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了不脱生死
得止了,还是不够的,还要修观。修止的时候容易昏沉,如果你是老修行,粗昏沉不来,细昏沉也会来。细昏沉来的时候,无比的舒服,无比的美妙,你可能还不知道这是在细昏沉里。所以破无明不是口头上说说那么简单,你破不了昏沉还谈什么破无明?破不了无明,你也不能开发出智慧和觉悟,你仍然掉在无明里。你修观就能开智慧,开了智慧就能出三界,所以修观非常重要。外道修止不修观,所以他出不了三界、了不脱生死。佛教修行不能光修止,也得修观,佛就是这么教导我们的。
假如问我:“念佛法门里,佛有没有叫我们修观?”佛不是讲了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吗?叫你修观你不修,这是你自己的问题,佛可没有叫你只修止不修观啊。
修止不修观,所以摆不平,
佛教禅定必须止观并修,称止观双运
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里讲了十六种观,所以简称《十六观经》。我年轻时候还经常听到有人提到要修十六观,现在非但没人修,也没人讲了,知道也不知道了。现在很多人只知道一本《佛说无量寿经》。那一年我在无锡讲法,临走那天通知大家不要来送。偏偏来了一个人,他说:“我知道老师今天要走,我所以来,因为你走了我就问不到了。”他问什么呢?“我唸佛唸了好多年,妄想还是多啊!有人叫我唸三千卷《无量寿经》,我唸完三千卷,又说“再三千卷”,我又唸了三千卷,不行,说“再念三千卷”,我很苦恼啊!”
我说:“你今天来问我,因为我懂法,假如我也回答不出来,你咋办呢?你希望我给你解答,因为你认为我学的比你多,那你自己为什么不学呢?”我把桌子上的小香炉拿起来,又放下去,我说“香炉三只脚,少了一只脚,你就摆不平,你只唸《佛说无量寿经》,你为什么不学学《佛说阿弥陀佛经》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?三只脚都有了,你就摆平了!你好好去学《十六观经》,修了止还要修观!”他听我的讲法,就悟了,他说:“对呀!我回去马上跟大家说!”
定学开导(33)
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.7.20
修止要“息诸攀缘”,“离沉没”
要修观,世人苦恼皆因恶法息不下去
提要:
·佛弟子要团结,闹斗争分裂就构成了“破和合僧”的无间罪
·干扰讲经法会,阻挠他人去听法,都是破转*轮无间罪
·观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观空才能得自在
·修止要“息诸攀缘”,“离沉没”要修观,世人苦恼皆因恶法息不下去运
佛弟子要团结,闹斗争分裂就构成了
“破和合僧”的无间罪
所以修念佛法门很好,可千万不要犯五无间罪,不要谤法!五无间罪里有一条:破和合僧。现在佛门里四众弟子很难团结,谁制造了不和合,谁就犯了无间罪。佛弟子是一家人,大家要团结,不要闹分裂,要过和合的修行生活。
在《佛说无量寿经》四十八大愿有说:犯五无间罪、谤法的人是去不了西方净土的。却偏有人说万人念万人去,说法不根据经典讲,要背极大罪过的。
干扰讲经法会,阻挠他人去听法,
都是破转*轮无间罪
还有破转*轮,例如我在外地讲经说法时,寺院里有人在放炮仗,里面的讲法只好停下来,等会儿没讲几句外边又放了,闹得讲经都讲不下去。而且这些搞迷信的人,在寺院里烧黄纸放炮仗还特别起劲。
要鼓励大家来听法,不要影响别人听法,更不能够说反话,比如说“听法浪费时间,越听多越糊涂,听到后来你也不知道往哪条路走。”佛讲要亲近善知识,要法门无量誓愿学,这种话跟佛讲的话完全相反了。
从前我在一个地方,大家都喜欢听法,后来有一部分人因为观点不同,他不来听倒也罢了,还去各个居士家串门:“如果你再去听法,你临终我们不来给你助唸,看你怎么往生?”听说有位法师在讲法,有些人在路上拦住去听法的居士,“别去听,别去听!回去好好唸佛!”破转*轮也要下无间地狱啊!
观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观空才能得自在
不论修什么法都要止住妄念,好好修观,哪有一个法门不修观的?《金刚经》里说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这就是释迦佛叫我们应该这么去观,你只会唸经不会观,就算整天地唸经,嘴唇越念越薄,很会讲话,可从来没有观过,哪会亲证呢?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里说“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”,照就是观照般若,三年唸下来背得熟里熟,可是一照都没照过。观自在,自在从观来,要修观才能自在。现在唸《心经》的人没得到自在,他也无所谓,反正他唸《心经》是为了死了当钞票用。
修止要“息诸攀缘”,“离沉没”要修观,
世人苦恼皆因恶法息不下去
“息诸攀缘离沉没”,息诸攀缘就是止,一切世俗知见、世俗习气、世俗上一切,跟我们修行学法、了生死没有什么关系的,尽量止息下去。世俗习气重的人非常苦恼,来听听法就好多了。有人却越听越苦恼。从前有个学校里的老师,带了好几个同事来听我讲法,等到第二次只来了一两个,我问他:“其他几个怎么不来了呢?”他说:“我问过她们,她们说“你说听了法,烦恼就少了,我听了法,烦恼更多啦!我还去听干什么?”问她们咋回事?她们说:我最喜欢搓麻将,从前要搓就搓,现在刚想搓麻将,傅老师的话就冒出来了。“搓麻将卑鄙”,我反而苦恼了。”(众笑)那只好让他们慢慢转吧!
定学开导(34)
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.7.20
无漏智慧是从禅定中出生的,
能悟佛之知见,才能解如来真实义
提要:
·在家学法障碍重,离家又放不下,只能不紧不松慢慢来
·修行人要把跟了生死无关的事放下,客气话少说几句,生活少关心一点
·菩萨十地中五地称难胜地,能胜昏沉掉举即难胜能胜
·般若是印度话,难以意译,有人把“禅”译成“冥想”,这就离谱了
·“般若”是佛陀的智慧,不同于世间人的有漏智慧
·无漏智慧是从禅定中出生的,能悟佛之知见,才能解如来真实义
在家学法障碍重,离家又放不下,
只能不紧不松慢慢来
不要灰心,都可以慢慢转的,好比你们居士成了家的,实在放不下,也可以慢慢来!但也不要太松。可以放下的事情就放下吧!居士在家学法障碍多,有人想出家没有条件,所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,你在家学不好,出家又有障碍,来一个中道,佛最主张中道,那就暂时离家吧!说“离家也不行啊!”那么你先离开三天怎么样?将来再五天,慢慢来这儿一个月怎么样?可别本来蛮好条件,“我都安顿好了,我在这儿住三个月,好好学法用功。”结果只住了三天,“老师,我要回家”,那就太松了。
修行人要把跟了生死无关的事放下,
客气话少说几句,生活少关心一点
我们修行人讲修行话,能海上师说过:一切跟了生死没有多大关系的事就放下吧!从前宝华山当家请我去主持僧伽培训班,有一天我从楼上下来,培训班里有个小沙弥跟我说:“老师,今天雾很大呀!”我说:“雾很大,我下来就看见了,雾很大跟学法有啥关系?”能海上师从前讲经时说:四川人有个习惯,路上一见面总是说“你生活好!”生活好跟修行有啥关系?这种客气话就少说几句。
菩萨十地中五地称难胜地,
能胜昏沉掉举即难胜能胜
“息诸攀缘离沉没”,修行要战胜一切烦恼习气,才会有成就。拿我们修禅定来说,最难战胜的就是昏沉和掉举。如果这两个你能战胜,难胜能胜,你就登五地。当然菩萨十地,每一地都有具体的修法,你们学到《文殊广法》,里边有《十地颂》,内容非常具体,你们好好去修。以六波罗蜜里来配十地,初地主要是修布施,二地修持戒,三地修忍辱,四地修精进,五地修禅定。如果你禅定中能够止住妄念,不打昏沉,你就登五地。当然五地还有各种修法,你也要修圆满,这是从禅定的功夫来说,你已经是五地的境界了。六地是般若,你禅定的境界达到难胜能胜,既不起妄念又没有昏沉,你般若就现前了。
般若是印度话,难以意译,
有人把“禅”译成“冥想”,这就离谱了
般若是印度话,有许多佛学名词翻译成汉文很难翻,就用原来的音。比如说“禅”,就很难翻译,那么就还用“禅”吧。好比从前一个打太极拳的老师跟我诉苦:“太极拳要翻译成外文,真难翻啊!”不能意译只好音译,译出来还是叫“太极拳”。
有些人把“禅”译成冥想,冥是黑暗,是无明。能够在无明黑暗里修禅吗?这可能是外国人佛法没有学好,看见修禅定的人总是闭着眼睛坐着修,那么就翻译成冥想,我看不恰当。从我对禅定的体会来说,禅定有修光明观,从前有个善知识说过:“连光明观都修不起来,还想修什么大手印大圆满。”简直是好高骛远。光明观修出来那是一片光明,可不是一片黑暗啊!能解说成冥想吗?
“般若”是佛陀的智慧,
不同于世间人的有漏智慧
所以“般若”还是译成般若吧,如果勉强意译成智慧也可以,但总觉没说明问题。世间上把种种生活经验、工作经验也称为智慧。有一次我坐公共汽车,一个妈妈说自己的儿子:“这个儿子真是调皮捣蛋、讨债鬼。不过他搓起麻将倒蛮聪明的。”也算他有“智慧”,那可不是般若智慧。所以如果把般若翻译成智慧,要多解说几句:佛陀的智慧跟世俗上的智慧不一样,佛陀的智慧是无漏法的智慧,世间上智慧有漏的!漏在烦恼里,叫有漏法。般若智慧指的是佛陀的智慧,是无漏法,又称无为法。
无漏智慧是从禅定中出生的,
能悟佛之知见,才能解如来真实义
真正无漏法的智慧是从禅定中出生。我们今天讲佛法,也是从有漏法讲到无漏法,但是你是在听呀,还不是你自己出生的东西。我年轻时天天数钞票都数出经验来了,可是这么多钞票一张也不是我的,因为我当年是钱庄里的练习生,我的工作就是数钞…
《定学开导(30~3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