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定學開導(30~39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了不脫生死

  得止了,還是不夠的,還要修觀。修止的時候容易昏沈,如果你是老修行,粗昏沈不來,細昏沈也會來。細昏沈來的時候,無比的舒服,無比的美妙,你可能還不知道這是在細昏沈裏。所以破無明不是口頭上說說那麼簡單,你破不了昏沈還談什麼破無明?破不了無明,你也不能開發出智慧和覺悟,你仍然掉在無明裏。你修觀就能開智慧,開了智慧就能出叁界,所以修觀非常重要。外道修止不修觀,所以他出不了叁界、了不脫生死。佛教修行不能光修止,也得修觀,佛就是這麼教導我們的。

  假如問我:“念佛法門裏,佛有沒有叫我們修觀?”佛不是講了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嗎?叫你修觀你不修,這是你自己的問題,佛可沒有叫你只修止不修觀啊。

  修止不修觀,所以擺不平,

  佛教禅定必須止觀並修,稱止觀雙運

  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裏講了十六種觀,所以簡稱《十六觀經》。我年輕時候還經常聽到有人提到要修十六觀,現在非但沒人修,也沒人講了,知道也不知道了。現在很多人只知道一本《佛說無量壽經》。那一年我在無錫講法,臨走那天通知大家不要來送。偏偏來了一個人,他說:“我知道老師今天要走,我所以來,因爲你走了我就問不到了。”他問什麼呢?“我唸佛唸了好多年,妄想還是多啊!有人叫我唸叁千卷《無量壽經》,我唸完叁千卷,又說“再叁千卷”,我又唸了叁千卷,不行,說“再念叁千卷”,我很苦惱啊!”

  我說:“你今天來問我,因爲我懂法,假如我也回答不出來,你咋辦呢?你希望我給你解答,因爲你認爲我學的比你多,那你自己爲什麼不學呢?”我把桌子上的小香爐拿起來,又放下去,我說“香爐叁只腳,少了一只腳,你就擺不平,你只唸《佛說無量壽經》,你爲什麼不學學《佛說阿彌陀佛經》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?叁只腳都有了,你就擺平了!你好好去學《十六觀經》,修了止還要修觀!”他聽我的講法,就悟了,他說:“對呀!我回去馬上跟大家說!”

  定學開導(33)

 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.7.20

  修止要“息諸攀緣”,“離沈沒”

  要修觀,世人苦惱皆因惡法息不下去

  提要:

  ·佛弟子要團結,鬧鬥爭分裂就構成了“破和合僧”的無間罪

  ·幹擾講經法會,阻撓他人去聽法,都是破轉*輪無間罪

  ·觀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觀空才能得自在

  ·修止要“息諸攀緣”,“離沈沒”要修觀,世人苦惱皆因惡法息不下去運

  佛弟子要團結,鬧鬥爭分裂就構成了

  “破和合僧”的無間罪

  所以修念佛法門很好,可千萬不要犯五無間罪,不要謗法!五無間罪裏有一條:破和合僧。現在佛門裏四衆弟子很難團結,誰製造了不和合,誰就犯了無間罪。佛弟子是一家人,大家要團結,不要鬧分裂,要過和合的修行生活。

  在《佛說無量壽經》四十八大願有說:犯五無間罪、謗法的人是去不了西方淨土的。卻偏有人說萬人念萬人去,說法不根據經典講,要背極大罪過的。

  幹擾講經法會,阻撓他人去聽法,

  都是破轉*輪無間罪

  還有破轉*輪,例如我在外地講經說法時,寺院裏有人在放炮仗,裏面的講法只好停下來,等會兒沒講幾句外邊又放了,鬧得講經都講不下去。而且這些搞迷信的人,在寺院裏燒黃紙放炮仗還特別起勁。

  要鼓勵大家來聽法,不要影響別人聽法,更不能夠說反話,比如說“聽法浪費時間,越聽多越糊塗,聽到後來你也不知道往哪條路走。”佛講要親近善知識,要法門無量誓願學,這種話跟佛講的話完全相反了。

  從前我在一個地方,大家都喜歡聽法,後來有一部分人因爲觀點不同,他不來聽倒也罷了,還去各個居士家串門:“如果你再去聽法,你臨終我們不來給你助唸,看你怎麼往生?”聽說有位法師在講法,有些人在路上攔住去聽法的居士,“別去聽,別去聽!回去好好唸佛!”破轉*輪也要下無間地獄啊!

  觀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觀空才能得自在

  不論修什麼法都要止住妄念,好好修觀,哪有一個法門不修觀的?《金剛經》裏說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”這就是釋迦佛叫我們應該這麼去觀,你只會唸經不會觀,就算整天地唸經,嘴唇越念越薄,很會講話,可從來沒有觀過,哪會親證呢?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裏說“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”,照就是觀照般若,叁年唸下來背得熟裏熟,可是一照都沒照過。觀自在,自在從觀來,要修觀才能自在。現在唸《心經》的人沒得到自在,他也無所謂,反正他唸《心經》是爲了死了當鈔票用。

  修止要“息諸攀緣”,“離沈沒”要修觀,

  世人苦惱皆因惡法息不下去

  “息諸攀緣離沈沒”,息諸攀緣就是止,一切世俗知見、世俗習氣、世俗上一切,跟我們修行學法、了生死沒有什麼關系的,盡量止息下去。世俗習氣重的人非常苦惱,來聽聽法就好多了。有人卻越聽越苦惱。從前有個學校裏的老師,帶了好幾個同事來聽我講法,等到第二次只來了一兩個,我問他:“其他幾個怎麼不來了呢?”他說:“我問過她們,她們說“你說聽了法,煩惱就少了,我聽了法,煩惱更多啦!我還去聽幹什麼?”問她們咋回事?她們說:我最喜歡搓麻將,從前要搓就搓,現在剛想搓麻將,傅老師的話就冒出來了。“搓麻將卑鄙”,我反而苦惱了。”(衆笑)那只好讓他們慢慢轉吧!

  定學開導(34)

 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.7.20

  無漏智慧是從禅定中出生的,

  能悟佛之知見,才能解如來真實義

  提要:

  ·在家學法障礙重,離家又放不下,只能不緊不松慢慢來

  ·修行人要把跟了生死無關的事放下,客氣話少說幾句,生活少關心一點

  ·菩薩十地中五地稱難勝地,能勝昏沈掉舉即難勝能勝

  ·般若是印度話,難以意譯,有人把“禅”譯成“冥想”,這就離譜了

  ·“般若”是佛陀的智慧,不同于世間人的有漏智慧

  ·無漏智慧是從禅定中出生的,能悟佛之知見,才能解如來真實義

  在家學法障礙重,離家又放不下,

  只能不緊不松慢慢來

  不要灰心,都可以慢慢轉的,好比你們居士成了家的,實在放不下,也可以慢慢來!但也不要太松。可以放下的事情就放下吧!居士在家學法障礙多,有人想出家沒有條件,所以我就想了一個辦法,你在家學不好,出家又有障礙,來一個中道,佛最主張中道,那就暫時離家吧!說“離家也不行啊!”那麼你先離開叁天怎麼樣?將來再五天,慢慢來這兒一個月怎麼樣?可別本來蠻好條件,“我都安頓好了,我在這兒住叁個月,好好學法用功。”結果只住了叁天,“老師,我要回家”,那就太松了。

  修行人要把跟了生死無關的事放下,

  客氣話少說幾句,生活少關心一點

  我們修行人講修行話,能海上師說過:一切跟了生死沒有多大關系的事就放下吧!從前寶華山當家請我去主持僧伽培訓班,有一天我從樓上下來,培訓班裏有個小沙彌跟我說:“老師,今天霧很大呀!”我說:“霧很大,我下來就看見了,霧很大跟學法有啥關系?”能海上師從前講經時說:四川人有個習慣,路上一見面總是說“你生活好!”生活好跟修行有啥關系?這種客氣話就少說幾句。

  菩薩十地中五地稱難勝地,

  能勝昏沈掉舉即難勝能勝

  “息諸攀緣離沈沒”,修行要戰勝一切煩惱習氣,才會有成就。拿我們修禅定來說,最難戰勝的就是昏沈和掉舉。如果這兩個你能戰勝,難勝能勝,你就登五地。當然菩薩十地,每一地都有具體的修法,你們學到《文殊廣法》,裏邊有《十地頌》,內容非常具體,你們好好去修。以六波羅蜜裏來配十地,初地主要是修布施,二地修持戒,叁地修忍辱,四地修精進,五地修禅定。如果你禅定中能夠止住妄念,不打昏沈,你就登五地。當然五地還有各種修法,你也要修圓滿,這是從禅定的功夫來說,你已經是五地的境界了。六地是般若,你禅定的境界達到難勝能勝,既不起妄念又沒有昏沈,你般若就現前了。

  般若是印度話,難以意譯,

  有人把“禅”譯成“冥想”,這就離譜了

  般若是印度話,有許多佛學名詞翻譯成漢文很難翻,就用原來的音。比如說“禅”,就很難翻譯,那麼就還用“禅”吧。好比從前一個打太極拳的老師跟我訴苦:“太極拳要翻譯成外文,真難翻啊!”不能意譯只好音譯,譯出來還是叫“太極拳”。

  有些人把“禅”譯成冥想,冥是黑暗,是無明。能夠在無明黑暗裏修禅嗎?這可能是外國人佛法沒有學好,看見修禅定的人總是閉著眼睛坐著修,那麼就翻譯成冥想,我看不恰當。從我對禅定的體會來說,禅定有修光明觀,從前有個善知識說過:“連光明觀都修不起來,還想修什麼大手印大圓滿。”簡直是好高骛遠。光明觀修出來那是一片光明,可不是一片黑暗啊!能解說成冥想嗎?

  “般若”是佛陀的智慧,

  不同于世間人的有漏智慧

  所以“般若”還是譯成般若吧,如果勉強意譯成智慧也可以,但總覺沒說明問題。世間上把種種生活經驗、工作經驗也稱爲智慧。有一次我坐公共汽車,一個媽媽說自己的兒子:“這個兒子真是調皮搗蛋、討債鬼。不過他搓起麻將倒蠻聰明的。”也算他有“智慧”,那可不是般若智慧。所以如果把般若翻譯成智慧,要多解說幾句:佛陀的智慧跟世俗上的智慧不一樣,佛陀的智慧是無漏法的智慧,世間上智慧有漏的!漏在煩惱裏,叫有漏法。般若智慧指的是佛陀的智慧,是無漏法,又稱無爲法。

  無漏智慧是從禅定中出生的,

  能悟佛之知見,才能解如來真實義

  真正無漏法的智慧是從禅定中出生。我們今天講佛法,也是從有漏法講到無漏法,但是你是在聽呀,還不是你自己出生的東西。我年輕時天天數鈔票都數出經驗來了,可是這麼多鈔票一張也不是我的,因爲我當年是錢莊裏的練習生,我的工作就是數鈔…

《定學開導(30~3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定學開導(40~49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