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跏趺观开示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动,一动难入定

  嘴唇不能随便动,舌头也不能随便动,一动就不容易入定。从前清定上师讲经时常提到,他禅定功夫上不去,就去问师父,师父跟他说:“你舌头不要动。”因为他在修定时唸咒子,一动就不能入定。在上海修禅定就很难得大定,上海车辆多,一辆卡车开过,地面都会振动,人也在振动。可能自己不知道,因为习惯了,或许这个振动小,感觉不出来。所以要得到大定,最好到山上去,因为地基牢固,或者到非常僻静的地方,没有汽车卡车振动地面。

  跏趺观开示(11)

   ◎傅味琴

  禅定能引发身轻心安

  提要:

   ·呼吸听其自然,不可勉强做作

   ·呼吸越注意越不自然

   ·呼吸要不粗不猛不急不滑

   ·定印:右掌放在左掌上

   ·禅定能引发身轻心安

   ·60年我讲心理疗法,使听的人容易心安

  

  呼吸听其自然,不可勉强做作

  呼吸也听其自然,有的人知道呼吸细长好,就故意搞得很长,结果适得其反,现在众生执着心很强,所以我就告诉大家,“呼吸不要管。”一般自然状态下吐到七八分就该吸气了,你故意地想吐得长一点,该吸气了,你还要吐,那么(吸气声,众笑)因为气吐光了,不能不猛烈地快吸啊,否则要断气啦。

  呼吸越注意越不自然

  我年轻时候曾在医院里搞心理治疗,也教病人坐禅修空观、数息观、光明观配合治疗,很起作用。有一次听到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年轻人,呼吸粗得像拉风箱,坐完了问他,“你现在呼吸并不粗,怎么在坐的时候呼吸就粗起来?”他说:“我也不知道,我想让呼吸细一点,结果反而粗起来了。”我说:“你是不是去注意呼吸了?”他说:“是的是的。”毛病就出在这里,所以呼吸不要去管它,往往越管越糟糕。你们要想管呼吸,佛教有调气、调息法,调息就是数息观。

  呼吸要不粗不猛不急不滑

  “不粗猛急滑”,粗,呼吸时像气喘病人,一呼一吸都很短促。长了就细,短了就粗。猛,因为他到气吐完了再吸,就猛了。急呢,呼吸速度太快。滑呢,呼吸一滑而过,容易呼吸紊乱,吸的时候一滑而过,呼的时候又回到吸上去了,所以很不均匀。

  定印:右掌放在左掌上

  “两手结定印”(定印:右掌放在左掌上,两大指相触),大拇指稍微碰到一点,两手掌要平放,不要提起来,有的说左手放在右手上,那是弥陀印,定印是右手放在左手上。

      颂:引轻安喜乐,发妙三摩地;

   身不作动摇,胜一切动摇。

  

  禅定能引发身轻心安

  “引轻安喜乐,发妙三摩地”。这个姿势能引生轻安喜乐。轻,身轻;安,心安;喜,法喜充满;乐,全身乐触,有舒适感。几年前苏州禅定班的同学,一般都是骑自行车来往,有人说在回去的路上,自行车轮子转得特别快,他觉得奇怪,我跟他说:“不是车轮变了,是你修定后,身子轻松了,腿的灵活度就增加了,所以不觉得疲劳。”安呢,修禅定的人不大会起烦恼,容易安定得下去。至少说,在你修禅定的时候,心是很安定的,不可能起瞋恨心,也不会心里烦躁,这时候什么都放下了,你们听课有时还做不到。

  60年我讲心理疗法,使听的人容易心安

  大学老师一节课四十五分钟,可是听课的大学生,很少能从头到底安定的。这话我是在60年听到的,当时我在重庆人民医院开课,有个重庆钢铁公司来听讲的人,想跟我住一个房间,我说:“好啊,两个人结个伴。”他说:“在你讲课的时候,我回头看了一下,听讲的人个个端坐静听,他们的注意力都被你吸过来了,这是无论哪个大学,哪个老师都做不到的事。”他一共跟我讲了三个体会,第二个体会说:“你讲的话举的例子,其味无穷,再想想又会领会出另一层的意义。今天听是今天的味道,明天往里想想,又有里层的味道,一层又一层,其味无穷。”第三个体会他发现我两只眼睛与众不同,说:“眼睛里有奥妙,能看得远,能看透人的心。”

  跏趺观开示(12)

   ◎傅味琴

  世间所有快乐集中在禅定里

  提要:

   ·今天在佛学苑听课,很多人已不太专心了

   ·说法善巧,才能把听的人吸住

   ·禅定就有这种能使你心安的力量

   ·世间所有快乐集中在禅定里

   ·外道贪著乐触,出不来,难回头

   ·心不乱动要配合身不乱动

   ·“以戒生定”才是正定

  今天在佛学苑听课,很多人已不太专心了

  40年后的今天,我在佛学苑讲课,情况就不同了,很多人已不太专心了。男众部都是小青年,我去讲课,有个别的人偷偷跟旁边人说话,还有一个在看书,这个原因就是他们对佛法不感兴趣。据说这儿有个风气,父母都喜欢把孩子送到庙里来,因为现在学费很贵,付不起,所以他们就把孩子送到庙里来读书。

  说法善巧,才能把听的人吸住

  以前有人说,“傅老师没有什么了不起,最多会讲讲故事,说说笑话。”我看讲故事说笑话不见得能完全吸引人,实在说我有我的善巧方便,能使人很难知道我下面要讲哪一句,因为你想听完,我拐弯了,等我拐过来你以为这一次要讲出来了,我又拐弯了,这还不仅仅是一种吸引人的巧妙。有人说我在绕圈子,等我一个圈子绕完,中心的问题两句话就讲明白了,非但很省力,而且好懂,其实我是三句不离本行。好比进行一种艺术加工,加工得好才能把人吸住啊,听法的心才会安定下去。

  禅定就有这种能使你心安的力量

  开始修禅定心不一定会安,因为妄想还没有完全排除。不论初修或者是老同学,白天事情太忙,心已经受过波动,所以开始五分钟跟后面的五分钟就大不一样,越到后面越有亲身感受,好像快要入定的感觉会出来,禅定就有这种能使你心安的力量。

  世间所有快乐集中在禅定里

  喜,在禅定中得到好处,整天会欢欢喜喜。乐是身上有舒服感,这种禅乐,怎么也形容不出来,我说过 “世间以禅乐为最”,世间上所有的快乐,集中起来全在禅定里。你们将来自己会有体会。

  外道贪著乐触,出不来,难回头

  这种喜乐,修外道的也有,所以有人一修外道,他就跳不出来了,因为他贪著舒服啊。我年轻时听公园里一个老太太说:“打坐最简单,你跟我学,腿子盘起来,脑子里空空洞洞什么也不想。”这是外道修法,也会觉得舒服,也会入定,叫无想定。所以千万不能学外道,因为贪著了这种无想定的舒服,十个倒有九个难回头。

  心不乱动要配合身不乱动

  “发妙三摩地”,妙就是好、殊胜,三摩地是印度话,就是定,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。身不动、止住妄念容易得定,要止住心的乱动,首先要配合止住身子的乱动。

  “以戒生定”才是正定

  佛教修的定是正定,正定必须“以戒生定,由定发慧”,以前有人教“XX禅”,佛教只有“一心禅”和“次第禅”,佛可没有说有个“XX禅”。据修“XX禅”的人说:佛教主张以戒生定,但修“XX禅”的人可以不持戒,因为持五戒: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会带来生活上的不方便。难道一个学禅定的人,可以去干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的恶业?而且禅是一心,那岂不是叫人们在杀的时候要一心杀,偷的时候要一心偷……不要有慈悲心,也不要有正知正见,这样,众生就不安详了,在你将来受苦报的时候,你也不得安详了。如果你是佛弟子,应该听从佛的教导,按照佛教所说,以戒生定的定是正定,不以戒生的定是外道定。今天下课。

    (2001.3.22第三讲完)

  跏趺观开示(13)

   ◎傅味琴

  禅定引发轻安喜乐,胜一切动摇

  提要:

   ·引发轻安喜乐,胜一切动摇

   ·姿势不正,形成内脏自我压迫

   ·身心端正,能使众生起欢喜心恭敬心

   ·不欢喜,不恭敬,信仰心就冷下去了

   ·身不动不摇,容易使心安定下去

   ·动摇比不上不动摇的好

  

  引发轻安喜乐,胜一切动摇

  上次讲到“引轻安喜乐,发妙三摩地”。通过禅定,能止住妄念,使生理心理发生种种好的变化,身轻心安,全身产生一种极其舒适的乐触。“发妙三摩地”,三摩地就是定。“发”就是能引发定的力量,止住妄念就得定。“身不作动摇,胜一切动摇”。我们修禅定要端身正坐,不动不摇。首先要身定,身定容易使心定,身定心定不可分割。修禅定的人,非但在金刚结跏的时候,身子不能动摇,就是在平常生活中身子也要尽量保持端正的状态,非但对健康有好处,而且容易引发我们入定的力量。

  姿势不正,形成内脏自我压迫

  姿势很重要,有很多病,都是由于姿势不端正而引发的,姿势不端正,各个脏腑也会随之移动位置。比如坐的时候你喜欢斜坐,肯定这一部分的内脏就形成了自我压迫,或者你喜欢弯着背坐,那么前面的心、肺、胃就容易受压迫,它们的活动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,容易引起血液循环的不通畅,呼吸时,也不能够充分地吸收好的空气,因为你把肺部压迫了。

  身心端正,能使众生起欢喜心恭敬心

  我们身心端正,非但对身心有好处,而且威仪好,容易使众生起欢喜心,恭敬心。众生看我们佛弟子,第一眼就是看你的形像,尤其是出家人,因为在家人,人家还不一定知道你是信佛的,要慢慢谈起来方才知道。出家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信佛的,通过我们端正的形像使人们对佛教起喜欢心恭敬心,这是有功德的。

  不欢喜,不恭敬,信仰心就冷下去了

  假如人家不欢喜,不起恭敬心,从此一颗信仰的心冷下去了,那我们就有一定的过失,这就叫“以身谤法”,所以我们自身的庄严是很重要的。

  身不动不摇,容易使心安定下去

  拿修禅定来说,身子不动不摇,容易使心安定下去,心定了,身子更容易定。一个心里有事的人,你看他身子,就很不安定,全身都不定,着急就出现着急状态,紧张就出现紧张状态,懒惰,就出现懈怠状态,所以心不庄严,身体形像也会不庄…

《跏趺观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