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總攝爲戒定慧叁學。
上佛學課看儒教書,就不專心了
昨天在男衆部,有個學生在聽佛法課時,看儒教的書,老師阻止他,他很有意見,認爲儒教也是勸人變好啊!不是這本書不好,而是你是來學佛法的。佛法不學,使勁學儒教,何況是個出家佛弟子?這也可能是長遠年代以來,後人對前人的話有所誤解。前人說過,“學佛先學好做人”。可是說這個話的這位法師僅僅是要你做好人,並沒有叫你不學佛法先學孔孟之道,我們這兒是佛學苑呀,好比在外語學校上外語課,他看曆史故事,可以嗎?
釋迦佛教育水平還不圓滿嗎?
話說回來,儒教也好,宗教也好,學校也好,都做教育工作。要使社會安定,離不開教育工作,我們說“佛是偉大的教育家”,在我們看來,教育工作中最偉大的,就是釋迦佛。釋迦佛的教育水平、教育藝術還有不圓滿的嗎?
戒律使衆生安全,好比圍牆
釋迦佛知道,要防止衆生遇到危險,世間上人也知道,河岸上人走得多了,恐怕小孩子跌下河去,裝上了欄杆。我們這兒是女衆的專修班,爲了安全起見,修築一道圍牆,這些方法,釋迦佛有沒有啊?有啊,就是戒律。
禅定使衆生安定,猶如甘露
小孩子哭了,媽媽給他吃糖,尤其是一個嬰兒,媽媽抱在懷裏,喂他吃奶,他馬上不哭,因爲媽媽的懷抱是嬰兒最安全的地方,媽媽的奶吃在嬰兒嘴裏,猶如甘露,那麼釋迦佛度衆生有沒有這一套啊?有啊,釋迦佛教我們修禅定,修了禅定,心就定下去了。一修禅定,全身舒暢,其樂無窮,馬上就感覺到精神煥發。你們每次過堂的時候唱念,有這麼一句吧,“禅悅爲食”,禅就是禅定啊。一個佛弟子應該以禅定的喜悅爲自己的糧食,每個人都懂得沒吃飽很難受,很苦惱的,得不到營養,要面黃肌瘦,容易生病。既然禅悅爲食,出家人不修禅定你當然苦惱了,身子多病,心裏多煩惱,盡打妄想,這種人的狀態就是饑餓的狀態,好比饑餓的人盡打妄想。有人一生病就說前世業障,我看你不是前世業障,是今世業障,今世啥個業障?不修禅定,不聽釋迦佛的話,你就錯了,至少是一種過失。釋迦佛是我們根本的師父,我們皈依都是皈依釋迦佛,你不聽佛的話,在修行上所以有障礙,老生病,老苦惱,老起煩惱。
誰的智慧,給我們講四十九年的教法
老師通過各種講解,使學生獲得知識,提高修養,講文明。世間上古今中外,哪一個老師講得最多啊?就算小學的跟班老師,也最多六年,到初中就換老師了。釋迦佛說法說了49年,遇到這樣一位老師,這樣偉大的教育,竟然佛弟子還茫無所知。佛法不懂,整天地喊苦惱,這像什麼佛教?像什麼佛弟子?一個孩子功課不太好,父母有條件,請了一位名教師來家來替孩子補習指導一下。孩子肯定會高興,覺得自己很幸福,沒有一個孩子會說:“我是苦惱,由于我業障重啊,我才請到了全國最好的老師。”
有了大智慧的老師,還需要學外道嗎?
做釋迦佛的弟子,是最幸福的人了,世間上人沒有遇到釋迦佛這樣一位老師,他們還天天在高興呢。考進重點中學的人,也高興,考進名牌大學,也高興。咱們做了釋迦佛弟子,有人竟然還教我們應該苦惱,卻沒有教導我們應該幸福。所以我們要想一想,有了釋迦佛,有了49年的智慧的這些課程,還有這麼多菩薩的善巧方便,我們還需要學旁門外道嗎?
現在學外道以後學佛法就困難了
照佛教的規定,關于外道的書,佛弟子能不能學?爲了度外道而學外道,那是有條件的,至少是上座師,一般年齡都已在四、五十歲以上的,爲了去跟外道辯論。而且規定叁七開,只能花叁分的時間學,二十幾歲的人就學外道,以後你即使肯學佛法,也很困難了。
嚴是愛,愛是害
嚴是愛,愛是害
有的修行人,自己是個受害者,還不知道。嚴是愛,愛是害。一個被寵愛的孩子是一個受害者。是誰害他的?父母害他的,老師害他的,或者說是師父害他的。有的家庭裏,把獨生子女,寵得像小皇帝那樣,脾氣極壞,將來再要扭轉過來很困難。
小廟沒有叢林規矩
當初釋迦佛是組織僧團,在群衆中好鍛煉,容易提高自己。僧團裏可以學戒,學法,接受教育,至少有個叢林規矩吧,不知從什麼朝代開始,中國的佛教很快地發展了小廟,小廟裏怎麼組織僧團,組織僧團至少要5個人,小廟有沒有規矩呢?師父懂不懂法呢?有人跟我說,那都是家庭式的,就是一個師父,收了一兩個徒弟,把他當作自己兒子、女兒,老了好照顧他,死了小廟就給他。如果你自己搞個茅篷,依戒依法修行,或者收個徒弟,好好教育他,培養他,這倒還可以。
自由散漫慣了,很難教育
我到了閩東佛學苑,一段時期來,逐漸有體會,發心來出家的,年紀小的最多頑皮一些,年紀稍微大一點,比較好教育,已經出了家幾年了,從小廟裏來,卻很難教育,自由散漫甚至于抽煙,吃零食,不守規矩,可是他們還沒有覺悟自己是一個受害者。修行人是斷煩惱,講究思想品德,修行人怎麼變成發展煩惱了呢?有的脾氣比在家的孩子還厲害,也許是小廟裏的師父寵愛關系。要吃有吃,要穿有穿,要錢有錢,要出去任你跑。
貪瞋癡是下叁惡道的因啊
佛教是依法度衆生,沒有法,怎麼度衆生?徒弟在師父那裏,學不到法,連你的徒弟也度不了,不要說度別人了,就連你自己也度不了。我們佛弟子至少要有一個能夠度自己的最低標准,死了不下叁惡道,叁惡道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像你這樣的貪舒服,嫌零花錢太少。又不許吃零食,又不能出去逛街,這種貪心滿足不了,呆不下去。同學們好言相勸,老師管一管,馬上發脾氣,瞋恨心極大,好話不聽,以自己爲了不起,我要怎麼做,就怎麼做,這是愚癡,這些貪瞋癡都是下叁惡道的因。
叫徒弟來學法是個好師父
有的師父挺好,叫徒弟來學,他覺悟到:“我這個當師父的,從前沒有好好學,不對啊,你趕快去學吧。”這是好師父。還有的師父呢,你要學他不同意,你走了我小廟咋辦?只管小廟,不管大廟,只管做佛事,而不管釋迦佛的事業,結果徒弟只能偷偷地跑掉,那麼到底是師父覺悟高,還是徒弟覺悟高?所以你們應該認識到,聽不到佛法,寵愛你,讓你好好享受,自由散漫,樣樣依順你,這是害你。今天你來學法了,是誰救了你啊?是你過去世的善根,跟佛有緣,跟法有緣的這個覺悟救了你,要不然的話,這一輩子就完了。
收個徒弟當女兒,小廟成了家庭式
小廟嘛家庭式,本人不懂法,戒也搞不清楚,定也不會修,做事全做錯,知見愚癡顛倒,僅僅是社會上人結婚,她不結婚,收個徒弟當女兒,打個比方,如果沒有戒定慧,不像一個修行人,豈不是成了佛門的獨身主義者嗎?西方國家獨身主義者多得很,他們也不結婚的,有什麼了不起呢?作爲一個佛弟子,只有好好地學佛法,按照佛法去修,依教奉行,去斷煩惱,開智慧。了脫生死,廣度衆生,這才了不起啊。
佛法深廣,總攝爲戒定慧
佛法的智慧在般若裏
佛法又深又廣,所以說“其法深廣”。“總攝爲戒定慧叁學”,攝就是攝持,總的攝起來,就是戒學、定學、慧學。如果把戒定慧廣開,就是叁藏十二部,深是深般若,廣是廣般若。拿六波羅蜜來說,前面的布施度,持戒度,忍辱度,精進度全是方便,禅定度也是方便,佛法的智慧全在般若智慧裏。
懂了能運用,才是你自己的
如果你沒有般若智慧,你還沒有得到佛的智慧,你不過是一個學生,只是學了一點老師的東西。老師的東西是老師的,你即使學會了,也不屬于你的,要怎麼才屬于你的?你要能夠理解,非但能做得起來,而且還能廣泛地運用,所以教證二法要親證才算是你自己的。
簡單、方便能培養出人才來嗎?
我的母親是文盲,她到了老年,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藥師經》全會唸。是她自己刻苦學會的,她的方法叫我在她不識的字上注一個音,有時候也難啊,我注的音,她也不認得,比如說《藥師經》“在樂音樹下”,她這樂字她認得了,因爲有個人姓樂,她看見過這個樂字,詳細的筆劃她是記不清的,只記得樂這個字兩邊有兩只角像牛那樣。所以她一看見兩邊兩只角念“樂”,那麼“樹”呢?這個也不好注音啊,她就說:“你就給我畫一棵樹好了。”可是她真的得到了嗎?沒有。在這本書上認得的字,在另一本書上同樣的字,她還是不認得,因爲她到底不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培養出來的,她是貪方便,她不是不肯學,沒有這個條件啊,60歲的老太太,再要叫她到小學一年級去上課,通過正規化的學習,行嗎?所以她只好走這麼一條方便簡單的路,但是能培養出人才來嗎?
培養人才,十年不嫌長
在十年動亂時期,說教育學製太長了,要縮短,搞了一種叫速成中學,速成大學。現在你有一張速成大學的文憑,到社會上找工作,誰要你啊,知道那是成不了才的。如今沒有一個佛學院希望人家學十年的,只有我們這兒。說:“老師啊,真要學十年?”我學了40年,你學十年,只有我四分之一,還嫌多嗎?這就是你們過去受的影響,想簡單、方便、快。方便也好,你可要照佛的方便,佛已經夠善巧了,夠方便了,把49年的教法總攝在戒定慧,無論如何,你戒定慧叁學總要學的吧。從前舊社會,學徒跟師傅學裁縫,要6年才滿師,僅僅做做衣服。要想了生脫死,證阿羅漢果,成菩薩,成佛,有這麼簡單啊?真叫北方人有句話,躺在床上想得好,一起來,什麼也沒有。
因衆生愚癡,佛才廣說
佛法爲什麼要廣說呢?因爲衆生愚癡啊,佛在人間的時候,也不見得個個是利根,你看佛到鹿野苑向五比丘說四谛法,說了叁次,他們就證阿羅漢果,你認爲簡單啊,那怎麼佛在人間的時候還有這麼多的弟子,聽了四谛法…
《學修禅定前的開導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