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<数息观>带修禅定前开示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迦太子修禅定能腾空。他也不执着太子的身份,也不执着皇宫的富豪,也不执着家庭,他在菩提树下成道、智慧圆满而成如来。你如要独立思考,应该要照如来的法去思考,不能根据你东听西听,听来的旁门邪道说的话、或者凡夫的自我知见,或者把人写的书里种种不圆满的法,串在一起来思考,那就错了。在圆满的法里找漏洞,就离开了圆满,这就是愚人的傲慢。

  再比如说,一个大善知识,他能很虚心来听你讲法,当然他很容易听出你讲的对不对,很容易听出你讲法的水平,因为他的智慧超过你嘛。释迦太子当时的智慧水平已经超过了那些外道,所以他能够思考出外道这些法对不对。

  释迦太子能对“非想非非想”问个为什么,

  如果盲目崇拜一个对问题看不清的师,会把你一起拖下去

  他对外道的非想非非想是怎么想的:非想非非想是有我还是没有我?如果有我,我有知还是无知?无知就是没脑子的,等于傻瓜。假如我是无知,那岂不同木头石头一样;假如到了非想非非想有我,我也有知,无论知道什么,心里就有攀缘。释迦佛就从这个路线去想,这样的思考就是科学态度,科学就要问一个为什么。可是现在末法时期的佛弟子样样都不问为什么,盲目崇拜,恭敬是好的,盲目崇拜就是迷信了。假如师父是瞎子,或者眼睛看不清楚,你紧拉师父的手,跟在后面,那么师父眼睛不方便掉下去,把你也拖下去。

  通过分析,一切明白就叫慧眼,恭敬也有愚痴与智慧的区别,

  强盗徒弟对师也恭敬,可是警察看见强盗就抓

  对一切明明白白就叫慧眼,你一辈子什么都不明白,一辈子也出不了慧眼。阿罗汉是慧眼,因为他观空成就,通过观,他对事物分析再分析,分析到后来,原来样样没有,所以叫慧眼。你也不分析研究,也不了解,也不区别,一味地盲从崇拜,恭敬人也得有愚痴跟智慧的区别啊!强盗的徒弟对师父也挺恭敬的,可是警察看见强盗就要抓。

  数息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(4)

  ◎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.7.24

  有妄念就有攀缘,

  岂能达到彻底根除生死的境界

  提要:

  ◆ 有妄念就有攀缘,岂能达到彻底根除生死的境界

  ◆ 仙人为死后听不到如来正法而流泪,如今佛弟子却为明天要回家了而高兴,

  所以佛说众生大颠倒

  ◆ 释迦太子离开了外道师,才悟到了人生真理,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

  ◆ 师无法,离师求法是好,师是佛弟子,还得常念师恩

  ◆ 众生皆父母,多一个妈就多一份关爱,要接受众生对我们像父母般的慈爱

  有妄念就有攀缘,岂能达到彻底根除生死的境界

  释迦佛经过细致地思考:如果有知那就要攀缘,有攀缘就有生死。我也常说,如果你妄念止不住,一有妄念就有攀缘,就不可能入定。没有定力,达不到一心不乱,不可能了生死,所以有攀缘就有生死,岂可作永除生死之本呢?他就发现这种苦修的仙人,都达不到彻底根除生死的境界,所以他知道这不是究竟,就离开他们,可是那些修行人都舍不得他离开。

  仙人为死后听不到如来正法而流泪,

  如今佛弟子却为明天要回家了而高兴,所以佛说众生大颠倒

  插个故事,有个很有名的仙人叫阿私陀仙人,太子出生的时候就是他给太子看相的,他跟净饭王说:“太子长大以后如果肯出家,他就是无上的佛陀,如果他不出家就是转轮圣王,因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只这两种人有。不过据我观察,太子的相好庄严非常明显,长大后他必定要出家成如来。”净饭王听了又是高兴又是担忧,高兴的是我生了一个转轮圣王的儿子,担忧的是别出家了。后来阿私陀仙人哭起来了,净饭王有点心惊,就问:“难道我这个儿子将来有什么灾难啊?”说:“太子没有灾难,我是为我自己悲哀。”阿私陀仙人是当时古印度一个极其有名望的修行者,他说:“我修了一辈子,可是还没有得到真谛,今天如来出世了,可是等他成道,我也已经死了,我是为我听不到如来的法而悲哀。”现在的众生呢?明天要回家了,听不到法了。却为此而高兴,所以叫众生颠倒。

  释迦太子离开了外道师,才悟到了人生真理,

  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

  虽然这些外道都喜欢他,他还是离开了,因为释迦佛不讲人情,并不因为我拜你为师了,我要去求法就不好意思离开。释迦太子以法为重啊,他要得到真正的法来了脱生死。所以他到了尼连河畔,苦行六年,最后到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。

  师无法,离师求法是好,

  师是佛弟子,还得常念师恩

  昨天下午因为我太疲劳,所以没给你们解答问题。有一个问题说:原来师父那里我不想去,因为我要学法,请问老师,他是不是仍然是我师父?我不承认他是我师父可以不可以?

  我先要问:你师父是不是练气功的?是不是外道?是不是愚痴邪见?“不是,是真正的佛弟子。”真正的佛弟子,你为什么不亲近他呢?既然他是你师父,不管是剃度的恩德,不管是使你得戒的恩德,总有恩德吧。虽然他在法上不能满足你的要求,在法恩上比较欠缺一点,可不见得没有恩德啊。在我们居士来说,每个出家人都是师父,当然他仍然是你师父,你多一个师父有什么坏处呢?

  众生皆父母,多一个妈就多一份关爱,

  要接受众生对我们像父母般的慈爱

  我年轻时坐船碰到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,个个闹病,最常见的就是神经衰弱,因为想妈想出病来。我跟她们说:你说你住的那个地方,贫下中农的老妈妈待你像亲生女儿那样好,那你为什么不把她看成妈妈呢?大丈夫四海为家,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妈,不管是穷是富,多一个妈妈有什么不好?多一个妈妈就多一份照顾,多一个份关爱,多一点温暖,有什么不好呢?

  数息观 带修禅定前开示(5)

  ◎傅味琴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班 2002.7.24

  要依法不依人,依人是人教,依法是佛教

  提要:

  ◆ 师父,请不要阻挠我学法,我虽告别你,你仍然是我师父

  ◆ 要依法不依人,依人是人教,依法是佛教

  ◆ 释迦太子六年苦修,断除了一切贪欲,获得了殊胜的静虑

  ◆ 虚弱的身体无法把潜伏的最深最细的金刚习气断除,所以释迦太子结束

  苦行,进入了成佛的最后阶段

  ◆ 释迦佛规定出家修行应过午不食,赞叹头陀功德,提倡苦行精神

  ◆ 佛弟子应依佛的教法修习止观,止住妄想,运用思虑,清净内心

  ◆ 修习止观,能使心集中而入定,凡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,一切必有成就

  师父,请不要阻挠我学法,

  我虽告别你,你仍然是我师父

  同样的道理,多一个师父有什么不好呢?一切善知识,不管出家的在家的,都会对我们有益。说是怕这个师父要把我抓回去,我学法学不成了。我看有正知正见的好师父不会这样做,他会支持你学法,你又何必要把师父抛弃呢?假如这个师父蛮不讲理,世俗观念很重,你来学法他不同意,你是偷偷溜出来的,结果又被他找到,硬是要把你抓回去,那你就跟他说:“师父,请理解我,我是佛弟子,必须要学法,你这儿学得实在太少了,所以我今天要向你告别一下,十年以后再见。”那叫再见,师父仍然是师父。

  要依法不依人,依人是人教,依法是佛教

  皈依三宝的人要跟佛走,跟法走,佛是大医王,法是无上药,你没有佛,谁给你开处方?你没有法怎么治你的烦恼生死病?僧是伴侣,僧是看护,僧是同学,咱们真正的师父是佛,而佛的师父是法,应该是以法为重,可不能以人为重,以人为重是人教,以法为重,法是佛说的,称为佛教。

  释迦太子六年苦修,断除了一切贪欲,

  获得了殊胜的静虑

  释迦太子当年也是如此,为了寻求真正能解脱生死之苦的正法,就离开了他的外道师父,自己去思考研究,在雪山洞里六年苦行,他在山洞里是修禅定,他经过六年苦修,获得了殊胜的静虑,烦恼断得差不多了,因为苦修能够断除一切贪欲。等到苦修的目的已经达到了,太子自己心里明白,再苦修下去,以现在这样的身体心理难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

  虚弱的身体无法把潜伏的最深最细的金刚习气断除,

  所以释迦太子结束苦行,进入了成佛的最后阶段

  为了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要有股极猛的力量,冲破最后一关,断金刚习气。可是生理上太虚弱了,就像发动机那样发动不起来,最后这一关是冲不破的。一个人身体虚弱,没有力量,表面看起来他对人生的欲望很淡薄,那是因为他身体虚弱的关系,不是正常现象,第八意识埋伏的很深的最顽固、最细、最厉害的种子,你不把他提上来,你怎么断?靠这个虚弱的身体能把它提上来吗?

  所以为了把极其牢固的习气断掉,就要通过身体上的能量把它发动起来。苦行的阶段完了,下面一个阶段就是到菩提树下进入成佛前的最后时刻,所以太子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,接受牧女的牛奶供养,体力就恢复了。

  释迦佛规定出家修行应过午不食,

  赞叹头陀功德,提倡苦行精神

  释迦太子成了如来,知道后世众生出家修行要像我当年那样住山洞是可以的,每天一麻一麦是不行的,所以规定过午不食,一天吃两顿,每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。他还主张佛弟子修十二头陀行,十二头陀行有一条,日中一食,可见释迦佛并没有不主张修苦行啊?十二头陀行修了就有功德,不修也没有过错,但是我们都应该要有苦行的精神。

  佛弟子应依佛的教法修习止观,

  止住妄想,运用思虑,清净内心

  “释迦佛说法49年,总摄为戒定慧三学,定学修禅乃依佛之教理而修习止观也”,戒定慧的定学是教你怎么修禅定,这是根据释迦佛49年教法的指导修习止观。“止能止妄想杂念”,从现在的科学来说,如果把妄想杂念止住了,即使没有止住,尽量减少,也能有极好的利益,叫做合理用脑。胡思乱想是不合理用脑,它是没有规则的。应该是该想的时候想,不该想的不要想,这就合理了。

  “观能运用思虑,清净内心”,观的作…

《<数息观>带修禅定前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空观开示(1~9)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