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<调气观>带修禅定前开示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难免有点勉强。现在有种风气,学到一点密教的枝枝节节就认为学到密教了,密教并不是像他说得那么简单,今天就讲到这儿。(回向)

  调气观 (6)

  (带修禅定前开示)

 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

  2002.7.16

  调息能使身口意发生相互配合的作用

  提要:

  ·调息能使身口意发生相互配合的作用

  ·密教必须要在戒律和显教基础上修

  ·戒定慧是共同道,修好了密器才成就

  ·调出入息比美妙饮食长养身体更起作用

  ·灌输非佛教思想,会使佛弟子在佛法里生不了根

  调息能使身口意发生相互配合的作用

  昨天讲到三密调息。三密就是身密、口密、意密,息就是呼吸,调就是调和,身口意一起修就称为“三密相应”。密教不能从一点一滴去认识。密教是在圆满的显教基础上再提高,是为了更好地断除烦恼,所以它摄取了显教的精要,并有特别的善巧方便。因为这些修法对一个没有基础的人来说不容易理解,容易引起诽谤,所以规定不能公开。密并不是神秘的意思,把佛教看成神秘,这是不恰当的。

  密教必须要在戒律和显教基础上修

  佛法有显密二教,教证二法,《大般若经》里的《理趣分》讲的全是密教,所以不能诽谤。也不能把密教当作神秘的东西,或者似懂非懂,自己乱修乱搞。必须着重两点,一是要重视戒律,一是要先学显教再学密教,要有次第。

  戒定慧是共同道,修好了密器才成就

  首先要把显教的佛法学通,修成熟,所谓叫“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”。共同道就是显教的戒定慧,密器是你成就了能够学密法的条件。所以这儿讲的身密、口密、意密,仅仅是讲调息的时候怎么样去配合。不要以为这就是密教了。还有的人自称学密,其实他什么也没有学到,却傲慢得很。真正修密法的人必须先修好戒定慧才能以贪瞋痴断贪瞋痴。为什么年青人对密教这么感兴趣?大多是追求神秘,所以我最反对修行人的神秘思想。

  

  调气作用

  长养身体~古云美妙饮食,长养身体,无如方便,调出入息。

  能治疾病~人体在缺氧状态下,会引起器官功能下降,调气能发挥体内潜力,久之精力充沛,各部功能增强,能改善疲乏无力,心悸气促,眼花耳鸣,食少嗜睡,注意力不集中,头痛烦躁等情况。

  转化身心~体内四大,地水火风,各安其位,则身心轻安。身堪能后,再使心堪能,则心轻安,身心若虚空。

  活力能源~长寿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,佛对菩提心的解释是: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。求佛道就是上进不息的崇高理想,化众生就是舍己为众的广阔胸怀。由这种精神的影响,在人身上能引生一种高级的心身能源,令人能行人所不能行,忍人所不能忍,成为一种特殊气质。能与人无穷的生命力,就是长寿的因素。佛教百千三昧,能住世一劫,乃至无量劫,动力在此。历史记载,龙树住世五百岁,无著住世一百五十岁,迦叶持佛袈裟入鸡足山,将住到弥勒出世,《法住记》十六尊者现仍散住在世界各地。

  

  调出入息比美妙饮食长养身体更起作用

  下讲调气的作用。古人说“美妙饮食,长养身体,无如方便,调出入息”。调出入息,比你用美妙的饮食对身体的长养更起作用。这个话并不是叫你不要吃。道教修呼吸,称“吐纳法”,到后来他们主张不吃饭,叫辟谷。道教咱们不能学,有的信佛的,受了三皈五戒,可是他不学佛法,去跟道教学,也去辟谷。辟谷就是不吃饭,只吃一点流汁、水果之类,或者吃树皮草根。

  灌输非佛教思想,会使佛弟子在佛法里生不了根

  现在有人在佛门里不讲佛法却讲《了凡四训》、《太上老君感应篇》,初进佛门的人,佛法都还没有学好,你就先把封建儒教、道教的思想灌输给他。你这样能使众生在佛法里生根吗?

  要长养身体有比饮食更好的方法,就是调息,但不要去学外道的不吃饭。你跟佛学,佛也吃饭,修头陀行的人至少也要日中一餐。佛规定比丘过午不食,但是佛慈悲,身体不好生病的人还可以开许吃一点。佛从来没有叫我们吃树皮草根。外道是错误的。佛教与道教混在一起,好比一个佛弟子,戴上了道士帽子。佛弟子能这样含含糊糊吗?

  调气观 (7)

  (带修禅定前开示)

 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

  2002.7.16

  调气能发挥体内潜力

  提要:

  ·美食者多病,要使身体好,还得调好出入息

  ·调气能发挥体内潜力

  ·调息能使身心堪能,则身轻心安

  ·修行人不要贪著身体,但要爱护身体

  ·身强则智大,修苦行也至少要日中一食

  ·身转细心也细,有福之人相庄严

  美食者多病,要使身体好,还得调好出入息

  身体不好,也不要老是在饮食上动脑筋,本来吃豆浆,改吃牛奶,吃了白脱油,还嫌不够油,但是吃来吃去吃不胖,这也怪事。因为你身体没有调好,光靠吃是不行的。饭要吃,营养要,但不要老是靠美食来调整身体。糖尿病人样子挺好看,脸红红的,人也挺胖,他为什么会生糖尿病?太讲究美食了。古人也说,要使身体好,不要光在美食上打主意,佛教导我们调出入息。

  调气能发挥体内潜力

  “能治疾病~人体在缺氧状态下会引起器官功能下降”,营养可以储存在体内,人呼吸进去的氧气不能储存体内。在医院里常可以看到,病人在缺氧情况下会产生种种的危险,一接氧气就好转了。人缺乏氧气,各个器官的功能就会下降。“调气能发挥体内潜力”,氧气能维持我们体内器官的功能。如果你修调气,更能够发挥体内的潜力,因为修调气时,好的空气在体内更容易渗透到每个部分去。“久之精力充沛”,你修的时间长了,就会觉得精力很充沛,“各部功能增强”。人一到树林里,就感到空气新鲜,就是看几眼也觉得挺有精神的,所以“能改善疲乏无力,心悸气促”,人一紧张心跳就要加速,呼吸就要气短。“眼花耳鸣,食少”,吃不下饭,“嗜睡”,喜欢睡,睡不醒的睡,有的也是因为疲劳过度。“注意力不集中,头痛烦躁等情况”,这些症状跟缺乏吸收氧气有关系。

  调息能使身心堪能,则身轻心安

  能“转化身心”,我们身体是四大所成,人的骨头是硬性,就是地大;人体内有血液,就是水大;人有体温,就是火大;呼吸就是风大。修了调气观以后,“体内四大,地水火风,各安其位”,就不会混乱,一切都很协调,“则身心轻安。身堪能后,再使心堪能,则心轻安”,呼吸调好,使氧气不缺少,直接对身体有极大利益。社会上也主张用深呼吸来锻炼肺活量,以便吸到更多的氧气。

  修行人不要贪著身体,但要爱护身体

  身体好了,一个人心理承受力也强了。身体差的人,心理能力也差,特别怕烦。一个人身体越差,越喜欢安静,稍微有点声响,他就承受不了。病重的人,他常会脸朝里躺,因为他怕阳光。常会见人就讨厌,因为种种的境界他心里承受不了,力量已经微薄了。所以不要疏忽身体,一方面不要贪着身体,一方面要爱护身体。

  身强则智大,修苦行也至少要日中一食

  身体是很重要的。有人说释迦太子在雪山六年苦行的时候,每天一麻一麦,坐着修禅定,身体虚得不得了,一下子倒下去了。可是释迦太子倒下去了照样竖得起来,你呢?倒下去我看就竖不起来了。(众笑)所以今天咱们不能学释迦太子当初一麻一麦,释迦佛也没有叫我们这么做。修苦行至少也得日中一餐,人是铁,饭是钢。所以首先身体的能力要增强,心的力量也会跟着增强。

  身转细心也细,有福之人相庄严

  身子在转化,心也在转化,身子由原来的粗四大转为细四大,再转为极细四大。能不能看出来这个人四大转了?能看得出来,里边的变化看不见,外面的变化总看得见,可以从身体判断他的心。他皮肤细柔了,说明这个人心细了;他头发慢慢软了,说明这个人脾气好了;慢慢耳垂长了厚了,人们说这个人有福气了。说“老师,这一套怎么不教给我?”我教给你干什么?(众笑)让你去摆个摊头专看面相?

  调气观 (8)

  (带修禅定前开示)

  九峰山禅定进修苑暑期禅定周

  2002.7.16

  长寿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

  提要:

  ·心轻安,身也轻安,身心若虚空

  ·长寿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

  ·下化众生靠佛法,求佛道就是上进不息的崇高理想

  ·化众生就是舍己为众的广阔胸怀

  ·爱护众生就是爱护我们的法身慧命

  ·菩提心能使人产生新的能量,形成特殊气质,能令人行人所不能行

  心轻安,身也轻安,身心若虚空

  心呢?粗心变细心,细心还会变极细心,这样一来,心轻安,身也轻安,所以叫“身心若虚空”,虚空是最没有份量的。这些道理以后讲到数息观时会讲的。调气也好,数息也好,都是修风。如果你修好了,全身气脉都能通畅。再从空观修到身空观,佛经里说这时候人会腾空飞起来。说“你修得久了,你腾一次空给我们看看。”(众笑)我可没这个本事。有这个本事我也不干,因为事情太多,腾空有危险,一动脑筋,就会掉下来。(众笑)这是给你们说说笑笑。

  长寿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

  “活力能源”,我们调气,气调好,空修好了,能够增加活力的能源,也就是生命的力量能够增强。“长寿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,佛对菩提心的解释是: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。”菩提心这个名词大家听得很熟。究竟什么叫菩提心,怎么修菩提心,有人不明确。有种人,这两句话只抓一句,“下化众生”,自己忙死,可是他不听佛法,不修禅定,不断烦恼,那怎么成佛?怎么教化众生?有人认为:吃素、念佛、多放生,这就是修行了。佛四十九年说的法他都不要了,没有佛法能教育众生吗?

  下化众生靠佛法,求佛道就是上进不息的崇高理想

  七十年代初期,我到温州弘法,有一位老居士跟我说:“现在末法时期度众生只要两件事。要叫他吃素,要讲一点因果报应故事给他听听。”那么有许多人教气功也叫人吃素,他也在修行啦?《三世因果文》后来改…

《<调气观>带修禅定前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