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学修禅定前的开导

  学修禅定前的开导(1)~(3)

  ◎傅味琴

   引言: 廿年前,我教修禅定,陆续写了讲课提要和观名,今特为女众专修班再作讲解。

  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

  由修习止观而入定,由定发慧的方法

  先学理论,再修观

  禅定有一系列的理论,我以前曾经讲过“定学”,这些理论比较多,要等理论都讲完,再修观,就慢了。所以现在的办法,就是根据我们学的观来加入一些理论,也就是讲一点理论,学一个观,双管齐下。

  如来就是佛

  “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”,释迦如来就是释迦佛,如来就是佛,佛有十个称号,如来也是佛十个称号之一。

  人写的书,经常有错

  顺便给大家提一下,现在佛门里有些名称比较错乱,尤其是现在人出的书,经常有错,不应该把释迦牟尼佛称为如来佛,如来是一个称号,佛也是一个称号,把两个称号合起来,仍然等于两个名称。称如来佛的原因,是看了《西游记》的关系,你说写《西游记》的人对佛法不懂吧,我看他很懂,尤其是《西游记》里写的诗词,法义还很深呢。为什么会搞出这个笑话来?我想他是故意把释迦佛的名字隐掉,因为它是一部神话小说,怕人们吃饱了在饭后谈起《西游记》来,把释迦佛的名字随随便便做谈笑的资料,不恭敬,所以《西游记》没有把释迦佛的名字说出来,故意说了一个如来佛,没有名字,就等于没有这尊佛。我们佛弟子呢,应该懂得,千万不能称如来佛,世俗人的这种错误已经难以挽回,我们自身就不能够再投入进去。

  佛是佛,祖是祖

  还有,现在社会上出的书刊里,甚至某些佛教刊物里,也是随便把人写错的印出来,很多把释迦牟尼佛称成“佛祖”,非但错误,而且笑话。佛是佛,祖是祖,是两个人,即使是一个人,释迦牟尼佛也不是佛的祖先啊,释迦牟尼佛以前还有佛,所以千万不要称佛祖。闽南一带,有许多小庙,写的就是佛祖,什么“佛祖观世音菩萨”。《法音》月刊第一页有“佛言祖语”,它就是分开的,佛是怎么说的,祖是怎么说的,佛是佛陀,祖是祖师。

  坐禅的目的,就是要入定

  坐禅的目的就是要入定,修禅定就是修习止观。定跟禅有区别,定,只要止住妄念就能入定,所以修止就能入定,修止的方法很多。禅,称禅观,要修观,连起来通称为禅定。

  观不是用眼睛看,观是用心去想,用现在的话说,运用心里的想象力,说心里怎么个想法,很简单,我们懂得回忆,或者忆念。比如说,你心里在回忆昨天的事情,昨天看见过某一个人,你闭起眼睛来,回忆一想,这个人就能想出来,非但能够回忆得起来,而且这个人的形状,通过想象,就像在你的面前一样,这种叫观。

  还有忆念,你把这个所观的境念念不忘,那就是忆念,比如我们生活中,经常在心里想念某个人,这就叫忆念。

  修止还要修观

  修止成就了就能入定。但入定以后,还要修观。为什么要止住妄念?如果你有妄念,对修定来说是有干扰的,修观也是很难成就的。妄念止住了,就没有干扰了,观就能够成就了。这时你得止的境界就跟前面不同了,也就是程度更高了一层,称妙止。在妙止的水平上你再修观,这个观的层次又不一样,所以称妙观,而后止观双运。

  双管齐下

  修禅定,如果要得止以后再修观就太慢了,修三年能不能得止,还是一个问题。而且呢,这三年来没有新的内容,光止在一点上,慢慢就会放松,觉得枯燥得很,没劲了。众生就是这样,修的时间长了,会疲厌,心力就集中不起来,容易涣散。拿我们来说,学修禅定不能太慢,太慢,很多人都不感兴趣。所以现在我们教的禅定,也修止也修观,同时做。这样比较适合于我们现在的情况。

  有妄念就有生死

  一切成就都必须在定中成就。众生流转生死,受种种苦,就由于妄念的缘故,如来希望我们跳出生死轮回,就必须要有能止住妄念的方法才有希望。举个例说,念佛法门,是个方便法门,方法挺方便,但功夫却没有方便,无论什么修证方法,虽各有不同,但功夫一样,绝不会占便宜的,好比每一个学校,教育的方式可以各不一样,但是考试的成绩都是60分才合格,所以说,方法有方便,功夫没有方便。《阿弥陀经》说:“若一日……乃至若七日,一心不乱”,可知念佛虽念起来很方便,可是功夫要达到一心不乱,也一样的要入定。

  禅定是六波罗密中第五波罗密

  你怎么能学会?

  禅定是六波罗密中第五度。六波罗密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,第五波罗密就是禅定,也叫禅那,译成汉语,称为静虑般罗密;第六般若波罗密,你不经过第五度哪来第六度?所以如果要悟到佛之知见,你必须修禅定,只有禅定才能够开发根本智。我们今天学习、听法、上课也能够获得智慧,那叫后得智,后天通过学习学会的,但是问题来了,你怎么能学会的?

  必然有个能学会的“能”

  问孩子:“你怎么能学会?”“老师教我,我好好地学,我就学会了。”这只解答了一些现象。而这个问题的根本是在问一个“能”。你怎么能觉悟?也是在问一个“能”。比如火怎么能烧起来,你说,用火柴一划,它就出火了,这是一个现象。那么拿支笔一划,它有出火吗?众生能够在后天学会种种知识,得到种种智慧,他必然有一个能够学会的“能”,这个“能”是什么?

  什么是“能”

  再举一个例子,鸡蛋放在暖箱里,没多久就孵出小鸡来了。那么,地上捡一个石卵子,像鸡蛋那么大,你放进去能出小鸡吗?因为鸡蛋有能出小鸡的“能”。烘箱只是一个出小鸡的方法,并不是能出小鸡的“能”。我们能学会生活中的一切,拿文化来说,我们学会汉语、英语,那么怎么能学会?这个能是什么?你们说说,能是什么?你们以前有在佛学院念书的有学到没有?这个“能”都没人知道?

  佛学与科学

  科学就是要问个为什么。有些人,他很相信科学,不信佛学,而且用科学来反对佛学,说佛学不是科学。我们相信科学,我说佛学就是科学。既然佛学就是科学,科学经常问为什么,你回答不出来,人家怎么承认你是科学?说“释迦佛会答出来”,也许人们会说:“你呀,还是好好跟释迦佛学学吧。”

  不提问,怎么懂呢?

  佛当年讲经说法,经常有提问题,有时候弟子问佛,有时候佛还问弟子,活跃得很。现在呢,有人一提问题,旁人就说:“你不恭敬”。把佛法听懂才叫恭敬,糊里糊涂,怎么叫恭敬呢?或者说:“不能提的。”“我不提怎么懂啊?”“不懂就不懂好了。”那么讲它干什么?哪有老师对课文的提问一问三不知?正因为这样,佛教衰落了。

  这种能使人觉悟的智慧就叫根本智

  很多当师父的,你去问他一问三不知,“我自己也不懂。”你不懂,怎么当师父呢?有的怕没面子,干脆换一句话训你:“多问什么?”意思是多问嘛就不像修行了,修行就应该不要问,这不是培养弟子有智慧,而是培养弟子无知盲从了。我刚才问你们这个“能”,你们就回答不出,这个“能”就是佛性,佛是印度语,翻译成中文叫觉悟,叫觉性,这种觉性出于一种智慧,这种智慧就叫根本智。后天你再学其它东西就能学会。

  众生体形不同,但都能懂事

  这个根本智并不是爸妈生你的时候才有,是本来就有,与生俱来的,佛说的众生皆有佛性,众生躯体的形象不管换了多少次,换大变了一只象,换小变了一只蚂蚁,全有佛性。所以象也懂事,蚂蚁也懂事,仅仅是人学人道的东西,象学象道的东西。一根树木要你扛过去,人把树木两只手往肩胛上一扛,象不是这样,它也学会用鼻子一卷,卷起来,就能够把树木扛过去。

  佛性能懂,烦恼能贪

  给人说好话,戴戴高帽子,人就很听话,所以有些调皮的人,要叫某一个人给他做一件事情,尽说好话:“哎呀,我为什么找你啊,你最好啊,别人我都不满意啊,唯有你我才放心啊!”象也是这样,你到印度去骑象,可不要忘记,在象背上轻轻拍三下,再骑上去,它很听话,要不,你骑上去,它一不高兴身子一抖就把你掀了下来,拍三下是什么意思?意思是“你最大,你最大,你最大。”它也懂的,众生皆有佛性,也有烦恼,佛性能懂,烦恼嘛,贪自己最大,傲慢。

  有根本智才能学会后得智

  蚂蚁打起仗来,组织工作做得很好,有前线部队,有后勤救护队。墙角里一个蜘蛛结网结得多好,而且越结越大,哪怕风把它吹掉了,它还会重结。所以会懂得这么多,因为一切众生有根本智,才能学会后得智。

  修行就是擦灰尘

  众生,在根本智上显露得多一点,觉悟的光度就会亮一点,好比电灯光本来光度是100瓦,很亮很亮,如果蒙上了灰,像厨房里的电灯,蒙上了油腻又蒙灰,看样子只有5瓦,不是电灯没有100瓦,而是灰尘蒙上去了。那么如果你把灰尘擦掉,擦一点,亮一点 ,擦一点再亮一点,修行就是擦灰尘。

  把灯擦亮了,就成了利根

  原来是100瓦,你能够擦掉灯泡上的污垢,恢复本来面目,它仍然100瓦。因为年代久了,在擦的过程中很不好擦,但你稍微擦掉一点,光的亮度就增加一点,人就聪明一点,努力再擦再擦呢?擦得很亮了,即使你还没有亮到100瓦,也成了利根。今天佛门里经常听到根机两个字,“是钝根啊。”“各有根机啊。”那么再问问,什么叫根机?他就回答不出来了,根机到底是什么做的?是泥土做的,还是石头做的?还是纸做的?你这么问会把他问傻了。

  鹦鹉学话,辨别不清

  你既然连根机都弄不清楚,你怎么开口说根机,闭口说钝根,说“我是听来的”,听来的可不能算数,会搞错的。一只鹦鹉它虽不是人,可是它有耳朵经常听人说话,它也会说,来了一个客人,鹦鹉说话了:“请坐,请坐。”来一…

《学修禅定前的开导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跏趺观开示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