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学修禅定前的开导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总摄为戒定慧三学。

  上佛学课看儒教书,就不专心了

  昨天在男众部,有个学生在听佛法课时,看儒教的书,老师阻止他,他很有意见,认为儒教也是劝人变好啊!不是这本书不好,而是你是来学佛法的。佛法不学,使劲学儒教,何况是个出家佛弟子?这也可能是长远年代以来,后人对前人的话有所误解。前人说过,“学佛先学好做人”。可是说这个话的这位法师仅仅是要你做好人,并没有叫你不学佛法先学孔孟之道,我们这儿是佛学苑呀,好比在外语学校上外语课,他看历史故事,可以吗?

  释迦佛教育水平还不圆满吗?

  话说回来,儒教也好,宗教也好,学校也好,都做教育工作。要使社会安定,离不开教育工作,我们说“佛是伟大的教育家”,在我们看来,教育工作中最伟大的,就是释迦佛。释迦佛的教育水平、教育艺术还有不圆满的吗?

  戒律使众生安全,好比围墙

  释迦佛知道,要防止众生遇到危险,世间上人也知道,河岸上人走得多了,恐怕小孩子跌下河去,装上了栏杆。我们这儿是女众的专修班,为了安全起见,修筑一道围墙,这些方法,释迦佛有没有啊?有啊,就是戒律。

  禅定使众生安定,犹如甘露

  小孩子哭了,妈妈给他吃糖,尤其是一个婴儿,妈妈抱在怀里,喂他吃奶,他马上不哭,因为妈妈的怀抱是婴儿最安全的地方,妈妈的奶吃在婴儿嘴里,犹如甘露,那么释迦佛度众生有没有这一套啊?有啊,释迦佛教我们修禅定,修了禅定,心就定下去了。一修禅定,全身舒畅,其乐无穷,马上就感觉到精神焕发。你们每次过堂的时候唱念,有这么一句吧,“禅悦为食”,禅就是禅定啊。一个佛弟子应该以禅定的喜悦为自己的粮食,每个人都懂得没吃饱很难受,很苦恼的,得不到营养,要面黄肌瘦,容易生病。既然禅悦为食,出家人不修禅定你当然苦恼了,身子多病,心里多烦恼,尽打妄想,这种人的状态就是饥饿的状态,好比饥饿的人尽打妄想。有人一生病就说前世业障,我看你不是前世业障,是今世业障,今世啥个业障?不修禅定,不听释迦佛的话,你就错了,至少是一种过失。释迦佛是我们根本的师父,我们皈依都是皈依释迦佛,你不听佛的话,在修行上所以有障碍,老生病,老苦恼,老起烦恼。

  谁的智慧,给我们讲四十九年的教法

  老师通过各种讲解,使学生获得知识,提高修养,讲文明。世间上古今中外,哪一个老师讲得最多啊?就算小学的跟班老师,也最多六年,到初中就换老师了。释迦佛说法说了49年,遇到这样一位老师,这样伟大的教育,竟然佛弟子还茫无所知。佛法不懂,整天地喊苦恼,这像什么佛教?像什么佛弟子?一个孩子功课不太好,父母有条件,请了一位名教师来家来替孩子补习指导一下。孩子肯定会高兴,觉得自己很幸福,没有一个孩子会说:“我是苦恼,由于我业障重啊,我才请到了全国最好的老师。”

  有了大智慧的老师,还需要学外道吗?

  做释迦佛的弟子,是最幸福的人了,世间上人没有遇到释迦佛这样一位老师,他们还天天在高兴呢。考进重点中学的人,也高兴,考进名牌大学,也高兴。咱们做了释迦佛弟子,有人竟然还教我们应该苦恼,却没有教导我们应该幸福。所以我们要想一想,有了释迦佛,有了49年的智慧的这些课程,还有这么多菩萨的善巧方便,我们还需要学旁门外道吗?

  现在学外道以后学佛法就困难了

  照佛教的规定,关于外道的书,佛弟子能不能学?为了度外道而学外道,那是有条件的,至少是上座师,一般年龄都已在四、五十岁以上的,为了去跟外道辩论。而且规定三七开,只能花三分的时间学,二十几岁的人就学外道,以后你即使肯学佛法,也很困难了。  

  严是爱,爱是害

  严是爱,爱是害

  有的修行人,自己是个受害者,还不知道。严是爱,爱是害。一个被宠爱的孩子是一个受害者。是谁害他的?父母害他的,老师害他的,或者说是师父害他的。有的家庭里,把独生子女,宠得像小皇帝那样,脾气极坏,将来再要扭转过来很困难。

  小庙没有丛林规矩

  当初释迦佛是组织僧团,在群众中好锻炼,容易提高自己。僧团里可以学戒,学法,接受教育,至少有个丛林规矩吧,不知从什么朝代开始,中国的佛教很快地发展了小庙,小庙里怎么组织僧团,组织僧团至少要5个人,小庙有没有规矩呢?师父懂不懂法呢?有人跟我说,那都是家庭式的,就是一个师父,收了一两个徒弟,把他当作自己儿子、女儿,老了好照顾他,死了小庙就给他。如果你自己搞个茅篷,依戒依法修行,或者收个徒弟,好好教育他,培养他,这倒还可以。

  自由散漫惯了,很难教育

  我到了闽东佛学苑,一段时期来,逐渐有体会,发心来出家的,年纪小的最多顽皮一些,年纪稍微大一点,比较好教育,已经出了家几年了,从小庙里来,却很难教育,自由散漫甚至于抽烟,吃零食,不守规矩,可是他们还没有觉悟自己是一个受害者。修行人是断烦恼,讲究思想品德,修行人怎么变成发展烦恼了呢?有的脾气比在家的孩子还厉害,也许是小庙里的师父宠爱关系。要吃有吃,要穿有穿,要钱有钱,要出去任你跑。

  贪瞋痴是下三恶道的因啊

  佛教是依法度众生,没有法,怎么度众生?徒弟在师父那里,学不到法,连你的徒弟也度不了,不要说度别人了,就连你自己也度不了。我们佛弟子至少要有一个能够度自己的最低标准,死了不下三恶道,三恶道就是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像你这样的贪舒服,嫌零花钱太少。又不许吃零食,又不能出去逛街,这种贪心满足不了,呆不下去。同学们好言相劝,老师管一管,马上发脾气,瞋恨心极大,好话不听,以自己为了不起,我要怎么做,就怎么做,这是愚痴,这些贪瞋痴都是下三恶道的因。

  叫徒弟来学法是个好师父

  有的师父挺好,叫徒弟来学,他觉悟到:“我这个当师父的,从前没有好好学,不对啊,你赶快去学吧。”这是好师父。还有的师父呢,你要学他不同意,你走了我小庙咋办?只管小庙,不管大庙,只管做佛事,而不管释迦佛的事业,结果徒弟只能偷偷地跑掉,那么到底是师父觉悟高,还是徒弟觉悟高?所以你们应该认识到,听不到佛法,宠爱你,让你好好享受,自由散漫,样样依顺你,这是害你。今天你来学法了,是谁救了你啊?是你过去世的善根,跟佛有缘,跟法有缘的这个觉悟救了你,要不然的话,这一辈子就完了。

  收个徒弟当女儿,小庙成了家庭式

  小庙嘛家庭式,本人不懂法,戒也搞不清楚,定也不会修,做事全做错,知见愚痴颠倒,仅仅是社会上人结婚,她不结婚,收个徒弟当女儿,打个比方,如果没有戒定慧,不像一个修行人,岂不是成了佛门的独身主义者吗?西方国家独身主义者多得很,他们也不结婚的,有什么了不起呢?作为一个佛弟子,只有好好地学佛法,按照佛法去修,依教奉行,去断烦恼,开智慧。了脱生死,广度众生,这才了不起啊。

  佛法深广,总摄为戒定慧

  佛法的智慧在般若里

  佛法又深又广,所以说“其法深广”。“总摄为戒定慧三学”,摄就是摄持,总的摄起来,就是戒学、定学、慧学。如果把戒定慧广开,就是三藏十二部,深是深般若,广是广般若。拿六波罗蜜来说,前面的布施度,持戒度,忍辱度,精进度全是方便,禅定度也是方便,佛法的智慧全在般若智慧里。

  懂了能运用,才是你自己的

  如果你没有般若智慧,你还没有得到佛的智慧,你不过是一个学生,只是学了一点老师的东西。老师的东西是老师的,你即使学会了,也不属于你的,要怎么才属于你的?你要能够理解,非但能做得起来,而且还能广泛地运用,所以教证二法要亲证才算是你自己的。

  简单、方便能培养出人才来吗?

  我的母亲是文盲,她到了老年,《心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药师经》全会唸。是她自己刻苦学会的,她的方法叫我在她不识的字上注一个音,有时候也难啊,我注的音,她也不认得,比如说《药师经》“在樂音树下”,她这樂字她认得了,因为有个人姓樂,她看见过这个樂字,详细的笔划她是记不清的,只记得樂这个字两边有两只角像牛那样。所以她一看见两边两只角念“樂”,那么“树”呢?这个也不好注音啊,她就说:“你就给我画一棵树好了。”可是她真的得到了吗?没有。在这本书上认得的字,在另一本书上同样的字,她还是不认得,因为她到底不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出来的,她是贪方便,她不是不肯学,没有这个条件啊,60岁的老太太,再要叫她到小学一年级去上课,通过正规化的学习,行吗?所以她只好走这么一条方便简单的路,但是能培养出人才来吗?

  培养人才,十年不嫌长

  在十年动乱时期,说教育学制太长了,要缩短,搞了一种叫速成中学,速成大学。现在你有一张速成大学的文凭,到社会上找工作,谁要你啊,知道那是成不了才的。如今没有一个佛学院希望人家学十年的,只有我们这儿。说:“老师啊,真要学十年?”我学了40年,你学十年,只有我四分之一,还嫌多吗?这就是你们过去受的影响,想简单、方便、快。方便也好,你可要照佛的方便,佛已经够善巧了,够方便了,把49年的教法总摄在戒定慧,无论如何,你戒定慧三学总要学的吧。从前旧社会,学徒跟师傅学裁缝,要6年才满师,仅仅做做衣服。要想了生脱死,证阿罗汉果,成菩萨,成佛,有这么简单啊?真叫北方人有句话,躺在床上想得好,一起来,什么也没有。

  因众生愚痴,佛才广说

  佛法为什么要广说呢?因为众生愚痴啊,佛在人间的时候,也不见得个个是利根,你看佛到鹿野苑向五比丘说四谛法,说了三次,他们就证阿罗汉果,你认为简单啊,那怎么佛在人间的时候还有这么多的弟子,听了四谛法…

《学修禅定前的开导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跏趺观开示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