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<調氣觀>帶修禅定前開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先要把姿勢調好。

  息出入無聲,不粗猛急滑

  調氣~唇齒舌自然,息出入無聲,不粗猛急滑,出入若無知。

  然後調氣,唇齒舌自然,嘴唇、牙齒、舌頭不要去管它,你原來怎麼樣就怎麼樣。息出入無聲,息指呼吸,無聲指呼吸的時候要做到無聲,就是你呼吸不要太粗了。好比氣喘的人呼吸很粗能聽到聲音。呼吸要細,要聽不出呼吸的聲音。所以要做到不粗猛急滑,粗,呼吸太粗,乃至有聲。老年人有點氣喘,呼吸就粗了。猛呢?快速猛力地呼吸。有的人故意把呼吸拉細拉長,所以他慢慢地吐,已經快要沒氣了,他還不吸氣,最後實在憋不住了“哈”來個猛力的吸氣,(衆笑)這就是猛。急,心一著急,呼吸也著急。滑呢?一滑而過,就沒了。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幾種毛病,可是總要把情況講得詳細一點,有就改一改,沒有麼以後也就知道了。

  息出入若無知,一切自然,不要過于注意

  出入若無知,吸氣也好,呼氣也好,要好像沒有感覺的樣子,就是叫你不要太注意。我年輕時,在醫院爲病人講心理治療課,課後留半個小時也教他們靜坐。有一次有個病人學生坐在我旁邊,只聽他的呼吸像拉風箱,“呼哧呼哧”,已經開始禅定了,我又不好跟他說話,等修完了我說“你呼吸怎麼這麼粗啊,你平時不是這樣的。”“我也不知道。”“你是不是去注意呼吸了?“是啊,是啊。”一注意就變了拉風箱。

  修行要活起來,不能像學文化那樣搞死了

  在學文化上注意是好事情,在修行上注意有時候適得其反,所以修行不是學文化。現在的佛學院用學文化的精神來教導修行人,修行的事情可沒有像學文化那樣簡單呢!

  或許有人會想:“我自己學佛學也學得長久了,《佛學大辭典》我經常翻,有許多書我也看過,你老師講的,我在《佛學大辭典》裏怎麼沒看到過。”《佛學大辭典》是文化,死板板的,我這個老師是修行人,活著修行就有活的經驗,要不然你何必找善知識?

  調氣觀 (4)

  (帶修禅定前開示)

 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⑾

  2002.7.15

  欲入叁昧,初學應學調氣

  提要:

  ·只講究文化,不重視修行經驗,是知識分子的通病

  ·先調氣,再觀鼻尖,再排除心裏的雜念

  ·欲入叁昧,初學應學調氣

  ·修行要越修越真實,越修越天真

  ·修行不是演戲,一切要自然,呼吸也要自然

  只講究文化,不重視修行經驗,是知識分子的通病

  知識分子有個毛病,他不講究修行經驗,他只講究文化。所以知識分子有一個共同的觀點:我在家裏也好修的,我家裏書很多啊。還有一種人,稍微好一點:“老師啊,我來學了一個時期,我收獲很大,我想我已經學會了,我可以回家自己去修了。”能海上師從來沒有跟我講過這個話:“你呀,學了一個月可以回家修了。”要活到老學到老,你今天學到的東西,明天修起來可能會有變化,到那個時候你不怪自己學得少,而怪法不靈。

  先調氣,再觀鼻尖,再排除心裏的雜念

  調心~眼觀鼻心

  觀心,眼觀鼻觀心。譬如你們今天聽法,坐好了,先調叁次氣,然後眼皮垂下,觀鼻尖,再觀自己心裏的念頭,這些准備工作做好了,聽法就能安心,這些修法隨時隨刻都可以做。

  欲入叁昧,初學應學調氣

  佛言~欲入叁昧(即定)初學應學調氣。調氣作法~呼息吸息均使自然,漸漸靜細,出入很微,出入至叁(亦可反複練習)作此調氣,令身安住,得入叁昧(專修調氣者,可作多次不限,並可進入數息觀修之)

  佛言:欲入叁昧,叁昧就是定,初學應學調氣。修定,對初學的人來說,要學調氣。調氣作法:呼息吸息均使自然。人本來就會呼吸,用不著你去管它,越管越不好。譬如剛才的例子,這個人呼吸怎麼像拉風箱呢?因爲他去管呼吸了呀,越管越不自然。有一年我在火車上,隨便與車廂裏的旅客談起演員的演技,演員注意自己演技,就演不好,對演員管得越多,他越演不好。什麼叫自然,什麼叫美?什麼叫天真?小孩子走路的樣子就是天真、自然、活潑。媽說話了:“你怎麼走路這樣,好好的走呢。”小孩子聽話,像個機器人,孩子的天真爛漫全看不見了。我們都是從小孩子長大的,童年的天真爛漫怎麼沒了?都給那些大人管啊管啊管掉了。我還記得我唸小學一年級時,有一天下課,高興啊,就像蝴蝶那樣飛了出去,給老師看見了:“走路好好走!”從此以後我再也不飛了。(衆笑)

  修行要越修越真實,越修越天真

  什麼時候照片拍得最好?在他不注意的時候。如果說“我給你拍張照好嗎?”“好好好”,(衆笑)這是假的啦,他生活裏不是這樣的。

  我又想到佛門裏有些東西也是假裝的,當然你裝模作樣,裝得很莊嚴,也是件好事情,可你是臨時裝一裝,生活中你又變回去了,生活裏的東西,那才是你自己真正的東西。修行要越修越天真,所以快要成佛的菩薩又叫童子地。

  修行不是演戲,一切要自然,呼吸也要自然

  一切都要自然,當然呼吸也要自然,本來就會呼吸,你管它幹什麼?現在人管得厲害,舞臺上的表演講究藝術,先學走臺步,還要擺功架,可我不相信古時候人走路個個都是那樣的?哪有這樣生活的?這是朝藝術加工的方式培養。有一次我坐火車臥鋪,對鋪是一個女的,一早她的丈夫從另一車廂走到她身邊,一手伸出蘭花指,拍拍她:“阿蘭阿蘭,醒來醒來。”(衆笑)咱們看了也怪難受的。後來才了解,原來他在越劇團訓練過,離開了舞臺也是帶著戲腔“阿蘭阿蘭”。(衆笑)

  所以呼吸也要自然,漸漸靜細,出入很微,呼吸不要用很大的力氣。有人說:“漸漸靜細,出入很微,我一定百分之百做到”行嗎?結果你隨時隨刻去注意細到怎麼樣,有沒有粗,又想:剛才太粗了,不對不對,重來。你從出生到現在一直在呼吸,心裏明白就是了,不要做得太過分,要自然的細,熟能生巧嘛,人爲的做作在修行上總不是一件好事情。

  打比方說,一個舞蹈老師教學生做舞蹈動作,他一只手伸出去就像一只鳥飛出去那樣,他一點不考慮,一點不注意的啦,學生呢?爲了想把舞蹈學好,他拼命去模仿老師,結果動作很僵硬。

  調氣觀 (5)

  (帶修禅定前開示)

 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⑾

  2002.7.15

  調氣觀是作觀想調氣

  提要:

  ·作此調氣,令身安住,得入叁昧

  ·調氣後,並可進入數息觀

  ·調氣觀是作觀想調氣

  ·密教不公開,但明白了,也並不神秘

  ·密教用顯教來講,意義還不是一樣

  作此調氣,令身安住,得入叁昧

  出入至叁,可調叁次。作此調氣,令身安住,調氣能使身子容易安住。得入叁昧,容易進入叁昧。專修調氣的人可以多次不限,也不一定叁次,修更多也可以,也用不著數。所以你們對于佛經裏的數字也不要死板板地去理解,如說叁次、七次、二十一次,問:“我二十二次算不算錯?”這算什麼錯啦?

  調氣後,並可進入數息觀

  調氣調好了,並可進入數息觀修之。如果你們學了數息觀,就可以連下去修數息觀。

  

  調氣觀~即作觀想調氣也。

  ~亦雲叁密調息法,謂觀自身之出入息曰身密,息是衆緣和合,從

  口而出曰口密,自心觀息,出入無盡曰意密。

  調氣觀是作觀想調氣

  前面說的調氣是指一般人聽經修定或唸佛前的調身,調氣。調氣觀是講禅定中修的觀,是觀想調氣,可不能夠不呼吸啊,不呼吸豈不要憋死了?例如,即使有修毛孔呼吸的觀法,初修的人,也不能不用鼻子呼吸啊,真能修成就的人,你拿燭火,放在他的鼻子底下,這火焰一動不動。而我們初修的人隨便你作什麼觀想,這只是觀,修調氣觀不能把你原來的呼吸停住。

  密教不公開,但明白了,也並不神秘

  有的書上又稱爲“叁密調息法”,“叁密”就是身口意叁密。有些人聽到“叁密相應”覺得很稀奇,其實身口意一起修就是叁密相應。密教因爲不公開,所以稀奇,一明白了也沒什麼可稀奇的。比方說,古代女的笑也不准露齒,那麼你從來沒有看見過古時候女的有牙齒,(衆笑)一次看到一個農村婦女笑得牙齒都出來,跟我們一樣嘛,所以神秘都是人搞出來的呀。

  文革後期清定上師被釋放了,是周總理特批的。我第一個到清定上師那裏去,他看見我很高興,那時他在老家叁門衛生院裏當針灸推拿醫生。他房裏只有一張床,我和他一起睡,第二天早晨,天還沒亮就起來了,上師給我講《大威德》,我當時聽了不是大發歡喜心,而是大起恐怖心。(衆笑)現在想想有什麼稀奇的,有什麼恐怖的?因爲從來沒有聽到,等你一切都搞明白了,就是很平常。

  密教用顯教來講,意義還不是一樣

  今年春節,我在佛協文教部講的法,你們都很歡喜,這一次講的與衆不同,但又非常現實,可是這麼說那麼比方,有些居士還是聽不懂。其實這一段的修法我沒有講出來,我是用顯法來講密教的含義,所以聽得大家很高興。

  聽到密法就會有神奇感,其實用顯法來講意義還不是一樣?北方孩子看見祖母叫奶奶,南方孩子用方言講,有的叫“阿娘”,有的叫“太太”,有的叫“阿爹”,叫得奇怪,不懂就奇怪,其實“太太”就是奶奶。

  這兒講身密、口密、意密,你們別以爲這就是密宗,密宗的法既然稱爲密,怎麼可能輕易學到?說“某某人學到了”,他學到的是皮毛。說“他也有上師的”,他上師是個小青年,也可能不太懂法。有的還把密宗的法印書公開了,密宗公開就不應該。我常講,“《大威德怖畏金剛》才是密法”,你唸《大威德》還是不懂《大威德》怎麼個修法,要到講《生起次第》,你才會懂得啥個意思。

  說觀自身的出入息叫身密,因爲你觀自己身子呼吸的出入,別人不知道嘛,所以叫身密。觀口裏的氣,怎麼吐出來,怎麼吸進去,呼吸是緣生法,因爲別人不知道,那麼說是口密。你心裏在觀想,心裏觀想別人又不知道,叫意密。這僅僅是作個配合的解說,…

《<調氣觀>帶修禅定前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