
虛弱的身體無法把潛伏的最深最細的金剛習氣斷除,
所以釋迦太子結束苦行,進入了成佛的最後階段
爲了要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就要有股極猛的力量,沖破最後一關,斷金剛習氣。可是生理上太虛弱了,就像發動機那樣發動不起來,最後這一關是沖不破的。一個人身體虛弱,沒有力量,表面看起來他對人生的欲望很淡薄,那是因爲他身體虛弱的關系,不是正常現象,第八意識埋伏的很深的最頑固、最細、最厲害的種子,你不把他提上來,你怎麼斷?靠這個虛弱的身體能把它提上來嗎?
所以爲了把極其牢固的習氣斷掉,就要通過身體上的能量把它發動起來。苦行的階段完了,下面一個階段就是到菩提樹下進入成佛前的最後時刻,所以太子在尼連河裏洗了個澡,接受牧女的牛奶供養,體力就恢複了。
釋迦佛規定出家修行應過午不食,
贊歎頭陀功德,提倡苦行精神
釋迦太子成了如來,知道後世衆生出家修行要像我當年那樣住山洞是可以的,每天一麻一麥是不行的,所以規定過午不食,一天吃兩頓,每頓都可以吃得飽飽的。他還主張佛弟子修十二頭陀行,十二頭陀行有一條,日中一食,可見釋迦佛並沒有不主張修苦行啊?十二頭陀行修了就有功德,不修也沒有過錯,但是我們都應該要有苦行的精神。
佛弟子應依佛的教法修習止觀,
止住妄想,運用思慮,清淨內心
“釋迦佛說法49年,總攝爲戒定慧叁學,定學修禅乃依佛之教理而修習止觀也”,戒定慧的定學是教你怎麼修禅定,這是根據釋迦佛49年教法的指導修習止觀。“止能止妄想雜念”,從現在的科學來說,如果把妄想雜念止住了,即使沒有止住,盡量減少,也能有極好的利益,叫做合理用腦。胡思亂想是不合理用腦,它是沒有規則的。應該是該想的時候想,不該想的不要想,這就合理了。
“觀能運用思慮,清淨內心”,觀的作…
《<數息觀>帶修禅定前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