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企業家禅定營(20~39)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法的偉大就在這裏,無論你從辯證法、科學、現實,哪一方面都能講得通。

  釋迦太子把迷戀享受的欲轉成了追求真理的欲

  釋迦佛的父親淨飯王,希望他的兒子繼承王位,成爲轉輪聖王,統治四天下,這也是欲。有的王太子一心想早一點登上王位,把老王殺死,也是欲。釋迦太子離開了王位,是不是沒有欲了?他登王位,享受王宮的歡樂,這個欲沒有了,可是變成了另外一個欲,他想求智慧,他想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。他爲了免受王宮生活的迷惑,所以他就騎上白馬離開王宮,走到很遠的山上,摘下象征王子身份的寶石,剃掉印度人最看重的頭發。他想這麼幹,就是欲,是想追求真理的欲。

  欲的動力一樣,但由于性質不同作用也就不同

  欲的動力一樣,性質不同,作用不同,比如平靜的水面,被風一吹起了波,這是正常現象,所謂“海水怎能不吹風”。波跟平面是兩碼事,可是平面的水跟波的水一個樣,都是清水。沒有風,水非常平靜,你把清水舀來喝不會生病,而且喝水還能保持健康,起了波的水,水還是清水,如果攪起了水底的髒物,加了髒的成分,你吃了就要生病。

  智慧小,也是愚,叫智不及愚

  所以不要認爲有欲就是好,或者認爲有欲就是壞,那都是憑表面看問題,憑現象說話,智慧很小的人也是愚蠢,叫智不及愚,爲什麼人們經常好心沒好報?好心幹壞事?就是因爲智不及愚。

  

  杭州遠志成長文化傳播公司舉辦爲期叁天的

  企業家禅定營 (31)

  在浙江開化文殊院體驗生活並學習禅定

  

  傅味琴主講 2005.10.29下午

  

  自然現象的“能”實非善亦非惡

  提要:

  ·自然現象的“能”實非善亦非惡

  ·出家應“身心俱出家”

  ·居士在家要不迷戀家,不卷入家的煩惱

  ·欲是與生俱來的本能,是爲維持欲界衆生的生存

  ·自私的欲不節製必然害人亦害己

  ·佛的智慧不是撲滅你的欲,而是轉變你的欲

  自然現象的“能”實非善亦非惡

  我沒有出過家,是個居士。那麼你怎麼是光頭呢?這光頭不是我剃掉的呀,我從來不搞假相,還不是因爲腦子用過度了,腦子發熱,所以毛脫掉了。(衆笑)這是本能呀,跟我有沒有出家沒有關系,熱了就要脫毛,比如一只小狗,天熱了,它的毛自己會掉下來。這種屬于自然現象的“能”實非善亦非惡。

  出家應“身心俱出家”

  出家最好是“身心俱出家”。身出家,剃除須發,不留頭發不留胡須,不穿在家人的衣服,釋迦佛穿什麼衣服,出家人也穿什麼衣服,代表如來形象;心出家,出家了不回家,舍掉世俗生活中的種種愛好,還要遵守出家人的種種規矩。

  居士在家要不迷戀家,不卷入家的煩惱

  從前我聽靜天老法師講開示,他說“身不出家心出家,遠遠勝過身出家心不出家”,因爲修行就是修顆心,佛教偉大的地方,就是淨化人心。

  “身不出家心出家”。身沒有出家,上有父母下有妻兒,在社會上還有工作,可是他心出家,心怎麼出家?心出離世俗家庭的煩惱,他雖然身在家,可是沒有家庭的煩惱,對世俗上的一切享受他不愛好,能遠離貪瞋癡,這種人一般來說是修菩薩道的,他忙忙碌碌不是爲自己,而是爲一切衆生的利益。不貪五欲,不染著世俗生活的煩惱,這是出離法,能出離生死。不是爲自己有所貪求,而是爲一切衆生謀利益,非常辛苦忙碌,在汙泥中一塵不染,發出他的光輝,這是菩薩法。

  欲是與生俱來的本能,是爲維持欲界衆生的生存

  再舉個例子,肚子餓了想吃飯,這就是欲。如果把“無欲”錯誤的理解,肚子餓了,你即使把想吃飯這個念頭“打死”,你不想也會難受,難受了還不想吃飯,腦子有毛病,你維持不了一星期就會餓死。欲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本能,它的作用就是讓人維持生存。

  自私的欲不節製必然害人亦害己

  嬰兒一生下來,他碰到母親的奶頭自然會吸奶,這就是欲。可是懂得科學衛生的人就知道,給孩子喂奶要按時間按劑量喂,不能一會兒給他喂奶,一會兒又給他喂奶。有的媽媽無知得很,小孩一哭就給他喂奶,喂得小孩自己都不吃了,媽看見他不吃了,就把他抱起來,小孩“嘩”全吐了出來,吐奶了。所以,不能滿足人類自私的欲望,不能滿足人類毫無節製的欲望,否則就是愚蠢。欲,是維持我們生存的,這沒有錯,可是你不節製就會闖禍,那可不是利益人的欲了,而是危害自身,危害別人的欲。

  佛的智慧不是撲滅你的欲,而是轉變你的欲

  佛的智慧,不是撲滅你的欲,佛的智慧是轉變你的欲。好比一個媽媽忽然看見孩子把爸爸一支寫字的鋼筆抓在手裏玩,這有危險啊,媽媽嚇壞了,就跟孩子說:“放下放下,這有危險。”小孩聽不懂,也不願意放下,這個媽媽不聰明,就用暴力把小孩子的手使勁地掰開,鋼筆掉下來了,小孩哭出來了,因爲他不願意放下,你強製他放下,他會痛苦。好比我們長大了,叫你放下,也是放不下,如果強製你放下,你就會痛苦。

  

  杭州遠志成長文化傳播公司舉辦爲期叁天的

  企業家禅定營 (32)

  在浙江開化文殊院體驗生活並學習禅定

  

  味琴主講 2005.10.29下午

  

  消極積極都要,沒有消極哪來積極

  提要:

  ·于法生歡喜,你拿了佛法必然放下了危險

  ·智慧不等于狡猾,智慧能利人,狡猾在害人

  ·聽法是用耳朵聽的,不是用嘴巴聽的

  ·理虧時不吭聲,能贏得別人對你的好感

  ·消極積極都要,沒有消極哪來積極

  ·修行就是轉變,能轉就能變

  于法生歡喜,你拿了佛法必然放下了危險

  可是一個聰明的媽媽就兩樣,她拿起一個小孩玩的揺鼓,一搖,“丁呤當啷丁呤當啷”地響,跟孩子說:“這個多好玩,”孩子覺得這個好玩,要拿搖鼓,當他拿搖鼓的時候手一放,鋼筆掉下來了。小孩拿起搖鼓來玩,沒有危險,也不會苦惱。今天我給你們講佛法,就好比這樣。佛講的法都使衆生起歡喜心,你覺得佛法好,起歡喜心,你就去拿了,危險的東西你就放下了。有智慧就有善巧方便,善巧方便就是智慧。

  智慧不等于狡猾,智慧能利人,狡猾在害人

  我聽說你們非常歡喜,非常高興,所以說了一句非常親切的話,這是你們從歡喜中産生的,所以這句話很親切,說“傅老師回答問題很調皮,很狡猾。”我聽了非常高興,爲什麼?你向我靠攏了。釋迦佛說智慧不等于狡猾,(衆笑)那麼狡猾跟智慧區別在哪裏啊?狡猾是欺騙人害人,智慧是善巧方便,使人能夠覺悟,這麼說那麼說,說得你一句話也沒有,可是都是在做好事,說到底區別就在善跟惡。佛教最講因果,所以有句老話: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若是不報,時候未到。

  聽法是用耳朵聽的,不是用嘴巴聽的

  從前我在上海,有一次文學院請我去作講座,我喜歡風趣一點,碰到那些大學生特別感興趣,要我講“什麼叫緣分”。坐在窗口第一排有個大學生,常在我講話時舉手提問,“老師,我有個問題,請你回答”,我就把要講的話停下來,先回答他的問題,回答完了,我再講下去,一會又舉手了,我又停下來,又解答他的問題。他二次叁次的提問,我仍然給他解答,可是我要講的話沒辦法講完了。他又舉手了:“老師,如果我這個問題你能回答,我封你爲禅師”,(衆笑)學生封老師做禅師?皇帝金口,太傲慢了吧!我就問他:“你今天是來聽我講座的吧?”“是的是的”,“你要記住,聽講是耳朵聽的,不是嘴巴聽的。”教授們都瞪著眼睛看他。這叫智慧,不叫狡猾。(衆笑)

  理虧時不吭聲,能贏得別人對你的好感

  尤其是你們學《文殊法》就能得到智慧辯才,我也有一點巧妙可以保你不輸,要不要啊?(衆答:要)你覺得自己無理了,你就不吭聲,你就不會輸,(衆笑)因爲你辯都沒辯哪來輸?在另一方面你反而贏了,因爲人家心裏對你很有好感,你沒有強詞奪理,很虛心。其實這種方法說穿了不值錢,一說你們就懂,就是不肯做。所以人的麻煩是自己的愚蠢找來的,誰讓你聽貪瞋癡的話呢?貪瞋合起來就叫癡,貪裏也有癡,瞋裏也有癡,合起來更癡。

  消極積極都要,沒有消極哪來積極

  又有一次請我去開佛學講座,因爲是禮拜天,聽講的老師很多,其實我講的是一般常識,他們聽得很感興趣,比如佛教不是宗教;佛教不是迷信,誰搞迷信誰負責,你不能叫釋迦佛負責;說佛教是消極的,這我承認。大家睜大眼睛看我,看我下面怎麼說,我說:“沒有消極,積極哪裏來?”他們一聽,這句倒新鮮,學辯證法學了多年,這句話還難得聽到。其實佛教就是辯證法,積極是從消極來,沒有消極就沒有積極,所以佛教是消極積極都要。我擺事實給他們聽:今天你們各位來聽講座,可是沒來的或許在家裏搓麻將,因爲你們把打牌消極下去了,所以來聽講座了,有這一面的消極,就有另一面的積極。

  有人說:“這些年輕人現在消極了,酒也不喝了,煙也不抽了。”你們不要以爲我這些學生原來就是這樣,我有個女學生,在深圳的時候洗個頭七百元,這個女學生現在就在這兒。(衆笑)還有一個男學生,原先一支煙叼著,披風一披,頭發打了摩絲根根豎起來,現在全都沒了,消極掉了。而他們的另外一面特別積極,聽到你們要來,整個房間大掃除,而且還上山采花,送你們每人一盆花,這就叫轉變。

  修行就是轉變,能轉就能變

  整個佛法只有一個字:“轉”,凡夫轉成佛,沒有你現在這個凡夫就沒有你將來成就的佛,而不是離開了現在的你再去找一個佛。這兩天聽說你們的臉變得沒眼睛了,高興得八顆牙齒朝天了,雖然你們頭一天來也高興,可是今天總比頭一天更高興吧!你還是你,你的臉還是你的臉,轉了,這就叫修行。

  

  杭州遠志成長文化傳播公司舉辦爲期叁天的

  企業家禅定營 (33)

  在浙江開化文殊院體驗生活並學習禅定

  

  傅味琴主講 2005.10.29下午

  

  問題叁:“現在…

《企業家禅定營(20~3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