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觀開示(1)
◎傅味琴
禅定譯靜慮,修止觀爲入定
提要:
·理論要學,邊學邊修
·禅定譯靜慮,修止觀爲入定
·好孤獨不合群是不正常的靜
·“慮”就是思,修行要起正念不要起妄念
·止住妄念,不等于不要思惟
·帶著貪瞋癡去思惟,是跳不出生死的
·要從法義上去思慮,把煩惱濾幹淨
·不受世俗念頭的幹擾,人就會聰明起來
·要心完全清淨了,然後再進入無念狀態
理論要學,邊學邊修
今天我們講空觀。修禅定必須要學理論,現在我把這些理論在講觀的時候加進去,這樣聽起來比較清楚。如果把理論講完再教禅定,光是《定道資糧》這一篇,簡單講講也要好幾個月,你們可能也等不及,所以我們就邊學邊修起來。
禅定譯靜慮,修止觀爲入定
禅,翻譯成漢文叫靜慮,靜就是止,慮就是觀,禅定就是修止觀,是爲了入定,止觀就是入定的方法。修禅本身就包括了靜跟慮,靜的作用很大,我們要努力做到靜,做不到就要學。學生在課堂裏也需要靜,不安靜學不進去的,做課題也要靜,思考問題也要安靜;醫院病房門口都寫了一個靜字,也就是說安靜容易使病人康複,而且一個人經常在安靜之中,不容易老。靜這個字,“青”字旁邊是爭取的“爭”,所以我把它解說成爭取青春活力,你假如要保持青春活力,用靜的辦法最好。
好孤獨不合群是不正常的靜
可是這個靜,也不是不正常的靜,一個人喜歡孤獨,他也喜歡靜;一個人不合群,他也喜歡靜;一個人心裏起煩惱,甯願自己一個人躲起來,他也喜歡靜,所以我們所講的靜是正常的,而不是不正常的。
“慮”就是思,修行要起正念不要起妄念
慮,就是思慮的慮。從這個字來看,修行人應該要思慮。現在有人卻說,“修行人不要起念頭”,思慮就是起念頭,應該是“修行人要起正念不要起妄念”,腦子不動豈不越修越笨了?動物就是要動,我們即使身子不動,體內也在動,人不動不是要死了嗎?死人就是心髒也不跳,呼吸也停止,腦子也不動,活人就要動。所以你要修禅定,必須要慮。
止住妄念,不等于不要思惟
不起妄念,這是止,妄念止住了,不等于不要思惟。不思慮,會變得笨頭笨腦,傻裏傻氣。外道修止不修觀,他們以什麼也不想,腦子裏空空洞洞作爲一種修法,這確實很舒服,修到後來,還會出功能,所以很多人一修外道就迷掉了,認爲自己走的路沒錯,其實是錯了。
帶著貪瞋癡去思惟,是跳不出生死的
慮是怎麼個慮法呢?世間上人個個頭腦裏忙個不停,這筆生意怎麼做,這筆賬怎麼算,這篇文章怎麼寫,這個話怎麼說……整天在思慮,但是跳不出貪瞋癡煩惱。帶著貪瞋癡煩惱去思慮,那樣是了不脫生死的。你即使越思慮越想得比人家好,想得比人家周全,人家還沒有算出來這筆生意能賺多少錢,你已經算出來了,也不過這樣,跟了生死沒有關系的。
要從法義上去思慮,把煩惱濾幹淨
我們修行人的思慮,是了生死的思慮,通過思慮,把煩惱濾幹淨,把煩惱去掉。要從法義上去思慮,思維法義,就能夠知道什麼是貪煩惱,什麼是瞋煩惱,什麼是癡煩惱,然後把它去掉,是這麼一個慮。慮字,旁邊加叁點水,就是過濾的濾,這個濾就是把肮髒濾掉,水從篩濾器篩子裏濾過,水就幹淨了。
不受世俗念頭的幹擾,人就會聰明起來
佛弟子通過頭腦裏的思慮,把惡法、邪見、貪瞋癡煩惱、種種的妄念濾掉,留下來的就是清淨的佛法的智慧,思慮是起這個作用。能做到這樣,這個人豈不是越來越聰明,智慧越來越大了?人如果不受種種世俗念頭,貪瞋癡煩惱的幹擾,人的頭腦就會聰明起來。
要心完全清淨了,然後再進入無念狀態
靜是止,慮是觀,止就是止住妄念。念有正念妄念的區別,如果把正念都止住,那就不對了。要進入無念狀態,就必須要用正念把妄念濾掉,心完全清淨了,然後再進入無念。比如眼鏡玻璃片髒了,用一塊布擦,假如沒有擦幹淨就丟掉布,眼鏡仍然是髒的,應該是擦幹淨了,然後這塊布才不要了。
空觀開示(2)
◎傅味琴
對治煩惱,不是壓,而是修止觀,要有靜慮
提要:
·要治煩惱病,必須用法藥起正念
·佛教對治煩惱不是壓,而是修止觀,要有靜慮
·衆生心不會空白,不用佛法去占領,貪瞋癡煩惱就要占領
·一惹你,就起煩惱,不要佛法行嗎
·不聞法、不思惟,就把修行架空了
·糾正錯誤,是觀的作用
要治煩惱病,必須用法藥起正念
這個道理很清楚,偏偏現在佛門裏有的人搞不清楚,肮髒還沒有擦幹淨,他連正念都不要了。即使你妄念與正念都止住了,但是你心裏的煩惱種子可沒有去掉啊。佛說的法都是正法,我們靠正法去起的念頭就叫正念。修行用功就要用正念去排除妄念。比如生病必須吃藥,把體內有害的細菌殺死,病才會好,等你病好了就可以不吃藥打針了。假如你說:“既然病好了就不打針了,幹脆現在就不打了”,笑話不笑話?或者說,“打一兩針夠了,不打了”,那你病還是好不了。
佛教對治煩惱不是壓,而是修止觀,要有靜慮
52年我剛剛進佛門,一天跟一個佛教青年會的女青年說:“現在續可法師、應慈法師都在講經,我經常去聽,你怎麼不去聽?”她回答我說:“聽了經妄想更多,腦子裏冒出來的全是法師的話,唸佛唸不好了。”她把正念說成妄念。難道佛講49年法害得衆生打了49年妄想?越不聽佛法結果越不懂,越不懂越是自說一套,越自說一套,越不肯聽。法是藥,煩惱是病,哪可以不要法呢?不用法義上的正念去排除妄念,而去長時期的修練某種方法,想把妄想壓下去。可是壓是壓不住的,你用塊石頭壓住一棵草,它還會從石頭縫縫裏出來,如果是塊不很重的石頭,還會把石頭頂起來,壓到後來煩惱來一個總爆發。所以有很多老修行,經常被人家批評:“你老修行了,火氣還這麼大!”因爲他總爆發了,壓不住啊。這不是佛教的辦法,佛教弟子們要修止觀,要有靜慮。
衆生心不會空白,
不用佛法去占領,貪瞋癡煩惱就要占領
所以我們聽到的法,我們去思維法,不叫妄想,這叫正念。你正需要用正念去排除妄念。從前有句話:“思想陣地不可能空白的,無産階級思想不占領,資産階級思想就要占領。”這句話很有道理,也就是說,我們衆生心裏不可能空白的,你不用佛法的思想去占領,那必然是被世俗貪瞋癡煩惱的種種跟佛法不相符合的思想所占領。
一惹你,就起煩惱,不要佛法行嗎
所以我們要知道止是止住妄念,並不是不要正念,除非證了阿羅漢果,達到無學位,煩惱已斷,生死已了,這時才可以。修行不說大話,走路不要走向空中樓閣。我常說佛教是現實,哪怕是唸佛用功的人,有的進了佛堂蠻像樣,出了佛堂,兩個眼睛就瞪起來,不要佛法行嗎?一惹你,你煩惱就起來了,即使不惹你,你過去的種子起來了也要吵,兩個月沒見,今天一看見,眼裏又冒火了。
不聞法、不思惟,就把修行架空了
懂得法就知道斷煩惱了,就知道貪瞋癡要下叁惡道,聽了法,還要去思維,然後才修得起來。現在人開口修,閉口修,其實他也不知道怎麼修,聞也沒有聞,思也沒有思,就等于把自己架空了,甚至把整個佛教都架空了,這是衆生的悲哀。
糾正錯誤,是觀的作用
修禅定,如果你觀的境不對了,你就要糾正它,這就是觀的作用。衆生第八意識裏的種子很多,比如觀太陽,結果太陽旁邊有了條條光線,這是他從前看人畫的太陽,在圓圈旁邊加上了線,這個種子活動起來了,你那個時候知道不對,就要把它糾正過來,這就是觀的力量。從前有一個人修空觀,說:“我一閉眼睛觀蔚藍色,就冒出兩架飛機來。”又不對了,觀天空沒有要你觀出飛機啊,怎麼會出現飛機呢?後來才弄清楚,原來他是在飛機場工作的,每天看飛機起飛,所以一觀起蔚藍色天空,就有飛機來了。諸如此類,你都要糾正。這個糾正,就是觀的作用。今天講到這兒。(2001.4.2 第一講完)
空觀開示(3)
◎傅味琴
離不開煩惱,就被煩惱控製了
提要:
·凡夫靜不久,因爲他在動蕩的環境裏習慣了
·人心肮髒,所以環境也不淨
·離不開煩惱,就被煩惱控製了
·真正的流轉是你流轉的習氣
·衆生世俗心沒斷,定不下去
·煩惱心起來了,會把恩人當仇人
凡夫靜不久,因爲他在動蕩的環境裏習慣了
“禅”,譯成漢語叫靜慮,所以禅定波羅蜜又稱靜慮波羅蜜。“靜即止,慮即觀”。修定的目的是爲了入定,入定要有方法,方法就是修止觀。凡夫並不是不喜歡安靜,只是他靜不久,因爲他一直在動蕩的環境裏生活。雖然他對動蕩的環境習慣了,可是衆生的佛性並不因爲流轉而消失,從根本上來說,他並沒有失去對靜的需要,所以衆生還是有希望的。一個人經常說:“煩死了,我要靜一靜”,乃至于說:“你們都走開,讓我一個人靜一靜。”他這時的心態就跟覺悟合起來了,要沒有這一點,你怎麼能進入彼岸呢?
人心肮髒,所以環境也不淨
四衆弟子合起來稱僧團,這是廣義上的說法。一個佛弟子是清淨的團體中的一員,如果你不修清淨,保持肮髒,你只會往生到喜歡在肮髒水裏洗澡的母豬胎裏。有位法師說過:“人肯定要往生,不過,往生到哪裏就不好說了。”
佛到娑婆世界,就是爲了度我們啊,因爲娑婆世界很肮髒。爲什麼肮髒?人心肮髒,所以環境也不淨,依報的環境是根據正報轉的。業力太重,受苦無窮。貪瞋癡就是肮髒,如果不猛力地離開,你被它吸住了就很難擺脫掉。衆生無始以來流轉生死,猶如吸毒的人,圖一時痛快,他會一直吸下去,而始終難以解脫,最後傾家蕩産,人像鬼那樣,還不知道羞恥。所以現在國家對于吸毒采取強製性地戒毒,這是爲了救他呀。
離不開煩惱,就被煩惱控製了
如來是大教育家,如來度你要你自願,要…
《空觀開示(1~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