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先要把姿势调好。
息出入无声,不粗猛急滑
调气~唇齿舌自然,息出入无声,不粗猛急滑,出入若无知。
然后调气,唇齿舌自然,嘴唇、牙齿、舌头不要去管它,你原来怎么样就怎么样。息出入无声,息指呼吸,无声指呼吸的时候要做到无声,就是你呼吸不要太粗了。好比气喘的人呼吸很粗能听到声音。呼吸要细,要听不出呼吸的声音。所以要做到不粗猛急滑,粗,呼吸太粗,乃至有声。老年人有点气喘,呼吸就粗了。猛呢?快速猛力地呼吸。有的人故意把呼吸拉细拉长,所以他慢慢地吐,已经快要没气了,他还不吸气,最后实在憋不住了“哈”来个猛力的吸气,(众笑)这就是猛。急,心一着急,呼吸也着急。滑呢?一滑而过,就没了。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几种毛病,可是总要把情况讲得详细一点,有就改一改,没有么以后也就知道了。
息出入若无知,一切自然,不要过于注意
出入若无知,吸气也好,呼气也好,要好像没有感觉的样子,就是叫你不要太注意。我年轻时,在医院为病人讲心理治疗课,课后留半个小时也教他们静坐。有一次有个病人学生坐在我旁边,只听他的呼吸像拉风箱,“呼哧呼哧”,已经开始禅定了,我又不好跟他说话,等修完了我说“你呼吸怎么这么粗啊,你平时不是这样的。”“我也不知道。”“你是不是去注意呼吸了?“是啊,是啊。”一注意就变了拉风箱。
修行要活起来,不能像学文化那样搞死了
在学文化上注意是好事情,在修行上注意有时候适得其反,所以修行不是学文化。现在的佛学院用学文化的精神来教导修行人,修行的事情可没有像学文化那样简单呢!
或许有人会想:“我自己学佛学也学得长久了,《佛学大辞典》我经常翻,有许多书我也看过,你老师讲的,我在《佛学大辞典》里怎么没看到过。”《佛学大辞典》是文化,死板板的,我这个老师是修行人,活着修行就有活的经验,要不然你何必找善知识?
调气观 (4)
(带修禅定前开示)
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⑾
2002.7.15
欲入三昧,初学应学调气
提要:
·只讲究文化,不重视修行经验,是知识分子的通病
·先调气,再观鼻尖,再排除心里的杂念
·欲入三昧,初学应学调气
·修行要越修越真实,越修越天真
·修行不是演戏,一切要自然,呼吸也要自然
只讲究文化,不重视修行经验,是知识分子的通病
知识分子有个毛病,他不讲究修行经验,他只讲究文化。所以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的观点:我在家里也好修的,我家里书很多啊。还有一种人,稍微好一点:“老师啊,我来学了一个时期,我收获很大,我想我已经学会了,我可以回家自己去修了。”能海上师从来没有跟我讲过这个话:“你呀,学了一个月可以回家修了。”要活到老学到老,你今天学到的东西,明天修起来可能会有变化,到那个时候你不怪自己学得少,而怪法不灵。
先调气,再观鼻尖,再排除心里的杂念
调心~眼观鼻心
观心,眼观鼻观心。譬如你们今天听法,坐好了,先调三次气,然后眼皮垂下,观鼻尖,再观自己心里的念头,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,听法就能安心,这些修法随时随刻都可以做。
欲入三昧,初学应学调气
佛言~欲入三昧(即定)初学应学调气。调气作法~呼息吸息均使自然,渐渐静细,出入很微,出入至三(亦可反复练习)作此调气,令身安住,得入三昧(专修调气者,可作多次不限,并可进入数息观修之)
佛言:欲入三昧,三昧就是定,初学应学调气。修定,对初学的人来说,要学调气。调气作法:呼息吸息均使自然。人本来就会呼吸,用不着你去管它,越管越不好。譬如刚才的例子,这个人呼吸怎么像拉风箱呢?因为他去管呼吸了呀,越管越不自然。有一年我在火车上,随便与车厢里的旅客谈起演员的演技,演员注意自己演技,就演不好,对演员管得越多,他越演不好。什么叫自然,什么叫美?什么叫天真?小孩子走路的样子就是天真、自然、活泼。妈说话了:“你怎么走路这样,好好的走呢。”小孩子听话,像个机器人,孩子的天真烂漫全看不见了。我们都是从小孩子长大的,童年的天真烂漫怎么没了?都给那些大人管啊管啊管掉了。我还记得我唸小学一年级时,有一天下课,高兴啊,就像蝴蝶那样飞了出去,给老师看见了:“走路好好走!”从此以后我再也不飞了。(众笑)
修行要越修越真实,越修越天真
什么时候照片拍得最好?在他不注意的时候。如果说“我给你拍张照好吗?”“好好好”,(众笑)这是假的啦,他生活里不是这样的。
我又想到佛门里有些东西也是假装的,当然你装模作样,装得很庄严,也是件好事情,可你是临时装一装,生活中你又变回去了,生活里的东西,那才是你自己真正的东西。修行要越修越天真,所以快要成佛的菩萨又叫童子地。
修行不是演戏,一切要自然,呼吸也要自然
一切都要自然,当然呼吸也要自然,本来就会呼吸,你管它干什么?现在人管得厉害,舞台上的表演讲究艺术,先学走台步,还要摆功架,可我不相信古时候人走路个个都是那样的?哪有这样生活的?这是朝艺术加工的方式培养。有一次我坐火车卧铺,对铺是一个女的,一早她的丈夫从另一车厢走到她身边,一手伸出兰花指,拍拍她:“阿兰阿兰,醒来醒来。”(众笑)咱们看了也怪难受的。后来才了解,原来他在越剧团训练过,离开了舞台也是带着戏腔“阿兰阿兰”。(众笑)
所以呼吸也要自然,渐渐静细,出入很微,呼吸不要用很大的力气。有人说:“渐渐静细,出入很微,我一定百分之百做到”行吗?结果你随时随刻去注意细到怎么样,有没有粗,又想:刚才太粗了,不对不对,重来。你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呼吸,心里明白就是了,不要做得太过分,要自然的细,熟能生巧嘛,人为的做作在修行上总不是一件好事情。
打比方说,一个舞蹈老师教学生做舞蹈动作,他一只手伸出去就像一只鸟飞出去那样,他一点不考虑,一点不注意的啦,学生呢?为了想把舞蹈学好,他拼命去模仿老师,结果动作很僵硬。
调气观 (5)
(带修禅定前开示)
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 ⑾
2002.7.15
调气观是作观想调气
提要:
·作此调气,令身安住,得入三昧
·调气后,并可进入数息观
·调气观是作观想调气
·密教不公开,但明白了,也并不神秘
·密教用显教来讲,意义还不是一样
作此调气,令身安住,得入三昧
出入至三,可调三次。作此调气,令身安住,调气能使身子容易安住。得入三昧,容易进入三昧。专修调气的人可以多次不限,也不一定三次,修更多也可以,也用不着数。所以你们对于佛经里的数字也不要死板板地去理解,如说三次、七次、二十一次,问:“我二十二次算不算错?”这算什么错啦?
调气后,并可进入数息观
调气调好了,并可进入数息观修之。如果你们学了数息观,就可以连下去修数息观。
调气观~即作观想调气也。
~亦云三密调息法,谓观自身之出入息曰身密,息是众缘和合,从
口而出曰口密,自心观息,出入无尽曰意密。
调气观是作观想调气
前面说的调气是指一般人听经修定或唸佛前的调身,调气。调气观是讲禅定中修的观,是观想调气,可不能够不呼吸啊,不呼吸岂不要憋死了?例如,即使有修毛孔呼吸的观法,初修的人,也不能不用鼻子呼吸啊,真能修成就的人,你拿烛火,放在他的鼻子底下,这火焰一动不动。而我们初修的人随便你作什么观想,这只是观,修调气观不能把你原来的呼吸停住。
密教不公开,但明白了,也并不神秘
有的书上又称为“三密调息法”,“三密”就是身口意三密。有些人听到“三密相应”觉得很稀奇,其实身口意一起修就是三密相应。密教因为不公开,所以稀奇,一明白了也没什么可稀奇的。比方说,古代女的笑也不准露齿,那么你从来没有看见过古时候女的有牙齿,(众笑)一次看到一个农村妇女笑得牙齿都出来,跟我们一样嘛,所以神秘都是人搞出来的呀。
文革后期清定上师被释放了,是周总理特批的。我第一个到清定上师那里去,他看见我很高兴,那时他在老家三门卫生院里当针灸推拿医生。他房里只有一张床,我和他一起睡,第二天早晨,天还没亮就起来了,上师给我讲《大威德》,我当时听了不是大发欢喜心,而是大起恐怖心。(众笑)现在想想有什么稀奇的,有什么恐怖的?因为从来没有听到,等你一切都搞明白了,就是很平常。
密教用显教来讲,意义还不是一样
今年春节,我在佛协文教部讲的法,你们都很欢喜,这一次讲的与众不同,但又非常现实,可是这么说那么比方,有些居士还是听不懂。其实这一段的修法我没有讲出来,我是用显法来讲密教的含义,所以听得大家很高兴。
听到密法就会有神奇感,其实用显法来讲意义还不是一样?北方孩子看见祖母叫奶奶,南方孩子用方言讲,有的叫“阿娘”,有的叫“太太”,有的叫“阿爹”,叫得奇怪,不懂就奇怪,其实“太太”就是奶奶。
这儿讲身密、口密、意密,你们别以为这就是密宗,密宗的法既然称为密,怎么可能轻易学到?说“某某人学到了”,他学到的是皮毛。说“他也有上师的”,他上师是个小青年,也可能不太懂法。有的还把密宗的法印书公开了,密宗公开就不应该。我常讲,“《大威德怖畏金刚》才是密法”,你唸《大威德》还是不懂《大威德》怎么个修法,要到讲《生起次第》,你才会懂得啥个意思。
说观自身的出入息叫身密,因为你观自己身子呼吸的出入,别人不知道嘛,所以叫身密。观口里的气,怎么吐出来,怎么吸进去,呼吸是缘生法,因为别人不知道,那么说是口密。你心里在观想,心里观想别人又不知道,叫意密。这仅仅是作个配合的解说,…
《<调气观>带修禅定前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