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修禅定前的開導

  學修禅定前的開導(1)~(3)

  ◎傅味琴

   引言: 廿年前,我教修禅定,陸續寫了講課提要和觀名,今特爲女衆專修班再作講解。

  禅定是釋迦如來教導弟子

  由修習止觀而入定,由定發慧的方法

  先學理論,再修觀

  禅定有一系列的理論,我以前曾經講過“定學”,這些理論比較多,要等理論都講完,再修觀,就慢了。所以現在的辦法,就是根據我們學的觀來加入一些理論,也就是講一點理論,學一個觀,雙管齊下。

  如來就是佛

  “禅定是釋迦如來教導弟子由修習止觀而入定的方法”,釋迦如來就是釋迦佛,如來就是佛,佛有十個稱號,如來也是佛十個稱號之一。

  人寫的書,經常有錯

  順便給大家提一下,現在佛門裏有些名稱比較錯亂,尤其是現在人出的書,經常有錯,不應該把釋迦牟尼佛稱爲如來佛,如來是一個稱號,佛也是一個稱號,把兩個稱號合起來,仍然等于兩個名稱。稱如來佛的原因,是看了《西遊記》的關系,你說寫《西遊記》的人對佛法不懂吧,我看他很懂,尤其是《西遊記》裏寫的詩詞,法義還很深呢。爲什麼會搞出這個笑話來?我想他是故意把釋迦佛的名字隱掉,因爲它是一部神話小說,怕人們吃飽了在飯後談起《西遊記》來,把釋迦佛的名字隨隨便便做談笑的資料,不恭敬,所以《西遊記》沒有把釋迦佛的名字說出來,故意說了一個如來佛,沒有名字,就等于沒有這尊佛。我們佛弟子呢,應該懂得,千萬不能稱如來佛,世俗人的這種錯誤已經難以挽回,我們自身就不能夠再投入進去。

  佛是佛,祖是祖

  還有,現在社會上出的書刊裏,甚至某些佛教刊物裏,也是隨便把人寫錯的印出來,很多把釋迦牟尼佛稱成“佛祖”,非但錯誤,而且笑話。佛是佛,祖是祖,是兩個人,即使是一個人,釋迦牟尼佛也不是佛的祖先啊,釋迦牟尼佛以前還有佛,所以千萬不要稱佛祖。閩南一帶,有許多小廟,寫的就是佛祖,什麼“佛祖觀世音菩薩”。《法音》月刊第一頁有“佛言祖語”,它就是分開的,佛是怎麼說的,祖是怎麼說的,佛是佛陀,祖是祖師。

  坐禅的目的,就是要入定

  坐禅的目的就是要入定,修禅定就是修習止觀。定跟禅有區別,定,只要止住妄念就能入定,所以修止就能入定,修止的方法很多。禅,稱禅觀,要修觀,連起來通稱爲禅定。

  觀不是用眼睛看,觀是用心去想,用現在的話說,運用心裏的想象力,說心裏怎麼個想法,很簡單,我們懂得回憶,或者憶念。比如說,你心裏在回憶昨天的事情,昨天看見過某一個人,你閉起眼睛來,回憶一想,這個人就能想出來,非但能夠回憶得起來,而且這個人的形狀,通過想象,就像在你的面前一樣,這種叫觀。

  還有憶念,你把這個所觀的境念念不忘,那就是憶念,比如我們生活中,經常在心裏想念某個人,這就叫憶念。

  修止還要修觀

  修止成就了就能入定。但入定以後,還要修觀。爲什麼要止住妄念?如果你有妄念,對修定來說是有幹擾的,修觀也是很難成就的。妄念止住了,就沒有幹擾了,觀就能夠成就了。這時你得止的境界就跟前面不同了,也就是程度更高了一層,稱妙止。在妙止的水平上你再修觀,這個觀的層次又不一樣,所以稱妙觀,而後止觀雙運。

  雙管齊下

  修禅定,如果要得止以後再修觀就太慢了,修叁年能不能得止,還是一個問題。而且呢,這叁年來沒有新的內容,光止在一點上,慢慢就會放松,覺得枯燥得很,沒勁了。衆生就是這樣,修的時間長了,會疲厭,心力就集中不起來,容易渙散。拿我們來說,學修禅定不能太慢,太慢,很多人都不感興趣。所以現在我們教的禅定,也修止也修觀,同時做。這樣比較適合于我們現在的情況。

  有妄念就有生死

  一切成就都必須在定中成就。衆生流轉生死,受種種苦,就由于妄念的緣故,如來希望我們跳出生死輪回,就必須要有能止住妄念的方法才有希望。舉個例說,念佛法門,是個方便法門,方法挺方便,但功夫卻沒有方便,無論什麼修證方法,雖各有不同,但功夫一樣,絕不會占便宜的,好比每一個學校,教育的方式可以各不一樣,但是考試的成績都是60分才合格,所以說,方法有方便,功夫沒有方便。《阿彌陀經》說:“若一日……乃至若七日,一心不亂”,可知念佛雖念起來很方便,可是功夫要達到一心不亂,也一樣的要入定。

  禅定是六波羅密中第五波羅密

  你怎麼能學會?

  禅定是六波羅密中第五度。六波羅密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第五波羅密就是禅定,也叫禅那,譯成漢語,稱爲靜慮般羅密;第六般若波羅密,你不經過第五度哪來第六度?所以如果要悟到佛之知見,你必須修禅定,只有禅定才能夠開發根本智。我們今天學習、聽法、上課也能夠獲得智慧,那叫後得智,後天通過學習學會的,但是問題來了,你怎麼能學會的?

  必然有個能學會的“能”

  問孩子:“你怎麼能學會?”“老師教我,我好好地學,我就學會了。”這只解答了一些現象。而這個問題的根本是在問一個“能”。你怎麼能覺悟?也是在問一個“能”。比如火怎麼能燒起來,你說,用火柴一劃,它就出火了,這是一個現象。那麼拿支筆一劃,它有出火嗎?衆生能夠在後天學會種種知識,得到種種智慧,他必然有一個能夠學會的“能”,這個“能”是什麼?

  什麼是“能”

  再舉一個例子,雞蛋放在暖箱裏,沒多久就孵出小雞來了。那麼,地上撿一個石卵子,像雞蛋那麼大,你放進去能出小雞嗎?因爲雞蛋有能出小雞的“能”。烘箱只是一個出小雞的方法,並不是能出小雞的“能”。我們能學會生活中的一切,拿文化來說,我們學會漢語、英語,那麼怎麼能學會?這個能是什麼?你們說說,能是什麼?你們以前有在佛學院念書的有學到沒有?這個“能”都沒人知道?

  佛學與科學

  科學就是要問個爲什麼。有些人,他很相信科學,不信佛學,而且用科學來反對佛學,說佛學不是科學。我們相信科學,我說佛學就是科學。既然佛學就是科學,科學經常問爲什麼,你回答不出來,人家怎麼承認你是科學?說“釋迦佛會答出來”,也許人們會說:“你呀,還是好好跟釋迦佛學學吧。”

  不提問,怎麼懂呢?

  佛當年講經說法,經常有提問題,有時候弟子問佛,有時候佛還問弟子,活躍得很。現在呢,有人一提問題,旁人就說:“你不恭敬”。把佛法聽懂才叫恭敬,糊裏糊塗,怎麼叫恭敬呢?或者說:“不能提的。”“我不提怎麼懂啊?”“不懂就不懂好了。”那麼講它幹什麼?哪有老師對課文的提問一問叁不知?正因爲這樣,佛教衰落了。

  這種能使人覺悟的智慧就叫根本智

  很多當師父的,你去問他一問叁不知,“我自己也不懂。”你不懂,怎麼當師父呢?有的怕沒面子,幹脆換一句話訓你:“多問什麼?”意思是多問嘛就不像修行了,修行就應該不要問,這不是培養弟子有智慧,而是培養弟子無知盲從了。我剛才問你們這個“能”,你們就回答不出,這個“能”就是佛性,佛是印度語,翻譯成中文叫覺悟,叫覺性,這種覺性出于一種智慧,這種智慧就叫根本智。後天你再學其它東西就能學會。

  衆生體形不同,但都能懂事

  這個根本智並不是爸媽生你的時候才有,是本來就有,與生俱來的,佛說的衆生皆有佛性,衆生軀體的形象不管換了多少次,換大變了一只象,換小變了一只螞蟻,全有佛性。所以象也懂事,螞蟻也懂事,僅僅是人學人道的東西,象學象道的東西。一根樹木要你扛過去,人把樹木兩只手往肩胛上一扛,象不是這樣,它也學會用鼻子一卷,卷起來,就能夠把樹木扛過去。

  佛性能懂,煩惱能貪

  給人說好話,戴戴高帽子,人就很聽話,所以有些調皮的人,要叫某一個人給他做一件事情,盡說好話:“哎呀,我爲什麼找你啊,你最好啊,別人我都不滿意啊,唯有你我才放心啊!”象也是這樣,你到印度去騎象,可不要忘記,在象背上輕輕拍叁下,再騎上去,它很聽話,要不,你騎上去,它一不高興身子一抖就把你掀了下來,拍叁下是什麼意思?意思是“你最大,你最大,你最大。”它也懂的,衆生皆有佛性,也有煩惱,佛性能懂,煩惱嘛,貪自己最大,傲慢。

  有根本智才能學會後得智

  螞蟻打起仗來,組織工作做得很好,有前線部隊,有後勤救護隊。牆角裏一個蜘蛛結網結得多好,而且越結越大,哪怕風把它吹掉了,它還會重結。所以會懂得這麼多,因爲一切衆生有根本智,才能學會後得智。

  修行就是擦灰塵

  衆生,在根本智上顯露得多一點,覺悟的光度就會亮一點,好比電燈光本來光度是100瓦,很亮很亮,如果蒙上了灰,像廚房裏的電燈,蒙上了油膩又蒙灰,看樣子只有5瓦,不是電燈沒有100瓦,而是灰塵蒙上去了。那麼如果你把灰塵擦掉,擦一點,亮一點 ,擦一點再亮一點,修行就是擦灰塵。

  把燈擦亮了,就成了利根

  原來是100瓦,你能夠擦掉燈泡上的汙垢,恢複本來面目,它仍然100瓦。因爲年代久了,在擦的過程中很不好擦,但你稍微擦掉一點,光的亮度就增加一點,人就聰明一點,努力再擦再擦呢?擦得很亮了,即使你還沒有亮到100瓦,也成了利根。今天佛門裏經常聽到根機兩個字,“是鈍根啊。”“各有根機啊。”那麼再問問,什麼叫根機?他就回答不出來了,根機到底是什麼做的?是泥土做的,還是石頭做的?還是紙做的?你這麼問會把他問傻了。

  鹦鹉學話,辨別不清

  你既然連根機都弄不清楚,你怎麼開口說根機,閉口說鈍根,說“我是聽來的”,聽來的可不能算數,會搞錯的。一只鹦鹉它雖不是人,可是它有耳朵經常聽人說話,它也會說,來了一個客人,鹦鹉說話了:“請坐,請坐。”來一…

《學修禅定前的開導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跏趺觀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