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严。如果我们能好好地培养自己,要不了多少时候,我们就习惯了,一习惯,用不着努力,它就是那个样了,但是在没习惯的时候,我们总得努力一下,自我纠正一下。
动摇比不上不动摇的好
“身不作动摇,胜一切动摇。”无论什么方法,如果是动摇的,都比不上不动摇的好,我们先从身体健康来说,做广播操,练练拳,这也是好的,但比不上禅定,因为这些方法都在动,叫运动。运动能使身体健康,可是另一面,运动也容易使身体败坏,容易使人老化,所以不是一个圆满的办法,运动过度了,就生病,运动使血液循环流动很快,如果马上停下来,对身体也不好。运动后,千万不能吃冷饮,因为运动时全身汗腺、血管猛烈地舒张,如果冷饮一刺激,来个猛烈地收缩,一缩就很容易生病。这些健康的常识不一定每个人都懂,世间上有人常凭好心,但没有智慧,好心办坏事。好心办坏事,不因为你好心,就不算坏事了,论事情来说你还是害了人。还有,运动员到了四十岁,就很难当运动员,只能当教练,因为他身体老化得快,运动能锻炼身体,使血液循环通畅,肌肉发达,帮助消化,这都是好的一面,但能量消耗太大,所以容易老化。
跏趺观开示(14)
◎傅味琴
禅定是最好的全身运动
提要:
·禅定是最好的全身运动
·禅定能发暖是血液循环畅通
·禅定能起到医学尚未有的妙处
·禅定能使体内寒气往外跑
·禅定出境界,要隐藏功德,可以问师
·可以讲禅定的功德,不要讲自己的功德
·不问功夫,不求神通,要在断烦恼上了生死
·禅定在康复上起大作用
禅定是最好的全身运动
坐禅呢,别看一动不动,其实禅定是另一种形式的运动。人是高等动物,动物必须要动,运动起来,两只手两条腿乃至整个身体都在活动。说修禅定的人缺少运动,这是不对的。当然不能老打坐,两条腿要走走活动活动,但对于全身来说,禅定是一种最好的运动。
禅定能发暖是血液循环畅通
如果禅定不是一种全身运动的话,修禅定的人怎么会全身发暖呢?全身发暖的道理、就是他血液循环畅通。初修的人更容易出汗,如果不是运动他怎么会出汗呢?仅仅是在身体里边的运动,虽看不到外部的形态在动,但里边血液循环在畅通。
禅定能起到医学尚未有的妙处
修禅定妙处无穷,医学到现在为止,有很多病没办法解决,比如说毛细血管梗阻梗塞,禅定就能使它打通,又如体内寒气,形成了风湿病、关节炎、下肢发冷,现在医学还没有办法能把体内冷气驱除出去,吃中药也不一定解决问题,只有修禅定,修到后来,全身暖洋洋,自己会有感觉,这股冷气会从脚底心、脚趾尖透出去。
禅定能使体内寒气往外跑
还有一种情况,初修时,有人说,“别的同学修起来发暖,我修起来怎么反而觉得身体冷,腿也冷”,这是里边的冷气往外跑,就是从里边跑到表面一层,如果你再修下去,冷气越来越少,到后来也慢慢发暖了。这是我们从身体的好处讲,能够解决医学上解决不了的问题。
禅定出境界,要隐藏功德,可以问师
禅定好处很多,但佛教不主张宣传做广告,现在佛门内部也有人在宣传,或替别人宣传,或自己宣传,乃至于宣传神通,也不知是真是假。但是懂佛法的人,真正修行的人就知道要隐藏功德。那么你说“我在禅定中出现的境界想请教一下,可不可以说?”这个可以。只能跟一个人说,谁教你,你就问他,不要东说西说。
可以讲禅定的功德,不要讲自己的功德
如果你修得好,一说,人家就亲近你,个人容易突出,本人也容易起傲慢心,容易在名利中洋洋得意,那就要堕落,所以佛门最犯忌的就是一个名一个利。为了让你们了解情况,树立信心,当然可以讲讲禅定的功德。我讲这个功德,不是讲我的功德,是讲禅定的功德。对于我本人,很多年来,人家怎么问我,也问不出一个名堂,人家觉得奇怪,“你这个老师修行四十年了,而且一直在教禅定,又听说你是22岁修到现在,总有一点什么吧”,我回答:“我什么也没有。”我只知道我会修禅定,我会教禅定,这是我会的。你问我什么境界,我自己也不知道,但是我知道我在变化,这个我能感觉到的。
不问功夫,不求神通,要在断烦恼上了生死
一般社会上人和佛门里的人常会问:你们老师有什么水平,有什么功夫,修出神通来没有?问这个,也不像在修行了,修行人要在断烦恼上去了生死。既然当老师的是引路人,我要把你们引上正路来,什么叫正路?不自我宣扬,要隐藏功德,但是要赞叹佛的功德,法的功德,要赞叹师的功德,要赞叹能海上师,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比丘僧。
禅定在康复上起大作用
现在介绍一下禅定在促进康复上的作用。我在各地教禅定,有二十多年了,有许多难治的病,修禅定就好了。比如心脏病,修空观就有效果,事例很多,他们写的日记我还保存着。苏州有人生了硬皮症,因为这个缘故来学禅定。这种病人皮肤会逐渐发硬,到后来人皮会像树皮那样,据说那个时候苏州生这个病的有五个人,他就是其中一个,据说后来那四个人死了,他到现在还很好,而且人也胖了,整个人都是软的,这就是禅定的作用。
跏趺观开示(15)
◎傅味琴
释迦太子六年苦行,获胜静虑
提要:
·禅定能使身子转变
·外道不能了生死,入迷了就转不过来
·雪山六年苦行,释迦太子获胜静虑
·妄念止不住更谈不上止观双运
·不要扰乱一个修行人的心
·扰乱别人出于自私心,鼓励他人有功德
·让徒弟安心学习,是爱徒弟的表现
·父母爱子女的天性,不能表现在自私上
禅定能使身子转变
还有人在臀部生一个像肿瘤那样的东西,据他说修了一次两次禅定就没了。这类促进康复的例子很多,这是从身体的转变上来说的。
外道不能了生死,入迷了就转不过来
从修行上来说,禅定胜于一切外道的动摇。练气功的人都在动,自发功摇头晃脑,跌跌冲冲动得更厉害。一指禅原是佛教禅宗里一个公案,外道不懂禅,却把扳指头的动作称为“一指禅”,既不能入定,又不能断烦恼,也不能了生死。练出一点功能,人就迷了,就会往这条道路上跑,有说佛法好是好,太难了,还取笑说:“你说我是外道,连我这点东西你还没有拿到呢。”因为他们得到了一点皮毛上的好处,就很难回转。所以佛说有几种人难度:有学问的傲慢,有钱的讲究享受,外道执着邪见,一得好处更难转过来。所以佛弟子千万不能贪图一点舒服,使身体上得些好处,而去学外道,第一步走错,没得好处,还会醒过来,拿到一点好处,你就会一直错下去。说句很简单的话,究竟是释迦佛伟大呢,还是气功师伟大?
雪山六年苦行,释迦太子获胜静虑
一切的成就都要在不动不摇里,释迦太子雪山六年苦行,他在雪山洞里修的是禅定,他做太子在王宫里的时候,就喜欢经常禅定。
妄念止不住更谈不上止观双运
成佛前还要入金刚喻定,金刚就是坚固不动,只有坚固不动才能断除坚固的金刚习气。要证阿罗汉果,也不能动啊,你心一动就起烦恼妄想,凡夫的起心动念,无非是贪瞋痴,妄念止不住,更谈不上止观双运了。
不要扰乱一个修行人的心
定是什么,通俗地说,定就是决定的定,你心里决定了,你就安心了,如果你还没有想好,心里还在摇摇晃晃,你这个心就不定了,所以古时候修行人说:“宁可扰乱千江水,不要扰乱修行人的心。”你不扰乱他,他能安心修行,将来有成就啊。你扰乱他,就影响他成就,这个罪过很大。非但是害了一个佛弟子,还害一个真正在发菩提心修行的佛弟子。
扰乱别人出于自私心,鼓励他人有功德
扰乱别人无非出于一颗自私心。不是贪就是瞋,目的就是为自己能达到称心如意,这些你们都有体会吧。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,你们有从老远来的,师父支持你,父母支持你,如果有人不安心,你帮助他,那就有功德了,因为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,周围的人都要尽自己的力量鼓励他,让他快快学成,要满他的愿。
让徒弟安心学习,是爱徒弟的表现
佛弟子皈依了释迦佛,都是释迦佛的弟子,谁也没有权利去捣乱一个释迦佛的弟子。有的师出于私心杂念,对于来这儿很想学习的徒弟经常扰乱,这种事情出现在佛门里是不应该的,师父都是爱徒弟的,你爱徒弟爱点啥?就是让他好好学习修行,将来报释迦佛的恩,将来弘法去度众生。为了他本人的成就,为了广大众生的利益,当师的应该鼓励他:“我虽然老了,但不要紧啊,你安心学习,如果你不安心学习就辜负了我的希望了”,应该那么说才好。
父母爱子女的天性,不能表现在自私上
举例说,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包含天性,农村的孩子小学毕业了,到城市里去唸中学,忽然请假回去看妈,妈就训他:“不好好唸书,还回来看我。”这是真正爱孩子。如果不替孩子着想的妈呢?也许会说:“你回来了就好,就别唸书了,妈养你大也不容易,你就在妈身边吧,将来找不到工作,也没关系,因为妈妈这时候也死了。”这是不是自私啊?
跏趺观开示(16)
◎傅味琴
十方如来成佛,皆金刚跏趺而坐
提要:
·儿子不唸书,妈把织的布一刀剪断
·发心出家,不要把徒弟看成私有财产
·佛弟子应以佛教的利益为准则
·修行的磨练,就是境给你的磨练
·认幻为真,容易入魔
·扰乱你修行成就的就叫魔
·离开正法,是抛弃了释迦佛对你的希望
·十方如来成佛,皆金刚跏趺而坐
·身不动,心不动,成就才有希望
儿子不唸书,妈把织的布一刀剪断
有个古代戏叫《三娘教子》,儿子不肯唸书回来了,妈正在织布,就把布一刀剪断,儿子奇怪地问妈为什么要剪断?妈说:“你不…
《跏趺观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