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<調氣觀>帶修禅定前開示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難免有點勉強。現在有種風氣,學到一點密教的枝枝節節就認爲學到密教了,密教並不是像他說得那麼簡單,今天就講到這兒。(回向)

  調氣觀 (6)

  (帶修禅定前開示)

 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

  2002.7.16

  調息能使身口意發生相互配合的作用

  提要:

  ·調息能使身口意發生相互配合的作用

  ·密教必須要在戒律和顯教基礎上修

  ·戒定慧是共同道,修好了密器才成就

  ·調出入息比美妙飲食長養身體更起作用

  ·灌輸非佛教思想,會使佛弟子在佛法裏生不了根

  調息能使身口意發生相互配合的作用

  昨天講到叁密調息。叁密就是身密、口密、意密,息就是呼吸,調就是調和,身口意一起修就稱爲“叁密相應”。密教不能從一點一滴去認識。密教是在圓滿的顯教基礎上再提高,是爲了更好地斷除煩惱,所以它攝取了顯教的精要,並有特別的善巧方便。因爲這些修法對一個沒有基礎的人來說不容易理解,容易引起誹謗,所以規定不能公開。密並不是神秘的意思,把佛教看成神秘,這是不恰當的。

  密教必須要在戒律和顯教基礎上修

  佛法有顯密二教,教證二法,《大般若經》裏的《理趣分》講的全是密教,所以不能誹謗。也不能把密教當作神秘的東西,或者似懂非懂,自己亂修亂搞。必須著重兩點,一是要重視戒律,一是要先學顯教再學密教,要有次第。

  戒定慧是共同道,修好了密器才成就

  首先要把顯教的佛法學通,修成熟,所謂叫“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”。共同道就是顯教的戒定慧,密器是你成就了能夠學密法的條件。所以這兒講的身密、口密、意密,僅僅是講調息的時候怎麼樣去配合。不要以爲這就是密教了。還有的人自稱學密,其實他什麼也沒有學到,卻傲慢得很。真正修密法的人必須先修好戒定慧才能以貪瞋癡斷貪瞋癡。爲什麼年青人對密教這麼感興趣?大多是追求神秘,所以我最反對修行人的神秘思想。

  

  調氣作用

  長養身體~古雲美妙飲食,長養身體,無如方便,調出入息。

  能治疾病~人體在缺氧狀態下,會引起器官功能下降,調氣能發揮體內潛力,久之精力充沛,各部功能增強,能改善疲乏無力,心悸氣促,眼花耳鳴,食少嗜睡,注意力不集中,頭痛煩躁等情況。

  轉化身心~體內四大,地水火風,各安其位,則身心輕安。身堪能後,再使心堪能,則心輕安,身心若虛空。

  活力能源~長壽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,佛對菩提心的解釋是: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。求佛道就是上進不息的崇高理想,化衆生就是舍己爲衆的廣闊胸懷。由這種精神的影響,在人身上能引生一種高級的心身能源,令人能行人所不能行,忍人所不能忍,成爲一種特殊氣質。能與人無窮的生命力,就是長壽的因素。佛教百千叁昧,能住世一劫,乃至無量劫,動力在此。曆史記載,龍樹住世五百歲,無著住世一百五十歲,迦葉持佛袈裟入雞足山,將住到彌勒出世,《法住記》十六尊者現仍散住在世界各地。

  

  調出入息比美妙飲食長養身體更起作用

  下講調氣的作用。古人說“美妙飲食,長養身體,無如方便,調出入息”。調出入息,比你用美妙的飲食對身體的長養更起作用。這個話並不是叫你不要吃。道教修呼吸,稱“吐納法”,到後來他們主張不吃飯,叫辟谷。道教咱們不能學,有的信佛的,受了叁皈五戒,可是他不學佛法,去跟道教學,也去辟谷。辟谷就是不吃飯,只吃一點流汁、水果之類,或者吃樹皮草根。

  灌輸非佛教思想,會使佛弟子在佛法裏生不了根

  現在有人在佛門裏不講佛法卻講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太上老君感應篇》,初進佛門的人,佛法都還沒有學好,你就先把封建儒教、道教的思想灌輸給他。你這樣能使衆生在佛法裏生根嗎?

  要長養身體有比飲食更好的方法,就是調息,但不要去學外道的不吃飯。你跟佛學,佛也吃飯,修頭陀行的人至少也要日中一餐。佛規定比丘過午不食,但是佛慈悲,身體不好生病的人還可以開許吃一點。佛從來沒有叫我們吃樹皮草根。外道是錯誤的。佛教與道教混在一起,好比一個佛弟子,戴上了道士帽子。佛弟子能這樣含含糊糊嗎?

  調氣觀 (7)

  (帶修禅定前開示)

 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

  2002.7.16

  調氣能發揮體內潛力

  提要:

  ·美食者多病,要使身體好,還得調好出入息

  ·調氣能發揮體內潛力

  ·調息能使身心堪能,則身輕心安

  ·修行人不要貪著身體,但要愛護身體

  ·身強則智大,修苦行也至少要日中一食

  ·身轉細心也細,有福之人相莊嚴

  美食者多病,要使身體好,還得調好出入息

  身體不好,也不要老是在飲食上動腦筋,本來吃豆漿,改吃牛奶,吃了白脫油,還嫌不夠油,但是吃來吃去吃不胖,這也怪事。因爲你身體沒有調好,光靠吃是不行的。飯要吃,營養要,但不要老是靠美食來調整身體。糖尿病人樣子挺好看,臉紅紅的,人也挺胖,他爲什麼會生糖尿病?太講究美食了。古人也說,要使身體好,不要光在美食上打主意,佛教導我們調出入息。

  調氣能發揮體內潛力

  “能治疾病~人體在缺氧狀態下會引起器官功能下降”,營養可以儲存在體內,人呼吸進去的氧氣不能儲存體內。在醫院裏常可以看到,病人在缺氧情況下會産生種種的危險,一接氧氣就好轉了。人缺乏氧氣,各個器官的功能就會下降。“調氣能發揮體內潛力”,氧氣能維持我們體內器官的功能。如果你修調氣,更能夠發揮體內的潛力,因爲修調氣時,好的空氣在體內更容易滲透到每個部分去。“久之精力充沛”,你修的時間長了,就會覺得精力很充沛,“各部功能增強”。人一到樹林裏,就感到空氣新鮮,就是看幾眼也覺得挺有精神的,所以“能改善疲乏無力,心悸氣促”,人一緊張心跳就要加速,呼吸就要氣短。“眼花耳鳴,食少”,吃不下飯,“嗜睡”,喜歡睡,睡不醒的睡,有的也是因爲疲勞過度。“注意力不集中,頭痛煩躁等情況”,這些症狀跟缺乏吸收氧氣有關系。

  調息能使身心堪能,則身輕心安

  能“轉化身心”,我們身體是四大所成,人的骨頭是硬性,就是地大;人體內有血液,就是水大;人有體溫,就是火大;呼吸就是風大。修了調氣觀以後,“體內四大,地水火風,各安其位”,就不會混亂,一切都很協調,“則身心輕安。身堪能後,再使心堪能,則心輕安”,呼吸調好,使氧氣不缺少,直接對身體有極大利益。社會上也主張用深呼吸來鍛煉肺活量,以便吸到更多的氧氣。

  修行人不要貪著身體,但要愛護身體

  身體好了,一個人心理承受力也強了。身體差的人,心理能力也差,特別怕煩。一個人身體越差,越喜歡安靜,稍微有點聲響,他就承受不了。病重的人,他常會臉朝裏躺,因爲他怕陽光。常會見人就討厭,因爲種種的境界他心裏承受不了,力量已經微薄了。所以不要疏忽身體,一方面不要貪著身體,一方面要愛護身體。

  身強則智大,修苦行也至少要日中一食

  身體是很重要的。有人說釋迦太子在雪山六年苦行的時候,每天一麻一麥,坐著修禅定,身體虛得不得了,一下子倒下去了。可是釋迦太子倒下去了照樣豎得起來,你呢?倒下去我看就豎不起來了。(衆笑)所以今天咱們不能學釋迦太子當初一麻一麥,釋迦佛也沒有叫我們這麼做。修苦行至少也得日中一餐,人是鐵,飯是鋼。所以首先身體的能力要增強,心的力量也會跟著增強。

  身轉細心也細,有福之人相莊嚴

  身子在轉化,心也在轉化,身子由原來的粗四大轉爲細四大,再轉爲極細四大。能不能看出來這個人四大轉了?能看得出來,裏邊的變化看不見,外面的變化總看得見,可以從身體判斷他的心。他皮膚細柔了,說明這個人心細了;他頭發慢慢軟了,說明這個人脾氣好了;慢慢耳垂長了厚了,人們說這個人有福氣了。說“老師,這一套怎麼不教給我?”我教給你幹什麼?(衆笑)讓你去擺個攤頭專看面相?

  調氣觀 (8)

  (帶修禅定前開示)

 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

  2002.7.16

  長壽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

  提要:

  ·心輕安,身也輕安,身心若虛空

  ·長壽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

  ·下化衆生靠佛法,求佛道就是上進不息的崇高理想

  ·化衆生就是舍己爲衆的廣闊胸懷

  ·愛護衆生就是愛護我們的法身慧命

  ·菩提心能使人産生新的能量,形成特殊氣質,能令人行人所不能行

  心輕安,身也輕安,身心若虛空

  心呢?粗心變細心,細心還會變極細心,這樣一來,心輕安,身也輕安,所以叫“身心若虛空”,虛空是最沒有份量的。這些道理以後講到數息觀時會講的。調氣也好,數息也好,都是修風。如果你修好了,全身氣脈都能通暢。再從空觀修到身空觀,佛經裏說這時候人會騰空飛起來。說“你修得久了,你騰一次空給我們看看。”(衆笑)我可沒這個本事。有這個本事我也不幹,因爲事情太多,騰空有危險,一動腦筋,就會掉下來。(衆笑)這是給你們說說笑笑。

  長壽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

  “活力能源”,我們調氣,氣調好,空修好了,能夠增加活力的能源,也就是生命的力量能夠增強。“長壽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,佛對菩提心的解釋是: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。”菩提心這個名詞大家聽得很熟。究竟什麼叫菩提心,怎麼修菩提心,有人不明確。有種人,這兩句話只抓一句,“下化衆生”,自己忙死,可是他不聽佛法,不修禅定,不斷煩惱,那怎麼成佛?怎麼教化衆生?有人認爲:吃素、念佛、多放生,這就是修行了。佛四十九年說的法他都不要了,沒有佛法能教育衆生嗎?

  下化衆生靠佛法,求佛道就是上進不息的崇高理想

  七十年代初期,我到溫州弘法,有一位老居士跟我說:“現在末法時期度衆生只要兩件事。要叫他吃素,要講一點因果報應故事給他聽聽。”那麼有許多人教氣功也叫人吃素,他也在修行啦?《叁世因果文》後來改…

《<調氣觀>帶修禅定前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