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定学开导(30~39)

  定学开导(30)

 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.7.20

  一切的成就都在定里,佛教导弟子

  修定的方法就是修止修观

  提要:

  ·一切的成就都在定里,佛教导弟子修定的方法就是修止修观

  ·修禅定要断除心昏沉的过患,昏沉使我们处于无明状态

  ·修禅定要断除心掉举不定的过患,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气不能急于求成

  ·个性不合犹如猫狗同笼,不良的个性也是烦恼

  ·引导行善、提高修养,能改善人际关系,可惜几千年来收效甚小

  ·你们以欢喜心来听法,目的是要学好佛陀的智慧去解除众生的苦

  一切的成就都在定里,

  佛教导弟子修定的方法就是修止修观

  修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入定,我们修行都希望有所成就,一切的成就都是在定里。释迦佛来娑婆世界成佛,以法度众生,目的是度众生了脱生死,到没有烦恼极其快乐的彼岸。人生的苦主要是从生死中来的,我们修定就是为了了脱生死,成就佛道,所以修定是非常重要的,只有通过修定我们才能入定。释迦佛教导弟子修定的方法就是修止修观。

  修禅定要断除心昏沉的过患,

  昏沉使我们处于无明状态

  昨天跟大家讲了“断除沉掉不定过”,人世间的一切过失都是从沉掉而来,我们在修行上、禅定上的种种过失,也是由于我们尚未断除沉掉而产生的。沉就是昏沉,掉就是掉举,昏沉就是迷迷糊糊、昏昏欲睡,昏沉厉害了就打瞌睡,睡着了是大无明。每个人睡着了做梦很少有觉悟的时候,都是根据世俗里所形成的习惯而飘动。例如,我们在梦里很少想到我是一个佛弟子,即使修行了几十年,梦里好像还是个年轻小伙子,更难想到我是持五戒的,我应该修行,一点觉悟都没有,自己一点都控制不了,这就处于无明状态。没有智慧没有觉悟就是无明。

  修禅定要断除心掉举不定的过患,

  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气不能急于求成

  掉举俗话叫打妄想。我们无始以来做老众生,这个打妄想的习气真是根深蒂固。今天我们即使想用功止住妄念,没有几秒钟心又飘出去了,所以不能把修行想得太简单,急于求成那是不可能的。急于求成本身就是烦恼,这个烦恼就体现在着急上。

  个性不合犹如猫狗同笼,不良的个性也是烦恼

  容易着急,人们常说“这是他个性不好”。夫妻闹离婚,一般总是说个性合不来。不好的个性也就是烦恼,烦恼也会形成你不好的个性。不好的个性合在一起,你想得到幸福,那不大可能吧。有位漫画家说过“结婚就是猫狗同笼”,猫有猫的个性,狗有狗的个性,个性不合,住在一起实在痛苦,只好离婚。

  引导行善、提高修养,

  能改善人际关系,可惜几千年来收效甚小

  当然喽,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,人世间也会产生一些相应的调整,可是你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——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几千年了,到底得到了没有?且不说现在的老人越来越苦,医院里病人越来越多,有些人死得很苦,就是日常生活里由于烦恼、由于个性而产生的矛盾,也是多得不得了。总算还有很多人引导大家行善,提高修养,有时候人与人之间关系改善还能透口气。可惜改了多少年,怎么改来改去现在还是老样子?

  你们以欢喜心来听法,

  目的是要学好佛陀的智慧去解除众生的苦

  你们今天来听佛法,都有种欢喜心,进了佛门已经多少年了,听不到佛法很苦恼啊,有佛法可听当然欢欢喜喜来了。有一种人是好奇心:佛法到底讲点啥呀?还有一种是来参观参观,看看讲经法会到底啥个样子;还有一些人说是来看看老师的。现在我这个老师又老又病,你要想专门来看我也不容易呀,要通过一关一关的同意。所以我就天天给你们讲经,你们就看见我了嘛,那可是活老师啊!如果不给你讲经,我坐好了给你看,岂不变了泥塑木雕?

  真正来讲你们是来求智慧的,你们的目的要建立在:我怎么样学好佛陀的智慧,去解除众生的苦。四谛法第一点就是要知道苦,第二点要知道苦的来源去断掉苦,第三点,知道断除烦恼到彼岸是一种美好的境界,第四点给你铺好一条路,你赶快走上去吧。

  定学开导(31)

 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.7.20

  昏沉和掉举使我们无法入定,

  断除掉举要修止,断除昏沉要修观

  提要:

  ·我们在活着的时候,就要走上一条通向没有生老病死的彼岸之路

  ·昏沉和掉举使我们无法入定,断除掉举要修止,断除昏沉要修观

  ·佛弟子都应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都要以佛的话为准则

  ·一心不乱就是定,心一掉举就不是定,昏沉了就起不了正念,连极乐世

  界也去不了,还谈得上成就吗?

  ·唸观世音菩萨名号不叫杂修,能念药师佛,临命终时会有八大菩萨引导

  你到无量寿佛那里去

  我们在活着的时候,

  就要走上一条通向没有生老病死的彼岸之路

  现在人死了,旁人总是说:前面的路你走好!前面到底啥个路,说的人也不知道!可能他以为是天堂的路吧?天堂里也苦啊,天堂里的天人都是众生,天堂里也经常打架的。别等死了以后说,“前面的路你走好”,我们要活着的时候说这句话,释迦佛给我们铺好了一条通向没有生老病死的彼岸的路,你要走好,这就是道谛。

  昏沉和掉举使我们无法入定,

  断除掉举要修止,断除昏沉要修观

  我们再回过来讲,“断除沉掉不定过”,要断除昏沉与掉举,就是用止观的方法。昏沉和掉举使我们无法入定,起了昏沉掉举,你这个定就修不好,它的破坏作用很强。还有一句话,“息诸攀缘离沉没”,这两句话是指导我们怎么样修好止观而入定。断除掉举就要修止,止就是止住妄念,不打妄想。断除昏沉要修观。你们自己好好的调整,如果出现妄念了,赶快止住;昏沉了,赶快修观,可以修光明观,因为人在阳光中是不容易昏沉的。这些以后还要详细跟大家讲。

  佛弟子都应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

  都要以佛的话为准则

  有些居士喜欢唸佛,不管什么法门,只要是佛弟子都应该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现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居多,唸的是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念佛怎么念?你不要听人话,要听佛的话,要以佛说的话为准则,因为我们是佛弟子,不是人的弟子。

  一心不乱就是定,心一掉举就不是定,

  昏沉了就起不了正念,连极乐世界也去不了,还谈得上成就吗?

  要知道佛怎么讲的?你去看经书嘛,经书里都是佛讲的话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里讲要“执持名号,一心不乱”。一心不乱就是定,方便法门再方便,还是离不开定。你打妄念了,那就不叫一心,如果你昏沉了,那就没有正念了,能往生吗?所以不能说只要唸就能往生,要唸到一心不乱!“只要唸就能往生”,这是人说的话,你是皈依佛的,就要听佛的话;如果你皈依人的,你听人的话;如果你皈依外道,你听外道的话;如果你皈依太上老君,听太上老君的话。不听佛话,你什么都不可能成就,因为我们是佛教。

  唸观世音菩萨名号不叫杂修,能念药师佛,

  临命终时会有八大菩萨引导你到无量寿佛那里去

  你想往生极乐世界,你要执持“南无阿弥陀佛”的名号;你想往生琉璃世界,你也要执持“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”的名号。如果你想往生极乐世界更有把握一点,希望你要加唸“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”名号。这可不是我说的话,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》里说,如果你想到无量寿佛那里去听法,你受持了八关斋戒,“或复一年或复三月”,只要你听到药师佛的名号,临命终时八大菩萨乘空而来,引导你去极乐世界,那你这个路还会错吗?偏偏现在有人连八大菩萨都不要了,八大菩萨中有一位是观世音菩萨,他也不要了。现在如果有人唸观世音菩萨,就会有人批评他:“你杂修!不得往生!”佛可没有这么说过。

  定学开导(32)

 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.7.20

  修止修观能使心不飘动而入定,

  能修禅定不信邪见,就是个有希望的人

  提要:

  ·执持名号是以一念止万念,所以用功的时候只能有一句佛号,不能有第

  二个念头

  ·修止修观能使心不飘动而入定,能修禅定不信邪见,就是个有希望的人

  ·得止不修观,易掉入细昏沉,仍然落在无明里,外道修止不修观,所以

  出不了三界,了不脱生死

  ·修止不修观,所以摆不平,佛教禅定必须止观并修,称止观双运

  执持名号是以一念止万念,所以用功的时候

  只能有一句佛号,不能有第二个念头

  执持名号能达到一心不乱,这叫以一念止万念。人的念头不断的出来,第一个念头过去了,第二个念头就出来了。假如我们把第一个念头抓住,第二个念头就出不来了,这就叫以一念止万念。从前上海有个居士,大家说他唸佛唸得好,有一次病重,他跟人家说:“我见到阿弥陀佛捧了银台来接我,我跟阿弥陀佛说“银台来接我不去,要金台来接我才去。””“银台来接我不去”多了一个念头,“金台来接我才去”,又多了一个念头,像这样的念佛就没有达到一心。

  修止修观能使心不飘动而入定,

  能修禅定不信邪见,就是个有希望的人

  我们今天修的禅定是根据释迦佛四十九年的讲法,戒定慧三学里的定学来修的。怎么修止?你妄念来了,立即把它排除掉,再来了再排除。光是这么一点觉悟可能还不够,你学学禅定,禅定里就有方法使你止得住。略微提一下,你修观息就能入定,修数息也能入定,还有修观的时候你心不飘动,这也能入定。既然佛教我们修禅定能入定,你为什么不学不修呢?

  你们今天来学禅定是很有福气的,也可以说你们的障碍比较少。可能你们邪知邪说的话没怎么听到,或者听到了没受什么影响,想想自己是三宝弟子,应该听佛的话呀!或者你们虽然受了影响,可是对这种不正确的说法很疑惑,又喜欢听听法修修禅定,那就有转变的希望。

  得止不修观,易掉入细昏沉,仍然落在无明里,

  外道修止不修观,所以出不了三界,…

《定学开导(30~3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定学开导(40~49)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