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跏趺觀開示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動,一動難入定

  嘴唇不能隨便動,舌頭也不能隨便動,一動就不容易入定。從前清定上師講經時常提到,他禅定功夫上不去,就去問師父,師父跟他說:“你舌頭不要動。”因爲他在修定時唸咒子,一動就不能入定。在上海修禅定就很難得大定,上海車輛多,一輛卡車開過,地面都會振動,人也在振動。可能自己不知道,因爲習慣了,或許這個振動小,感覺不出來。所以要得到大定,最好到山上去,因爲地基牢固,或者到非常僻靜的地方,沒有汽車卡車振動地面。

  跏趺觀開示(11)

   ◎傅味琴

  禅定能引發身輕心安

  提要:

   ·呼吸聽其自然,不可勉強做作

   ·呼吸越注意越不自然

   ·呼吸要不粗不猛不急不滑

   ·定印:右掌放在左掌上

   ·禅定能引發身輕心安

   ·60年我講心理療法,使聽的人容易心安

  

  呼吸聽其自然,不可勉強做作

  呼吸也聽其自然,有的人知道呼吸細長好,就故意搞得很長,結果適得其反,現在衆生執著心很強,所以我就告訴大家,“呼吸不要管。”一般自然狀態下吐到七八分就該吸氣了,你故意地想吐得長一點,該吸氣了,你還要吐,那麼(吸氣聲,衆笑)因爲氣吐光了,不能不猛烈地快吸啊,否則要斷氣啦。

  呼吸越注意越不自然

  我年輕時候曾在醫院裏搞心理治療,也教病人坐禅修空觀、數息觀、光明觀配合治療,很起作用。有一次聽到坐在我旁邊的一個年輕人,呼吸粗得像拉風箱,坐完了問他,“你現在呼吸並不粗,怎麼在坐的時候呼吸就粗起來?”他說:“我也不知道,我想讓呼吸細一點,結果反而粗起來了。”我說:“你是不是去注意呼吸了?”他說:“是的是的。”毛病就出在這裏,所以呼吸不要去管它,往往越管越糟糕。你們要想管呼吸,佛教有調氣、調息法,調息就是數息觀。

  呼吸要不粗不猛不急不滑

  “不粗猛急滑”,粗,呼吸時像氣喘病人,一呼一吸都很短促。長了就細,短了就粗。猛,因爲他到氣吐完了再吸,就猛了。急呢,呼吸速度太快。滑呢,呼吸一滑而過,容易呼吸紊亂,吸的時候一滑而過,呼的時候又回到吸上去了,所以很不均勻。

  定印:右掌放在左掌上

  “兩手結定印”(定印:右掌放在左掌上,兩大指相觸),大拇指稍微碰到一點,兩手掌要平放,不要提起來,有的說左手放在右手上,那是彌陀印,定印是右手放在左手上。

      頌:引輕安喜樂,發妙叁摩地;

   身不作動搖,勝一切動搖。

  

  禅定能引發身輕心安

  “引輕安喜樂,發妙叁摩地”。這個姿勢能引生輕安喜樂。輕,身輕;安,心安;喜,法喜充滿;樂,全身樂觸,有舒適感。幾年前蘇州禅定班的同學,一般都是騎自行車來往,有人說在回去的路上,自行車輪子轉得特別快,他覺得奇怪,我跟他說:“不是車輪變了,是你修定後,身子輕松了,腿的靈活度就增加了,所以不覺得疲勞。”安呢,修禅定的人不大會起煩惱,容易安定得下去。至少說,在你修禅定的時候,心是很安定的,不可能起瞋恨心,也不會心裏煩躁,這時候什麼都放下了,你們聽課有時還做不到。

  60年我講心理療法,使聽的人容易心安

  大學老師一節課四十五分鍾,可是聽課的大學生,很少能從頭到底安定的。這話我是在60年聽到的,當時我在重慶人民醫院開課,有個重慶鋼鐵公司來聽講的人,想跟我住一個房間,我說:“好啊,兩個人結個伴。”他說:“在你講課的時候,我回頭看了一下,聽講的人個個端坐靜聽,他們的注意力都被你吸過來了,這是無論哪個大學,哪個老師都做不到的事。”他一共跟我講了叁個體會,第二個體會說:“你講的話舉的例子,其味無窮,再想想又會領會出另一層的意義。今天聽是今天的味道,明天往裏想想,又有裏層的味道,一層又一層,其味無窮。”第叁個體會他發現我兩只眼睛與衆不同,說:“眼睛裏有奧妙,能看得遠,能看透人的心。”

  跏趺觀開示(12)

   ◎傅味琴

  世間所有快樂集中在禅定裏

  提要:

   ·今天在佛學苑聽課,很多人已不太專心了

   ·說法善巧,才能把聽的人吸住

   ·禅定就有這種能使你心安的力量

   ·世間所有快樂集中在禅定裏

   ·外道貪著樂觸,出不來,難回頭

   ·心不亂動要配合身不亂動

   ·“以戒生定”才是正定

  今天在佛學苑聽課,很多人已不太專心了

  40年後的今天,我在佛學苑講課,情況就不同了,很多人已不太專心了。男衆部都是小青年,我去講課,有個別的人偷偷跟旁邊人說話,還有一個在看書,這個原因就是他們對佛法不感興趣。據說這兒有個風氣,父母都喜歡把孩子送到廟裏來,因爲現在學費很貴,付不起,所以他們就把孩子送到廟裏來讀書。

  說法善巧,才能把聽的人吸住

  以前有人說,“傅老師沒有什麼了不起,最多會講講故事,說說笑話。”我看講故事說笑話不見得能完全吸引人,實在說我有我的善巧方便,能使人很難知道我下面要講哪一句,因爲你想聽完,我拐彎了,等我拐過來你以爲這一次要講出來了,我又拐彎了,這還不僅僅是一種吸引人的巧妙。有人說我在繞圈子,等我一個圈子繞完,中心的問題兩句話就講明白了,非但很省力,而且好懂,其實我是叁句不離本行。好比進行一種藝術加工,加工得好才能把人吸住啊,聽法的心才會安定下去。

  禅定就有這種能使你心安的力量

  開始修禅定心不一定會安,因爲妄想還沒有完全排除。不論初修或者是老同學,白天事情太忙,心已經受過波動,所以開始五分鍾跟後面的五分鍾就大不一樣,越到後面越有親身感受,好像快要入定的感覺會出來,禅定就有這種能使你心安的力量。

  世間所有快樂集中在禅定裏

  喜,在禅定中得到好處,整天會歡歡喜喜。樂是身上有舒服感,這種禅樂,怎麼也形容不出來,我說過 “世間以禅樂爲最”,世間上所有的快樂,集中起來全在禅定裏。你們將來自己會有體會。

  外道貪著樂觸,出不來,難回頭

  這種喜樂,修外道的也有,所以有人一修外道,他就跳不出來了,因爲他貪著舒服啊。我年輕時聽公園裏一個老太太說:“打坐最簡單,你跟我學,腿子盤起來,腦子裏空空洞洞什麼也不想。”這是外道修法,也會覺得舒服,也會入定,叫無想定。所以千萬不能學外道,因爲貪著了這種無想定的舒服,十個倒有九個難回頭。

  心不亂動要配合身不亂動

  “發妙叁摩地”,妙就是好、殊勝,叁摩地是印度話,就是定,心于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。身不動、止住妄念容易得定,要止住心的亂動,首先要配合止住身子的亂動。

  “以戒生定”才是正定

  佛教修的定是正定,正定必須“以戒生定,由定發慧”,以前有人教“XX禅”,佛教只有“一心禅”和“次第禅”,佛可沒有說有個“XX禅”。據修“XX禅”的人說:佛教主張以戒生定,但修“XX禅”的人可以不持戒,因爲持五戒: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會帶來生活上的不方便。難道一個學禅定的人,可以去幹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的惡業?而且禅是一心,那豈不是叫人們在殺的時候要一心殺,偷的時候要一心偷……不要有慈悲心,也不要有正知正見,這樣,衆生就不安詳了,在你將來受苦報的時候,你也不得安詳了。如果你是佛弟子,應該聽從佛的教導,按照佛教所說,以戒生定的定是正定,不以戒生的定是外道定。今天下課。

    (2001.3.22第叁講完)

  跏趺觀開示(13)

   ◎傅味琴

  禅定引發輕安喜樂,勝一切動搖

  提要:

   ·引發輕安喜樂,勝一切動搖

   ·姿勢不正,形成內髒自我壓迫

   ·身心端正,能使衆生起歡喜心恭敬心

   ·不歡喜,不恭敬,信仰心就冷下去了

   ·身不動不搖,容易使心安定下去

   ·動搖比不上不動搖的好

  

  引發輕安喜樂,勝一切動搖

  上次講到“引輕安喜樂,發妙叁摩地”。通過禅定,能止住妄念,使生理心理發生種種好的變化,身輕心安,全身産生一種極其舒適的樂觸。“發妙叁摩地”,叁摩地就是定。“發”就是能引發定的力量,止住妄念就得定。“身不作動搖,勝一切動搖”。我們修禅定要端身正坐,不動不搖。首先要身定,身定容易使心定,身定心定不可分割。修禅定的人,非但在金剛結跏的時候,身子不能動搖,就是在平常生活中身子也要盡量保持端正的狀態,非但對健康有好處,而且容易引發我們入定的力量。

  姿勢不正,形成內髒自我壓迫

  姿勢很重要,有很多病,都是由于姿勢不端正而引發的,姿勢不端正,各個髒腑也會隨之移動位置。比如坐的時候你喜歡斜坐,肯定這一部分的內髒就形成了自我壓迫,或者你喜歡彎著背坐,那麼前面的心、肺、胃就容易受壓迫,它們的活動就會受到一定的限製,容易引起血液循環的不通暢,呼吸時,也不能夠充分地吸收好的空氣,因爲你把肺部壓迫了。

  身心端正,能使衆生起歡喜心恭敬心

  我們身心端正,非但對身心有好處,而且威儀好,容易使衆生起歡喜心,恭敬心。衆生看我們佛弟子,第一眼就是看你的形像,尤其是出家人,因爲在家人,人家還不一定知道你是信佛的,要慢慢談起來方才知道。出家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信佛的,通過我們端正的形像使人們對佛教起喜歡心恭敬心,這是有功德的。

  不歡喜,不恭敬,信仰心就冷下去了

  假如人家不歡喜,不起恭敬心,從此一顆信仰的心冷下去了,那我們就有一定的過失,這就叫“以身謗法”,所以我們自身的莊嚴是很重要的。

  身不動不搖,容易使心安定下去

  拿修禅定來說,身子不動不搖,容易使心安定下去,心定了,身子更容易定。一個心裏有事的人,你看他身子,就很不安定,全身都不定,著急就出現著急狀態,緊張就出現緊張狀態,懶惰,就出現懈怠狀態,所以心不莊嚴,身體形像也會不莊…

《跏趺觀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