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個小偷,鹦鹉又說:“請坐,請坐。”因爲鹦鹉辨別不出來的人到底是主人家的客人還是小偷。“請坐”這兩個字是啥意思,它也不懂,它在客廳裏,聽久了,也就照樣說了。
人雲亦雲,出了很多好笑事情
前一個時期,在《還珠格格》的電視劇裏,皇宮裏一只鹦鹉,它忽然叫起來:“皇上駕到!”宮裏人都趴在地上跪著一動不敢動。後來才發現,是一只鹦鹉在叫。你聽人家這麼說,口裏也就這麼去傳布,做出了很多很好笑的事情。我在佛協文教部每天早晨講經,你們如果聽聽磁帶裏的笑聲,一定會引得大家哈哈笑,並不是我講得好笑,這個事情本身就好笑,佛門裏好笑的事情太多了,只要說明白一點,就會令人發笑。
由定發慧
怎樣使智慧開發出來呢?雖然它是本有的,也不需要去努力創造,可是你還得開發呀,好比金子被泥土石頭堆了上去,年代一久,變金礦啦,可是裏面的金子還是金子,不會壞,也不會變的,要取金子就得開礦,要開發根本智,就要修禅定。老師那兒學,僅僅是後得智,你要開發你自己的根本智,就要你自己用功了,用功禅定,所以說,“由戒生定,由定發慧”。這個慧就是根本智,無漏慧,由定開發出來的智慧,就是般若智,所以禅定是第五度,般若智慧是第六度。
修出智慧來才是正道
般若智慧怎麼修?你只要把前五度修好了,般若智慧就出來了,般若智慧並不是修出來的,是每個衆生都有的,你修好前面五度,般若智慧的光輝就會亮出來。所以一個修行人應該是越修越有智慧,這才是正道,如果越修越變得傻乎乎的,這是不正常的,二十年過去了,反而成了個愚老人。
愚是叁毒之一
佛法是使人去掉愚癡,獲得智慧,如果一個佛弟子沒有獲得智慧,不願去掉愚,這個方向對嗎?愚,本身就是叁毒之一,叁種根本煩惱是貪欲、瞋恚、愚癡。正常的情況下,通過獲得的後得智,懂得越多,方便也多,腦子靈活了,事情到你手裏,你會做得很好,叫善巧。
聞思修首先要聞
要得智慧,必須通過聞思修,首先要聞啊,你學生不聽課能學到什麼知識呢?越聽越懂,那不是很方便嗎?別人回答不出來,你就回答出來,因爲你智慧大了,這是後得智,修禅定呢,妄念能止下去,妄念越少,也就越聰明。 孩子考學校,媽跟他說,“考試心別慌,心要定。”媽媽也知道心要定,才聰明。
心不定,想不出,一放下,想起來了
常有這樣的事,去考場考試,一個題目想不起來,自己覺得奇怪,這個題目我前兩天溫習過了,怎麼現在會想不出來了?時間也快到了,實在想不出也就算了,把考卷一交,剛走出門口,哎喲,想起來了,想起來你也沒用啊,一交考卷,你就不能再拿回來了。這道理一樣的,因爲他當時緊張,心不定。考卷一交,沒事了,放下了,卻想起來了。這樣講你們都明白了吧?聽得懂嗎?(下答:聽得懂。)
不要說“佛法聽不懂”
我是擺事實講道理,現在有人亂說佛法聽不懂的,尤其是老太太,自己不來聽,還要叫別人也不來聽,還說:“佛法你聽得懂啊?我們是鈍根。”現在事實證明你們全聽懂了嘛!胡說是有罪過的。這樣下去,大家都不想學佛法了。
承認會變,這就是佛法
好人會變壞,壞人會變好,人們常說,“這人一向很好的,現在變壞了。”“這個人過去很壞,現在改好啦。”人們也常說,“你這個笨頭笨腦的人,現在怎麼變聰明了?”“你是不是受了什麼刺激啦?怎麼變得傻乎乎的?”承認會變,這是佛法。
說不會變,就達不到一心不亂啦
認爲不會變,這是邪說,如果不會變,衆生怎麼能成佛?佛法就是一切都會變。當然根機也會變,哪有根機不變的這種說法?二十歲進佛門,說是鈍根,叁十歲,六十歲,學佛法40年仍是鈍根。就說念佛法門,念了40年,仍是鈍根,那麼40年的念佛有什麼作用呢?說念到一心不亂往生西方,按照你的說法,念不到的!因爲原來不能一心不亂,以後仍然不能一心不亂,不會變,豈不空忙。
別人是鈍根利根,你怎知道?
原來是鈍根,以後仍然是鈍根,這種說話好像佛法不起作用了。假如我到某一個地方去,人家不認得我,就會對我說末法時期衆生都是鈍根,禅定不宜修。假如我到另一個地方去,“老師你來了,坐坐坐,老師啊,別人嘛修禅定可能不恰當,因爲現在都是鈍根,不過你老師嘛兩樣。”一會鈍根變了利根了,到底是鈍根還是利根?你沒有神通怎能知道別人是鈍根還是利根,知道過去世根機要有宿命通的,這就不多說了,總之要確定一個真理,“一切都會變。”否則你修行就沒有一顆上進心,不會變了,還努力幹什麼?
六度有次序,也可同時修
回過來再說,般若智慧是自然出生的,般若翻譯智慧,但有的法師仍然喜歡用“般若”兩個字,因爲“智慧”兩個字還不夠代表般若的全部含義,般若是從根本智開發出來的智慧,世俗谛是通過語言文字來解說的,但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是不可說不可說,要自己去親自體會。這六波羅密,也是按照次序排列的,你應該第一步要修布施。但學佛法不像學校學文化那樣死板,雖有這樣的次序排列,你在修布施的時候同時也可以修持戒、忍辱,按排列來說,如果布施不肯修,你持戒也持不好,忍辱也忍不好。
出家就是大布施,大持戒,大忍辱,大精進
現在講:出家就是大布施,大持戒,大忍辱,大精進。你們今天都已經出家了,在家人遠遠比不上你們,在家人布施,布施鈔票,出家人布施,把整個的時光,整個的生命全貢獻出來了,出家人不做生意,不賺錢,不貪名,不貪利,不留戀世俗,那才叫大布施,大持戒。基礎多好啊!
出家人穿的是忍辱衣
大忍辱,出家人最莊嚴的形象就是忍辱。出家人討厭衆生是不應該的,出家人穿的是忍辱衣,罵不還罵,打不還打,要忍到這樣。大精進,居士忙著開店做生意,結了婚還要忙生孩子,洗尿布……出家人這些事情都沒有了,有充裕的時間來精進修行,所以稱大精進。
不修禅定,六度不圓滿
前面四度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一出家都能夠修得起來,就是第五度禅定,大多數出家人不肯修,說用不著,可惜不可惜。修禅定可以開智慧。有說:“什麼?開智慧?可憐呐。”這句話你們聽不懂吧,怎麼開智慧是可憐呢,他說某人說過:“小智不及愚。”愚最好,這完全跟釋迦佛說法相反了。當然,用不著開智慧,修什麼禅定啊,你不修禅定,六波羅密能圓滿嗎?這叫自說自話,顛顛倒倒。應該以什麼標准來說話?我常說,不聽你的,也不聽他的,也不聽我的。聽誰的?聽釋迦佛的,你說的跟釋迦佛一樣,就是沒錯。你跟釋迦佛說的兩樣,就是你錯了,要統一到釋迦佛那裏去,因爲咱們都是佛弟子,大家都統一到釋迦佛那裏去,四衆弟子還有什麼爭論呢,還有什麼觀點不同呢?都一樣了嘛!就是不肯。說:“這是你的看法,我有我的看法。”全是搞一個“我”。啊!時間到了,現在下課。
(2001.3.6第一講完)
釋迦佛以法度衆生,
說法四十九年,歸納爲戒定慧叁學
佛的智慧都融化在教育衆生上
世間上的人都有智慧,除非是他是一個傻瓜。父母的智慧,小孩起煩惱哭了,父母拿個糖給他吃,小孩就安靜多了。社會上的智慧,看見這個地方危險,豎幾根欄杆防止危險。宗教,也有智慧,它希望人心往上,乃至于升到天堂,它用的辦法就是勸人爲善。佛覺得那樣的智慧不夠圓滿,那樣子的度衆生是不夠徹底的,所以佛的智慧呢,不采用這些,佛的智慧都融化在教育衆生上。
佛法圓滿,還需要儒教補充嗎?
昨天男衆班有個同學,課完了來問我,爲什麼不贊成講《了凡四訓》,說儒教也有好東西。我跟他說儒教裏好的東西,佛教裏全都有。儒教勸人爲善,佛教教育人做好人比儒教更好。儒教有許多都講不清楚,例如說“頭上叁尺有神明。”這個神明到底是啥?說“天做孽,猶可活。”這個天到底說啥,也沒有講清楚。佛教要用儒教做補充,豈不是認爲佛的智慧還不夠圓滿,圓滿的東西還需要補充嗎?豈不是貶低了佛?
何必把儒教、道教來糾纏不清
如果儒教都能夠在佛門裏講,那麼其他宗教也可以在佛門裏講了。信耶稣的,心地也很好的,如果道教也能夠在佛教裏講,那麼外道、氣功也能夠講了,氣功也沒說我不好啊。一個佛學苑的學生爲什麼佛學的問題不提,老是拿這些儒教、道教的問題來糾纏不清?如果說是一個探討,你佛教都沒有學好,還專門去探討儒教、道教。
我是佛教,別跟我來說道教
末法時代出現了種種邪師邪說,把信佛的第一條標准都推翻了。什麼第一條?“皈依佛,永不皈依天魔外道”,照法義來講,儒教、道教,是佛道外面的一條道也稱外道,皈依佛了,你怎麼還可以去信仰這些?後來他又跟我講起道教來,我嚴肅地跟他說:“我是佛教,你不要來跟我講道教。”
擾亂了思想,佛弟子不安心學佛法了
在如今社會,你盡管可以講儒教,講道教、神教,他們有他們的學院,你要講道教,你到道觀裏去講。比如說,開學時,我曾經講過,聽課只是聽課,你不能在臺下講話,如果你說每個公民都有言論自由,當然有你講話的自由,可是這兒是聽話的地方,你要講話你到課堂外面去講,你在課堂裏面講就要擾亂人家聽課了。同樣道理,不管講道教也好,講《了凡四訓》也好,你可以到別的地方講,怎麼可以到佛門來講呢?你到佛門來講,豈不擾亂佛弟子的思想了嗎?人家就不安心好好地學習佛法了。
(2001.3.8第二講未完)
學修禅定前的開導(4)~(5)
◎傅味琴
禅定—— 使衆生安定猶如甘露
釋迦佛以法度衆生,說法49年,其法深廣,…
《學修禅定前的開導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